高中数学问题教学法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ai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问题教学法是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载体,问题既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又要善于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设置的问题将贯穿于教学始终.好的问题教学法,能激活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能让数学课堂焕发更持久的魅力.本文以《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教学设计为例,对高中数学问题教学法略陈浅见.
  【关键词】 抛物线;问题;定义;标准方程;设计意图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培养高一新生发展性学习能力和适应数学新课程的学习方法的实验研究(课题批准号:GS[2014]GHBZ038)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一、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A版高二数学选修1-1第二章2.3.1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的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抛物线定义和抛物线标准方程,它是继椭圆、双曲线之后的又一重要内容,是学习抛物线的性质及其应用的基础,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并且经历了椭圆、双曲线的特征,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推导椭圆、双曲线的标准方程的过程,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但文科生基础又较为薄弱,他们思维活跃但逻辑思维能力欠佳,直观形象思维较强但抽象能力较差.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生活中的抛物线
  设计意图:让学生欣赏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抛物线图片,体会到抛物线的美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从而产生研究抛物线的动力.
  环节二: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问题1:由2.1椭圆例6和2.2双曲线例5,得到产生椭圆和双曲线的另一种方法:平面内与一个定点F的距离和到一条定直线l的距离的比是常数e的点的轨迹,当01时,是双曲线;当e=1时,它是什么曲线呢?
  设计意图:这一问题使学生产生当动点到一定点距离与它到定直线距离相等(即离心率为1)时点的轨迹是什么的强烈愿望,使学生完成角色的改变,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这样入手引出抛物线的定义,加强了与椭圆和双曲线的联系.
  环节三:抛物线的定义
  问题2:为什么要强调定义的另一种说法?
  设计意图:进一步说明椭圆、双曲线及抛物线有统一的定义,即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培养了学生的观察与概括能力.
  问题3:若定点F在定直线l上,则动点M的轨迹还是抛物线吗?
  设计意图:抓住学生对定义的中出现的小漏洞,设置疑点,激发学生好奇心,同时完善了抛物线定义,也为下一步作出抛物线图形提出需要.
  问题4:抛物线定义中的“一动三定”是什么?
  设计意图:剖析抛物线的定义,将定义可归结为“一动三定”,加深对定义的理解,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也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定义.
  教师强调:抛物线是圆锥曲线的一种,不是双曲线的一支.
  环节四: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问题5:比较椭圆、双曲线标准方程的建立,如何选择坐标系,求得的抛物线方程才能更简单,图像具有对称美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发现最优方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解决当前问题,唤起学生的美感意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直觉判断能力、思维优化意识及适当建立坐标系的能力.
  问题6:再观察3个二次函数的图像,哪个具有对称美,形式最简单?
  设计意图:让学生比较、鉴别发现要使抛物线具有对称美,形式最简单,必须使抛物线的顶点在坐标原点,图像关于x轴或y轴对称.再次确认选择的方案.
  问题7:如何推导出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设计意图:采取选择的方案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类比椭圆、双曲线的标准方程的推导,学生很顺利地推导出抛物线的标准方程,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由学生独立完成,符合学生现阶段学习能力,充分突出了教学互动,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问题8:抛物线标准方程中p(p>0)的几何意义是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结合图形,自主探究出标准方程中p指什么?为什么 p>0?
  教师强调:与椭圆、双曲线的标准方程类似,一条抛物线,由于它在坐标平面内的位置不同,方程也不同,所以抛物线的标准方程还有其他形式.
  问题9:若抛物线的开口分别向左、向上、向下,你能根据上述办法求出它的标准方程吗?
  设计意图:通过类比、轮换求解开口不同时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及相应的焦点坐标、准线方程,填58页的表格,完善抛物线的四个标准方程
  教师强调:抛物线标准方程有4种形式,位置不同,方程形式也不同,焦点坐标、准线方程、开口方向也不同.
  为了更好地理解掌握抛物线的标准方程,还设置了以下三个问题:
  问题10:根据表中抛物线的标准方程的不同形式,如何判断抛物线的焦点位置,开口方向?
  问题11:根据表中抛物线的焦点坐标、准线方程、开口方向的不同,会判断对应的是哪个抛物线标准方程吗?
  问题12:4种位置的抛物线标准方程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有哪些?
  设计意图:在这几个问题上,要充分相信学生,挖掘学生的自身潜能,培养学生发现知识,探求知识的能力.通过这几个问题的解决,学生切实掌握了4种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图像、焦点坐标、准线方程、开口方向等之间的关系,突出了重点内容,为后面知识的应用做好准备.
  四、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一节新授课,在教学过程中,紧密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通过设计一个个具有层次性、富有探究性、蕴含思考价值,环环相扣的问题串,学生在设问和释问中,产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带着问题积极思考,努力寻求答案,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在思考解惑中不知不觉的学到知识,使所学知识具体化,降低了学习难度,提高了教学效率,突出了问题教学法的优点、多媒体辅助教学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其他文献
【摘要】阅读活动的深入实施,有助于语言表达能力、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提升,自身主体风采的有效展示.本文作者在认真调研当前高中生数学阅读能力现状的基础上,对如何培养数学阅读能力进行了简要论述.  【关键词】高中数学;阅读能力;现状;培养方法;调研;思考  一、引言  语言,是人们内心情感、认知观点、思维辨析等方面外在呈现的有效“载体”.语言表达能力,是人们社会交际能力、适应能力的重要基础要素.众所周知
【摘要】数字网络化和经济全球化使得新世纪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期,对于信息的分析处理越来越重要.多元统计分析是统计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已经变得十分频繁,而多元系统分析成为部分具有实质性的学科进行数据分析处理的不可或缺的工具,当然多元统计分析自身就属于是一门学科,也需要借助实际的软件才能发挥作用价值,MATLAB软件的运用不仅能够很好地辅助计算,在
【摘要】 数学猜想是一种数学想象,合理恰当地运用猜想可以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本文结合教学实例,论述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猜想思维的培养策略,以求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关键词】 初中数学;猜想;思维  牛顿曾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 ”猜想是一种想象,是人的思维依据已知的原理和公式,在探索未知的规律、本质时的一种策略. 众所周知,数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学习证明
函数概念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是中学阶段学生最难掌握的内容之一,如何让学生真正掌握和理解函数的概念是数学教学的难点. 为有效破解教学难点,笔者做了如下设计:  一、情景创设  几名同学相约由镇江乘坐高铁去上海参观科技馆,列车从镇江驶往上海的途中,在16:17到16:22这个时段,列车处于匀速行驶过程中,几名同学谈论着车速、路程和时间,谈论着数量的变化和位置的变化.  教师:让我们一起看看他们各自的说法
【摘要】导数概念的教学中要注意充分利用导数概念的实际背景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发现概念,注重揭示导数概念的内在本质和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与哲学内涵,合理借助导数概念的直观性促进导数概念由抽象到具体的转化.  【关键词】数学概念;导数概念;概念教学  数学概念是数学的基石,它是揭示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数学概念的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掌握定理、证明、计算等一系列数学学习的前
【摘要】本文考虑一类由分数布朗运动驱动下的随机时滞泛函微分方程,利用不动点理论研究方程mild解均方指数稳定性.  【关键词】不动点; 指数稳定; 随机微分方程  0.引 言  近年来,对分数布朗运动驱动的随机微分方程mild解的研究日趋活跃.本文研究f(t,0,0)=0时分数布朗运动驱动的随机时滞泛函微分方程  dx(t)=(Ax(t) f(t,x(t),xt))dt g(t)dBQH(t),
【摘要】 从教学角度说,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过程,而是教与学交往、互动的过程,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教学是一个发展的、增值的、生成的过程.  【关键词】 互动;生成  下面笔者以自己一道课堂例题教学为例谈谈对这一方面的感受.  例 平面上有三个向量
【摘要】新课程的改革中,要求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而现用的幼师数学教材的编写有时候不一定能很好地体现新课程的特点.这种情况就要求教师要巧妙地将课程再整合,发挥教师主导的作用,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本文就课本“数列”的传统教学案例以及教师整合教材后的两个案例进行了分析和对比,希望能在有效教学的基础上进行优质教学.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在数学教学中通过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与教
【摘要】 目前全国很多学校都在使用由杜郎口中学创立的导学案,导学案的使用,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知识到主动的去搜集信息、探究方法. 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充分的体现了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全国的不断推进,初中数学教材在内容上也在不断的改革,就目前使用比较多的人教版的教材也在不断的改进,但是,对于教材的内容,老师还是要精心进行设计、改编,最终形成导学案,教材的内容和结构设计对于一部分学生
【摘要】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内容比较单一,在许多教师看来,只要让学生反复的练习、对比,自然而然地就能发现左边和右边算式的规律,然后进行练习巩固即可. 有的甚至直接告知学生规律,然而,令人尴尬的事实是,在经历一段时间的反复操练后,依然有一部分同学不知道怎么运用,甚至会和前面学习的乘法结合律混淆. 看来,即便是再简单的数学内容,仅仅将算法语言化,缺少了已有经验的唤醒对接,缺失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