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叙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因患严重白血病,生命危在旦夕,台湾同胞为挽救这个花季少年,在强震刚过、余震不断的情况下处变不惊,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谱写了一曲生命的壮歌。通过课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情节,让学生感受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得到情感提升和语言发展,是本课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
一、初读感知,了解故事,初知血脉亲情
这篇课文语言通俗,脉络清晰,情感鲜明。可让学生先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进而默读思考:故事中有几个人物?他们有怎样的联系?你从故事中感受到什么?在此基础上,引导交流,理清关系,把握故事梗概:杭州的小钱,病情危急,等待着生命延续的骨髓;台湾青年,无私相助,捐献出延续生命的骨髓;台湾博士,处变不惊,架设延续生命的桥梁。整体感知后再叙谈感受,初步体会情感:故事所折射出的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
二、抓住重点,对比感悟,感受血脉亲情
“杭州的小钱危在旦夕,等待着生命延续的骨髓”与“台湾的亲人,架设着生命延续的桥梁”的描述,遥相呼应,扣人心弦。生命延伸,是血脉亲情的聚焦;生命之桥,是血脉亲情的凸显。整体把握内容后,可抓住上述两处描述,阅读想象相应画面,前后联系,对比感悟,既感悟浓浓的血脉亲情,又体会文字的无穷魅力。
1 由“危在旦夕”感受对生命之桥的呼唤。课文第2自然段描述了这样的场景:大陆青年小钱因受病魔的折磨,生命危在旦夕,如一朵刚要绽放的花朵即将凋零,让人心痛。对此,可这样引导感受严峻的现实对生命之桥的渴望:
一是描述画面,感受“危在旦夕”。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描写小钱的句子,读读想想:此时此刻,出现在你眼前的小钱是怎样一副模样?看到这副模样,会让我们想到哪些不忍提及的词语?交流中抓住“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中的“静静地”启发想象描述:脸色苍白、没有一点儿血色;气息微弱,仿佛听不到呼吸;没精打采,没有丝毫的力气……可让学生将“危在旦夕、奄奄一息、岌岌可危”等成语用于描述那令人揪心的场景,感受生命的脆弱,情景的危急,表达对小钱的关切。
二是朗读体会,呼唤“生命延续”。感受“危在旦夕”后,引导学生朗读句子“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边读边思:小钱危在旦夕,只有进行骨髓移植,才能挽救他年轻的生命,面对这一严峻的现实,你想说什么呢?——期盼合适的骨髓,祈祷生命的延续;热望生命的桥梁,企盼奇迹的出现。
三是设身处地,感受“刻不容缓”。让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最后一句:“小钱是幸运的,几经辗转,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进而引导表述:看到小钱危在旦夕,听到这个大好消息,你最大的希望是什么?——感受时间刻不容缓,希望骨髓火速到来。
这样,感受了小钱危在旦夕,生命延续有望,事情刻不容缓,就为后文的阅读感悟奠定了基础。
2,由“处变不惊”感受架设生命之桥的真情。课文第3~6自然段描述了第二个场景:在同一时刻,冒着余震的危险,那位捐献骨髓的台湾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等待着李博士抽取他的骨髓。李博士处变不惊,临危不惧,有条不紊地抽取骨髓。这是课文的重点,它表现了台湾同胞对延续小钱生命的责任,对架设生命之桥的真情。可让学生默读这部分内容,弄清当时、当地有什么特殊情况,面对这样的情况,台湾青年和李博士表现如何。进而分层引导阅读感悟。
一是想象描述,感受处境之险。对大地震学生并不陌生,可先引导学生联系电视里、报纸上看到的画面,说说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房倾屋塌,家破人亡……接着这样引导:余震不断,台湾青年和李博士却在手术室里镇定自若地抽取骨髓,你从中感受到什么?——感受处境之险,情感之真。
二是联系处境,感受血肉之情。默读第3~6自然段,分别用横线和波纹线画出描写台湾青年和李博士表现的句子,抓住重点词语,想想画面,体会情感,交流中相机引导,让学生真切地感受浓浓的血肉之情。
感受青年的义无反顾。出示句子引导朗读:“那位(台湾)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年没有受伤,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抓住“静静地”引导:从表面看,台湾青年是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而他心中可能会想些什么呢?会对家中的亲人说些什么?会对那位病危中的青年说些什么呢?——让学生自由想象后写下台湾青年“对家人”或者“对病危青年”要说的话,以显化“静静地”的内涵,感受他对家人的牵挂,对小钱的关切。如果学生表述不到位,可出示下列片段,引导朗读,得到启发后自我修改。
对家人——亲人啊,昨天发生大地震,你们是否平安?跟你们联系不上,我多么焦急!你们知道,我是来这里为杭州青年捐献骨髓的。他已经危在旦夕,为了让他尽快进行骨髓移植,我现在正躺在病床上抽取骨髓。此刻,余震不断,我不担心自己,只担心你们,担心那位青年。我相信你们知道了这些,一定不会责怪我。
对青年——小钱啊,你我素不相识,但都是祖国母亲的骨肉,互爱互助,责无旁贷。你遭遇病魔,我是你生命的希望,一定让你的生命之花永远艳丽!再说,李博士也在努力,我们都在心中为你祈祷,台湾同胞都在为你祈祷,你一定能实现生命之花绽放的希望!
有了心声的表达,朗读课文中描写台湾青年的句子,学生一定会再次感到心灵的震撼,自然表达真挚的情感。
感受李博士的高尚医德。面对余震,台湾青年毫不畏惧,骨髓移植专家李博士呢?——指名朗读第5、6自然段中的有关句子。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联系语境,感受情感,探究蕴涵。
从“沉着地站着”“一次又一次”“利用……间隔”等语句中,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从中感受到了什么?——余震不断袭来,人们处境相当危险;李博士处变不惊,将生死置之度处。
看到“奔波”、“连夜”这两个词,老师忍不住要对李博士说句心里话:李博士啊,你工作这么长时间了,得休息一下啊!为什么疲劳和险情全都不顾呢?——揣摩心理,感受形象:骨髓是生命的火种,它来之不易;时间是生命的保证,得争分夺秒。为了小钱生命的延续,要竭尽全力,尽快架起生命的桥梁。
在朗读品味、感受情境、感悟形象的同时,要通过朗读指导,感受语言情境,表达内心情感,让博士的形象清晰再现,让语言的魅力充分彰显。
三、创设情境,对话交流,升华血脉亲情
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用简短的话语,对“生命桥”的意义进行了诠释。这给学生的阅读感悟预留了广阔的空间。教学中,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分角色对话交流,升华血脉亲情。可这样引导:台湾同胞的血脉亲情感动了作者,感动了我们,更感动了小钱。如果有一天,小钱和李博士、捐骨髓的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会对李博士和那位青年说些什么?他俩又会对小钱说些什么?引导学生联系课文,说真话,表真情,为了增强对话交流的实效,可以为“小钱”提供“恩重如山、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词句,为“台湾青年”和“李博士”提供“同为华夏儿女,义不容辞;同为炎黄子孙,责无旁贷”等词句,以丰富学生语言,促进情感的升华。
作者单位
江苏省泰兴市襟江小学
责任编辑:刘岭南
一、初读感知,了解故事,初知血脉亲情
这篇课文语言通俗,脉络清晰,情感鲜明。可让学生先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进而默读思考:故事中有几个人物?他们有怎样的联系?你从故事中感受到什么?在此基础上,引导交流,理清关系,把握故事梗概:杭州的小钱,病情危急,等待着生命延续的骨髓;台湾青年,无私相助,捐献出延续生命的骨髓;台湾博士,处变不惊,架设延续生命的桥梁。整体感知后再叙谈感受,初步体会情感:故事所折射出的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
二、抓住重点,对比感悟,感受血脉亲情
“杭州的小钱危在旦夕,等待着生命延续的骨髓”与“台湾的亲人,架设着生命延续的桥梁”的描述,遥相呼应,扣人心弦。生命延伸,是血脉亲情的聚焦;生命之桥,是血脉亲情的凸显。整体把握内容后,可抓住上述两处描述,阅读想象相应画面,前后联系,对比感悟,既感悟浓浓的血脉亲情,又体会文字的无穷魅力。
1 由“危在旦夕”感受对生命之桥的呼唤。课文第2自然段描述了这样的场景:大陆青年小钱因受病魔的折磨,生命危在旦夕,如一朵刚要绽放的花朵即将凋零,让人心痛。对此,可这样引导感受严峻的现实对生命之桥的渴望:
一是描述画面,感受“危在旦夕”。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描写小钱的句子,读读想想:此时此刻,出现在你眼前的小钱是怎样一副模样?看到这副模样,会让我们想到哪些不忍提及的词语?交流中抓住“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中的“静静地”启发想象描述:脸色苍白、没有一点儿血色;气息微弱,仿佛听不到呼吸;没精打采,没有丝毫的力气……可让学生将“危在旦夕、奄奄一息、岌岌可危”等成语用于描述那令人揪心的场景,感受生命的脆弱,情景的危急,表达对小钱的关切。
二是朗读体会,呼唤“生命延续”。感受“危在旦夕”后,引导学生朗读句子“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边读边思:小钱危在旦夕,只有进行骨髓移植,才能挽救他年轻的生命,面对这一严峻的现实,你想说什么呢?——期盼合适的骨髓,祈祷生命的延续;热望生命的桥梁,企盼奇迹的出现。
三是设身处地,感受“刻不容缓”。让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最后一句:“小钱是幸运的,几经辗转,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进而引导表述:看到小钱危在旦夕,听到这个大好消息,你最大的希望是什么?——感受时间刻不容缓,希望骨髓火速到来。
这样,感受了小钱危在旦夕,生命延续有望,事情刻不容缓,就为后文的阅读感悟奠定了基础。
2,由“处变不惊”感受架设生命之桥的真情。课文第3~6自然段描述了第二个场景:在同一时刻,冒着余震的危险,那位捐献骨髓的台湾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等待着李博士抽取他的骨髓。李博士处变不惊,临危不惧,有条不紊地抽取骨髓。这是课文的重点,它表现了台湾同胞对延续小钱生命的责任,对架设生命之桥的真情。可让学生默读这部分内容,弄清当时、当地有什么特殊情况,面对这样的情况,台湾青年和李博士表现如何。进而分层引导阅读感悟。
一是想象描述,感受处境之险。对大地震学生并不陌生,可先引导学生联系电视里、报纸上看到的画面,说说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房倾屋塌,家破人亡……接着这样引导:余震不断,台湾青年和李博士却在手术室里镇定自若地抽取骨髓,你从中感受到什么?——感受处境之险,情感之真。
二是联系处境,感受血肉之情。默读第3~6自然段,分别用横线和波纹线画出描写台湾青年和李博士表现的句子,抓住重点词语,想想画面,体会情感,交流中相机引导,让学生真切地感受浓浓的血肉之情。
感受青年的义无反顾。出示句子引导朗读:“那位(台湾)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年没有受伤,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抓住“静静地”引导:从表面看,台湾青年是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而他心中可能会想些什么呢?会对家中的亲人说些什么?会对那位病危中的青年说些什么呢?——让学生自由想象后写下台湾青年“对家人”或者“对病危青年”要说的话,以显化“静静地”的内涵,感受他对家人的牵挂,对小钱的关切。如果学生表述不到位,可出示下列片段,引导朗读,得到启发后自我修改。
对家人——亲人啊,昨天发生大地震,你们是否平安?跟你们联系不上,我多么焦急!你们知道,我是来这里为杭州青年捐献骨髓的。他已经危在旦夕,为了让他尽快进行骨髓移植,我现在正躺在病床上抽取骨髓。此刻,余震不断,我不担心自己,只担心你们,担心那位青年。我相信你们知道了这些,一定不会责怪我。
对青年——小钱啊,你我素不相识,但都是祖国母亲的骨肉,互爱互助,责无旁贷。你遭遇病魔,我是你生命的希望,一定让你的生命之花永远艳丽!再说,李博士也在努力,我们都在心中为你祈祷,台湾同胞都在为你祈祷,你一定能实现生命之花绽放的希望!
有了心声的表达,朗读课文中描写台湾青年的句子,学生一定会再次感到心灵的震撼,自然表达真挚的情感。
感受李博士的高尚医德。面对余震,台湾青年毫不畏惧,骨髓移植专家李博士呢?——指名朗读第5、6自然段中的有关句子。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联系语境,感受情感,探究蕴涵。
从“沉着地站着”“一次又一次”“利用……间隔”等语句中,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从中感受到了什么?——余震不断袭来,人们处境相当危险;李博士处变不惊,将生死置之度处。
看到“奔波”、“连夜”这两个词,老师忍不住要对李博士说句心里话:李博士啊,你工作这么长时间了,得休息一下啊!为什么疲劳和险情全都不顾呢?——揣摩心理,感受形象:骨髓是生命的火种,它来之不易;时间是生命的保证,得争分夺秒。为了小钱生命的延续,要竭尽全力,尽快架起生命的桥梁。
在朗读品味、感受情境、感悟形象的同时,要通过朗读指导,感受语言情境,表达内心情感,让博士的形象清晰再现,让语言的魅力充分彰显。
三、创设情境,对话交流,升华血脉亲情
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用简短的话语,对“生命桥”的意义进行了诠释。这给学生的阅读感悟预留了广阔的空间。教学中,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分角色对话交流,升华血脉亲情。可这样引导:台湾同胞的血脉亲情感动了作者,感动了我们,更感动了小钱。如果有一天,小钱和李博士、捐骨髓的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会对李博士和那位青年说些什么?他俩又会对小钱说些什么?引导学生联系课文,说真话,表真情,为了增强对话交流的实效,可以为“小钱”提供“恩重如山、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词句,为“台湾青年”和“李博士”提供“同为华夏儿女,义不容辞;同为炎黄子孙,责无旁贷”等词句,以丰富学生语言,促进情感的升华。
作者单位
江苏省泰兴市襟江小学
责任编辑:刘岭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