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20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飞速发展,已进入内涵建设的关键时期。当前,我国的高职教育理念存在误区,普遍存在重技能、轻素质,重智育、轻德育的“偏科”现象,加强思想品德和人文素质教育势在必行。高职院校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把“做事”和“做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能力本位”向“素质本位”转变,从而真正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育观念;能力本位;素质本位;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4)02-0067-04
经过20余年的飞速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已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由于其培养对象的职业性特征,在办学方向上一直存在着重技能、轻素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思想品德和人文素质教育被简化和淡化,成为制约高职发展的瓶颈。
包括高职生在内的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素质如何,是事关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战略工程。党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而非单纯的技能培养。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因此,转变高职办学理念,在重视专业技能的同时,加强学生思想品德和人文科学素养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能力本位”向“素质本位”转变势在必行。
一、 高职院校思想品德和人文
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原因
当前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普遍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偏科”现象,即专业技能培养较“硬”,思想品德和人文素质较“软”,高职教育存在着令人忧虑的过分注重技能教育、轻视思想品德和人文素质教育的实用主义倾向,忽视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这一教育的终极性目标,使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陷于功利主义的泥沼。
大部分高职院校办学时间短,片面认识“就业导向”,片面强调专业技能培养,而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人格、心理及创新能力等人文教育重视不够,致使一些学生人文素质较低、人文知识缺乏、人文精神淡薄。[1]许多学校院系负责人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安排教学计划时,常常受本位主义思想影响,多开专业课,少开思想品德和人文素质课,从而导致一方面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教师也不愿上,教学效果不好;另一方面教学系统性差,知识不成体系,使得高职教育偏离了“育人”的宗旨,而导向了“制器”的目标。[2]
高职院校思想品德和人文素质教育重视不够、处境困难,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对办学宗旨认识有偏差
许多高职院校认为,高职既然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就要使学生掌握一技之长,课程安排、实践实习都要以技能培养为主,一切课程安排原则是看其是否和技能有关,是否实用。思想品德和人文课程显然是在“实用”范围之外,除了上级主管部门严令必须开设的“两课”外,其他人文课程可有可无。教育的终极目的被抛弃,高职院校完全成了职业训练场。
(二)教育效果具有后视性
一个人人文素质修养的形成、思想品德的塑造是个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往往几年、几十年后才见效,这就是教育的“后视性”。而且“思想品德”、“人文素质”是个模糊的概念,难以考核,成效不显著,容易被忽视。而技能操作、技能大赛却能立见效果,工作成绩外显,容易出成效,领导自然重视,重技能、轻人文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
(三)思想品德和人文素质教育难度大
一方面,思想品德和人文素质课难上,不容易讲好;另一方面,社会对从事思想品德和党务工作者的传统思维或刻板印象均不太好:理论说教、 面孔严肃、不近人情,使得师、生(教育和被教育者)双方都容易产生倦怠心理,学生恐学、厌学,老师恐教、难教。实际上“做人”要比“做事”难,教“做人”要比教“做事”难。同时,思想品德和人文教育需有耐心、细心、爱心、恒心,这对思想品德和人文素质课老师的素质要求也很高。
(四)评价机制不合理,激励措施不到位
由于办学理念上的误区,对政策导向和教育评价机制的误解,致使思想品德和人文教育工作者在评奖、考核、职称评定、晋升等方面受歧视,工作不被认可现象普遍。领导不重视,个人无“实惠”,工作自然无动力。比如,现在辅导员没人愿带,专职辅导员社会地位低;教学名师、各级专业带头人,含金量很高,而优秀思想教育工作者,师德标兵、优秀园丁、优秀辅导员几乎没什么价值。青年教师技能大赛、说课比赛获奖是评职称的重要砝码,特别是带队参加职业技能省赛、国赛,一旦获奖,既有名又有利,出国、加薪,应有尽有,风光无限;而师德师风比赛,辅导员技能大赛,获奖者难度更大,但却意义不大,相比之下,令人齿寒。换言之,教育评价机制不改变,调动思想品德和人文教育工作积极性从何谈起。
二、加强高职学生思想品德和人文
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一)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目标的需要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专业教育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事”,人文素质教育是教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只有将两者相结合,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可见,加强思想品德和人文素质教育是端正高职发展方向的必然要求,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的客观需要。
(二)是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需要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使被教育者得到全面有效的发展, 成为一个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而并不只是让人学会一两种技能。而一个合格的人才,其基本素质应该包括政治思想、文化心理、专业素质全方位的内容。较之专业技能,思想品德、人文和心理素质更应值得教育的重视,它从深层次上反映人才的质量。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能成为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3] 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不能离开人文素质的提高。人文素质的提高,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也是人的专业能力、业务素质发展的必要条件。良好的人文修养可使学生自觉关怀社会、关怀他人、关怀自然、关怀人类,逐步培养健全美好的人格。人文素质作为一种基础素质,对人的其他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很大的影响力。人文素质教育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塑造学生的审美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自身行为的控制力,以及在培育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等方面起重要作用。[4]
(三)是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发展,社会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社会及企业不仅需要动手能力强的技能人才,更关注学生的综合素养,包括文化素养、职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更需要员工既会做事、又会做人,并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责任感与事业心的和谐人。职业技术作为一项工具性价值,它只能帮助人“正确地做事”,而人文教育旨在树立人生的航向,帮助人“做正确的事”。[5]所以,加强思想品德和人文素质教育符合社会的客观需要。
(四)是高职生应对市场竞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的职业变换更加频繁。为未来所做的最好准备不是为某一具体职业而进行狭窄的训练,而是使学生能够适应变化的世界。为适应未来职业变化的需要,推进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结合,已经成为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
当前,高职院校的招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高职院校要培养学生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使学生不但能胜任当前的某个职业或行业,而且有较强的职业迁移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现在,高职院校随着生源的逐渐减少,已逐渐进入优胜劣汰时期,学生的综合素质决定着未来就业的竞争力,人文素养的高低决定着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未来发展。尤其作为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对学生进行人文知识的传授、人文环境的熏陶,对培养学生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职业态度等隐性职业素养具有重要作用,为学生未来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加强高职院校思想品德和人文
素质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政策引导和观念更新
坚持正确的政策导向是教育的指挥棒。这个问题不解决,下发文件也好、制度也罢,必然是雷声大雨点小,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现状。必须改革教育评价、考核和激励机制,这是顶层设计,是解决思想品德和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包括教学评估,示范、骨干院校建设指标体系设计,要充分体现思想品德和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不能偏重技能。比如,高职院校各级技能大赛如火如荼,已形成制度化、规范化,而与人文素质内容相关的比赛少,规格也不高、激励措施也不到位。所以,高职院校要建立健全思想品德和人文素质教育赛事制度。定期举办以人文素质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各类比赛,提高赛事级别,和职业技能比赛同等奖励、同等认可。通过赛事引领,促进高职院校对人文素质教育活动的重视和广泛开展。
政策引导和政策制定又必须以观念更新为前提。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摒弃功利主义价值观, 转变职业教育只是单纯的“技术教育”的偏颇认识, 充分认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把追求“做人”与“做事”相统一,使学生在成才中成人。[6]在实现“学科本位”到“能力本位”转变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能力本位”向“素质本位”的转变。坚持以德育为主线,以人文科学素养教育为重点,强化德育和人文科学素养教育。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教育教学与人文熏陶相结合,塑造学生健全完美人格,使学生做一个有品德、有智慧、有修养的人,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满足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
要根据专业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将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纳入专业培养目标,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制定符合高职特点的人文教育模式。要加大思想品德和人文科学素养课程的比例,将思想品德、职业道德、就业和创业、心理健康和安全教育等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中,并进行科学规划。根据培养对象的需要进行合理设置,开设必须、实用的课程。课程可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讲座三个层次。在内容上三者要相互配合,把思想品德和人文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三)将思想品德和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人文素质教育离不开课堂教学主阵地。要改变思想品德和人文科学素养课程只是专任教师任务的错误认识,非人文学科的老师应在所教授的专业课、实践课中挖掘提炼人文因素,以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教育。在重视抓好专业文化素质教育的同时,注意在专业学科教育中融合人文教育,培养学生学会综合运用人文社会科学方法和自然科学方法观察问题,形成综合思维,从而培养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所有的教师都要真正将立德树人、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和人文科学素养作为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专任教师要在专业教育中以敬业精神、严谨学风、求真精神感染学生。学校的广大教职员工,要把立德树人体现在自己的工作中,即重“言教”更重“身教”。
(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是人文科学素养培养的重要渠道之一,它对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健全人格的塑造、良好习惯的养成、高尚情操的陶冶等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具体措施包括:一是开办系列人文社会科学讲座,以帮助和指导高职学生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为学生搭建展示自己的舞台,营造浓厚的校园人文氛围,如举办青年志愿者“三下乡”活动、文化艺术节等,开展各种竞赛活动, 如演讲比赛、卡拉OK比赛、大专辩论赛以及其它文体比赛等;三是建立一些人文社团, 比如书法、文学、音乐、摄影、舞蹈等协会, 以陶冶情操, 塑造自我;四是加强校园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的建设。[7]通过美化、绿化校园环境,营造独具高职院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发挥环境育人功能。在适当地方设置职业文化标识雕塑,办好富有高职特色的学生文化活动长廊、宣传栏。全面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营造务实向、积极进取、敬业乐群、遵纪守法、崇尚科学的校园文化氛围。 (五)积极开发思想品德和人文素质课程
课程的开发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教学课程开发一定要以提升学生思想品德和人文科学素养为目标,以学校为主体,并有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坚持德育工作与人文科学素养教育的有机融合。以思想品德、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和就业创业教育等为主要内容,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开发一批思想品德和人文科学素养特色课程。搭建优质思想品德和人文科学素养特色课程共享平台,积极推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高职学制较短,思想品德和人文素质课程设置要突出核心,体现专业特点,切忌搞“拼盘式”的“小而全”。学校应整合教学资源, 积极开发思想品德和人文科学素养课程,给予课程建设足够的经费保障,力争建设具有良好影响和示范作用的思品和人文素质课程。要以诚信、责任、合作、敬业、创业等素质的养成为基础,并从职业道德、职业价值观、专业核心能力、创业指导等方面加强人文课程建设。[6]
(六)构建科学的人文素质评价体系,积极推进教学管理方式改革
评价标准是教育的“指挥棒”,学校有了这个“指挥棒”,不仅有利于学生自觉地把人文教育变成自我教育,还有利于学生自觉提高人文素质。没有一个合理的人才教育评价体系,人文素质培养就是一句空话。因此,根据高职院校实际,应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文素质评价体系。高职院校要按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总体要求,把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纳入人才培养整体规划之中,进而构建动态、科学、宽容的人才素质评估标准,认真完善大学生人文素质评估内容和评估手段,将学生在参加各种文化社团、艺术竞赛、文体活动时所取得的成绩作为重要的评价依据。严格执行学生操行等级评定制度,各专业、班级认真制定操行等级评定细则,把操行评定与学生奖助学金、优干、三好生以及组织发展工作全面结合,严格监督,反对弄虚作假。据此引导学生注意思想品德和人文素质修养的提高。
要积极推进教学管理方式改革,以适应思想品德和人文科学素养课程教学的需要。积极推行学分制,适当增加思想品德和人文科学素养课程学分。积极创新教学管理模式,创新激励机制,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全身心投入到思想品德和人文科学素养课程教学中,努力提升高职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人文科学素养,积极探索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和人文素质提升的评价方式,构建科学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为了帮助学生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质, 就要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革人才培养标准、质量保障体系和考核评价机制,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改变对各科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重知识传授,轻素质培养的倾向,真正建立有利于科学和人文相融合的人才培养环境和氛围,使学生受到科学和人文精神的熏陶。
(七)加强思想品德和人文素质师资队伍建设
要特别加强思想品德和人文素质师资队伍建设,并作为学校师资队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采取有效措施,统筹规划,吸引并鼓励高水平教师从事思想品德和人文素质教学活动,重视思想品德和人文素质教师的培养和提高,建立健全业务进修与继续学习制度,努力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相对稳定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徐公芳.高职教育是“育人”而非“制器”[J].内蒙古教育,2013(1):1.
[2]花文协.高职学生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提升研究[J].实践与探索, 2012(22):195.
[3]欧阳秋.略论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6):56-57.
[4]彭方全.试论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12-14.
[5]吴秋懿,等.关于加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探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1(3):68-71.
[6]孔凡菊.高职院校加强人文教育的措施[J].当代教育科学,2009(7):61-62.
[7]王宏,姚丽凤.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科技信息,2007(19):23.
(责任编辑 王锦坤)
Abstract: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has enjoyed a rapid development in the past 20 years and has entered a crucial stage of connotation building. At present, there exists a misunderstanding in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ideology of our country, which is known as “going overboard on certain subjects”, including widespread emphasis on skill and intellectual education while less emphasis on quality and moral education, so it is time for us to strengthen ideological and moral as well as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Only by combining “task accomplishment” and “self-conduct” as well as improving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can we realize a transformation from “ability orientation” to “quality-orientation”, thus truly cultivating talents with high quality technical skills who can develop in all aspects including morality, intellectuality, physical health and aesthetics.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education conception; ability orientation; quality orientation; overall development.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育观念;能力本位;素质本位;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4)02-0067-04
经过20余年的飞速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已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由于其培养对象的职业性特征,在办学方向上一直存在着重技能、轻素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思想品德和人文素质教育被简化和淡化,成为制约高职发展的瓶颈。
包括高职生在内的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素质如何,是事关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战略工程。党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而非单纯的技能培养。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因此,转变高职办学理念,在重视专业技能的同时,加强学生思想品德和人文科学素养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能力本位”向“素质本位”转变势在必行。
一、 高职院校思想品德和人文
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原因
当前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普遍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偏科”现象,即专业技能培养较“硬”,思想品德和人文素质较“软”,高职教育存在着令人忧虑的过分注重技能教育、轻视思想品德和人文素质教育的实用主义倾向,忽视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这一教育的终极性目标,使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陷于功利主义的泥沼。
大部分高职院校办学时间短,片面认识“就业导向”,片面强调专业技能培养,而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人格、心理及创新能力等人文教育重视不够,致使一些学生人文素质较低、人文知识缺乏、人文精神淡薄。[1]许多学校院系负责人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安排教学计划时,常常受本位主义思想影响,多开专业课,少开思想品德和人文素质课,从而导致一方面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教师也不愿上,教学效果不好;另一方面教学系统性差,知识不成体系,使得高职教育偏离了“育人”的宗旨,而导向了“制器”的目标。[2]
高职院校思想品德和人文素质教育重视不够、处境困难,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对办学宗旨认识有偏差
许多高职院校认为,高职既然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就要使学生掌握一技之长,课程安排、实践实习都要以技能培养为主,一切课程安排原则是看其是否和技能有关,是否实用。思想品德和人文课程显然是在“实用”范围之外,除了上级主管部门严令必须开设的“两课”外,其他人文课程可有可无。教育的终极目的被抛弃,高职院校完全成了职业训练场。
(二)教育效果具有后视性
一个人人文素质修养的形成、思想品德的塑造是个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往往几年、几十年后才见效,这就是教育的“后视性”。而且“思想品德”、“人文素质”是个模糊的概念,难以考核,成效不显著,容易被忽视。而技能操作、技能大赛却能立见效果,工作成绩外显,容易出成效,领导自然重视,重技能、轻人文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
(三)思想品德和人文素质教育难度大
一方面,思想品德和人文素质课难上,不容易讲好;另一方面,社会对从事思想品德和党务工作者的传统思维或刻板印象均不太好:理论说教、 面孔严肃、不近人情,使得师、生(教育和被教育者)双方都容易产生倦怠心理,学生恐学、厌学,老师恐教、难教。实际上“做人”要比“做事”难,教“做人”要比教“做事”难。同时,思想品德和人文教育需有耐心、细心、爱心、恒心,这对思想品德和人文素质课老师的素质要求也很高。
(四)评价机制不合理,激励措施不到位
由于办学理念上的误区,对政策导向和教育评价机制的误解,致使思想品德和人文教育工作者在评奖、考核、职称评定、晋升等方面受歧视,工作不被认可现象普遍。领导不重视,个人无“实惠”,工作自然无动力。比如,现在辅导员没人愿带,专职辅导员社会地位低;教学名师、各级专业带头人,含金量很高,而优秀思想教育工作者,师德标兵、优秀园丁、优秀辅导员几乎没什么价值。青年教师技能大赛、说课比赛获奖是评职称的重要砝码,特别是带队参加职业技能省赛、国赛,一旦获奖,既有名又有利,出国、加薪,应有尽有,风光无限;而师德师风比赛,辅导员技能大赛,获奖者难度更大,但却意义不大,相比之下,令人齿寒。换言之,教育评价机制不改变,调动思想品德和人文教育工作积极性从何谈起。
二、加强高职学生思想品德和人文
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一)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目标的需要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专业教育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事”,人文素质教育是教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只有将两者相结合,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可见,加强思想品德和人文素质教育是端正高职发展方向的必然要求,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的客观需要。
(二)是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需要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使被教育者得到全面有效的发展, 成为一个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而并不只是让人学会一两种技能。而一个合格的人才,其基本素质应该包括政治思想、文化心理、专业素质全方位的内容。较之专业技能,思想品德、人文和心理素质更应值得教育的重视,它从深层次上反映人才的质量。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能成为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3] 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不能离开人文素质的提高。人文素质的提高,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也是人的专业能力、业务素质发展的必要条件。良好的人文修养可使学生自觉关怀社会、关怀他人、关怀自然、关怀人类,逐步培养健全美好的人格。人文素质作为一种基础素质,对人的其他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很大的影响力。人文素质教育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塑造学生的审美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自身行为的控制力,以及在培育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等方面起重要作用。[4]
(三)是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发展,社会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社会及企业不仅需要动手能力强的技能人才,更关注学生的综合素养,包括文化素养、职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更需要员工既会做事、又会做人,并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责任感与事业心的和谐人。职业技术作为一项工具性价值,它只能帮助人“正确地做事”,而人文教育旨在树立人生的航向,帮助人“做正确的事”。[5]所以,加强思想品德和人文素质教育符合社会的客观需要。
(四)是高职生应对市场竞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的职业变换更加频繁。为未来所做的最好准备不是为某一具体职业而进行狭窄的训练,而是使学生能够适应变化的世界。为适应未来职业变化的需要,推进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结合,已经成为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
当前,高职院校的招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高职院校要培养学生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使学生不但能胜任当前的某个职业或行业,而且有较强的职业迁移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现在,高职院校随着生源的逐渐减少,已逐渐进入优胜劣汰时期,学生的综合素质决定着未来就业的竞争力,人文素养的高低决定着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未来发展。尤其作为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对学生进行人文知识的传授、人文环境的熏陶,对培养学生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职业态度等隐性职业素养具有重要作用,为学生未来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加强高职院校思想品德和人文
素质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政策引导和观念更新
坚持正确的政策导向是教育的指挥棒。这个问题不解决,下发文件也好、制度也罢,必然是雷声大雨点小,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现状。必须改革教育评价、考核和激励机制,这是顶层设计,是解决思想品德和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包括教学评估,示范、骨干院校建设指标体系设计,要充分体现思想品德和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不能偏重技能。比如,高职院校各级技能大赛如火如荼,已形成制度化、规范化,而与人文素质内容相关的比赛少,规格也不高、激励措施也不到位。所以,高职院校要建立健全思想品德和人文素质教育赛事制度。定期举办以人文素质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各类比赛,提高赛事级别,和职业技能比赛同等奖励、同等认可。通过赛事引领,促进高职院校对人文素质教育活动的重视和广泛开展。
政策引导和政策制定又必须以观念更新为前提。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摒弃功利主义价值观, 转变职业教育只是单纯的“技术教育”的偏颇认识, 充分认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把追求“做人”与“做事”相统一,使学生在成才中成人。[6]在实现“学科本位”到“能力本位”转变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能力本位”向“素质本位”的转变。坚持以德育为主线,以人文科学素养教育为重点,强化德育和人文科学素养教育。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教育教学与人文熏陶相结合,塑造学生健全完美人格,使学生做一个有品德、有智慧、有修养的人,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满足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
要根据专业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将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纳入专业培养目标,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制定符合高职特点的人文教育模式。要加大思想品德和人文科学素养课程的比例,将思想品德、职业道德、就业和创业、心理健康和安全教育等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中,并进行科学规划。根据培养对象的需要进行合理设置,开设必须、实用的课程。课程可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讲座三个层次。在内容上三者要相互配合,把思想品德和人文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三)将思想品德和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人文素质教育离不开课堂教学主阵地。要改变思想品德和人文科学素养课程只是专任教师任务的错误认识,非人文学科的老师应在所教授的专业课、实践课中挖掘提炼人文因素,以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教育。在重视抓好专业文化素质教育的同时,注意在专业学科教育中融合人文教育,培养学生学会综合运用人文社会科学方法和自然科学方法观察问题,形成综合思维,从而培养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所有的教师都要真正将立德树人、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和人文科学素养作为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专任教师要在专业教育中以敬业精神、严谨学风、求真精神感染学生。学校的广大教职员工,要把立德树人体现在自己的工作中,即重“言教”更重“身教”。
(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是人文科学素养培养的重要渠道之一,它对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健全人格的塑造、良好习惯的养成、高尚情操的陶冶等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具体措施包括:一是开办系列人文社会科学讲座,以帮助和指导高职学生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为学生搭建展示自己的舞台,营造浓厚的校园人文氛围,如举办青年志愿者“三下乡”活动、文化艺术节等,开展各种竞赛活动, 如演讲比赛、卡拉OK比赛、大专辩论赛以及其它文体比赛等;三是建立一些人文社团, 比如书法、文学、音乐、摄影、舞蹈等协会, 以陶冶情操, 塑造自我;四是加强校园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的建设。[7]通过美化、绿化校园环境,营造独具高职院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发挥环境育人功能。在适当地方设置职业文化标识雕塑,办好富有高职特色的学生文化活动长廊、宣传栏。全面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营造务实向、积极进取、敬业乐群、遵纪守法、崇尚科学的校园文化氛围。 (五)积极开发思想品德和人文素质课程
课程的开发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教学课程开发一定要以提升学生思想品德和人文科学素养为目标,以学校为主体,并有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坚持德育工作与人文科学素养教育的有机融合。以思想品德、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和就业创业教育等为主要内容,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开发一批思想品德和人文科学素养特色课程。搭建优质思想品德和人文科学素养特色课程共享平台,积极推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高职学制较短,思想品德和人文素质课程设置要突出核心,体现专业特点,切忌搞“拼盘式”的“小而全”。学校应整合教学资源, 积极开发思想品德和人文科学素养课程,给予课程建设足够的经费保障,力争建设具有良好影响和示范作用的思品和人文素质课程。要以诚信、责任、合作、敬业、创业等素质的养成为基础,并从职业道德、职业价值观、专业核心能力、创业指导等方面加强人文课程建设。[6]
(六)构建科学的人文素质评价体系,积极推进教学管理方式改革
评价标准是教育的“指挥棒”,学校有了这个“指挥棒”,不仅有利于学生自觉地把人文教育变成自我教育,还有利于学生自觉提高人文素质。没有一个合理的人才教育评价体系,人文素质培养就是一句空话。因此,根据高职院校实际,应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文素质评价体系。高职院校要按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总体要求,把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纳入人才培养整体规划之中,进而构建动态、科学、宽容的人才素质评估标准,认真完善大学生人文素质评估内容和评估手段,将学生在参加各种文化社团、艺术竞赛、文体活动时所取得的成绩作为重要的评价依据。严格执行学生操行等级评定制度,各专业、班级认真制定操行等级评定细则,把操行评定与学生奖助学金、优干、三好生以及组织发展工作全面结合,严格监督,反对弄虚作假。据此引导学生注意思想品德和人文素质修养的提高。
要积极推进教学管理方式改革,以适应思想品德和人文科学素养课程教学的需要。积极推行学分制,适当增加思想品德和人文科学素养课程学分。积极创新教学管理模式,创新激励机制,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全身心投入到思想品德和人文科学素养课程教学中,努力提升高职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人文科学素养,积极探索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和人文素质提升的评价方式,构建科学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为了帮助学生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质, 就要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革人才培养标准、质量保障体系和考核评价机制,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改变对各科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重知识传授,轻素质培养的倾向,真正建立有利于科学和人文相融合的人才培养环境和氛围,使学生受到科学和人文精神的熏陶。
(七)加强思想品德和人文素质师资队伍建设
要特别加强思想品德和人文素质师资队伍建设,并作为学校师资队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采取有效措施,统筹规划,吸引并鼓励高水平教师从事思想品德和人文素质教学活动,重视思想品德和人文素质教师的培养和提高,建立健全业务进修与继续学习制度,努力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相对稳定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徐公芳.高职教育是“育人”而非“制器”[J].内蒙古教育,2013(1):1.
[2]花文协.高职学生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提升研究[J].实践与探索, 2012(22):195.
[3]欧阳秋.略论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6):56-57.
[4]彭方全.试论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12-14.
[5]吴秋懿,等.关于加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探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1(3):68-71.
[6]孔凡菊.高职院校加强人文教育的措施[J].当代教育科学,2009(7):61-62.
[7]王宏,姚丽凤.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科技信息,2007(19):23.
(责任编辑 王锦坤)
Abstract: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has enjoyed a rapid development in the past 20 years and has entered a crucial stage of connotation building. At present, there exists a misunderstanding in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ideology of our country, which is known as “going overboard on certain subjects”, including widespread emphasis on skill and intellectual education while less emphasis on quality and moral education, so it is time for us to strengthen ideological and moral as well as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Only by combining “task accomplishment” and “self-conduct” as well as improving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can we realize a transformation from “ability orientation” to “quality-orientation”, thus truly cultivating talents with high quality technical skills who can develop in all aspects including morality, intellectuality, physical health and aesthetics.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education conception; ability orientation; quality orientation; overall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