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姜子牙》:英雄色彩与审美文化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mael12345678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动画作为文化产业之一,不断探索着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姜子牙》以中国传统故事为题材,汲取本民族文化符号,展现出别具一格的东方韵味。这部动画电影不仅成功塑造了一个勇于舍己为人、具有担当的英雄形象——姜子牙,而且在彰显民族精神的同时,将传统文化应用于新兴文化产业,使传统文化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大众视野中,为中国动画电影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一、个体英雄与自我认同
  中国动画电影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借鉴传统文化符号,结合新的时代特征对传统故事进行创新式改编,进而展现了新的发展趋势。近年来,在政策的引导下,我国掀起了国漫创作的热潮,诞生了一批优秀的动画电影,这推动了新时代中国动画的发展。
  电影《姜子牙》重构了传统故事中姜子牙隐忍且不乏执念的形象,进而塑造了“新国风”英雄主义形象。例如,姜子牙以救助苍生为己任,体现了儒家“舍生取义”的思想。道家所提倡的“上德不德”“上智不智”的理念以及孔子所认为的“智可及,愚不可及”的人生境界或许正是姜子牙的形象象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尊是最高权威的象征。姜子牙救小九的做法違背了天尊的意愿,但他坚持己见,不惜舍弃“众神之长”的地位,最终自我顿悟,即“封神”先要封的是自己的心神,只有心中没有杂念,才能认识自我,最终撕开神明的假面。
  电影《姜子牙》描述了诸多的冲突,例如,凡人意志与神权天命的对抗、执着修道与弃仙为人的矛盾等,其中的核心价值是“个体式”英雄的价值认同,充分彰显了英雄的“内在隐喻”。
  电影《姜子牙》中体现了法国存在主义思想。存在主义的第一原则是人除了自己认为的那样以外,什么都不是,人的任何存在状态都是人的自由选择。姜子牙因一时之失,被天尊贬下凡间反省,失去神力,遭众人唾弃。在战后的废墟上,他重新找到了自我,也发现了当年的真相。当初拜师于昆仑之下是为了解救苍生,如今却要牺牲无辜来遵从天命,不愿妥协的他走上了孤独的反抗之路,这凸显了个体自由选择的重要价值,与存在主义相契合。
  影片中,姜子牙的后半段生命体现了朋克文化的核心。“是神,是妖,是人,不可欺,不可操纵,不可不救”,即用自己的方式,去成为一个真正的神。面对社会的变迁,认同焦虑是人们无法回避的难题,而《姜子牙》抚慰了观众的心灵,在找不到方向或者迷失方向的时候,先相信自己,拥有自己的信仰,逐渐意识到什么东西是属于自己的。《姜子牙》通过刻画人、神、妖并立的世界来聚焦当代人的困惑,以现代文化精神助力传统文化的传播。
  二、文化符号与民族精神
  姜子牙是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对姜子牙的传说有所耳闻,这是共同的文化记忆。电影《姜子牙》之所以拥有巨大的魅力,是因为它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无数文人骚客都试图独领风骚,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影片《姜子牙》是对《封神演义》的重构,保留了一些传统元素,如垂暮之年在溪边钓鱼的场景、大器晚成的忠厚形象。封神大战是《封神演义》的结尾,亦是《姜子牙》故事的开端,在电影叙事的背后有相应的文化作为支撑,影片《姜子牙》中,人物在自我认同的过程中体现了民族精神的特点。与此同时,影片中蕴含着众多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例如,玄鸟和狐妖的设定。《山海经》曰:“北海之内,有山名曰幽都之山,黑水出焉。其上有玄鸟、玄蛇、玄豹、玄虎、玄狐蓬尾。”玄鸟眼含星宿,可引渡冤魂,使冤魂找到家的方向,给人们带来希望。
  《姜子牙》中,袭击小九和姜子牙的腾蛇本是腾云驾雾的异兽,大战时葬身于地下,因此成了冤魂的寄主,变成了可以死而复生的怪物。另外,“十二金仙”都戴有面具,参考的是商周时期的青铜面具;封神大战中出现的马车延续了殷代的马车;姜子牙所念的咒语源于《太上三洞神咒》,这些都带有浓烈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
  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被许多人用各种方式诠释过。雄辩哲学艺术、描绘山川河流等在厚重的历史面前何其单薄、片面。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深邃,时间悠久。每一代人都穷极一生追求属于自己的道,久而久之,那些热爱与深思就变成文化的一部分,它源自血脉,仿佛誓言一般,比承诺更可靠。姜子牙等神话故事是传统文化的代表。与其说电影《姜子牙》是姜子牙的传奇,不如说是传统文化的传奇,正是因为传统文化有如此神奇、独特的精神内核,才赋予了姜子牙等神话故事延绵不断的生机与活力。
  国产动画担当着传播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使命,以《姜子牙》《哪吒之魔童降世》等为代表的优秀动画,以不朽的人格精神书写民族意志,传播了主流价值观,增强了人们的民族自豪感。
  三、文化杂糅与审美趣味
  近年来,中国动画电影在传统演绎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征,创建了独特的文化意境。中国动画电影将极具写意特征的传统文化与西方造型巧妙地结合起来,这使得影片源自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结合动漫极具张力的运动节奏,创作出独具传统美学、时代导向,并具有中国特色的动画电影。
  中西合璧是当代中国电影具有独特美学特征、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因素。中国传统美学讲求“美在意象”,即“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在当代动画电影中,东方的意象化表达与西方的造型语言相比,更具写实性,在先进技术的引领下,能给人带来美的视觉享受。电影《姜子牙》的独特之处是东西方造型语言的融合。失去神力、被世人唾弃的人物衍变成一种阶级符号,启发观众进行哲学思辨。
  传统文化与流行元素的结合是国产动画美学传承与创新的时代表征。近年来,除了传统文化元素的构建外,流行元素也频繁出现在动画电影中,成为影片中调节气氛的看点,使得影片更易获得认同感。例如,《姜子牙》中的四不像是一个萌宠,这个形象设定与历史上的四不像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产生了娱乐的效果。此外,又帅又酷的大叔姜子牙、原创角色小九等新鲜感十足,与受众的审美高度契合。
  当代大众的审美趣味逐渐转变为审美共鸣,但动画电影本身具有陌生化效应。若是动画电影的陌生化效果过于强烈,观众便无法将其与自己生活的世界联系起来,因此,这种陌生感给观众的印象是不真实的。与真实拍摄的电影相比,动画电影更难引起观众的共鸣。
  近些年,国产动画电影是在传统文本上进行改编的,真正做到了传统意义上的创新。影片《姜子牙》将传统文本故事进行一定程度的改编,并加入当下的流行元素,使观众从原有的审美习惯中脱离出来,获得新的审美趣味。
  四、结语
  中华文化是取之不尽的资源。在充分汲取中国传统文化营养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和利用传统文化精髓,这是影片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动画电影领域,如何将精神、气质渗透到作品中,进而制作出有民族特色的动画电影,并打造出可以“走出去”的动画电影,这是摆在中国电影人面前的重要课题。动画电影创作者要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让国风动画在科学技术的支撑下更具市场活力,进而在世界电影舞台上熠熠生辉。。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艺术学院)
  作者简介:顾艺萱(1995-),女,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
其他文献
曹禺创作的话剧《原野》中,象征主义意象贯穿始终,揭示了人类生存面临的两难抉择。象征主义表现手法的运用使曹禺的话剧风格独特而内涵深刻,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读者对《原野》艺术表达方式的看法一直存在争论,对作品核心内容的推测也未曾停止,分析题目“原野”二字可发现,原野不僅是主人公仇虎和花金子梦想着和尽情奔跑着的地方,而有其象征意义。本文对《原野》的象征意义进行分析,进而探索话剧《原野》的思想内蕴。 
期刊
鲁迅是中国现当代影响最为深远的文学家,他的小说、杂文和诗歌取得了辉煌的文学成就和思想成就,对当代中国人尤其是青年人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人们能够在鲁迅文学作品中感受到不屈的民族精神、深刻的思想意义、犀利的文风和永恒的战斗力量。当代青年要从鲁迅的文学作品中学会冷静看待事物的发展、深刻地认识历史、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深刻地剖析自己。  一、鲁迅文学作品让青年冷静看待事物发展  在那个黑暗的时代,鲁迅大胆结
期刊
1919年,郁达夫从日本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现为名古屋大学)毕业,在去往东京的路上,他根据自己的读书经历写了一部短篇小说,这正是他的代表作——《沉沦》。1998年,名古屋大学在丰田讲堂前树立了郁达夫文学碑,以纪念郁达夫和他的小说《沉沦》。  《沉沦》中的主人公甚至没有名字,全文的称呼只有一个“他”。而将“他”换成“我”读起来也没有不适,所以,从表面看,《沉沦》是第三人称的叙事角度,实际是一个人物的
期刊
继米芾《书史》以“史”命名后,宋代开庆年间,陈思以“史”为题编撰了《书小史》,这是我国书法史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书法通史和书史类著述,是中国书法史研究的开端。  宋代提倡以文治国,注重营造文学氛围。从北宋时期开始,士大夫在艺术领域以诗、书、画、印结合为最高追求。因此,宋代书法艺术的繁荣以及文人的深厚修养为书史类著述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南宋陈思《书小史》以纪传体的方式对前代书家进行人物著录,可谓开
期刊
吴祖风,字子越,河南人,国家一级翻译,资深媒体人,中粮郑州院《现代食品》杂志社总编辑,中国古代文史学者,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众所周知,大秦帝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其建立于嬴政之手,但却是数代秦王一百多年奋发图强、励精图治的成果。我之所以说数代秦王、一百多年,仅仅是上溯至秦孝公嬴渠梁重用商鞅实行变法之时,准确地说是七代秦王——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
期刊
都市作为一个陌生人社会,存在着不少隐蔽而冷漠的窥视行为。在鲁敏《取景器》中,主人公通过窥探隐私,获得了审视的权力与释放欲望的视觉快感。尽管这种窥视行为是相互的,但是由于双方窥视力量的不均等,被窥视者一方面被固化在被窥视的位置之中,另一方面,其也在窥视另一个观察对象。都市人的窥视是人们在狭窄空间的自我保护,也是陌生人社会中人们身患“失语症”的结果。  城市里有无数双“眼睛”,静静地注视着来来往往的人
期刊
王维一生所作边塞诗30余首,这些描写西北边塞风情的诗歌,情调壮美,视野开阔,丰富了人们对于西域边塞风情的想象,充实了人们眼中的边塞世界,对于信息、交通不发达的古代人民了解西域文化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王维边塞诗意象、内容进行梳理,探讨王维诗歌中西域边塞的独特风情。  王维所作边塞诗的时间在岑参、高适之前,数量可观,他的边塞诗创作对盛唐时期边塞诗的繁荣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王维边塞诗中的西域
期刊
张老师  一天晚上,我突然接到小学赵老师的短信:张老师去世了。惊悉噩耗,眼泪止不住流下来,美丽善良、热爱生活、一直与病魔抗争的张老师还是走了。  张老师是我小学一年级的班主任,也是我的启蒙老师。20世纪70年代的农村是没有幼儿园的,适龄儿童直接上小学。那时候,农村的办学条件差,我一年级的教室是借用庄上一户人家的草房子,座位是长条木板。  农村的孩子野惯了,没有规矩,上课铃响了,大家还在追逐、打闹,
期刊
《透明的红萝卜》以现实故事为依托,采用隐喻的叙述策略使现实叙事的艺术呈现丰富的象征内涵。基于此,本文从《透明的红萝卜》中的现实世界背景、主人公黑孩的形象以及最后的主旨升华进行分析。  《透明的红萝卜》是作家莫言的成名作,讲述了一个顶着大脑袋的黑孩受继母虐待,并有奇异能力的故事。红萝卜具有生动的隐喻意义,展示了作者深刻的生存认知和细腻的生存体验。作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瑞典学院发表文学演讲时说
期刊
作为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思想启蒙战士,鲁迅对于中国的意义不言自明。他对中国社会弊病的深入认识,让更多的人警醒,对国民性的批判超越了时代,至今仍有其存在价值。他的文字与思想让更多的人走出愚昧,追求理想和光明。他选择的是一条韧性的战斗之路,就如野草一般,不惧惮践踏与删刈,直至死亡而腐朽。他愿意将绝望自己饮尽,而给青年灌输希望。他渴望着民族重生,渴望着青年建立起自己未经生活过的生活。这便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