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在企业界、公共关系业、广告业中,人们常常将“战略”和“战略思想”——或类似的一些词——挂在嘴边。在讨论企业的营销方案时,在进行公共关系策划和广告策划时,提到这些词,便似乎多了几分专业的感觉,多了几分成功的可能性。然而,这些词,它们的真正的含义是什么?当人们提及这些词的时候,当人们用这些词进行讨论的时候,在彼此的思想中,究竟是否对它们有着共同的认识呢?
“战略”或“战略思想”概念的模糊性
“使命”一词,就是一个例子,当人们在使用“战略”或“战略思想”这两个词的情境中,也会常常使用到它。人在历史中存在,必然自觉或不自觉地完成一定的历史使命——不论是这种使命是大还是小。但是,一般而言,“使命”这个词通常给人一种宏大的印象,因此当我们说到“使命”这词的时候,通常会联想到在历史中发挥重用作用的一些人物。
的确,当一个人在个人成长过程中明确意识到自己的使命,明确意识到一定阶段想要实现特定目标,并为此进一步生发出需要的实施计划时,往往便会在头脑中形成一些特别的思想。如果这些思想服务于政治与文化目标,便往往可以生发出在政治与文化方面的战略思想;服务于军事目标,便往往成为军事战略思想;服务于经济或商业目标,便往往成为经济或商业战略思想,甚或可能发展出一种融合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目标在内的综合性的大战略思想。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人们在使用“战略”或“战略思想”这两个词时,会常常会提及“使命”。
从这个意义上说,发生在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其中所体现的、所包含的战略,都受到某些人物的战略思想的影响。对“战略”的研究,因此可溯源至对“战略思想”的研究。战略思想,直接或间接地左右着人们的战略行动(战略传播、战略实施等),令历史的大河有时风平浪静,有时却大浪滔天。它们自身,除了被以显性方式通过著述表现出来的部分之外,往往隐藏在人们的行动与选择背后,杂糅在事件的萌芽、发展之中。
每当我在研究某一时期的战略思想的时候,不得不将一些历史人物从历史的幽冥之境呼唤出来。每当这时,我也发觉,这些人物因其思想而显得栩栩如生、生机勃勃,而如果他们恰好在某些历史事件中还扮演了某种重要角色,那么这些历史事件也因他们的思想而显得更富有深意。当然,有些人的战略思想,是通过其专著、文章付诸于文字的,有些人的战略思想,则包含在其政治、军事等活动之中(这些活动往往被记载各类史籍之中)。如果我们要对此进行研究,前者可以为研究提供相对直接的“感觉材料”或“经验材料”,后者则需要通过对政治、军事等各种活动进行分析后加以总结。不论前者还是后者,就战略思想而言都有经验性特征,而缺乏自然科学那样的精密。但是,尽管战略思想属于经验性的范畴,却并非意味着它们没有价值。
如此看来,战略思想涵盖面可以非常广泛,可以是政治、文化、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由此也可以看到,“战略思想”这个概念“天生的”模糊性。进一步说,这一概念的模糊性,源自于“战略”这个概念的模糊性。
“战略”一词的词源
正因为概念的模糊性,“战略”与“战略思想”这两个词,它们的使用范围其实比我在文章开头時提到的使用范围还要广泛。在现代,“战略”概念已经广泛运用于政治、文化、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如果不对“战略”这个概念加以说明,关于战略思想的讨论可能会漫无边际。因此,有必须要对“战略”这个概念加以研究。从词的来源对概念进行研究是一个比较常用的办法。
“战略”(中文)是现代汉语中的一个词汇,对应英文里的“strategy”一词。这个词的词根来源于希腊语“stratos”(意思是军队)。在希腊语中,还有“strategike episteme”和“strategon Sophia”,两词的意思分别是“为将的知识”、“将军的智慧”。希腊语中,还有“taktike techne”(意思就是“战术”,即现代英语“tactics”一词的含义),其对应的拉丁文为“ars bellica”,意思是“战争的艺术”。可见,在古代希腊人看来,战略、战术(从希腊语词根可以看出战术更加注重技术层面)都是战争的艺术。罗马人福隆提纳斯(Frontinus,公元40-103年)曾著有strategmeta一书。东罗马皇帝毛里斯(Maurice,公元582-602年)曾著有strategikon(《将军之学》)一书。但是,自从罗马帝国衰亡后,发源于希腊的关于“将军之学”的词语和概念都渐渐失去了影响。直到18世纪,法国人梅齐乐(Maizeroy,公元1719-1780年)于1777年出版著作《战争理论》(Theorie de la guerre),在该书中才重新使用了词根源自希腊语的stratégie这个词。梅齐乐在其著作中将该词的含义界定为“作战的指导”。之后,这个词渐渐进入欧陆的军事著作。19世纪30年代末,约米尼(Jomini,公元1779-1869年)所著《战争艺术概论》(Summary of the Art of War)问世,将“战略”称为战争的艺术。进入19世纪,“战略”这个词才渐渐为英国所知。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西方对于“战略”一词的解释基本界定在军事范畴。后来,李德 · 哈特(Liddell Hart,公元1895-1970年)等人认为“战略”一词的含义最好限于军事范围内(即“为将之道”),而针对利用政治、经济、心理等政策来赢得竞争优势的其他手段,创造了“grand strategy”(大战略)这一术语。
在古代汉语中,似并无“战略”一词。在中国古代,与“战略”一词的现代意义比较接近的是“谋”、“谋略”、“计谋”、“智谋”、“智略”等词。这些词可以广泛使用在政治、文化、军事、经济等各个领域。中文“雄才大略”一词中的“大略”,倒是于西方人提出的“grand strategy”(大战略)的含义非常接近。从古至今,中国有很多战略思想家,他们有的本身是军事家、政治家,有的则是以学者身份对战略做出论述。 定义“战略”
如果我们想要使对“战略”与“战略思想”的研究更有针对性,将研究围绕战争展开,是一个比较现实的选择。基于这一选择,我认为可以将“战略”概念界定于在战争序幕、战争开始至结束期间,为赢得竞争优势而使用的各种谋略、手段,不排除使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传播、宣传、游说等)。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在狭义层面讨论“战略”概念,并不排除部分大战略的内容,但必须根据使用战略的目标、背景(主要限定于以赢得战争为目标,通常在战争序幕期、战争开始至结束期间运用的战略——但并非完全如此)决定其是否进入讨论和研究的范围。战略思想家或思想家的专著中所论述的战略,则不受制于使用战略的具体的目标、背景,因此可尽量将其纳入研究的范围。
在本专栏中,我想讨论的“战略思想”,正是基于这样的“战略”概念的界定。至于“战略思想”在商业、管理等方面的延伸运用,则可能在讨论中会间或提及。尽管如此,我认为通過这种方法来研究与讨论的“战略思想”,尽管不是基于当下的商业实践,但是对于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公共关系策划(包括危机公关)和广告策划而言,都是深具启发性的。这些启发,则可以生发出在这些活动所处的领域中(以及相关的领域中)的广义的“战略”定义:类似于为了赢得战争的胜利,广义的战略是为了获得成功或赢得优势,而采取的或高效、或稳健、或巧妙的各种谋略、手段。所有关于战略的思想,皆可称为“战略思想”。因为,我相信来自于历史广泛经验的“战略”与“战略思想”,将会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我们的思想与行动,或在我们的心灵中创造出一种顿悟的体验。这正是我所致力要做的——为了能使“战略思想”产生广泛的启发或难得的顿悟而进行坚实的、富有趣味的历史性研究。
有一点是必须要说明的,尽管正义、高尚的行动往往有更大的机会获得胜利,但是“战略思想的正义性、高尚性”、“战略的成功与否”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历史中,非正义的一方对正义的一方获得局部或阶段性的胜利并非罕见(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德国在战争初期的胜利),落后民族曾征服文明国家亦有事实。就研究而言,即便那些导致错误、邪恶的行动的战略思想,也必须加以考察;因为正如孙子所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这样,正义、高尚的行动在对抗非正义、邪恶的行动时,才能有更大的“赢”的概率。从另一方面来说,只有对曾影响历史的各种重要战略思想进行研究,才能深刻认识历史中的人和历史本身。
(作者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历史语言与战略传播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近著《龙影:西方世界中国观念的思想渊源》,长篇历史小说《大宋王朝 · 王国的命运》)
“战略”或“战略思想”概念的模糊性
“使命”一词,就是一个例子,当人们在使用“战略”或“战略思想”这两个词的情境中,也会常常使用到它。人在历史中存在,必然自觉或不自觉地完成一定的历史使命——不论是这种使命是大还是小。但是,一般而言,“使命”这个词通常给人一种宏大的印象,因此当我们说到“使命”这词的时候,通常会联想到在历史中发挥重用作用的一些人物。
的确,当一个人在个人成长过程中明确意识到自己的使命,明确意识到一定阶段想要实现特定目标,并为此进一步生发出需要的实施计划时,往往便会在头脑中形成一些特别的思想。如果这些思想服务于政治与文化目标,便往往可以生发出在政治与文化方面的战略思想;服务于军事目标,便往往成为军事战略思想;服务于经济或商业目标,便往往成为经济或商业战略思想,甚或可能发展出一种融合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目标在内的综合性的大战略思想。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人们在使用“战略”或“战略思想”这两个词时,会常常会提及“使命”。
从这个意义上说,发生在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其中所体现的、所包含的战略,都受到某些人物的战略思想的影响。对“战略”的研究,因此可溯源至对“战略思想”的研究。战略思想,直接或间接地左右着人们的战略行动(战略传播、战略实施等),令历史的大河有时风平浪静,有时却大浪滔天。它们自身,除了被以显性方式通过著述表现出来的部分之外,往往隐藏在人们的行动与选择背后,杂糅在事件的萌芽、发展之中。
每当我在研究某一时期的战略思想的时候,不得不将一些历史人物从历史的幽冥之境呼唤出来。每当这时,我也发觉,这些人物因其思想而显得栩栩如生、生机勃勃,而如果他们恰好在某些历史事件中还扮演了某种重要角色,那么这些历史事件也因他们的思想而显得更富有深意。当然,有些人的战略思想,是通过其专著、文章付诸于文字的,有些人的战略思想,则包含在其政治、军事等活动之中(这些活动往往被记载各类史籍之中)。如果我们要对此进行研究,前者可以为研究提供相对直接的“感觉材料”或“经验材料”,后者则需要通过对政治、军事等各种活动进行分析后加以总结。不论前者还是后者,就战略思想而言都有经验性特征,而缺乏自然科学那样的精密。但是,尽管战略思想属于经验性的范畴,却并非意味着它们没有价值。
如此看来,战略思想涵盖面可以非常广泛,可以是政治、文化、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由此也可以看到,“战略思想”这个概念“天生的”模糊性。进一步说,这一概念的模糊性,源自于“战略”这个概念的模糊性。
“战略”一词的词源
正因为概念的模糊性,“战略”与“战略思想”这两个词,它们的使用范围其实比我在文章开头時提到的使用范围还要广泛。在现代,“战略”概念已经广泛运用于政治、文化、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如果不对“战略”这个概念加以说明,关于战略思想的讨论可能会漫无边际。因此,有必须要对“战略”这个概念加以研究。从词的来源对概念进行研究是一个比较常用的办法。
“战略”(中文)是现代汉语中的一个词汇,对应英文里的“strategy”一词。这个词的词根来源于希腊语“stratos”(意思是军队)。在希腊语中,还有“strategike episteme”和“strategon Sophia”,两词的意思分别是“为将的知识”、“将军的智慧”。希腊语中,还有“taktike techne”(意思就是“战术”,即现代英语“tactics”一词的含义),其对应的拉丁文为“ars bellica”,意思是“战争的艺术”。可见,在古代希腊人看来,战略、战术(从希腊语词根可以看出战术更加注重技术层面)都是战争的艺术。罗马人福隆提纳斯(Frontinus,公元40-103年)曾著有strategmeta一书。东罗马皇帝毛里斯(Maurice,公元582-602年)曾著有strategikon(《将军之学》)一书。但是,自从罗马帝国衰亡后,发源于希腊的关于“将军之学”的词语和概念都渐渐失去了影响。直到18世纪,法国人梅齐乐(Maizeroy,公元1719-1780年)于1777年出版著作《战争理论》(Theorie de la guerre),在该书中才重新使用了词根源自希腊语的stratégie这个词。梅齐乐在其著作中将该词的含义界定为“作战的指导”。之后,这个词渐渐进入欧陆的军事著作。19世纪30年代末,约米尼(Jomini,公元1779-1869年)所著《战争艺术概论》(Summary of the Art of War)问世,将“战略”称为战争的艺术。进入19世纪,“战略”这个词才渐渐为英国所知。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西方对于“战略”一词的解释基本界定在军事范畴。后来,李德 · 哈特(Liddell Hart,公元1895-1970年)等人认为“战略”一词的含义最好限于军事范围内(即“为将之道”),而针对利用政治、经济、心理等政策来赢得竞争优势的其他手段,创造了“grand strategy”(大战略)这一术语。
在古代汉语中,似并无“战略”一词。在中国古代,与“战略”一词的现代意义比较接近的是“谋”、“谋略”、“计谋”、“智谋”、“智略”等词。这些词可以广泛使用在政治、文化、军事、经济等各个领域。中文“雄才大略”一词中的“大略”,倒是于西方人提出的“grand strategy”(大战略)的含义非常接近。从古至今,中国有很多战略思想家,他们有的本身是军事家、政治家,有的则是以学者身份对战略做出论述。 定义“战略”
如果我们想要使对“战略”与“战略思想”的研究更有针对性,将研究围绕战争展开,是一个比较现实的选择。基于这一选择,我认为可以将“战略”概念界定于在战争序幕、战争开始至结束期间,为赢得竞争优势而使用的各种谋略、手段,不排除使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传播、宣传、游说等)。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在狭义层面讨论“战略”概念,并不排除部分大战略的内容,但必须根据使用战略的目标、背景(主要限定于以赢得战争为目标,通常在战争序幕期、战争开始至结束期间运用的战略——但并非完全如此)决定其是否进入讨论和研究的范围。战略思想家或思想家的专著中所论述的战略,则不受制于使用战略的具体的目标、背景,因此可尽量将其纳入研究的范围。
在本专栏中,我想讨论的“战略思想”,正是基于这样的“战略”概念的界定。至于“战略思想”在商业、管理等方面的延伸运用,则可能在讨论中会间或提及。尽管如此,我认为通過这种方法来研究与讨论的“战略思想”,尽管不是基于当下的商业实践,但是对于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公共关系策划(包括危机公关)和广告策划而言,都是深具启发性的。这些启发,则可以生发出在这些活动所处的领域中(以及相关的领域中)的广义的“战略”定义:类似于为了赢得战争的胜利,广义的战略是为了获得成功或赢得优势,而采取的或高效、或稳健、或巧妙的各种谋略、手段。所有关于战略的思想,皆可称为“战略思想”。因为,我相信来自于历史广泛经验的“战略”与“战略思想”,将会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我们的思想与行动,或在我们的心灵中创造出一种顿悟的体验。这正是我所致力要做的——为了能使“战略思想”产生广泛的启发或难得的顿悟而进行坚实的、富有趣味的历史性研究。
有一点是必须要说明的,尽管正义、高尚的行动往往有更大的机会获得胜利,但是“战略思想的正义性、高尚性”、“战略的成功与否”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历史中,非正义的一方对正义的一方获得局部或阶段性的胜利并非罕见(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德国在战争初期的胜利),落后民族曾征服文明国家亦有事实。就研究而言,即便那些导致错误、邪恶的行动的战略思想,也必须加以考察;因为正如孙子所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这样,正义、高尚的行动在对抗非正义、邪恶的行动时,才能有更大的“赢”的概率。从另一方面来说,只有对曾影响历史的各种重要战略思想进行研究,才能深刻认识历史中的人和历史本身。
(作者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历史语言与战略传播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近著《龙影:西方世界中国观念的思想渊源》,长篇历史小说《大宋王朝 · 王国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