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师生双边活动中,教师们总希望师生关系默契和谐,学生自觉配合教师的状态。在这种理想的状态中,教师可以轻松驾驶场面,舒畅地层现教学思想,学生们的心情也较自然,教师不用经常训斥学生,学生也不用提心吊胆,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与生活中去:教师不必总是声嘶力竭,反复组织教学秩序,学生也不必总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而可以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发展自己的个性,保持旺盛的智慧火花。
怎么做到师生关系的默契和谐状态呢?笔者在班务管理实践活动中体会到,用暗示法,是—种有效的途径。什么是暗示法呢,形象而简要地说,就是使用间接的、不张扬的手段,提醒学生“悬崖勒马”或“指明前进的方向”。这种方法,符合教育对象少年儿童的身心特点,教书育人的要求和管理学生的需要,暗示法有其必然的合理性,可行性和有效性,也是新课程理念的客观要求,它成为笔者在班务管理和教学管理中的有力武器,逐渐改变了笔者以往婆婆型的班主任形象。
小学生虽是身心发展未完全的少年儿童,但一样有获得自尊的需要,学校、社会也只有从小就给儿童自尊,儿童才会知道人有自尊,需要自尊,也才会有尊重别人的意识。传统教育在对新生的养成教育中,惯用“吓”、“压制”的方法,虽出发点纯正,效果有时也不错,但学生习惯了适应“高压”政策的管理氛围,一旦减压,就会“脱缰”,小干部们在管理伙伴时也这样,教室的氛围总是不和谐,有时甚至充满火药味。这样的师生状态,很显然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教师的工作心境也不可能好到哪里去,教育心智的发挥,教学技艺的施展自然不尽如人意。而用暗示法,向学生渗透教师的意图,不用那么张扬,大声训责,其效果可能不如传统手段那么立竿见影,但长期坚持,学生会养成一种在安静、耐心的氛围中学会等待的习惯,逐步培养学生自觉配合教师的意识,达到“不令而行”的状态。在教师对学生的暗示中,学生得到的不是简单、烦躁的机械无情的命令,而是一种自尊的回归,尊重他人的觉醒。
在这方面,笔者在班务管理中有一次反面的经历:本班曾有一名已小学毕业的学生叫徐佳,单亲家庭,父母离异,与父亲生活,父亲无暇关注他。徐佳从小性格怪僻,离群孤独,学习很差,不守纪律。一次在我的语文课上,我当着同学们的面收走他课上玩耍的玩具狗,并训了他几句,后来,徐佳自己把玩具狗从我的办公桌上拿走了,我知道后,立即找他要追回,并训责他为什么私自拿老师桌上的东西,而徐佳却认为这是他自己的,不买老师的帐,气呼呼地,于是师生就对峙起来,在学生面前造成了很坏的影响,也给我后来的班务管理带来更大的困难。现在想来,在课堂上如不那么简单、粗暴地对待有问题的学生,事后不又是简单地训斥,其结果肯定不会是那样惨。如那时能想到用暗示法冷处理,或许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从育人的角度看,暗示法管理学生,体现了新课程观的一些要求,暗示法的作用出现了以下特征:①电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学生的自主性是一个人有独立人格精神的体现,暗示学生的言行,巧妙地激发学生自发地内省、反思,从而调整自己的状态,并通过习惯坚持,养成自觉的意识,这样,自主思考,自觉遵守规范的习惯就内化成学生的品质,一种内心外表一致的素质。在这过程中,暗示法在学生心中“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的自主精神日益增强,这种间接性的电击,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这种暗示留下的空白,给学生主动开发留下余地,是暗示中的“无声胜有声”。②艺术化的信息传递链:暗示法,使师生互动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教师的信息在暗示中如涓涓细流滋润着学生的心田。—种艺术化的手段,它无需多少技巧,可以是言语,也只要只言片语,可以是手势,甚至是—个眼神,轻松点拨,点到为止。在这条信息传递链上,教师传递的只是巧妙的导向,教师是与学生平等中的首席,仅作为龙头带动学生共同发展。
本学期,笔者教育一位名叫颜桢伟的学生的事例,使我对暗示法有了更强的兴趣。这位学生类似以上个事例中的徐佳,自控力很差,不爱学习,课堂上经常捣乱,影响同学、老师上课,提起他,教过他的老师无不摇头咂嘴。一次在我的语文课上,他又要去拉前面的同学,当时我真想大吼一声制止住他,但还是克制住冷静下来,给他一个坐下的手势,抛给他一个不满意眼神,他果然心领神会,安静下来。一场即将爆发的“战斗”被压住了,其他同学浑然不觉,课堂秩序良好。后来,我发现用暗示法对颜桢伟挺管用,尽管不能根治这个学生的缺点,但毕竟师生达成了一种默契和谐,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师生关系良性循环。这位学生虽然在学习和纪律上无明显的大进步,但我对他在关键时刻立时配合老师,并达成一种默契,我还是较满意。我也渐渐改变了对他的看法,有时也抓住他的优点适时表扬他。
有了这个案例的成功,我对全体学生更有了信心。现在,我一改以往在学生面前大声斥喝的习惯,学生也渐渐适应了我这种管理方式,心中充满自尊,并用尊重还给了我们老师。在这种默契和谐的师生关系中,任何一项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是有保证的。
怎么做到师生关系的默契和谐状态呢?笔者在班务管理实践活动中体会到,用暗示法,是—种有效的途径。什么是暗示法呢,形象而简要地说,就是使用间接的、不张扬的手段,提醒学生“悬崖勒马”或“指明前进的方向”。这种方法,符合教育对象少年儿童的身心特点,教书育人的要求和管理学生的需要,暗示法有其必然的合理性,可行性和有效性,也是新课程理念的客观要求,它成为笔者在班务管理和教学管理中的有力武器,逐渐改变了笔者以往婆婆型的班主任形象。
小学生虽是身心发展未完全的少年儿童,但一样有获得自尊的需要,学校、社会也只有从小就给儿童自尊,儿童才会知道人有自尊,需要自尊,也才会有尊重别人的意识。传统教育在对新生的养成教育中,惯用“吓”、“压制”的方法,虽出发点纯正,效果有时也不错,但学生习惯了适应“高压”政策的管理氛围,一旦减压,就会“脱缰”,小干部们在管理伙伴时也这样,教室的氛围总是不和谐,有时甚至充满火药味。这样的师生状态,很显然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教师的工作心境也不可能好到哪里去,教育心智的发挥,教学技艺的施展自然不尽如人意。而用暗示法,向学生渗透教师的意图,不用那么张扬,大声训责,其效果可能不如传统手段那么立竿见影,但长期坚持,学生会养成一种在安静、耐心的氛围中学会等待的习惯,逐步培养学生自觉配合教师的意识,达到“不令而行”的状态。在教师对学生的暗示中,学生得到的不是简单、烦躁的机械无情的命令,而是一种自尊的回归,尊重他人的觉醒。
在这方面,笔者在班务管理中有一次反面的经历:本班曾有一名已小学毕业的学生叫徐佳,单亲家庭,父母离异,与父亲生活,父亲无暇关注他。徐佳从小性格怪僻,离群孤独,学习很差,不守纪律。一次在我的语文课上,我当着同学们的面收走他课上玩耍的玩具狗,并训了他几句,后来,徐佳自己把玩具狗从我的办公桌上拿走了,我知道后,立即找他要追回,并训责他为什么私自拿老师桌上的东西,而徐佳却认为这是他自己的,不买老师的帐,气呼呼地,于是师生就对峙起来,在学生面前造成了很坏的影响,也给我后来的班务管理带来更大的困难。现在想来,在课堂上如不那么简单、粗暴地对待有问题的学生,事后不又是简单地训斥,其结果肯定不会是那样惨。如那时能想到用暗示法冷处理,或许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从育人的角度看,暗示法管理学生,体现了新课程观的一些要求,暗示法的作用出现了以下特征:①电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学生的自主性是一个人有独立人格精神的体现,暗示学生的言行,巧妙地激发学生自发地内省、反思,从而调整自己的状态,并通过习惯坚持,养成自觉的意识,这样,自主思考,自觉遵守规范的习惯就内化成学生的品质,一种内心外表一致的素质。在这过程中,暗示法在学生心中“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的自主精神日益增强,这种间接性的电击,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这种暗示留下的空白,给学生主动开发留下余地,是暗示中的“无声胜有声”。②艺术化的信息传递链:暗示法,使师生互动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教师的信息在暗示中如涓涓细流滋润着学生的心田。—种艺术化的手段,它无需多少技巧,可以是言语,也只要只言片语,可以是手势,甚至是—个眼神,轻松点拨,点到为止。在这条信息传递链上,教师传递的只是巧妙的导向,教师是与学生平等中的首席,仅作为龙头带动学生共同发展。
本学期,笔者教育一位名叫颜桢伟的学生的事例,使我对暗示法有了更强的兴趣。这位学生类似以上个事例中的徐佳,自控力很差,不爱学习,课堂上经常捣乱,影响同学、老师上课,提起他,教过他的老师无不摇头咂嘴。一次在我的语文课上,他又要去拉前面的同学,当时我真想大吼一声制止住他,但还是克制住冷静下来,给他一个坐下的手势,抛给他一个不满意眼神,他果然心领神会,安静下来。一场即将爆发的“战斗”被压住了,其他同学浑然不觉,课堂秩序良好。后来,我发现用暗示法对颜桢伟挺管用,尽管不能根治这个学生的缺点,但毕竟师生达成了一种默契和谐,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师生关系良性循环。这位学生虽然在学习和纪律上无明显的大进步,但我对他在关键时刻立时配合老师,并达成一种默契,我还是较满意。我也渐渐改变了对他的看法,有时也抓住他的优点适时表扬他。
有了这个案例的成功,我对全体学生更有了信心。现在,我一改以往在学生面前大声斥喝的习惯,学生也渐渐适应了我这种管理方式,心中充满自尊,并用尊重还给了我们老师。在这种默契和谐的师生关系中,任何一项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是有保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