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大学生获取知识,更要教他们学会做人、不断提升思想道德素养。我市各高校积极改革创新,探索独具特色、切合实际的育人之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亮点纷呈。
校友事迹催新绿
2004年10月20日,西南政法大学优秀校友李存玉先进事迹报告会正在进行,报告会数十次被同学们的掌声打断。去世时仅30岁的李存玉,1999年毕业于西政法律专业,他选择做了最艰苦的基层法官,超负荷的工作把他的身体压垮了,去世时,他甚至没来得及看一眼出生在青海老家才4个月大的女儿。
这是西政用校友事迹塑造人的一个事例。
正是基于用校友事迹塑造西政人这个理念,他们把校友事迹作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活教材。在校友事迹潜移默化的感染下,同学中涌现出了许多动人的事迹。
就在李存玉事迹报告会结束没多久,武汉铁路公安处刑警大队的两位警官风尘仆仆赶到重庆,他们怀里揣着一封写给西政的感谢信。
原来,就在不久前,西政法学院2002级双学位班学生马聘乘火车回家时,勇敢地站出来揭发并指证了正在实施团伙盗窃的一伙犯罪嫌疑人,为乘客挽回了不小的经济损失,还由此牵出了一个长期在列车上制造混乱、伺机盗窃的犯罪团伙。
这种举动是有很大风险的。“我们相信,马聘能有这样的觉悟,与平日里学校的思想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一位姓谷的警官道出了他们千里迢迢专程赴重庆送感谢信的缘由。
校报学生记者黄波克曾在去年炎热的暑假赴河南采访———法学院大二的周继华在家乡为搭救落水少年牺牲了。让黄波克没想到的是,当他采访归来,看到“西政先锋网”的论坛里,同学们已自发为周继华建起了“网上灵堂”。短短几天,学友们纷纷到“网上灵堂”吊唁周继华,送去了上千条感言。
“西政先锋网”有个“我是西政人”社区,同学、校友们都及时地把自己了解到的校友近况和先进事迹发布到网上。大伙儿都有一种自豪感,因为,这是“西政人的角落”。
在这个充斥着青春偶像与明星崇拜的时代,西政以校友先进事迹为学生们树立道德楷模的做法,使优秀校友们越来越多的感人事迹在同学中间口口相传,校报、校园网、先锋网……越来越多的校友的事迹、优良品德和作风在同学中间得到弘扬,形成了西政学生教育的良好氛围。
正如听完李存玉事迹报告会的一位同学在留言中所写的那样:“倒下时,你是一棵树,风起的时候,将随之生发一片新绿。”
西政把校友事迹传播到学生们心里,唤起了同学们崇高的荣誉感,也促使大家不断地向优秀校友看齐。我们相信,越来越多西政学子会在他们将要奔赴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发出更多“新绿”。
“爱心超市开业啦!”
去年12月10日,重庆工商大学南岸校区16幢A3宿舍,一块醒目的宣传板出现在同学们面前———“爱心超市开业啦!”……
分管学生工作的校党委副书记黄志亮告诉记者:“我们学校16000多名莘莘学子,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仅仅靠课堂与老师,是无法得到全面‘看护’的。最重要的,是要让同学们在互相影响的氛围中,自觉地提升自己的政治素养、思想境界。”
黄志亮谈到了该校较早出现的“党员服务站”。
“党员服务站”是江北校区外语系总支组织党员为同学们的生活和学习提供服务的流动站点。在校领导的支持下,去年12月,党员服务站建到了学生公寓,有了专门的场所,广大党员更是有了家的感觉。大家可以在党员学习室里借阅《半月谈》、《当代党员》、《党员文摘》等杂志以及其他资料,有了讨论问题的固定场所。同时,一部分生活和学习遇到困难的同学,还能直接向值班党员倾诉和寻求帮助。
“如今的‘爱心超市’,让同学们找到了更好地帮助贫困同学的途径,能调动更多同学参与进来,在学生中间形成良好的风气。”黄志亮说。
小小的“爱心超市”,虽然只有10余平方米,外加一个不远处专门供贫困同学无偿取用衣物和书籍的无人值守小货栈,却有来自全校各院系的4000多名青年志愿者做它的强大后盾。“开市”前,从桌子、椅子腾挪到货架设置、货品堆放,都是同学们自己打理。
众人拾柴火焰高,小货栈里总是源源不断堆满同学们捐赠的衣物,大家都很乐意自己的力量能够给别人添一点温暖,很多同学把自己的新衣物都送来了。有困难的同学,则可以到这里来无偿拿取杂志、衣物,他们感到了学校对他们的关心,体会到了同学们的热心。
如今,重庆工商大学的“爱心超市”已远近闻名,“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信念在同学们的心灵里也逐渐扎下了根,广大同学在这个亲情化道德培养的过程中,体会到的是成就感和荣誉感。
“专业党支部”效应
2002年,重庆大学研究生院搞了一次“党员组织生活调查”。作为这项改革的发起者之一,研究生院的副院长刘清才对记者说:“调查让我们发现,研究生党员在过组织生活时遇到很多问题。我们学校是以理工科为主,很多研究生党员长期在外作课题研究,无暇专程回来过组织生活;同时,大家普遍认为不同专业的人编在一个支部,总有一种陌生感,更谈不上思想交流和碰撞出火花了。到了三年级,那更是急着各自找工作,支部组织生活的质量就更不用说了。支部生活是提高党员思想素质的不可缺少的方式,长此以往,后果堪忧。”
把支部“改建”在专业上,重庆大学研究生院党组织的创新实践,更好地发挥了组织生活“启人智,树人德”的作用。
雷小华是重庆大学光电学院的碩博连读生,去年9月,她成为研究生院支部改革后光学工程方向研究生党支部的第一任支部书记。
曾经是“老”支部的成员,现在又是“新”支部的书记,雷小华对分专业建支部感觉良好。
她谈起去年9月新组建的专业支部第一次过组织生活的情景。因为支部的党员们都是研一的新生,雷小华就想:“能不能组织大伙儿在专业方面进行一些讨论呢?这也是一种思想工作,既有助于同学们对所学专业有清楚的了解,又能使支部成员更快地相互熟悉,使支部生活走上正轨。”
议题立即得到了支部成员们的认同和支持。新学期刚刚开始,党员们都积极地参与到这个话题资料的搜集工作中,然后在会上交流信息和心得,大家谈学习、谈工作、谈对社会的看法,讨论很热烈。
第一次支部生活,就把交流专业信息和提高思想素质融合到一起,明显地改变了很多同学以前认为过组织生活枯燥无味、可有可无的看法。
“专业党支部”使支部成员多了共同语言,因为彼此之间的熟稔,大家可以尽情放开谈理想,交流思想,活动形式也更加丰富多彩。光电学院党支部的成员们,最爱听学院的老前辈黄尚廉院士在他们的组织生活中给大伙儿讲他的学术经历和人生体验。黄院士的爱国情怀和高尚的人品,深深地打动了学子们,他们都为光电学院能有黄院士这样的好榜样而欣喜。
刘清才副院长高兴地说:“导师们也很愿意参加这样的组织生活,因为自己专业的学生都在这儿呢。学生更高兴,因为有了和老师交流思想的新途径。而我们看重的,是导师的学术跋涉、人生经验、做人的品德对学子们的影响和教益,这更有助于培养品学兼优的人才。”
校友事迹催新绿
2004年10月20日,西南政法大学优秀校友李存玉先进事迹报告会正在进行,报告会数十次被同学们的掌声打断。去世时仅30岁的李存玉,1999年毕业于西政法律专业,他选择做了最艰苦的基层法官,超负荷的工作把他的身体压垮了,去世时,他甚至没来得及看一眼出生在青海老家才4个月大的女儿。
这是西政用校友事迹塑造人的一个事例。
正是基于用校友事迹塑造西政人这个理念,他们把校友事迹作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活教材。在校友事迹潜移默化的感染下,同学中涌现出了许多动人的事迹。
就在李存玉事迹报告会结束没多久,武汉铁路公安处刑警大队的两位警官风尘仆仆赶到重庆,他们怀里揣着一封写给西政的感谢信。
原来,就在不久前,西政法学院2002级双学位班学生马聘乘火车回家时,勇敢地站出来揭发并指证了正在实施团伙盗窃的一伙犯罪嫌疑人,为乘客挽回了不小的经济损失,还由此牵出了一个长期在列车上制造混乱、伺机盗窃的犯罪团伙。
这种举动是有很大风险的。“我们相信,马聘能有这样的觉悟,与平日里学校的思想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一位姓谷的警官道出了他们千里迢迢专程赴重庆送感谢信的缘由。
校报学生记者黄波克曾在去年炎热的暑假赴河南采访———法学院大二的周继华在家乡为搭救落水少年牺牲了。让黄波克没想到的是,当他采访归来,看到“西政先锋网”的论坛里,同学们已自发为周继华建起了“网上灵堂”。短短几天,学友们纷纷到“网上灵堂”吊唁周继华,送去了上千条感言。
“西政先锋网”有个“我是西政人”社区,同学、校友们都及时地把自己了解到的校友近况和先进事迹发布到网上。大伙儿都有一种自豪感,因为,这是“西政人的角落”。
在这个充斥着青春偶像与明星崇拜的时代,西政以校友先进事迹为学生们树立道德楷模的做法,使优秀校友们越来越多的感人事迹在同学中间口口相传,校报、校园网、先锋网……越来越多的校友的事迹、优良品德和作风在同学中间得到弘扬,形成了西政学生教育的良好氛围。
正如听完李存玉事迹报告会的一位同学在留言中所写的那样:“倒下时,你是一棵树,风起的时候,将随之生发一片新绿。”
西政把校友事迹传播到学生们心里,唤起了同学们崇高的荣誉感,也促使大家不断地向优秀校友看齐。我们相信,越来越多西政学子会在他们将要奔赴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发出更多“新绿”。
“爱心超市开业啦!”
去年12月10日,重庆工商大学南岸校区16幢A3宿舍,一块醒目的宣传板出现在同学们面前———“爱心超市开业啦!”……
分管学生工作的校党委副书记黄志亮告诉记者:“我们学校16000多名莘莘学子,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仅仅靠课堂与老师,是无法得到全面‘看护’的。最重要的,是要让同学们在互相影响的氛围中,自觉地提升自己的政治素养、思想境界。”
黄志亮谈到了该校较早出现的“党员服务站”。
“党员服务站”是江北校区外语系总支组织党员为同学们的生活和学习提供服务的流动站点。在校领导的支持下,去年12月,党员服务站建到了学生公寓,有了专门的场所,广大党员更是有了家的感觉。大家可以在党员学习室里借阅《半月谈》、《当代党员》、《党员文摘》等杂志以及其他资料,有了讨论问题的固定场所。同时,一部分生活和学习遇到困难的同学,还能直接向值班党员倾诉和寻求帮助。
“如今的‘爱心超市’,让同学们找到了更好地帮助贫困同学的途径,能调动更多同学参与进来,在学生中间形成良好的风气。”黄志亮说。
小小的“爱心超市”,虽然只有10余平方米,外加一个不远处专门供贫困同学无偿取用衣物和书籍的无人值守小货栈,却有来自全校各院系的4000多名青年志愿者做它的强大后盾。“开市”前,从桌子、椅子腾挪到货架设置、货品堆放,都是同学们自己打理。
众人拾柴火焰高,小货栈里总是源源不断堆满同学们捐赠的衣物,大家都很乐意自己的力量能够给别人添一点温暖,很多同学把自己的新衣物都送来了。有困难的同学,则可以到这里来无偿拿取杂志、衣物,他们感到了学校对他们的关心,体会到了同学们的热心。
如今,重庆工商大学的“爱心超市”已远近闻名,“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信念在同学们的心灵里也逐渐扎下了根,广大同学在这个亲情化道德培养的过程中,体会到的是成就感和荣誉感。
“专业党支部”效应
2002年,重庆大学研究生院搞了一次“党员组织生活调查”。作为这项改革的发起者之一,研究生院的副院长刘清才对记者说:“调查让我们发现,研究生党员在过组织生活时遇到很多问题。我们学校是以理工科为主,很多研究生党员长期在外作课题研究,无暇专程回来过组织生活;同时,大家普遍认为不同专业的人编在一个支部,总有一种陌生感,更谈不上思想交流和碰撞出火花了。到了三年级,那更是急着各自找工作,支部组织生活的质量就更不用说了。支部生活是提高党员思想素质的不可缺少的方式,长此以往,后果堪忧。”
把支部“改建”在专业上,重庆大学研究生院党组织的创新实践,更好地发挥了组织生活“启人智,树人德”的作用。
雷小华是重庆大学光电学院的碩博连读生,去年9月,她成为研究生院支部改革后光学工程方向研究生党支部的第一任支部书记。
曾经是“老”支部的成员,现在又是“新”支部的书记,雷小华对分专业建支部感觉良好。
她谈起去年9月新组建的专业支部第一次过组织生活的情景。因为支部的党员们都是研一的新生,雷小华就想:“能不能组织大伙儿在专业方面进行一些讨论呢?这也是一种思想工作,既有助于同学们对所学专业有清楚的了解,又能使支部成员更快地相互熟悉,使支部生活走上正轨。”
议题立即得到了支部成员们的认同和支持。新学期刚刚开始,党员们都积极地参与到这个话题资料的搜集工作中,然后在会上交流信息和心得,大家谈学习、谈工作、谈对社会的看法,讨论很热烈。
第一次支部生活,就把交流专业信息和提高思想素质融合到一起,明显地改变了很多同学以前认为过组织生活枯燥无味、可有可无的看法。
“专业党支部”使支部成员多了共同语言,因为彼此之间的熟稔,大家可以尽情放开谈理想,交流思想,活动形式也更加丰富多彩。光电学院党支部的成员们,最爱听学院的老前辈黄尚廉院士在他们的组织生活中给大伙儿讲他的学术经历和人生体验。黄院士的爱国情怀和高尚的人品,深深地打动了学子们,他们都为光电学院能有黄院士这样的好榜样而欣喜。
刘清才副院长高兴地说:“导师们也很愿意参加这样的组织生活,因为自己专业的学生都在这儿呢。学生更高兴,因为有了和老师交流思想的新途径。而我们看重的,是导师的学术跋涉、人生经验、做人的品德对学子们的影响和教益,这更有助于培养品学兼优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