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人新招

来源 :当代党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jiayou123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大学生获取知识,更要教他们学会做人、不断提升思想道德素养。我市各高校积极改革创新,探索独具特色、切合实际的育人之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亮点纷呈。
  
  校友事迹催新绿
  
  2004年10月20日,西南政法大学优秀校友李存玉先进事迹报告会正在进行,报告会数十次被同学们的掌声打断。去世时仅30岁的李存玉,1999年毕业于西政法律专业,他选择做了最艰苦的基层法官,超负荷的工作把他的身体压垮了,去世时,他甚至没来得及看一眼出生在青海老家才4个月大的女儿。
  这是西政用校友事迹塑造人的一个事例。
  正是基于用校友事迹塑造西政人这个理念,他们把校友事迹作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活教材。在校友事迹潜移默化的感染下,同学中涌现出了许多动人的事迹。
  就在李存玉事迹报告会结束没多久,武汉铁路公安处刑警大队的两位警官风尘仆仆赶到重庆,他们怀里揣着一封写给西政的感谢信。
  原来,就在不久前,西政法学院2002级双学位班学生马聘乘火车回家时,勇敢地站出来揭发并指证了正在实施团伙盗窃的一伙犯罪嫌疑人,为乘客挽回了不小的经济损失,还由此牵出了一个长期在列车上制造混乱、伺机盗窃的犯罪团伙。
  这种举动是有很大风险的。“我们相信,马聘能有这样的觉悟,与平日里学校的思想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一位姓谷的警官道出了他们千里迢迢专程赴重庆送感谢信的缘由。
  校报学生记者黄波克曾在去年炎热的暑假赴河南采访———法学院大二的周继华在家乡为搭救落水少年牺牲了。让黄波克没想到的是,当他采访归来,看到“西政先锋网”的论坛里,同学们已自发为周继华建起了“网上灵堂”。短短几天,学友们纷纷到“网上灵堂”吊唁周继华,送去了上千条感言。
  “西政先锋网”有个“我是西政人”社区,同学、校友们都及时地把自己了解到的校友近况和先进事迹发布到网上。大伙儿都有一种自豪感,因为,这是“西政人的角落”。
  在这个充斥着青春偶像与明星崇拜的时代,西政以校友先进事迹为学生们树立道德楷模的做法,使优秀校友们越来越多的感人事迹在同学中间口口相传,校报、校园网、先锋网……越来越多的校友的事迹、优良品德和作风在同学中间得到弘扬,形成了西政学生教育的良好氛围。
  正如听完李存玉事迹报告会的一位同学在留言中所写的那样:“倒下时,你是一棵树,风起的时候,将随之生发一片新绿。”
  西政把校友事迹传播到学生们心里,唤起了同学们崇高的荣誉感,也促使大家不断地向优秀校友看齐。我们相信,越来越多西政学子会在他们将要奔赴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发出更多“新绿”。
  
  “爱心超市开业啦!”
  
  去年12月10日,重庆工商大学南岸校区16幢A3宿舍,一块醒目的宣传板出现在同学们面前———“爱心超市开业啦!”……
  分管学生工作的校党委副书记黄志亮告诉记者:“我们学校16000多名莘莘学子,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仅仅靠课堂与老师,是无法得到全面‘看护’的。最重要的,是要让同学们在互相影响的氛围中,自觉地提升自己的政治素养、思想境界。”
  黄志亮谈到了该校较早出现的“党员服务站”。
  “党员服务站”是江北校区外语系总支组织党员为同学们的生活和学习提供服务的流动站点。在校领导的支持下,去年12月,党员服务站建到了学生公寓,有了专门的场所,广大党员更是有了家的感觉。大家可以在党员学习室里借阅《半月谈》、《当代党员》、《党员文摘》等杂志以及其他资料,有了讨论问题的固定场所。同时,一部分生活和学习遇到困难的同学,还能直接向值班党员倾诉和寻求帮助。
  “如今的‘爱心超市’,让同学们找到了更好地帮助贫困同学的途径,能调动更多同学参与进来,在学生中间形成良好的风气。”黄志亮说。
  小小的“爱心超市”,虽然只有10余平方米,外加一个不远处专门供贫困同学无偿取用衣物和书籍的无人值守小货栈,却有来自全校各院系的4000多名青年志愿者做它的强大后盾。“开市”前,从桌子、椅子腾挪到货架设置、货品堆放,都是同学们自己打理。
  众人拾柴火焰高,小货栈里总是源源不断堆满同学们捐赠的衣物,大家都很乐意自己的力量能够给别人添一点温暖,很多同学把自己的新衣物都送来了。有困难的同学,则可以到这里来无偿拿取杂志、衣物,他们感到了学校对他们的关心,体会到了同学们的热心。
  如今,重庆工商大学的“爱心超市”已远近闻名,“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信念在同学们的心灵里也逐渐扎下了根,广大同学在这个亲情化道德培养的过程中,体会到的是成就感和荣誉感。
  
  “专业党支部”效应
  
  2002年,重庆大学研究生院搞了一次“党员组织生活调查”。作为这项改革的发起者之一,研究生院的副院长刘清才对记者说:“调查让我们发现,研究生党员在过组织生活时遇到很多问题。我们学校是以理工科为主,很多研究生党员长期在外作课题研究,无暇专程回来过组织生活;同时,大家普遍认为不同专业的人编在一个支部,总有一种陌生感,更谈不上思想交流和碰撞出火花了。到了三年级,那更是急着各自找工作,支部组织生活的质量就更不用说了。支部生活是提高党员思想素质的不可缺少的方式,长此以往,后果堪忧。”
  把支部“改建”在专业上,重庆大学研究生院党组织的创新实践,更好地发挥了组织生活“启人智,树人德”的作用。
  雷小华是重庆大学光电学院的碩博连读生,去年9月,她成为研究生院支部改革后光学工程方向研究生党支部的第一任支部书记。
  曾经是“老”支部的成员,现在又是“新”支部的书记,雷小华对分专业建支部感觉良好。
  她谈起去年9月新组建的专业支部第一次过组织生活的情景。因为支部的党员们都是研一的新生,雷小华就想:“能不能组织大伙儿在专业方面进行一些讨论呢?这也是一种思想工作,既有助于同学们对所学专业有清楚的了解,又能使支部成员更快地相互熟悉,使支部生活走上正轨。”
  议题立即得到了支部成员们的认同和支持。新学期刚刚开始,党员们都积极地参与到这个话题资料的搜集工作中,然后在会上交流信息和心得,大家谈学习、谈工作、谈对社会的看法,讨论很热烈。
  第一次支部生活,就把交流专业信息和提高思想素质融合到一起,明显地改变了很多同学以前认为过组织生活枯燥无味、可有可无的看法。
  “专业党支部”使支部成员多了共同语言,因为彼此之间的熟稔,大家可以尽情放开谈理想,交流思想,活动形式也更加丰富多彩。光电学院党支部的成员们,最爱听学院的老前辈黄尚廉院士在他们的组织生活中给大伙儿讲他的学术经历和人生体验。黄院士的爱国情怀和高尚的人品,深深地打动了学子们,他们都为光电学院能有黄院士这样的好榜样而欣喜。
  刘清才副院长高兴地说:“导师们也很愿意参加这样的组织生活,因为自己专业的学生都在这儿呢。学生更高兴,因为有了和老师交流思想的新途径。而我们看重的,是导师的学术跋涉、人生经验、做人的品德对学子们的影响和教益,这更有助于培养品学兼优的人才。”
其他文献
2004年的最后一天,雪花不停地在南川市上空飞舞。大街上除了飞驰的出租车和匆忙的行人,全没了往日的喧嚣。  当我们见到罗佳乡、左小平夫妇时,两口子正忙得不可开交。自从失去土地后夫妻俩开了一家家具厂和一家家具商店,一个当厂长、一个当经理,加工销售“一条龙”,手下有近20个工人。  在1980年代,南川县南极乡的硫磺村,家家户户靠的是“种粮吃饭、喂猪过年,鸡屁股找盐巴钱”。随着城市发展,二环路建设打破
期刊
在农耕时代就被冠以“金开县”美名的重庆开县,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有这样一个农民,不满足于自己那“一亩三分地”,主动离开土地,到城里闯下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他就是从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到名副其实的市民,从一个普普通通的“打工仔”到拥有上千万元资产的大老板姚勇明。  1980年,姚勇明高中毕业后没有考上大学,回到了老家开县丰乐镇盛兴村务农。但是,年复一年的辛勤劳作,那一亩三分承包地里并没有长出“金
期刊
在1月召开的全市“两会”上,“宏观调控”成了与会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十分关注的重要话题之一。去年,重庆在宏观调控中变挑战为机遇,经济更上层楼;今年,“双稳”的宏观调控政策又会给重庆带来什么样的契机?请看——  回首2004年,宏观调控“不亚于2003年SARS的考验”。早在猴年之初,温家宝总理就作出了如此判断。  然而,在上个月召开的市二届人大三次会议和市政协二届三次会议上,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却
期刊
农民失地以后的“饭碗”咋办?    璧山县璧城街道办事处探索的路是:通过产业发展,为失地农民提供施展才干的天地,让他们中有能力、敢创业的人在产业发展中创出自己的事业,当上老板;一时没有能力创业的人也能在产业发展中找到一份工作。  “到目前为止,我们璧城街道的失地农民中,已有500余人当上了皮革皮鞋、机械加工、建筑、餐饮服务等行业的老板。数以千计的失地农民在二、三产业中就业。”璧城街道办事处经济发展
期刊
初冬的早晨,阳光熹微,薄暮冥冥。田野上偶尔几声鸡鸣犬吠,增添了城郊的祥和宁谧。  出铜梁县城西北行约一公里,便来到赵善华的鱼塘。  层层的鱼池闪动着粼粼的波光,简直就是一个小小的水乡泽国。  据赵善华介绍,自家的承包地被“统征”后,这一片由他和他的胞弟返租别人土地开挖的鱼池,有19亩多。  已有20年党龄的赵善华今年53岁,曾连续11年任巴川镇东方村三组组长,现为东方社区党委委员。  从1980年
期刊
令家住忠县忠州镇红星社区、今年48岁的陈永才最刻骨铭心的一件事发生在1995年:一家三口赖以生存的土地被国家统征。  拿了人均1.1万元的补偿金,陈永才感到了从未有过的沉重。  只有小学文化的陈永才开始四处奔波寻找机会。他发现,库区建设,移民安置搬迁到城镇的人很多,但能够用上天然气的家庭却不多。  “办个蜂窝煤厂,生意应该不错。”说干就干,陈永才拿出安置费,又向银行贷款凑足了10万元,开办了忠县下
期刊
江津市油溪镇流水村四组青年农民刘光旭,因身材矮小,人称“刘矮哥”。  由于家境贫寒,“刘矮哥”16岁初中毕业后便在建筑工地打零工,费力吃苦,每月不过几百块钱收入。  2003年底,20岁的他听说村里来了江津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的“巡教大篷车”,动员农村青年学技术到城里“挣大钱”,便随着几个隔壁农户一起长大的弟兄伙去看稀奇,看着看着便动了心。  第二天,他便趁赶场的时候,顺便到农广校油溪分校去打听。分
期刊
铜梁:实施免费转岗培训     转岗培训是铜梁解决失地农民生活问题的重要举措。为了使培训落到实处,县、乡镇、村组都委派了信息收集人员,进村入户开展劳动力资源调查登记,详细摸清了失地农民中的劳动力储量、文化技能结构、性别比例、就业意愿等情况,建立了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县里因此设置了11所劳动力转岗定点培训学校,由财政补贴,对农民实行免费转岗技术培训。到现在,已经有230名失地农民走入课堂,接受到企业务
期刊
土地被征——政府补偿——钱很快被花光——再向政府伸手……在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这一“死结”,不仅让失地农民颓唐,也让地方政府头疼。“将征地补偿变成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重庆市政府与保险公司的联手实践,将会有效解决失地农民老有所养问题。”中国保监会有关领导这样评价重庆为解开这一“死结”作出的首创性探索——    “重庆模式”浮出水面    去年9月23日,新华人寿重庆分公司(以下简称“重庆新华人寿”)在
期刊
“存粮取粮,就像到银行存钱取钱一样方便。”    2004年11月29日,清晨的薄雾中,荣昌县的国家粮库一派热闹,数十个农民身边堆放着一袋袋粮食,排着一条长龙等候在挂着“粮食代储”牌子的仓库前。  峰高镇青杠坪村二组农民廖世国将200公斤小麦扛到粮库代储员面前,递上一个白色的、上面盖着荣昌国家粮库公章的“存折”———粮食代储卡。  “换10斤油、8斤挂面,剩下的存。”廖世国说。  代储员很快为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