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葱岁月里的英子

来源 :家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cq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子是我的小学同学。她家住在半边街胡同东面第二家,离我家就二十多米的距离。
  英子人长得漂亮,学习好,还多才多艺,唱歌、跳舞样样都会。当我们这些愣头青只知道在外面疯玩,弄得灰头土脸地从她家窗前跑过时,时常看到她穿着碎花连衣裙,站在自己房间的窗台前,优雅地拉着小提琴。琴音像潺潺流淌的泉水,从琴弦里倾泻出来,令我们都不由自主放慢了脚步。
  英子身上总是很干净,无论穿什么衣服,都显得很熨帖。而且从她身边走过,总能闻到一种淡淡的馨香。那香味真好闻,我总故意在她身边转悠,直到有一次我的手碰到了她的胳膊,我慌乱地跑开,窘得再也不敢靠近她。
  英子的口袋里有一块花手绢,上面有淡淡的小碎花,很素雅。上体育课时,她常从口袋里拿出手绢,轻轻地擦拭额头上的汗珠。那擦汗的身影,美而秀气。
  一次体育课跳远,我把额头跌破了。我蹲在那,用手捂着头,龇牙咧嘴的。有男同学赶紧用树叶贴在我的额头上。英子看见了,赶紧跑过来,默默地将她的手绢捂在我的伤口处,然后走开了。那一刻,我感到英子的手指很轻柔,她身上的馨香味令我陶醉。我想,这一跤跌得可真幸福啊。几个男孩下意识地也用手捂住额头,眼里露出羡慕的目光。
  不知怎么回事,自从那次“亲密接触”后,我变了个人似的,穿衣服爱干净、整洁了。英子的那条花手绢,我洗干净后,叠得整整齐齐地放在口袋里,宝贝似地珍藏着。因为此事,手绢也在班上流行起来,每人口袋里都备了一条,有个家穷的男同学,手绢就是一块蓝布,每次看他用那块“手绢”认真地擦汗,都让我十分感慨。
  英子的作文总被当作范文在班上朗读。她写得很细腻,爱用拟人修辞手法,小花小草会载歌载舞,还会与她说话、谈心。有同学不服气,私下议论英子爱吹牛,小花小草怎么会说话啊!老师知道了,很生气:那叫文采。以后,我再看到小花小草时,总会情不自禁地露出笑容,仿佛它们真会如英子所描写的那样,喃喃细语。
  温暖的阳光从窗口照进来,照在英子身上。我看着她的背影,那两根长长的发辫耷拉在身后,辫梢上那两朵红色的蝴蝶结像要蹁跹起来,很晃人眼。忽然,我听到老师喊着我的名字,问我在想什么。我的脸一下子红了,不知所措地回答道,我在想两只蝴蝶。话音刚落,全班同学哄堂大笑。结果,我被老师罚抄课文十遍。
  一天,我从英子家门口经过,发现那儿停着一辆大卡车,几个大人正从她家往外搬东西,再一看,英子提着她那把小提琴出来了。我鼓足了勇气,问道:“英子,你家在干什么呢?”这是我第一次和英子说话,虽然我和她在一个班上学,又住在一个胡同,可还从未和她说过话呢。
  英子看到是我在说话,眼神一下子黯淡下来。她迟疑了一下,回答道:“我妈调到上海去啦,我也转学啦!”不知为什么,我眼前仿佛一黑,心里一阵难过。我怯怯地问:“那我们再也不在一起上學啦?”“是啊。”
  胡同口刮来一阵风,身旁小树上的树叶,扑簌簌地从树上刮落下来,沾到我和英子身上。我下了决心似地又问,“那我以后还能再见到你吗?”
  “能啊,你到上海来就能见到我。”英子灿烂地一笑。
  “好啊,以后我到上海一定去看你。”我突然冒出这么一句,就赶紧跑开了。
  郁郁寡欢地回到家,我跟母亲说,英子家搬走了!母亲轻轻地“哦”了一声,“我知道,他们搬去上海了。上海很远啦,我们这辈子恐怕再也见不到英子一家人啦!”英子妈贤惠能干,在外是会计,回到家又把屋子收拾得十分干净整洁,她能用废布头拼接出五颜六色的漂亮床单,我母亲很喜欢她的心灵手巧。
  听了母亲的话,我心里一阵冰凉,刚才忘问英子在上海读哪所学校了。想到这,我迅速跑到英子家门口,但那辆卡车已开走了,门口处,只有一些散落的废纸和杂物。我傻傻地站在那,一动不动,无神地望着胡同的尽头。我将手插在口袋里,突然碰到一样东西,拿出来一看,是英子的花手绢。看着这条花手绢,我的眼睛突然有些湿润了。
其他文献
接触过一些海外华人,他们刻苦勤恳,踏实肯干,但广泛认为在国外最不习惯和难以忍耐的就是枯燥简单的生活。  我们喜欢热闹的生活,可热闹的背后是什么?丰富多彩包括了哪些详细的生活情势?先说说热闹。中国人爱好聚会。就说开会一项,名目繁多的会议遍布全国,再严正的会议也少不了吃吃喝喝,那些假借会议之名,行游山玩水之实的运动更是不计其数。  我们还喜欢集会。以奥运会为例。奥运不是不能办,可为什么我们非要去争夺一
期刊
一位年轻的妻子向我抱怨:他经常熬更守夜地呆在电脑前,喝啤酒、抽烟,不换袜子和内裤,当你愤怒地去拔掉他的网线,他的眼睛能冒出火来。  她解决的方式非常奇特:“每当这个时候,我就马上叫上一对夫妻来家共进晚餐,只要他们来,他马上下楼买鲜花,铺桌布,开红酒,跟我一起收拾房间,清洗自己,一切就都正常了。”  传统的家庭教育就是会培养出这种“表面光”的人:不关心自己以及自己人的快乐,却要为陌生人的快乐负责。 
期刊
一起玩,越玩越无味  打发无聊的方式之一是群聚,但聚在一起玩乐的次数越多,越无法告别内心的孤独感。  每到下午6点,向波就开始筹备晚上的娱乐节目,准备赴各个厂商的约,或约见各级领导打好关系,每次,他都热络地称呼他们为“兄弟姐妹”。33岁的向波,从事代理副食品行业已有十年,在湖北襄阳的代理界小有名气,但还是得夹着尾巴应酬。但和回家相比,他宁可在外面奔波:“回家陪老婆也无聊。”  他每晚的档期都排得满
期刊
依靠科技,我们随时随地都能和家人联系,呼朋唤友,在网络上了解他们的情况。这真是好事?  有一个18岁的孩子,他和父母的交流几乎都用发短信或者通过网络解决,他惆怅地对我说 :“总有一天,但是当然不是现在,我会学习一下如何跟人交谈。”  我问他:“为什么不面对面交谈?”他回答说:“因为面对面交谈是实时发生的,你没法控制你要说什么。”这也是我们中很多人的想法。发短信,写邮件,贴照片发状态,可以删除和编辑
期刊
或许,每个人都曾有过一次痛彻心扉的“最爱”。  你失去他(她),明白自己再也不能像爱他(她)一样爱别人,却无力挽回,只得在悠悠岁月里,慢慢舔舐伤口,却在不经意回忆的瞬间,泪水冲出泪腺。  45岁的黄绮珊又哭了,站在备受瞩目的《我是歌手》舞台,她已数不清这是第几次为这首“前夫写的歌”痛哭。  “选错歌了。”她在心里默默哀叹,在歌曲间奏时死咬住左手,让牙齿嵌入肉里,用两排深深的牙印提醒自己镇静,但被誉
期刊
亲情的孤独  不要怪父母把遗产都留给了保姆和狗。  丁波的老师去世了。老师和他是十余年的邻居,1998年其子去了美国,一年回来一次,父子俩一年见一次面,其余时间都在电话和网上交流。  最后一次和儿子“见面”,是丁波帮的忙,86岁的老人连下床都吃力了,“帮我把电脑拿到床上来。”  老师执意让丁波陪在身边,平时伺候在身边的保姆被他找了个理由支出去买菜。视频连通后,老人吃力地向儿子宣布后事:“我死了,这
期刊
南京长江大桥上,车来车往,伴随着震耳欲聋的噪音。自2003年起的每个周末,桥上都会出现一个中年男人的身影。他叫陈思,是为拯救大桥轻生者而来,他被誉为“守望生命的天使”。  记者在桥中央看到了他——皮肤黝黑,满脸胡须的形象与“天使”的美誉相去甚远。这十年里,他把时间、精力、金钱都用在了救人上,却常年不着家,妻子因此要和他离婚,女儿也埋怨他,他在守望别人生命时却让自己的生活一地鸡毛。  生死在一念之间
期刊
《家人》:孤独,曾经是一种个人感受。然而,今天它似乎变成了一种趋势。  范新刚:孤独感一直都存在于人群中间。在古代,幼年丧父叫“孤”,老来无子为“独”,“孤独”的感觉相对而言更具体。如今,感到孤独,一方面可能是没事干无聊所致,另一方面和个人价值无法实现,得不到认同有关。在大家都很关注自身感受的情况下,谈论孤独的声音就越来越多。  《家人》:为什么得不到认同会让人感觉孤独?  范新刚:“孤芳自赏”这
期刊
春时节,江西九江的阳光格外明媚。  周玉阳带着从贵州带回的20个孩子回家过周末。他骑着自行车,载着高艳,身后跟着19个孩子。一路上,他们欢声笑语,一边用力蹬着车追赶周老师,一边互相打趣:“高艳,你胖了,要减肥了!”  高艳狠狠地瞪着高鹏,嘟起小嘴,撒娇地拍拍周玉阳后背:“周老师,哥哥又欺负我!”高鹏抬起屁股,双脚使劲快蹬两下,追上周老师,朝高艳扮鬼脸。  这一幕,在九江经常可以看见,但没人知道周玉
期刊
4月,江西卫视《妈妈来了》舞台上来了一位26岁的郑州姑娘王亦如。她不仅在舞台上展现出模特般的身材及过硬的唱功,还用寥寥数语道出了自己的传奇人生:“我曾是一名骨癌患者,今天却已是两个混血宝宝的妈妈……”  医治骨癌,继父为她倾家荡产  16岁,是人生中最美丽的季节,但王亦如的16岁,却在经受着生命的考验。  那年年初,她的左臂突然隐隐作痛。最初,她以为是上体育课扭伤了,并未在意。可后来,她连穿衣服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