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昆曲历时六百年,它的美深深吸引着人类,这背后是多少大家诗性的文学想象与深邃哲理思索結合的完美。本文将从探索昆曲之美的角度出发,立足于昆曲之表演,进而提出昆曲表演对话剧表演的借鉴及思考。
关键词:昆曲;美;表演
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于2001年被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昆曲之所以流传至今,甚至走向世界成为人类的文化瑰宝,它的原因值得我们去探索。
一、探索昆曲艺术之美
(一)词藻格律,尽显文学之美
昆曲的文学底蕴是十分深厚的,它的内容是由许多曲牌连串而成,而这些曲牌都是一首首诗,这些诗出自于汤显祖、洪升、孔尚任等文学大家之手,这不仅是戏剧作品,也是文学作品的经典。“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这段唱词是《牡丹亭》最有名的一支曲子,历久传唱不衰。从文字上就能感受到昆曲的意蕴之美,用对比的手法显示出美丽的春光与少女的青春是何其相似,而无人欣赏的春光又好比是少女身处闺中无法排遣青春一样,充分展示了杜丽娘在游园时的情感,情景交融体现了昆曲的抒情、意境之美。文人的创作特征是以“自现才情”为目的,无意取悦大众;“十年磨一剑”,作品力求成为经典;讲求规范、格律;精神内涵丰富。因此,昆曲的案头剧本情真意切,字词雅丽浓艳而不失底蕴,文学价值极高。
(二)笛声唱腔,尽显旋律之美
笛子作为昆曲伴奏音乐的主奏乐器,在与昆曲相生相伴的漫长过程中,其美学品格的形成受到昆曲艺术的影响,也深深促进了昆曲艺术对美的追求。昆笛的伴奏帮助昆曲演员塑造角色和演绎唱腔,引导观众进入规定情境。昆曲竹笛气息强弱的应用、技巧表现都是以演员为中心,与演员的表演、动作有机融为一体,可以提升昆曲的艺术表现力,烘托演员的情感。
(三)手眼身法步,尽显舞蹈之美
昆曲是综合性的艺术表演形式,其中手的运用方式特别的繁杂。从手指起,经过手腕、手肘、臂膀、肩胛都有各种动作,加上水袖的运用更为丰富。昆曲身段艺术的高度在于它不满足于身段程式的简单套用,注重为每一个典型人物找到适用于它特定情境下的、极具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的肢体动作语言,要求演员去演绎典型人物,从类型化走向个性化。
二、浅谈昆曲艺术之表演
(一)动静结合
戏曲讲究一板一眼,在舞台上的任何动作都有严格的规范,极具程式化,然而正是在这步步局限中,演员的表演又凸显出一种松弛。昆曲中的动、静结合,一是指在表演行进、过渡的时候,手势动作大都暗中使“巧劲”;而在角色亮相、或戏曲演出到需要停顿的时候便“明着使劲”。二是指,演员要“静思",要将曲目理解透彻,参透剧本所表达的情感,再配合表演动作的“身动”,才能演好一出戏一个角色。因此,演员在表演的时候必须要求做到“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二)细腻的眼神与表情
演员想要在戏台上塑造一个具有“灵魂”的丰满角色,细腻的眼神与表情是必不可少的。戏曲舞台上充满了写意性和象征性,很多场景与景物都是虚拟的,因此表演者必须透过自己的眼神来传递信息给观众。通过表情与眼神的合理配合,可以更好、更细致的表现出人物的性格、人物的心情。我们也可以简单地来讲,演员表演入不入戏,比起看肢体身段动作,更要注重她脸上的表演和眼睛里的情感。
三、昆曲表演对话剧表演的借鉴与思考
(一)练好基本功
俗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戏曲演员基本上是自小在戏班训练基本功,亦或是梨园世家耳濡目染,“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吊嗓子等各项基本功从小苦练,为塑造舞台人物形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相对而言,话剧演员没有严格的要求,但这并不意味着话剧表演的基本功不需要刻苦训练。从表演初学者的角度出发,基本功的训练对角色的塑造有极大的帮助,如果声音太小、台词不过关、肢体僵硬、表演尴尬,观众是肯定入不了戏的,那么演员的表演毫无观赏性可言;从有一定造诣的演员来说,基本功就相当于每日的必备食粮,训练基本功成为一种习惯,是进入人物状态的预热。
(二)深刻体验人物
昆曲艺术家张继青成功塑造了杜丽娘的典型形象,为后人所喜爱,她师从昆曲传字辈姚传芗,得其真传。而后又通过她自己坚持不懈的钻研、刻苦练功、悉心揣摩人物内心,才塑造出了一出出精彩的剧目,一个个极具灵魂的人物。在学习表演昆曲的过程中,她逐渐领会到了传统表演艺术的精妙之处,从而掌握了一方面展现出精湛的舞台表演技艺,运用声音、身段等固有手段给予观众技艺的享受,另一方面又深入体验人物内心,在塑造人物独特外貌的同时,更着力于人物心灵的塑造。因此,深刻体验人物,是塑造演绎角色、走进人物内心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三)注重与其他姊妹艺术的结合
戏剧与戏曲都为综合艺术,昆曲中唱腔、身段、舞美、器乐、园林建筑等各种姊妹艺术融会贯通,通过音乐表达人物情绪、通过舞蹈揭示角色内心行动,艺术家们不断探索和实践,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江南柔美。对于笔者本阶段的小品创作及毕业大戏,有极大的启发和收获,要善于利用演员的特长,促进其与其他姊妹艺术的融合,丰富小品与话剧的表演形式,通过戏曲、音乐、舞蹈等其他姊妹艺术更好地塑造人物的性格,突出人物的魅力,增强观赏性。
四、结语
通过对中国戏曲艺术通论的学习,笔者涉及了许多从前未曾深入了解的知识,笔者的立足点在于如何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舞台上的实践能力。本文在词藻格律、笛声唱腔、手眼身法步三个方面探索了昆曲之美,在昆曲的表演上作出了分析,并希望能够对话剧表演有所借鉴和思考,为笔者未来的学习夯实一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熊姝,贾志刚.昆曲表演艺术论[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5
[2]田志平.人物体验:戏曲演技的精髓所在—张继青表演艺术研究心得之一[J].戏曲艺术,2012,33(01):21-28.
[3]罗松.王芳—追寻表演艺术的真境界[J].中国戏剧,2019(10):23-26.
[4]郑锦燕.昆曲与明清江南文人生活[D].苏州:苏州大学,2010.
[5]康迪.昆曲《牡丹亭·惊梦》表演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8.
个人简介:彭洋洋<1997.11>,女,湖南株洲人,汉,新疆艺术学院戏剧影视学院,戏剧表演与创作方向,研究生,830049。
(新疆艺术学院戏剧影视学院 830049)
关键词:昆曲;美;表演
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于2001年被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昆曲之所以流传至今,甚至走向世界成为人类的文化瑰宝,它的原因值得我们去探索。
一、探索昆曲艺术之美
(一)词藻格律,尽显文学之美
昆曲的文学底蕴是十分深厚的,它的内容是由许多曲牌连串而成,而这些曲牌都是一首首诗,这些诗出自于汤显祖、洪升、孔尚任等文学大家之手,这不仅是戏剧作品,也是文学作品的经典。“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这段唱词是《牡丹亭》最有名的一支曲子,历久传唱不衰。从文字上就能感受到昆曲的意蕴之美,用对比的手法显示出美丽的春光与少女的青春是何其相似,而无人欣赏的春光又好比是少女身处闺中无法排遣青春一样,充分展示了杜丽娘在游园时的情感,情景交融体现了昆曲的抒情、意境之美。文人的创作特征是以“自现才情”为目的,无意取悦大众;“十年磨一剑”,作品力求成为经典;讲求规范、格律;精神内涵丰富。因此,昆曲的案头剧本情真意切,字词雅丽浓艳而不失底蕴,文学价值极高。
(二)笛声唱腔,尽显旋律之美
笛子作为昆曲伴奏音乐的主奏乐器,在与昆曲相生相伴的漫长过程中,其美学品格的形成受到昆曲艺术的影响,也深深促进了昆曲艺术对美的追求。昆笛的伴奏帮助昆曲演员塑造角色和演绎唱腔,引导观众进入规定情境。昆曲竹笛气息强弱的应用、技巧表现都是以演员为中心,与演员的表演、动作有机融为一体,可以提升昆曲的艺术表现力,烘托演员的情感。
(三)手眼身法步,尽显舞蹈之美
昆曲是综合性的艺术表演形式,其中手的运用方式特别的繁杂。从手指起,经过手腕、手肘、臂膀、肩胛都有各种动作,加上水袖的运用更为丰富。昆曲身段艺术的高度在于它不满足于身段程式的简单套用,注重为每一个典型人物找到适用于它特定情境下的、极具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的肢体动作语言,要求演员去演绎典型人物,从类型化走向个性化。
二、浅谈昆曲艺术之表演
(一)动静结合
戏曲讲究一板一眼,在舞台上的任何动作都有严格的规范,极具程式化,然而正是在这步步局限中,演员的表演又凸显出一种松弛。昆曲中的动、静结合,一是指在表演行进、过渡的时候,手势动作大都暗中使“巧劲”;而在角色亮相、或戏曲演出到需要停顿的时候便“明着使劲”。二是指,演员要“静思",要将曲目理解透彻,参透剧本所表达的情感,再配合表演动作的“身动”,才能演好一出戏一个角色。因此,演员在表演的时候必须要求做到“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二)细腻的眼神与表情
演员想要在戏台上塑造一个具有“灵魂”的丰满角色,细腻的眼神与表情是必不可少的。戏曲舞台上充满了写意性和象征性,很多场景与景物都是虚拟的,因此表演者必须透过自己的眼神来传递信息给观众。通过表情与眼神的合理配合,可以更好、更细致的表现出人物的性格、人物的心情。我们也可以简单地来讲,演员表演入不入戏,比起看肢体身段动作,更要注重她脸上的表演和眼睛里的情感。
三、昆曲表演对话剧表演的借鉴与思考
(一)练好基本功
俗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戏曲演员基本上是自小在戏班训练基本功,亦或是梨园世家耳濡目染,“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吊嗓子等各项基本功从小苦练,为塑造舞台人物形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相对而言,话剧演员没有严格的要求,但这并不意味着话剧表演的基本功不需要刻苦训练。从表演初学者的角度出发,基本功的训练对角色的塑造有极大的帮助,如果声音太小、台词不过关、肢体僵硬、表演尴尬,观众是肯定入不了戏的,那么演员的表演毫无观赏性可言;从有一定造诣的演员来说,基本功就相当于每日的必备食粮,训练基本功成为一种习惯,是进入人物状态的预热。
(二)深刻体验人物
昆曲艺术家张继青成功塑造了杜丽娘的典型形象,为后人所喜爱,她师从昆曲传字辈姚传芗,得其真传。而后又通过她自己坚持不懈的钻研、刻苦练功、悉心揣摩人物内心,才塑造出了一出出精彩的剧目,一个个极具灵魂的人物。在学习表演昆曲的过程中,她逐渐领会到了传统表演艺术的精妙之处,从而掌握了一方面展现出精湛的舞台表演技艺,运用声音、身段等固有手段给予观众技艺的享受,另一方面又深入体验人物内心,在塑造人物独特外貌的同时,更着力于人物心灵的塑造。因此,深刻体验人物,是塑造演绎角色、走进人物内心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三)注重与其他姊妹艺术的结合
戏剧与戏曲都为综合艺术,昆曲中唱腔、身段、舞美、器乐、园林建筑等各种姊妹艺术融会贯通,通过音乐表达人物情绪、通过舞蹈揭示角色内心行动,艺术家们不断探索和实践,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江南柔美。对于笔者本阶段的小品创作及毕业大戏,有极大的启发和收获,要善于利用演员的特长,促进其与其他姊妹艺术的融合,丰富小品与话剧的表演形式,通过戏曲、音乐、舞蹈等其他姊妹艺术更好地塑造人物的性格,突出人物的魅力,增强观赏性。
四、结语
通过对中国戏曲艺术通论的学习,笔者涉及了许多从前未曾深入了解的知识,笔者的立足点在于如何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舞台上的实践能力。本文在词藻格律、笛声唱腔、手眼身法步三个方面探索了昆曲之美,在昆曲的表演上作出了分析,并希望能够对话剧表演有所借鉴和思考,为笔者未来的学习夯实一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熊姝,贾志刚.昆曲表演艺术论[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5
[2]田志平.人物体验:戏曲演技的精髓所在—张继青表演艺术研究心得之一[J].戏曲艺术,2012,33(01):21-28.
[3]罗松.王芳—追寻表演艺术的真境界[J].中国戏剧,2019(10):23-26.
[4]郑锦燕.昆曲与明清江南文人生活[D].苏州:苏州大学,2010.
[5]康迪.昆曲《牡丹亭·惊梦》表演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8.
个人简介:彭洋洋<1997.11>,女,湖南株洲人,汉,新疆艺术学院戏剧影视学院,戏剧表演与创作方向,研究生,830049。
(新疆艺术学院戏剧影视学院 83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