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管理的最高效益是调动师生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促使师生能够心情愉快地工作和学习,让师生用生命的激情去演绎生命的价值,在奋斗拼搏中去感悟人生的幸福和快乐。一所学校的管理规章无论多么健全,如果不能达成如此效果,那这些规章的作用就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无效的规章太多,师生就会做许多无用功,一些工作就会流于形式。时下,这种“0”效益的规章并不少见,有的经年累月已经成了师生的自觉行为。
教师的学期工作计划和总结,许多学校都要求每位教师必须写,并且作为对教师的一个考核条件。按理讲,教师开学计划好自己的工作,促使自己的工作有计划性和条理性,学期工作结束了,教师回顾过去,总结得失,都是非常必要的。但是,这项工作在许多学校都流于形式,经过认真反思、透彻剖析的文章可以说少之又少。为什么?因为老师们的工作计划和总结,学校领导基本不看,在期末仅凭学生考试成绩去考核教师的占多数,通过教师自己的总结来评价教师的学校几乎没有。这样看来,这个流于形式的“计划”和“总结”的效益又有多少?如果是低效益或“0”效益,那为什么一定要逼教师劳神费力地去写?既然要求写,那为什么又不追求其效益的最大化呢?
许多学校都有严查教师备课和作业批改的制度,甚至于还有专人做此项工作。对此,我们不妨思考这样几个问题:首先,优秀教案就一定等于优秀教学效果吗?如果是这样,书店里有那么多名家教案设计,还用得着再写吗?其次,教案的质量由谁说了算?所有任课教师都有教案,许多教师写的还是详案,光阅读量就是一个庞大的数字,教研组长不可能有那么多时间详评本组教师的教案。其三,要检查教师的工作情况一定要详查教案和学生作业吗?就没有比查教案和学生作业更好的形式吗?其四,教师处理作业的科学方法是什么?详批详改是最佳选择吗?教师只花5分钟就能在全班讲评完一道题,何必要花50分钟甚至100分钟去一个一个地详批详改呢?实际上,严查教师的备课和作业批改,是很难达到理想效果的,为何不尝试改进这种管理思路呢?
我读初中的时候,曾经以班长的名义填写过一段时间的《班级日志》,可每周六下午当我把《班级日志》送到教务处检查时,老师看都不看一眼就在上面签注日期并盖章。后来我当教师,班上同学认真填写的《班级日志》也是同样的命运。我问教务人员,他们说没有时间看,也不可能认真看。可直到今天,许多学校仍然还在要求各班填写《班级日志》。本来,《班级日志》是班级行课过程的历史记载,是班级教学情况的客观反映。但是,《班级日志》的检查确实费时耗力,几十上百个班级的学校根本不可能落实此项工作,许多学校都是流于形式,《班级日志》的效益为“0”。那么,沿用几十年的《班级日志》该向何处去呢?
一些学校为了教师自身的发展,规定教师每学期必须写教学论文和反思。此举的初衷是非常好的,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好办法。可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许多教师都是采取网上下载或者刊物摘抄的方式以应付学校的检查考评。而论文和反思课例上交到学校后,也无人翻看检查,就直接装入教师个人档案,从此无人问津。长年累月,有的教师上交的论文已经厚厚一大叠了,却始终不见他的教育教学能力有提高,更未见其有论文公开发表。这种只问“形式”,不问效益的做法,为什么就那么顺理成章呢?人人都知道是“0”效益的规章为何就不能改变呢?其实,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鼓励教师认认真真地写实实在在的教学论文和反思也是有切实的办法的,关键是我们的领导要时时处处把管理规章的效益放在首位,而不要强调形式。
管理就是要管人。但管人就一定要管心,就一定要把“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落到实处。把人作为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满足人的基本需求,顺应人的禀赋,提升人的潜能,通过人的全面发展来提高管理的效益。
(责任编辑孙晓雯)
教师的学期工作计划和总结,许多学校都要求每位教师必须写,并且作为对教师的一个考核条件。按理讲,教师开学计划好自己的工作,促使自己的工作有计划性和条理性,学期工作结束了,教师回顾过去,总结得失,都是非常必要的。但是,这项工作在许多学校都流于形式,经过认真反思、透彻剖析的文章可以说少之又少。为什么?因为老师们的工作计划和总结,学校领导基本不看,在期末仅凭学生考试成绩去考核教师的占多数,通过教师自己的总结来评价教师的学校几乎没有。这样看来,这个流于形式的“计划”和“总结”的效益又有多少?如果是低效益或“0”效益,那为什么一定要逼教师劳神费力地去写?既然要求写,那为什么又不追求其效益的最大化呢?
许多学校都有严查教师备课和作业批改的制度,甚至于还有专人做此项工作。对此,我们不妨思考这样几个问题:首先,优秀教案就一定等于优秀教学效果吗?如果是这样,书店里有那么多名家教案设计,还用得着再写吗?其次,教案的质量由谁说了算?所有任课教师都有教案,许多教师写的还是详案,光阅读量就是一个庞大的数字,教研组长不可能有那么多时间详评本组教师的教案。其三,要检查教师的工作情况一定要详查教案和学生作业吗?就没有比查教案和学生作业更好的形式吗?其四,教师处理作业的科学方法是什么?详批详改是最佳选择吗?教师只花5分钟就能在全班讲评完一道题,何必要花50分钟甚至100分钟去一个一个地详批详改呢?实际上,严查教师的备课和作业批改,是很难达到理想效果的,为何不尝试改进这种管理思路呢?
我读初中的时候,曾经以班长的名义填写过一段时间的《班级日志》,可每周六下午当我把《班级日志》送到教务处检查时,老师看都不看一眼就在上面签注日期并盖章。后来我当教师,班上同学认真填写的《班级日志》也是同样的命运。我问教务人员,他们说没有时间看,也不可能认真看。可直到今天,许多学校仍然还在要求各班填写《班级日志》。本来,《班级日志》是班级行课过程的历史记载,是班级教学情况的客观反映。但是,《班级日志》的检查确实费时耗力,几十上百个班级的学校根本不可能落实此项工作,许多学校都是流于形式,《班级日志》的效益为“0”。那么,沿用几十年的《班级日志》该向何处去呢?
一些学校为了教师自身的发展,规定教师每学期必须写教学论文和反思。此举的初衷是非常好的,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好办法。可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许多教师都是采取网上下载或者刊物摘抄的方式以应付学校的检查考评。而论文和反思课例上交到学校后,也无人翻看检查,就直接装入教师个人档案,从此无人问津。长年累月,有的教师上交的论文已经厚厚一大叠了,却始终不见他的教育教学能力有提高,更未见其有论文公开发表。这种只问“形式”,不问效益的做法,为什么就那么顺理成章呢?人人都知道是“0”效益的规章为何就不能改变呢?其实,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鼓励教师认认真真地写实实在在的教学论文和反思也是有切实的办法的,关键是我们的领导要时时处处把管理规章的效益放在首位,而不要强调形式。
管理就是要管人。但管人就一定要管心,就一定要把“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落到实处。把人作为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满足人的基本需求,顺应人的禀赋,提升人的潜能,通过人的全面发展来提高管理的效益。
(责任编辑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