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来源 :新青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cket8302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去年深秋,我在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的一次画展中,看到青年画家崔晨宇的一幅粉画作品——《在束河》。画中,一位满脸褶皱的纳西族老太太坐在古旧的木质摇椅上,双目平视前方,她的身后是石头堆砌的巷子,结伴而行的年轻姑娘,还有随意放在路边无人看顾的银饰小铺。落日熔金。枯叶满地。天地屏息。一缕斜阳散落,将一个苍老佝偻的身影拉长。
  时间在她的沉思中摇晃。就在那时,一个摇摇欲坠的瞬间,我想到一个词语——枯索。我不知道那位纳西老太太年龄几许,在丽江大研古镇亦或是束河的街头巷尾,像她这样的老太太或许一辈子都不会走出这片土地,也不愿意去外面的世界走走、看看。束河对她们而言,其实不是神话,不是景点,而是安身立命的家园,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存在。
  想要一个人去束河,找一间屋子住上几天——这个念头驻扎在我心里已经很多年。想要在一个阳光煦暖的午后,看她们摇着板铃、跳着东巴舞,或坐在她的身边,听她用我听不懂的纳西语言讲述很久以前发生在这里的事情。此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常常会想起束河,杂乱的俗事和忙碌,一次次让我的愿望落空。我的白天和黑夜与纷繁的现实纠缠不清,我为自己的踌躇不定,无法启程而忧伤不已。
  一直到有人告诉我,若是再不去,束河很快就会沦落成第二个大研古镇。它会同中国大多数古镇一样,渐渐地失去最初的美好、原始的纯粹。那里的阳光、空气、蝴蝶、云朵和鲜花将不再属于她们。古镇越来越繁华,越来越喧杂,同时越来越枯索——这是属于束河的忧伤。
  几片枯黄的银杏叶片从枝头纷纷跌落,一排大幅落地窗,似有似无,挡住了清冷的风,隔开了深秋的黄昏,中断了我遥无边际的恍惚,以及我和落叶之间的窃窃私语。那时的我,只能站在美术馆空寂的展厅里,望着画中的纳西族老太太出神,我想从她的眼睛里找到束河從前的光阴,从前的模样。

二.


  七月还未曾过半,我在距离束河2800多公里外的城市,听到了绵密的雨从青瓦上滴落的声音。那是一个深夜,我在项丽敏的《临湖而居》微信平台读到一首小诗:
  别慌张
  春天跑得越快,我们越要慢
  慢慢呼吸,慢慢走路
  山谷里,花都开好了,河水满了
  ——别慌张
  它们越是疯狂,我们越要安静
  ……
  我们的内心,其实都曾邂逅过这般可爱的诗句。某日,它们来过且藏在很深很深的地方,抚慰你无处安放的忧伤,牵动你身体的某一根神经,随后我们会朝着那个地方,出发。
  慢慢走路。慢慢呼吸。从昆明途经大理,最后我们来到丽江。而束河,是这次旅行的最后一站。走向束河的前夜,我还安睡在丽江古城的客栈里,听着雨声,做了半宿的梦,梦里的场景,无非是束河的山色水影。梦境里,虽只身一人,却不觉孤单。
  “束河,束河——”当我喊出它的名字,心口居然有一阵微微的疼,我将内心的热切与忧伤,通过眼神的传递,毫无保留地呈现在它面前——我到过很多地方,始终在追逐一种尚未远离的灵性与本真,在我们漫长的一生中,总有那么一回,至少有那么一回,等待某个神祗祇从雪山之巅,从七彩霞光中缓缓降落。
  车到束河。摩梭族导游阿都告诉我们,束河不大,一个小时就能逛完。
  我不信。
  下车时,一抬头,便望见了古镇高高的门墙,从四面八方走来的人,都和我一般,将视线投向它——深邃的蓝,祥和的黄,如凤凰展翅的飞檐,在耸入云天的那一刻,有了生命的迹象。时光相陪在侧,束河的风,从不知名的远方吹来,只要迈过这道门槛,那里面便是我念了很多年的束河了。
  当我步入束河,一道雪光,将我和身后的尘世彻底隔离,将时间和空间彼此交融——这是另一个世界,是另一种神谕。白亮的光,云影晃动——一半的光阴还徘徊在从前,而另一半的光阴恰好与我们同在。我朝着雪光的方向,在一曲纳西民乐中前行,我想起多年前曾读过的并一直完好保存在心底的诗句——“无论世界如何年老,永远做她初生的孩子”。
  束河的早晨,白云飘浮,天蓝得这般洁净,隐约可见的烟岚,清澈的泉水穿城而过,汩汩有声,有水之地,格局便有所不同,水是有灵魂的,束河的水源头是在九鼎龙潭,这处被束河人奉为神泉的水域,流经村中道旁,街头巷尾,惠及这座千年古镇。
  在束河,随处可见石头铺成的路,曲径通幽处是古意流转的巷子。我迷恋这座雪峰之下的村寨,迷恋这幽深的巷子,它的过去和现在,都在雪光的映照下,延展着生命无限的可能性。

三.


  我想在这个小镇为自己寻一条裙子,材质要棉麻的,或者是云南当地的老布,裙身要有刺绣……我有很多条这样风格的裙子,我爱刺绣,爱那些精美的图案,蝴蝶纹、花草图案的,还有游动的鱼儿和展翅的凤凰……这些绣片,我是爱到骨子里的,用手轻抚,会感觉到光阴的柔韧和绵长。
  束河的街市上,便有这样的铺子。一台绣架,一块老布,像一个古老且温软的梦。一双女性纤长的手,一只轻抚绣架,一只飞针走线,绣出牡丹、芙蓉、祥云;绣一只展翅的凤凰,飞舞的蝴蝶;绣上戏水的鸳鸯、并蒂的莲花;绣一个“囍”,绣一个“福”字……年轻的姑娘绣肚兜和鞋垫,她们将心中所愿所想,所思所念,统统绣进去,将绣好的肚兜贴身穿着,将绣好的鞋垫悄悄塞给心中的阿哥。   我时常一个人,穿着复古刺绣的衣裙,漫步于江南的古巷里,流连于皖南的秋色里,那些深藏在内心的诗句就会悄悄地跑出来——别慌张,慢慢呼吸,慢慢走路。别慌张,一直走到飞雪白头。
  在束河的街市走,走着走着就只剩下我一个人。一个转身,才发现与伙伴们走散,他们不知钻进了哪间铺子,拿着心仪的物件细细地看。他们在街角的银饰铺里,为家里的老母亲买了一对银镯子,为妻子买了一把银梳子,为女儿买了一条银项链……银,就像女子朴素且隐忍的一生。
  沿着古镇的石板路,一直往前走,走着走着竟步入了另一种境地——石头做成的巷子,石头做成的房子,深褐色的石墙上铺开一大片绿色青苔——清新的豆绿、苍老的墨绿,深浅有致。这是富有质感的绿色,滋养人心,润泽尘世,有了它,平实的日子才有了活头。青苔的一生是一首长诗,是一个只有过去没有未来的存在。當阳光抚照万物生灵,大地上的草木集聚如众神合唱,唯有青苔,寂寂不语。它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却始终以自我的沧桑,以孤绝的生命形态,活成另一种安然。
  某日,收到傅菲老师的新书《草木,古老的民谣》,其中有一篇文是《苔藓一样活下去》:“苔藓是孤寂生活的堆积,也像是高深的禅境。”在束河的石头巷子里,遇见这石墙上的青苔,纷纷的禅意,如坠梦境——就好像在水边走,偶遇月色下盛开的白莲,看着它们一瓣一瓣地将自己打开。而我们,苟活于俗世中的男女,面对这种年深日久的美好,内心难免会隐隐不安,就像面对着自己爱着的那个人,明明对他心有爱慕,却不愿去表明心迹——有些爱,只能止于唇齿、掩于岁月;有些人,只适合放在心中默默想念。
  望着它们,突发奇想,若是有一朵来自玉龙山顶的雪花落在青苔上,那又会是怎样的情境呢——天地寂静无声,青苔有了雪的相依,便有了安宁的线条。雪有温柔的眼神,以冰肌傲骨,报以人间洁净之美。阳光落下来的时候,青苔的倒影,石墙的倒影,花与草木的倒影,人的倒影,映射在清泉之上,格外清瘦。这一刻,青苔、石墙、雪,还有我们,与束河是彼此融入的,初见时的陌生感全然消失,就这么妥贴地将自己融入到对方的灵魂里去。
  七月下旬,漫游在彩云之南,去到一个叫作“束河”小镇,从步入到离开,我只是一个步履匆匆的过客。等到最后一缕斜阳沉落在山的那头,我回到丽江的客栈。面对空白的纸,我想记录这仅仅只有半天的游走时光,想画下束河安静时的模样,想画下淙淙流淌的泉水,想画下古镇门墙上耸入云天的飞檐,想画下路边每一朵花的盛开……想告诉他,我替他遥遥地望了一眼玉龙雪山,却不知山上是否会有一场雪静静地落下。
其他文献
15岁的那年,他的个头开始猛长,而这同时,他的心里也长满了草。   那些暗夜里,他躺在简陋木屋的床上,仿佛听到骨头拔节的声响。他觉得身体里藏着一只小兽,一点点撕咬着他的心,那是一种说不出的痛。   在他年幼时,父亲因病过世,母亲独自带着他和弟弟,靠种田度日。虽说生活过得很清苦,但也曾有过一段快乐的时光。   母亲种有一大片葵花地,盛夏时节,硕大的花朵迎风摇曳,色泽金黄,灿漫一片。他和弟弟嬉笑
單位组织了一批物资准备捐赠武汉。外包装纸箱上写什么赠言呢?单位自然将这项差事交给平时爱舞文弄墨的我。  还是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吧。我立即在单位微信群发布消息:“我们单位将有一批物资捐赠武汉,想请您为单位挑选若干既贴切又暖心的诗句,给武汉加油,给中国加油!”  顿时,原本嘘寒问暖、人声鼎沸的工作群鸦雀无声,显然被突如其来的单位“诗词大会”震住了。  从“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到“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2020年1月,一场和平年代的灾难蔓延至今,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人们用全部的爱心和希望同病毒一战到底。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把疫情防控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亲自指挥、亲自部署,给所有人吃了颗定心丸,同时让我们有了更加明确的努力方向。上下同欲者勝,风雨同舟者兴,众志成城,是十四万万中华儿女共同的心声,也是必胜的决心。
崔道植,男,1934年6月出生,朝鲜族人,原黑龙江省公安厅刑事技术处处长,高级工程师,全国著名痕迹检验专家,公安部特聘专家之一。崔道植在几十年的刑侦生涯里,平均每3天鉴定一件罪案痕迹,无一错案,受到业内人士广泛赞誉。  崔道植1934年6月出生在一个贫困的朝鲜族家庭,4岁时父母去世,成为孤儿的崔道植依靠政府助学金读完了初中,1951年17岁的崔道植放弃了保送就读高中的机会,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赶赴抗
近日,网上一位农民大叔在墙面写字的视频火了起来,只见他不打模板,信手挥就,写出的字如同喷绘印刷一般,被网友称赞为“行走的打印机”。他就是闯荡都市,月入万元,“写”出“开挂人生”的墙体书法家——任明。   初中爱上书法   近期,安徽省合肥市农民大叔任明在墙上写字不打模板,堪比印刷体的视频备受关注。   任明1969年出生在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上初中时,他发现一个字可以写成正楷、魏碑、隶书、仿
我也未曾察觉,它们是什么时候离开我的。在我注意到它们悄无声息时,已是冬日时节。屋檐里安静一片,再也没有了往日的嘈杂。心底,不免的生出无限的感伤和惆怅。  近日颇忙,每天上班都走得早,回得晚。往往是夜幕时分,才携一身疲惫进屋。饭后,早就顾不得睡眠以外的事了。对它们是否准备离去,更是好久都没关心过了。记得夏天的时候,每天下班归来,我还能给它们往窗台上搁放一些吃食和水。秋天一忙,倒把它们的存在给完全忽略
2019年3月10日,“一带一路”中俄青少年文化交流节在市青少年宫小剧场隆重启幕。来自符拉迪沃斯托克市的200余名俄罗斯少年和400余名中国少年以两国青少年喜爱的时尚文化为切入点,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牡丹江地域文化为特色,通过艺术的语言谱写友谊诗篇,两国青少年充分展现了自我风采,搭建了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为中俄地方合作交流助推活动氛围。   本场文艺演出立足中俄两国携手共建“一带一路”、广泛开展
张潮《幽梦影》曰:“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方不虚此生也。”在蟋蟀的浅唱低吟中,故园清秋如一位曼妙女子,涉水而来,步步生莲,眉目含情。   清凉夜晚,墙角下、草丛中、瓦砾里,许多杂糅的声音,远远近近地钻入耳中。有蟋蟀的、金铃子的、蝈蝈的,还有纺织娘的。时而急促,如流畅的江南丝竹;时而婉转,如幽怨的二胡曲;时而清丽,如悦耳的苏州评弹。   月光清澄,蟋蟀们浅唱低吟,让人心里霍地落
不忘初心 争当青创先锋  张笑颜是创业路上的青年楷模。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多年的临床经验,脚踏实地地从社区卫生院口腔科室做起,到2017年中旬重新整合后,拥有多家口腔专业医疗机构。其创业故事《成功的唯一捷径,就是脚踏实地》被整理并收录于《拼搏成就梦想——中国新时代有志者》一书当中。也正是一路脚踏实地,百合口腔连锁机构获得2019年哈爾滨市精神文明办《货真价实满意店》的称号,同年中国品牌日活动中,获
2006—2013年赵丽丽在瑞士联邦工业大学苏黎明士分校从事半导体材料博士后研发工作,挪威Metallkraft新能源公司技术部经理,回国前任美国ARC Energy设备公司中国区副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