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90周年前夕的一场“思想盛宴”

来源 :当代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eeeeedddd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6月6—7日,由当代世界研究中心与美国乔治
其他文献
20世纪初,黑帐篷前的牧人们那曲的牧圈  《草地》  河边茂盛的草地,  在干草收割之前,  在六月阳光下一个纯净的日子。  我搜寻着,找到了,一眼认出它。  自童年就熟悉的青草和花朵生长在那里。  我半睁眼睛承受着明亮。  这芬芳之气容留了我,  一切知识不复存在。  蓦然间我感到我正在消失并快乐地哭泣。  ——切斯瓦夫·米沃什  (Czes?aw Mi?osz,1911—2004 ,波兰)  
2019年3月28日,左翼发表文章《不能忘却的纪念》,纪念发生在六十多年前西藏南木林县的“9·17”惨案死难的烈士。烈士英魂  事件发生在1958年9月17日,地点为南木林县芒热乡则热村西南1500米的乌郁河南岸(因此地靠近尼木县的麻江,后来许多人将此事件误称为“麻江惨案”)。事件发生在赴日喀则为边防部队体检和农牧民群众治病送药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西藏军区医疗队身上。他们在医疗途中遭遇恩珠仓·贡布扎西
加央益西是自治区级非遗项目“西藏面具”的传承人,也曾是群艺馆的工作人员。虽然已经退休三年,但多年来养成的工作习惯,还是让他无法把自己从以往的工作状态中剥离出来,总是隔三差五地,就来这里看看。  充足的阳光,让琳琅满目的面具大厅呈现着生机,里面摆放着刚刚结束展览、从上海回到拉萨来的“宝贝”们。  加央益西出生在西藏昌都,今年61岁。  1983年,25岁的加央益西第一次制作西藏面具。  “当时有一台
撰文、供图/亚格博  我很遗憾,2012年进行“牦牛文化田野调查万里行”时,到了青海省玉树州的好几个县,却没有能够到杂多县。这次因为杂多县举办2016年牦牛文化节,作为牦牛博物馆馆长的我受到邀请,来到这澜沧江源第一县。  进入杂多县境内,第一个印象是,这个纯牧区怎么这么干净?几乎没有看到在其他牧区到处可见的白色垃圾。辽阔的草原,碧绿一片,从眼前延伸到天边,以至于停车休息时,手上的烟蒂都不敢扔。  
4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定,正式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西班牙王国引渡条约》生效。这是中国与欧美发达国家间签署的第一个引渡条约,也是我国首次与外国缔结包含“死刑犯不引渡”原则的同类条约。这一消息随即引起了国内外司法界和民众的广泛关注。    我国与外国签署引渡条约现状和“死刑犯不引渡”原则    我国于2002年12月通过的《引渡法》规定,开展引渡工作,必须有双方之间的引渡条约。而据外交部资
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简讯  (3月16日~4月15日)    3月20日~4月7日,应澳大利亚、缅甸、日本、韩国政府邀请,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一行对上述四国进行了友好访问。主要陪同人员有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王家瑞、中共中央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雒树刚、中共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主任王晨、文化部部长蔡武、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局长王太华、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  3月20~31日,应苏丹全国大会党、也
编者按:在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建部55周年之际,本刊记者就中国共产党对外工作55年来的发展历程、光辉业绩和宝贵经验,采访了中联部部长王家瑞。  记者:伴随着中国共产党各项事业的兴旺发达,党的对外工作和中联部工作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借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建部55周年之机,我们想请您介绍一下党的对外工作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主要作用及特点。  王家瑞部长:党的对外工作历来是我党工作的一条重要战线,在党和国家
玛旁雍措在西藏阿里地区普兰县城东35公里、冈仁波齐峰之南。是中国湖水透明度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亚洲四大河流的发源地。  第一次在玛旁雍措边上看鸟,给我的感觉是意外。那是2014年7月的一天,蓝天上飘游着白云,清风里弥漫着草香,沿着水碧岸绿的玛旁雍措湖畔,我前往建在湖边上的五座寺庙慰问。时时鹤鸣鹭唱,处处鸥飞鸭戏,令我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这些鸟儿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不诧生——车近不惊,人到不理。不
一、奥巴马:“华盛顿的政治现状必须要改变”。奥巴马的出现是美国应对国内外重大危机与挑战的标志性事件。其竞选与就任之际,这个国家正期盼改变、渴望新面孔、寻找新的方向。2008年的美国大选,并不是一次“活动”,实质上是一场“拯救美国”和“变革美国”的“运动”。奥巴马正是带着“选择变革引导我们前进的方向”和“Change we need”的神圣使命竞选并入主白宫,并影响了国内国际两个层面的互动:美国人希
1976年夏天,黄河源头第一县曲麻莱县,嘎多觉吾神山下,从同吉村通往县城的草原上,有几头牦牛驮着帐篷和行装,其中的一头牦牛驮着一对权作摇篮的牛皮袋,左右分别坐着6岁的才仁扎西和大他2岁的小姨。这支小型驮队已经走了六、七天了,他们是要从村里到县里去上小学的。这姨侄俩争论着,他们听大人们说,有一种巨大的铁牛叫作“拖拉机”,小姨说,那拖拉机走的道应该有五六步宽,才仁扎西则坚持说,不会的,那铁牛走的路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