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如何根据青少年在生理、心理上的发展特点,运用相关的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全面提高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为当下重要的课题。为此,本文将用真实的案例、科学的讲解,讲述青春期心理知识,让青少年充分发挥心理潜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心理困扰:总是怕自己的病好了
当于佳和家人来到咨询室,我询问她怕什么,于佳说怕自己的病好了。我很诧异,面对我的疑惑,于佳再次明确告诉我:“没错,很长时间以来,我总是怕自己的病好了。”
于佳的害怕为什么如此莫名其妙?随着心理咨询的进展,我了解了于佳的故事。
于佳从小就是个学习非常优秀的女孩,是班里的“尖子生”。中考凭自己的实力考进了重点高中,又凭实力被编入重点班。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于佳进入高中后就再没开心过,总是状态不好。而且,考试名次一而再再而三地下滑,一直滑到了年级排名的末尾。于是,上学成了令于佳头疼的事。每天该上学了,她都磨磨蹭蹭,后来干脆就隔三岔五地请假,以至于竟提出来要休学。虽然,家长并未答应休学,可她已有一个多月没去上学了。
一直以来,于佳请的都是病假。就是这样,于佳让家长头疼的不仅是学习,还有身体。于佳从小身体就不太好,进入高中后就更爱闹病了,心脏、肠胃、胸口,不是这里不好受,就是那里不舒服。于佳因为时常闹病待在家里,晚起晚睡,几乎每天都是一副病恹恹的样子。而让家长感到困惑的是,几次带于佳去医院,医生检查后都说孩子很健康。
万般无奈之下,于佳家长辗转联系到我。家长介绍了上面的情况后,依然深陷愁苦之中。于佳父亲说:“我跟孩子讲了好多道理,讲未来、讲人生、讲学习,可孩子根本听不进去。”母亲插话道:“孩子学习不好也就罢了,现在还总是身体闹病,小小年纪,整天像个病人似的。我们心里特别焦虑,不知如何是好?”
心理探究:没有了努力的希望
幸运的是,于佳自己的求助愿望非常强烈。于是,我们开始了单独会话。经过初步交流,建立了较好的合作关系,我请于佳从最困扰自己的问题开始。
“你说怕自己的病好了,是什么意思呢?具体说说好吗?”我看向于佳,面带微笑地问。看父母不在,于佳完全消除了顾虑:“您已经知道了,我初中的时候是尖子生,总是前几名,可是到了高中,第一次考试我就到了中游,滑到了年级160多名。这给我的打击非常大,老师找我、家长说我。我不是不努力,可是我感觉脑子不转了,什么都学不进去了,再次考试又滑到了260多名,以至于到上学期末成了年级倒数。我……”
“你感到找不到希望了?”
于佳看看我,泪水滑落,低声问:“我还有希望吗?我不是不想上学,我是没有了努力的希望……”
“你感到眼前茫然一片,甚至漆黑一片,看不到希望的光。這让你的心在痛苦中煎熬,在煎熬中度日,熬过了难熬的一天又一天……”
“是这样,我感到痛苦,甚至绝望,这些日子真不知是怎样熬过来的……”
“就在这时候,你的身体开始闹病了。于是,你好像发现了,身体闹病,让你的心病减轻了,让你有些心安了:幸好闹病了,如果没有这些病,我这个学习状态,怎么说得过去?现在有病了,就可以心安了。也就是说,身体闹病帮你减轻了心病,所以,你不希望自己病好,是这样吗?”
于佳连连点头:“对,是这样的。我要没有病,学习成了这个样子,心理上接受不了,幸好身体有病了,我才没有那么大的负罪感和压力。所以,我害怕自己的病好了。”
“看来,你是心理压力太大了。为什么心理压力这样大呢?”
于佳轻叹一声:“我怕对不起父母……”
是的,孩子们的心理压力往往源于父母,源于父母过高的期望。随后,在与于佳父母的交流中,他们也意识到确实对孩子期望太高,给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父亲的施压强硬——每次考试后,都会声色俱厉的告诫。母亲的施压温柔——几乎每天都在要求学习效率、学习成果。
于佳父母为什么对孩子期望如此高呢?原来,于佳父母是大龄得子。大凡大龄父母,在和孩子的亲子互动中,都会给予孩子过多的呵护、疼爱,于佳的父母也不例外。此外,于佳父亲是再婚,结束前段婚姻时,女儿跟随了母亲,而今女儿已成家,父亲觉得亏欠了大女儿,就想给予小女儿更多的疼爱。这种心理补偿情结,在给孩子疼爱与呵护的同时,也暗藏着无声的压力。
心理解析:逃到病里扮演病人
至此,我们可以理解于佳“怕病好了”的心理缘由了。
由于特殊的家庭关系,于佳父母对孩子,由过度疼爱导致过度关注,由过度关注导致过度期望,由过度期望导致过度施压。父母的过度施压,导致了孩子的过度紧张和焦虑。如果说于佳以前在如此心态下的努力,还算有效果,保住了好名次,可是,从普通初中到重点高中后,由于群体结构的变化,于佳是会有不适应。对此,父母无视,继续施压;孩子不懂,继续焦虑。于是,按照心理学规律,学习动机过强,学习效果反而不好了。
在这种情况下,于佳看不到希望,甚至绝望了。这该是怎样难以承受的心灵困境?于是,于佳不愿上学,选择休假,甚至想休学。但是,这都仍难以让心灵逃避痛苦、逃避糟糕的学习状态。实在无路可逃了,最后逃进了病里来。此时,病成了心灵的避难所。就这样,于佳开始了“没病闹病”。
“没病闹病”,就是扮演病人,这在心理学上叫作躯体化现象。所谓躯体化现象,就是在遇到难以面对的困境时,潜意识里会让心理压力转换成某种躯体症状。人的心灵难免遭遇需要暂时避难的时候,闹病正好可以满足人心灵避难的需要。在这个避难所里,心灵痛苦似乎可以得到缓解。“心病跑到身体上”,还会得到一些“附带好处”,如家人的关照、困境的回避、责任的放弃等。不言而喻,于佳扮演病人的过程中,必定会得到很多类似的附带好处。而其中,最明显的一个就是:考试名次下降,学习状态不好,父母也不再追究和责难,反而倍加关爱与呵护。 从根本上说,由于父母对于佳的过度关注和溺爱,且只注重对其智力的开发,却忽略了对其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导致于佳缺乏顽强的意志品质,缺乏坚韧的性格特征,缺乏应有的抗压能力和抗挫能力。因此,于佳在遭遇压力和挫折时,会因害怕而逃避,以至于逃到病里来扮演病人。
这就是于佳“怕病好了”心理的来龙去脉。
心理对策:关键是要找到希望
再次与于佳交流时,我开始着重帮于佳重塑希望。
我们谈到了跳蚤。跳蚤堪称世界上跳得最高的动物。但是,实验室里的跳蚤却让人看到另外的情形:实验者先把跳蚤放进玻璃杯子中,跳蚤很快轻而易举地跳了出来。然后,杯子上罩一个玻璃罩。于是,跳蚤每次往上跳时,都撞到这块玻璃罩。连续多次后,跳蚤降低了起跳高度,每次跳跃总保持在玻璃罩以下。后来,实验者把玻璃罩拿掉,跳蚤再也没有跳出杯子。为什么?因为跳蚤跳出来的希望破灭了。
我们又谈到了大白鼠。实验者将大白鼠放进装满水的水池中,结果发现大白鼠挣扎的时间一般维持在8分钟左右。接下来的实验是,在同样的水池中再放入一只大白鼠,在它挣扎了5分钟左右时,在水池放入一个可以让它爬出水池的跳板,结果它成功逃生。若干天后,再将这只逃生的大白鼠放入同样的水池,奇迹出现了:直到放入木板,这只大白鼠竟然坚持了24分钟,最终得救。这是因为有过逃生经验的大白鼠,多了一种精神的力量,它相信在某个时候会有一个跳板救它出去,这使得它能够突破生命极限,创造生命的奇迹。这种精神力量,就是希望的力量。
于佳领悟了:“我知道了,现在的关键是我要找到希望。”
我肯定说:“非常正确。更关键的是——希望原本就在你的生命里。我们每个人几乎都有无限的潜能。你初中时是尖子生,说明你的潜能所在。但是,升入高中后,由于群体结构变化,尖子生聚在了一起,你的名次下滑了。这种表面的现象,让你眼前一片茫然,甚至一片灰暗。其实,你仍然是你,就你的学业情况而言,你仍然可以考一个不错的大学。也就是说,你的未来仍然有的是希望。”
“您说得对,我有的是希望。”
“此外,由于你初中时一直是尖子生,难于面对优势不再的局面。加上来自家校等各方面的压力,让你过于紧张和焦虑,过于重视考试结果。这种心态下,学习效率只会下降,自然感到越来越学不好了。”
“是的,我真的感到越来越学不好了,所以几乎绝望了。那我应该怎么办?”
“从学习动机与效果的关系来看。情绪紧张度太低,缺乏强烈动机,学习活动的效率不高;情绪紧张度太高,动机过于强烈,学习活动的效率也不高;只有保持适度的情绪紧张度,才有助于提高学习的效率。”
沟通至此,于佳终于领悟:不要太在意考试结果,面对考试名次要有一颗平常心,放下包袱,要激活大脑,让大脑重新转起来。关于躯体化现象,于佳也很快理解,是心病跑到了身上,自己没有病,不能再扮演病人。
心理咨询实践一再证明,孩子的问题往往比较好解决,难解决的是家长的问题。随后,我跟于佳的父母做了较多的沟通。最后达成共识:学习上不再施压,不再有过高期望,生活上不再溺爱,不再过分呵护,对孩子坚持“三放”:放心、放开、放手。而且要标本兼治,不仅要让孩子自己面对学习,还要培养孩子的精神力量,让孩子学会自己面对生活、担当人生。
最近一次来访,于佳精神焕发,并兴奋地告诉我她父母態度的转变及自己学习成绩的提升。这一切都让她重拾信心。一同来的于佳父母也眉头舒展,她母亲高兴地说:“最近孩子心情好多了,也愿意跟我们交流了,学习效率高了,身体也不再闹病了。”于佳父亲欣喜中还有忧虑:“孩子的状态是好多了,让我们也放心了不少。可是,这么多年让我们疼爱惯了,这个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还是没有多少效果啊。”
是的,于佳身心状态的好转,他们亲子关系的好转,说明亲子共同努力在治标上已经有了明显效果。然而,在治本上,在顽强意志、坚韧性格、抗压能力、抗挫能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上,仍任重道远,还要亲子共同付出更多的努力。
(编辑 文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