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魂,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的智慧结晶。中华传统文化彰显的是国家、民族的优秀精神与高贵品质,需要每一位中国人来继承与发扬。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利用语文课程的特殊性,不断地探寻传统文化的渗透路径,将传统文化散播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甚至走向世界。本文从提升教师素养、挖掘教材内涵、优化学习方法、丰富教学活动等四个方面,对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一)以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带动学生
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教师的影响。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若教师可以随时背诵出经典诗文作品,并随性地创作出一些诗词,会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于传统文化的情怀,为学生树立学习传统文化的榜样。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自身应具备积极的学习精神,保持对传统文化学习的热情,并在课堂教学中恰如其分地展示自己的才华,以此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激情。
(二)以教师渊博的学识引导学生接受传统文化
语文教师渊博的学识可以引导初中生更加主动地学习传统文化,乐于接受传统文化教育,促进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如在《陋室铭》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知人论世的讲解方法,从美文内容的讲解,到解读作者的创作心路历程,最后延伸至某一类文人的境遇分析,让学生从教师的讲述与总结中对传统文化产生敬畏之心。当然,也需要让学生了解到教师的这一系列讲解是建立在渊博学识基础之上的,如果自己也想成为一个具备渊博学识的人,就需要多多地阅读古典诗词,吸收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
(一)从“不完美”中感悟人生
人生有很多的不完美,人们喜欢利用文字记录或者表达人生的不完美。在文章阅读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从“不完美”中感悟人生,体会到作者的创作意图。如在《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中,阿长是一个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下层农村妇女,从阿长的身上可以看到封建社会的典型农村妇女形象。爱搬弄是非、喜欢传播谣言是阿长的主要特点。其中还写到阿长的长相黄而矮胖,睡相极不雅观,并且身为保姆的阿长丝毫没有作为保姆的自觉,对作者的看管达到了烦琐且愚昧的地步。这些都是在描述阿长的“不完美”。但是学生如果細细地品味,会发现正是这些“不完美”塑造出了人性的善良。当阿长将《山海经》拿到鲁迅面前的时候,一切的“不完美”都得到了释然,从而引领学生感悟到人生的真谛。又如在《背影》一文中,朱自清描述了父亲身材臃肿,在买橘子的路上步履蹒跚。这些“不完美”是岁月的痕迹,体现出了父亲对儿子的爱,也体现出了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这些人的人生或许是不完美的,外貌或许是不完美的,但是一个不美的外表之下却有着美丽的灵魂。只有让学生读透文章,深刻地思考文本背后的寓意,才能够达到渗透传统文化的目的,让学生理解“不完美”人生中的“美”。
(二)读书美的价值
长久以来的应试教育下,教师将学生视为知识点记忆的机器,教学目的是在短时间内通过某种教学手段获得最大的教学效果,而忽视了语文课程中的美学价值。自素质教育改革以来,广大教师一直在探寻美的教育方法。传统文化的渗透为初中语文美的教育搭建了最佳的平台,可以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精髓的吸取中接受美德洗礼,从美的课文阅读中感受到真善美的温度。如在《春望》这首诗教学中,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搜集杜甫中年时期的生活状况,分析这首诗的写作特色。学生通过分析与讨论,可以发现《春望》这首诗的写作特色是“沉郁顿挫”,主要表达的是作者对于亲人的思念,以及希望国家打败叛军,尽快收复失地的愿望。在这基础上,教师需要引领学生进一步分析作者为什么希望尽快收复失地,仅仅是因为思念家人吗,从而引领学生从中体会到杜甫的忠君爱国之情,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
(一)营造书香教学环境
传统文化的渗透是一个“大工程”,教师绝对不能将目光只集中于一处,即教材内容的讲解,应寻求多种其他途径渗透传统文化。如班级经典阅读制度的建立。在班级中选择一处作为“青春读书角”,鼓励学生将自己喜欢阅读的经典名著拿出来与同学分享,营造出具有书香气息的班级学习环境。让学生在班级的“青春读书角”中畅游,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组织传统文化交流活动
如在《论语》的相关内容教学之后,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读《论语》交流会”。要求学生从多种途径收集有关《论语》的资料,并将所收集到的资料系统地整理出来,然后对资料中不明白的字词或注解不详尽之处进行讨论。教师所组织的读书交流活动,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读后展示的舞台,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读书感受。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学习的快乐,树立了学习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对传统文化学习的热情明显提升。
(一)让德育活动成为传统文化渗透的亮点
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四中曾举办过一场非常成功的德育现场会,邀请了海勃湾区教育局领导参加,同时各中小学也派出了代表参加此次德育现场会。在这场活动中,传统文化元素成为最大的亮点。学校展示了中华民族优秀的礼仪文化,全校学生齐声诵读了《弟子规》。校园文明行为也随处可见,如学生向老师弯腰问好、主动给老师让路、主动捡拾垃圾等等,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定期举办德育活动,让学生在德育活动中相互学习,让语文课堂中的传统文化渗透开出德育教育之花。
(二)让传统文化在生活实践中凸显价值
传统文化的渗透如果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会让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大打折扣。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在传统文化渗透中联系生活实际,让传统文化教育走出课堂,在生活中践行传统文化,以此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如在《回忆我的母亲》教学之后,教师组织以“孝”为主题的课外活动,要求学生回家之后做一件孝顺父母的事情。有的学生给父母洗脚,有的学生给父母做饭,这些都是生活中传统文化精神的体现。
总之,在传统文化渗透的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应有丰富的文学底蕴,善于使用教材教学,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适当地开辟第二课堂,让初中生在语文学习中了解传统文化,认同传统文化,主动承担传承与发扬传统文化的责任。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袁庄镇袁庄初级中学语文教师。
一、提升教师素养,在传统文化渗透中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
(一)以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带动学生
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教师的影响。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若教师可以随时背诵出经典诗文作品,并随性地创作出一些诗词,会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于传统文化的情怀,为学生树立学习传统文化的榜样。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自身应具备积极的学习精神,保持对传统文化学习的热情,并在课堂教学中恰如其分地展示自己的才华,以此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激情。
(二)以教师渊博的学识引导学生接受传统文化
语文教师渊博的学识可以引导初中生更加主动地学习传统文化,乐于接受传统文化教育,促进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如在《陋室铭》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知人论世的讲解方法,从美文内容的讲解,到解读作者的创作心路历程,最后延伸至某一类文人的境遇分析,让学生从教师的讲述与总结中对传统文化产生敬畏之心。当然,也需要让学生了解到教师的这一系列讲解是建立在渊博学识基础之上的,如果自己也想成为一个具备渊博学识的人,就需要多多地阅读古典诗词,吸收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
二、挖掘教材内涵,在传统文化渗透中培养审美情感
(一)从“不完美”中感悟人生
人生有很多的不完美,人们喜欢利用文字记录或者表达人生的不完美。在文章阅读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从“不完美”中感悟人生,体会到作者的创作意图。如在《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中,阿长是一个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下层农村妇女,从阿长的身上可以看到封建社会的典型农村妇女形象。爱搬弄是非、喜欢传播谣言是阿长的主要特点。其中还写到阿长的长相黄而矮胖,睡相极不雅观,并且身为保姆的阿长丝毫没有作为保姆的自觉,对作者的看管达到了烦琐且愚昧的地步。这些都是在描述阿长的“不完美”。但是学生如果細细地品味,会发现正是这些“不完美”塑造出了人性的善良。当阿长将《山海经》拿到鲁迅面前的时候,一切的“不完美”都得到了释然,从而引领学生感悟到人生的真谛。又如在《背影》一文中,朱自清描述了父亲身材臃肿,在买橘子的路上步履蹒跚。这些“不完美”是岁月的痕迹,体现出了父亲对儿子的爱,也体现出了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这些人的人生或许是不完美的,外貌或许是不完美的,但是一个不美的外表之下却有着美丽的灵魂。只有让学生读透文章,深刻地思考文本背后的寓意,才能够达到渗透传统文化的目的,让学生理解“不完美”人生中的“美”。
(二)读书美的价值
长久以来的应试教育下,教师将学生视为知识点记忆的机器,教学目的是在短时间内通过某种教学手段获得最大的教学效果,而忽视了语文课程中的美学价值。自素质教育改革以来,广大教师一直在探寻美的教育方法。传统文化的渗透为初中语文美的教育搭建了最佳的平台,可以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精髓的吸取中接受美德洗礼,从美的课文阅读中感受到真善美的温度。如在《春望》这首诗教学中,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搜集杜甫中年时期的生活状况,分析这首诗的写作特色。学生通过分析与讨论,可以发现《春望》这首诗的写作特色是“沉郁顿挫”,主要表达的是作者对于亲人的思念,以及希望国家打败叛军,尽快收复失地的愿望。在这基础上,教师需要引领学生进一步分析作者为什么希望尽快收复失地,仅仅是因为思念家人吗,从而引领学生从中体会到杜甫的忠君爱国之情,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
三、优化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
(一)营造书香教学环境
传统文化的渗透是一个“大工程”,教师绝对不能将目光只集中于一处,即教材内容的讲解,应寻求多种其他途径渗透传统文化。如班级经典阅读制度的建立。在班级中选择一处作为“青春读书角”,鼓励学生将自己喜欢阅读的经典名著拿出来与同学分享,营造出具有书香气息的班级学习环境。让学生在班级的“青春读书角”中畅游,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组织传统文化交流活动
如在《论语》的相关内容教学之后,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读《论语》交流会”。要求学生从多种途径收集有关《论语》的资料,并将所收集到的资料系统地整理出来,然后对资料中不明白的字词或注解不详尽之处进行讨论。教师所组织的读书交流活动,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读后展示的舞台,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读书感受。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学习的快乐,树立了学习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对传统文化学习的热情明显提升。
四、丰富教学活动,拓展传统文化渗透的途径
(一)让德育活动成为传统文化渗透的亮点
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四中曾举办过一场非常成功的德育现场会,邀请了海勃湾区教育局领导参加,同时各中小学也派出了代表参加此次德育现场会。在这场活动中,传统文化元素成为最大的亮点。学校展示了中华民族优秀的礼仪文化,全校学生齐声诵读了《弟子规》。校园文明行为也随处可见,如学生向老师弯腰问好、主动给老师让路、主动捡拾垃圾等等,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定期举办德育活动,让学生在德育活动中相互学习,让语文课堂中的传统文化渗透开出德育教育之花。
(二)让传统文化在生活实践中凸显价值
传统文化的渗透如果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会让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大打折扣。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在传统文化渗透中联系生活实际,让传统文化教育走出课堂,在生活中践行传统文化,以此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如在《回忆我的母亲》教学之后,教师组织以“孝”为主题的课外活动,要求学生回家之后做一件孝顺父母的事情。有的学生给父母洗脚,有的学生给父母做饭,这些都是生活中传统文化精神的体现。
总之,在传统文化渗透的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应有丰富的文学底蕴,善于使用教材教学,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适当地开辟第二课堂,让初中生在语文学习中了解传统文化,认同传统文化,主动承担传承与发扬传统文化的责任。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袁庄镇袁庄初级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