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炜:我心中的美丽城池

来源 :中学生天地(B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jr6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3月的一个下午。在杭州图书馆的报告厅里, 一个脸庞稚嫩的年轻人正在台上“讲课”。
  他的题目是《仰望唐朝的月光》。年轻人以李白名诗《静夜思》从古到今的吟诵方法切入,旁征博引,精彩的讲解赢得台下上百名老少观众的阵阵喝彩。
  他叫朱炜,不是什么名人,只是一名即将毕业的高职生。
  他爱诗词,也爱传统文化。
  
  人生若只如初见
  或许是因为祖上在德清当地是有名的文化人的缘故,从小在书墨的芳香中成长起来的朱炜,对读书、文字总是怀抱着一种特殊的情感。
  “对诗词的喜欢,可能就像纳兰性德说的‘人生若只如初见’。读小学二年级时,跟我们县里一位极懂诗词的老先生学画,他让我们在画的空白处写上几句诗。我就找来了《唐诗三百首》,每天背一首,背完了,又背《宋词三百首》。”
  这种很是传统的启蒙方式,让天资聪颖的朱炜很快爱上了中国古典诗词。当然,懂不懂平仄,对于一个初学诗词的年轻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标杆。
  “你可以想象当时学‘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有多难,我不懂入声字,加上诗词里有很多的繁体字生字,你得学会一边查字典一边猜它的意思。那真是咬文嚼字。”
  不过,朱炜还是坚持了下来。此后,只要一有空,他就会在草稿本或者练习本的空白处写上一首诗,或填上几句词。
  就像所有这个年纪的少年人一样,朱炜的高中生涯也让他觉得非常“挣扎”。繁重的学业、高考的压力曾几度让他喘不过气来。每到这时,诗词总是朱炜最好的慰藉。
  虽然,那时的他碍于生活阅历,对很多作品理解不透,可从字里行间,朱炜的确读到了古代诗人的心灵、智慧、品格、襟怀和修养。
  临近高考,朱炜显得颇为潇洒和淡定,他并没有寄太多希望于6月的那场大考,“因为那对我来说,太残酷了。”不过,他依然很努力,他的梦想,当然是某所好大学的中文系。
  
  理想与现实
  成绩出来了,数学没有考好。这让朱炜必须作出一个艰难决定——是选择学费昂贵的三本,还是大专、高职?“当时想了很多,最后我决定到浙大人文学院做旁听生,我不能对不起我自己,太早放弃我自己。”
  朱炜找来杭州地图,从高职院校里往离浙大近的挑,最终选择了杭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成了这所高职院校文秘专业2008级的7个男生之一。
  更大的城市,更大的校园。眼前的一切,在当时还只有19岁的朱炜看来,是那样的新鲜,炫目。不过,很快,他的心里产生了些许失落和不解。
  “我喜欢鲁迅、郁达夫、徐志摩,大一那年,就去图书馆把他们的全集读了个遍。可一来二去,我发现在图书馆里见到的永远都是那几张熟悉的脸孔,我借阅的书经常都是很新的。我不知道我们是怎么了?我们真的告别阅读的时代,不用看书了吗?”现代化的大学校园里,人文气息的寡淡,让从小习惯了看书写字的朱炜很难接受。
  朱炜加入了学校的文学社,可是,社团的重程式、轻内涵,更让他难过。“没有沉淀,没有传承,社员都要人去拉,也根本没有同学愿意写稿投稿,社刊做不出来,组织一些讲座,大家也总是以各种理由闪人……”
  闲不住的朱炜决定干点什么。
  他把以前的稿子(主要是文学评论、诗词赏析、原创作品)集结成册,编了《清书》《墨心》《这样阅读》《梦忆唐朝》《唐五代词十二讲》《古雅的中国字》(未完成)等杂志。所有的杂志,均是朱炜自行设计、编辑、校对。其中的一本,还是朱炜用钢笔一个字一个字地誊出来,再复印装订而成,理由也很简单,省钱。虽然每一本发行量都不大,不过,看着周围的同学津津有味地翻起这些装帧简陋的“杂志”,朱炜还是觉得挺满足的。
  
  “清书”的演讲
  虽然很忙,可每个星期,朱炜还是会准时去浙大人文学院旁听。
  2009年,系里成立了人文读书会,推荐朱炜做会长。朱炜建议开个人文小讲堂,老师爽快地同意了。从那天起,朱炜便开始了他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的“巡回”式诗词演讲。
  “一开始是请其他学校的同学过来讲,比方对《红楼梦》的赏析等,可一方面时间协调是个问题,另一方面,到最后,也很难找到既有一定研究又喜欢讲课的同学。”一看效果不佳,他决定索性自己来。
  当然,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一开始,根本没人愿意牺牲宝贵的休息时间,去听你扯这些跟现实、跟就业仿佛全无关系的东西。”即便有人来听,怎么样才能讲得既好玩又有内容,对朱炜来说,也是个问题。
  “不能讲得太文,又不能讲得太白。那天,讲张志和之前,我准备了一大叠讲稿,讲一段看一下稿,后来觉得这不行,于是干脆就拿一张白纸,即兴发挥……”到最后,即便手头只有一张PPT,朱炜也能讲上一个多小时。
  渐渐地,原本对古典诗词、对中国传统文化毫无兴趣的同学也主动过来听,甚至不少外校的都慕名而来,一开始空落落的教室,到后来常常被围得水泄不通,连过道都站满了人。这让朱炜备受鼓舞,“很多人自始至终都不知道我的名字,却记住了我的‘号’,清书。在学校里看见了,就‘清书学长、清书先生’地叫。
  到今天为止,总共讲了多少场,连朱炜自己都记不清了。“我的目标是在毕业之前,到下沙的14所高校都讲一遍。”
  
  在西湖边讲苏东坡
  很多事情都是潜移默化的。听一场关于诗词的讲座,你不可能立马就变成诗人。这一点朱炜打从一开始就非常清楚,“我所能给予他们的,不过是一种体验,一种生命的感受吧,让他们不再对什么都抵触,对什么都存有偏见。至少,在他们烦闷之余,我能带去些许的柔软和片刻的安静。”
  每次讲完,总会有一些同学问,哪儿能买到讲的那些诗词。这时的朱炜就会特别高兴,他知道这一个小时没有白讲。
  2010年的夏天,朱炜的“演讲”阵地转移了。上海世博会期间,他毛遂自荐地做起了杭州苏东坡纪念馆的见习生。
  “当时很多纪念馆都是拒绝的,毕竟我只是个高职生嘛,大家会想,咦,你真的能讲吗?”不过,朱炜没有放弃。他打了几十个电话,最后终于得到了一个宝贵的见习机会。
  朱炜的工作是展厅的现场管理、第二课堂券的盖章和协助馆内讲解员讲,不过,他却常常不自觉地充当起馆内游客的导游,向游客们主动介绍苏东坡,解说苏东坡的西湖宦游诗,甚至是所有自己了解的中国文化。
  “很喜欢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谈。记得有一个叫‘王玫’的法国小姑娘,她听完我的讲解后,用歪歪扭扭的笔在纸上给我写了‘多谢’;一位家住台北的林女士,留给我她的地址和邮箱,邀请我去台北故宫做志工(义工)。他们都深爱着中国文化。”
  其实,不管是在台上讲古典诗词,还是在纪念馆里讲苏东坡、章太炎、张苍水,在朱炜看来,都是年轻人不可推卸的责任。
  “任何的壮志豪情都没有捍卫即逝的、脆弱的文化来得更需要我们拿出持续的热情,刚毅的性格,和时刻的清醒。”
  
  “儒雅,坚毅,博学,很有个性。”这是周围的同学和朋友对朱炜的评价。
  23岁的朱炜长相清秀,身上也确有那么几分古典文士气,“没错,我爱传统,但我同样是一个很现代的人。”朱炜体能超棒,且颇有“冒险精神”。不到20岁,他就把德清的所有山都爬了一遍,走的还尽是小路;到杭州读书的第一个周末,他一个人骑单车绕了西湖一大圈;他说他喜欢不停地走,从一个镇走到另一个……这种不断向前的感觉让他内心踏实。而在平时,朱炜跟同龄人也没什么不同,爱听流行乐,爱演话剧,只是不喜欢网络游戏。
  当然,在朱炜的心里,这一切都比不上诗词。
  “只要我们怀着火热的耐心,到黎明时分,我们定能进入那座壮丽的城池。”这是朱炜非常喜欢的一句话(来自法国诗人兰波)。而年轻的他,不也正行进在这条进入壮丽城池的道路上吗?
其他文献
创意的真谛是什么呢·就是求新求变,哪怕只是一点点的变化,这个世界都会变得更加精彩!    前排的同学伤不起,每天在肺里造粉笔。为了广大师生们的健康,设计师发明了一个能自动制造粉笔的黑板擦,多么强大呀(虽然暂时还无法实现)!   有没有想过地毯也能像自行车那样打气·巴黎设计师这款名为“丘陵”的地毯表面平整,可一旦充气,就会有“丘陵”隆起,想多高就多高,可靠可坐,很有趣吧。  你知道的,神马都是浮云
★公益视频  @联合国 [世界艾滋病日]2008年,一份针对中国6个城市6000人的调查揭示:41.3%不情愿或强烈反对与艾滋病毒感染者在同一地点工作。64.9%不情愿或强烈反对在同一房间居住。47.8%不情愿或强烈反对在同一地点进食。艾滋病毒感染者遭受了严重的污名化与歧视。姚明告诉你,朋友就是朋友! http://t.cn/hb4Mg6   来自新浪微博    ★ 他们说  @李静:你是否
【摘 要】办好学校需要政府与学校保持良好的关系,这是学校发展的关键。其关系中,职责应该是相对独立的,也是相互融通的,要像“鱼和水”的相依之情。在政校关系中,学校要“争”,向政府积极争取,争取利益“因果清晰”;校长要“勤”,向政府主动汇报,工作汇报“纲举目张”;校长要“诚”,向政府坦诚交心,寻求帮助“真情实感”;校长要“真”,向政府实事相求,面对问题“静心反思”,面对困难“诚恳求助”。  【关键词】
应试作文写多了,笔就会变得没有灵性,因此我一直坚持为校刊写稿,不知不觉,竟已快有三年。那些平平仄仄的诗词,那些主题晦涩的小说,那些招来争议的评论……尽管都很拙劣,但乐呵呵地领到双份的校刊,然后拿着稿费去买喜爱的书的日子,总是那么开心。  快乐也有告一段落的时候,终于要谢幕了。  教室后面黑板上,绿色的倒计时牌只剩两位数了。日子飞一般地离去,亲手更新倒计时的自己比谁都更清楚地听到高考临近的脚步声。看
如他们。  我一直认为,社会是不断进步的,一代胜过一代。我爷爷那一代通过报纸来了解世界,我父亲那一代通过收音机来了解世界,我们这一代通过电视来了解世界,而你们这一代是通过互联网——你们说,我不希望听别人来告诉,我们想参与,这就是社会的进步。  总有人在抱怨,说年轻人没有机会,说社会这不行那不行,抓出来的都是贪官,教授论文是剽窃的,医院是不负责任的……但我们真正拿出数据来看,你承认不承认:今天的官员
我在想象。  我在想一头大象。  在天刚蒙蒙亮的时候,我看到他美丽的身影从雾里走出来。慢慢地抬腿,迈步,就像在太空里行走。但很快,他又走进了雾里,淡淡的背影,一步一步不见了。  那就是一头属于我的大象,不知道他从哪里来,还要到哪里去,来了又走了。  带着无人知道的秘密,来了又走了。  我在想一头大象,这看起来没什么用。这根本就是一头没用的大象可是,亲爱的,世界不是因为对我们有用才存在的!  有空的
片名:《无名先生》(法国)  导演:雅克·范·多梅尔  主演:杰瑞德·莱托萨拉·波莉  在2092年,火星已成了地球人热衷的度假胜地,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再生细胞来永远延续自己的生命。然而118岁高龄的无名先生却选择了自然老死,成为最后一个死去的人类。在弥留之际,无名先生开始回忆自己的人生——你也可以说,他是代表人类来回忆。但是无名先生的记忆就像一颗树,每个分枝都长成不同的果实,于是拥有了截然不同的生
地点:花园  玫瑰花田在风中涌起波浪。刘宇翔坐在田畔,支起一个架子画画。忽然看到一个女孩出现在花田那头。女孩弯着腰,往花朵上喷洒药水,慢慢往这边过来。  那肯定是唐格格啊!  刘宇翔加快了速度。等到唐格格过来的时候,他已经蹬上自行车,骑得远远的了。  “刘宇翔!”唐格格笑着挥挥手,对着他喊道,“今天有薄荷粥哟!”  “下次吧!”男生扭过头喊了一声,一不小心撞了树,人和车歪倒一旁,迅速爬起来,又迅速
片名:《玛丽和马克思》(澳大利亚)  导演: 亚当·艾略特  主要配音:托妮·科莱特  菲利普·塞默·霍夫曼  这是一部讲述笔友之间20多年友情的影片,同时也是导演半自传式的影片。生活在澳大利亚墨尔本的8岁女孩玛丽喜欢动画片《诺布利特》、甜炼乳和巧克力。她的妈妈是个酒鬼,而在茶叶包装厂工作的父亲平日只喜欢制作鸟标本。孤独的玛丽没有朋友,某天心血来潮给美国纽约的马克思写了一封信,询问美国小孩从哪里来
顾玉龙  号称“龙眼”,资深媒体人,时事演绎怪侠,独门武功——“大话国际”。从孵蛋(复旦)出壳,曾被央视派往欧洲常驻,是著名战地记者……现为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新闻频道国际新闻制片人。    如今的世界很疯狂,如今的世界很脆弱。几次发射就能引起世界的震荡,小到发射枪弹,大到发射火箭和导弹,这些大大小小的发射,给人类带来的往往是悲剧,它不仅会改变某些人的命运,甚至会影响世界的格局和走向。    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