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振涛小时候的玩具里有一把没有钥匙的景泰蓝首饰锁,因为总也打不开它,于是他经常用这把锁来砸核桃。那时候的他万万想不到,长大后自己会成为拥有2万把古锁的收藏家,还被冠以“中华锁王”的名号。
说起收藏古锁的契机,林振涛说一开始是源于工作之便。摄影科班毕业的他曾有11年的時间跟着香港作家梁凤仪到全国各地拍戏,那时候很多古装戏都会涉及到老物件,而他又与道具组关系特别好,耳濡目染之下也喜欢上了逛古玩市场。大概是源于小时候的情结,在众多的古玩中,林振涛总是轻易被古锁吸引 。古锁收藏是一个小众的门类,二三十年前国内收藏界对古锁还没有太多关注,林振涛发现大量的中国古锁都被外国人收走,便萌生出收藏古锁的念头。林振涛收藏古锁已有30多年,收藏有2万多把古锁,还建了一个私人的古锁博物馆,目前他正筹备将古锁博物馆迁往厦门。
我们的采访约在他福州的家中。客厅沙发旁的边桌上摆放着几把古锁,几本书和一副眼镜——闲暇时把玩古锁,认真细致地研究、梳理背后的历史和故事,林振涛对此乐此不疲。家中的藏品令人目不暇接,汉代的银质高古锁、具有福建特色的各式鱼锁和琵琶锁、古时文人雅士偏爱的牛型锁及犬型锁等造型别致的异形锁、各式机关精巧的密码锁……而这些仅仅是他藏品中的冰山一角。30多年的收锁、玩锁经历,使他成为收藏界当之无愧的“中华锁王”。林振涛也练成了几个特异本领:没有他打不开的锁,多么千奇百怪的密码锁,只要他拿到耳边听听声音就能立刻了解其中的机关构造,并根据其原理轻巧地打开它;一把锁在他面前,他只需要闻闻味道便知其真伪,“伪造的赝品包浆因为比较新会有一股刺鼻的味道,而真正的古锁,经过漫长的时间沉淀下来,味道闻起来是很‘顺’的。”林振涛告诉我们。
对林振涛来说,解开没有钥匙的锁已经易如反掌,但让他真正欲罢不能的,是去解开锁背后的故事。古锁收藏是一条往回走向历史深处的路,狭窄但悠长,愈往下走,愈让人着迷,尤其是当你循着一把锁的工艺、花纹、机关密码走进一段历史时。锁的文化随着中华文化起始,也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当人们有了私有财产,便有了锁。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把自己私有财产用兽皮捆扎起来,需解开时就用动物的牙齿挑开,到了西周以后,这种解锁的工具慢慢演变成玉器,后来金属的冶炼技艺出现之后,“锁”与“匙”都慢慢演化为金属形态,随着时代更迭变化,各种样式的锁具也应运而生。时代的符号也最终被打锁匠刻进了每一把锁里。而解开背后的故事,成了林振涛当前最想做的课题,“和现代人的锁具只具有保险的功能性相比,古锁在过去还有更多的功能,蕴含更多的信息量。比如封建社会的等级森严,也直接体现在锁具的选择上。平民老百姓用的一般是‘一’字锁,‘上’字锁口的锁是有身份的达官贵人才能使用的,也见过平民使用‘上’字锁但头不敢凸上来,在那个时代如果凸上来是等于僭越,是要被问罪的。”林振涛向我们展示一把清代常见的“一”字锁并解释到。
如今林振涛已经能说出许多古锁的故事。但也有许多锁的背后,仍是一片空白。比如宋代以前的锁都叫高古锁,但高古锁的品种很少,历史上也鲜有相关的文史记录。太过漫长的时光沉淀,使得林振涛收集到的高古锁生了厚厚的锈皮,他不敢轻易拂去这层时光的锈,但总忍不住想追问,这些锁的背后,究竟曾连接着什么样的故事?开办私人的古锁博物馆,既是无私地将自己的藏品与众多爱好者分享,让更多人了解中国的古锁文化,他也私心希望,古锁博物馆能连接到更多志同道合的古锁专家、研究者,有更多的人能和他一起,解开更多锁的故事,弥补古锁历史的空白。
异形锁
古代权贵人家、文人雅士的特殊定制锁具,常用在书房,外形精巧别致,有牛、狗、鹿等动物,多见于南方。林振涛的牛型异形锁收自福建漳州。
鱼锁
颇具福建在地特色的锁具,外形是精巧生动的鱼造型,因为《芝田录》中道:“门锁必为鱼者,取其不暝守夜之意”。因为鱼的眼睛始终睁开,百姓用鱼锁锁住家门,夜晚时仿佛有一双眼睛在帮他们看守门户。此外还有“年年有余”的美好寓意。
贞操锁
明代时期出现,一开始属于实用型的锁,据说多用在海边的渔村,壮年男丁出海打渔时间比较长,担心妻子在家里会受到海盗的侵犯,遂用此锁来防范。久而久之变成一种贞洁的象征,后来外观越来越小,到民国时期演变成一种佩戴物。
高古锁
这是一把汉代的高古锁,林振涛说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找不到第二把这样的锁。锁从北方的墓葬中出土,表面有很厚的锈皮,但仍可以看出这是白银制作的锁。历史上关于高古锁的介绍仍是一片空白,这是林振涛目前研究的重点。
箭囊铜锁
清代时期的锁具。锁如其名,意在儆示宵小之徒,主人是个好猎手,如果敢偷开此锁,小心自己的脑袋被主人的箭射中。
说起收藏古锁的契机,林振涛说一开始是源于工作之便。摄影科班毕业的他曾有11年的時间跟着香港作家梁凤仪到全国各地拍戏,那时候很多古装戏都会涉及到老物件,而他又与道具组关系特别好,耳濡目染之下也喜欢上了逛古玩市场。大概是源于小时候的情结,在众多的古玩中,林振涛总是轻易被古锁吸引 。古锁收藏是一个小众的门类,二三十年前国内收藏界对古锁还没有太多关注,林振涛发现大量的中国古锁都被外国人收走,便萌生出收藏古锁的念头。林振涛收藏古锁已有30多年,收藏有2万多把古锁,还建了一个私人的古锁博物馆,目前他正筹备将古锁博物馆迁往厦门。
我们的采访约在他福州的家中。客厅沙发旁的边桌上摆放着几把古锁,几本书和一副眼镜——闲暇时把玩古锁,认真细致地研究、梳理背后的历史和故事,林振涛对此乐此不疲。家中的藏品令人目不暇接,汉代的银质高古锁、具有福建特色的各式鱼锁和琵琶锁、古时文人雅士偏爱的牛型锁及犬型锁等造型别致的异形锁、各式机关精巧的密码锁……而这些仅仅是他藏品中的冰山一角。30多年的收锁、玩锁经历,使他成为收藏界当之无愧的“中华锁王”。林振涛也练成了几个特异本领:没有他打不开的锁,多么千奇百怪的密码锁,只要他拿到耳边听听声音就能立刻了解其中的机关构造,并根据其原理轻巧地打开它;一把锁在他面前,他只需要闻闻味道便知其真伪,“伪造的赝品包浆因为比较新会有一股刺鼻的味道,而真正的古锁,经过漫长的时间沉淀下来,味道闻起来是很‘顺’的。”林振涛告诉我们。
对林振涛来说,解开没有钥匙的锁已经易如反掌,但让他真正欲罢不能的,是去解开锁背后的故事。古锁收藏是一条往回走向历史深处的路,狭窄但悠长,愈往下走,愈让人着迷,尤其是当你循着一把锁的工艺、花纹、机关密码走进一段历史时。锁的文化随着中华文化起始,也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当人们有了私有财产,便有了锁。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把自己私有财产用兽皮捆扎起来,需解开时就用动物的牙齿挑开,到了西周以后,这种解锁的工具慢慢演变成玉器,后来金属的冶炼技艺出现之后,“锁”与“匙”都慢慢演化为金属形态,随着时代更迭变化,各种样式的锁具也应运而生。时代的符号也最终被打锁匠刻进了每一把锁里。而解开背后的故事,成了林振涛当前最想做的课题,“和现代人的锁具只具有保险的功能性相比,古锁在过去还有更多的功能,蕴含更多的信息量。比如封建社会的等级森严,也直接体现在锁具的选择上。平民老百姓用的一般是‘一’字锁,‘上’字锁口的锁是有身份的达官贵人才能使用的,也见过平民使用‘上’字锁但头不敢凸上来,在那个时代如果凸上来是等于僭越,是要被问罪的。”林振涛向我们展示一把清代常见的“一”字锁并解释到。
如今林振涛已经能说出许多古锁的故事。但也有许多锁的背后,仍是一片空白。比如宋代以前的锁都叫高古锁,但高古锁的品种很少,历史上也鲜有相关的文史记录。太过漫长的时光沉淀,使得林振涛收集到的高古锁生了厚厚的锈皮,他不敢轻易拂去这层时光的锈,但总忍不住想追问,这些锁的背后,究竟曾连接着什么样的故事?开办私人的古锁博物馆,既是无私地将自己的藏品与众多爱好者分享,让更多人了解中国的古锁文化,他也私心希望,古锁博物馆能连接到更多志同道合的古锁专家、研究者,有更多的人能和他一起,解开更多锁的故事,弥补古锁历史的空白。
异形锁
古代权贵人家、文人雅士的特殊定制锁具,常用在书房,外形精巧别致,有牛、狗、鹿等动物,多见于南方。林振涛的牛型异形锁收自福建漳州。
鱼锁
颇具福建在地特色的锁具,外形是精巧生动的鱼造型,因为《芝田录》中道:“门锁必为鱼者,取其不暝守夜之意”。因为鱼的眼睛始终睁开,百姓用鱼锁锁住家门,夜晚时仿佛有一双眼睛在帮他们看守门户。此外还有“年年有余”的美好寓意。
贞操锁
明代时期出现,一开始属于实用型的锁,据说多用在海边的渔村,壮年男丁出海打渔时间比较长,担心妻子在家里会受到海盗的侵犯,遂用此锁来防范。久而久之变成一种贞洁的象征,后来外观越来越小,到民国时期演变成一种佩戴物。
高古锁
这是一把汉代的高古锁,林振涛说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找不到第二把这样的锁。锁从北方的墓葬中出土,表面有很厚的锈皮,但仍可以看出这是白银制作的锁。历史上关于高古锁的介绍仍是一片空白,这是林振涛目前研究的重点。
箭囊铜锁
清代时期的锁具。锁如其名,意在儆示宵小之徒,主人是个好猎手,如果敢偷开此锁,小心自己的脑袋被主人的箭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