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阅《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看到2019年第12期罗京宁老师的《顺势而为,上好体育与健康室内课》一文,笔者心情为之一振,深深被罗老师的业务钻研和敬业精神打动。
罗老师执教的是一节八年级的室内健康教育课。《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义务教育课标》)针对水平四在身体健康方面提出的第一条子目标便是“掌握基本保健知识和方法”“了解生活方式与健康的关系”。本节室内课以“合理膳食,健康基础”作为授课主题,完全符合国家《义务教育课标》的内容要求。
体育与健康室内理论课的教学能否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本次课的教学设计以提前设疑、灵活组织、寓教于乐等方法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表现在:1.提前使教材与学生产生关联。从之前测量身高体重到记载个人BMI指数、从照片的留存到“仅仅锻炼就够了吗”的问题铺垫,课堂教学尚未开始但已早有准备。2.重视在师生、生生的频繁互动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观看照片导入课堂,到随后引导学生对照标准进行两轮举手汇报,再到全班“搭宝塔”比赛,最后到确立个人和小组行为目标等一系列活动,在师生共建中完成了主题教学。3.多视角揭示本课的价值和意义。从直观的《关注青少年儿童肥胖》的视频呈现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国家文件的宣讲、从“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到“健康中国我有责”,罗老师高屋建瓴、深入浅出地向学生揭示了合理膳食、维护健康对于个人、社会、国家的重大意义。显然,罗老师无论是对学情的分析、教材的解读,还是对课堂教学方法策略的选用都具有相当的针对性。
随着《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高中课标》)颁布,国家对体育课程提出新的明确要求,“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等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已引起了广大体育教师的高度关注。令人欣喜的是,虽然新版《义务教育课标》尚在修订中,但核心素养教育思想在《合理膳食,健康基础》课例中已有多处体现。
其一,重视体育品德教育。《高中课标》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与全面发展”。本节课在“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和“健康中国我有责”环节中巧妙渗透了责任担当的个人品格与浓浓的爱国主义教育,不仅优化了健康教育的效果,同时感性地揭示了健康的价值与意义,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渗透“教书育人”。
其二,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情境展开健康知识教育教学。学科知识作为一个体系,是对问题求解的高度抽象与概括,只有通过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对知识进行问题与过程还原,静态的学科知识才能转变为动态的知识创生。本次课借助测量照片、播放《关注青少年儿童肥胖》视频、“搭宝塔”比赛及“我要改变”“我们要改变”等教学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在真切体验、自主探究、交流互动中创生对于“为什么要合理膳食”“怎样改变”的解答,这样的情境化教学过程广泛地涉及到动员知识、情感、思维、态度价值观和社会交往行为等,对学生的教育意义是深远的。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的“三元论”认为,一个完整的能力或素养结构必须要涉及三个方面,即信息加工成分、经验成分和情境成分。信息加工成分主要涉及认知层面的素养;经验成分是指个人运用已有经验解决新问题时整合不同观念所形成的创造力;情境成分是指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所学的知识经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罗老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无疑体现了对这一理论的灵活运用。
其三,重视提高学生“健康行为”的实践运用能力。《高中课标》要求“紧密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和学习,并将获得的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本次课中安排的“实施自己的一周合理膳食行动”,不仅有利于对合理膳食健康知识及时查漏补缺,而且彰显了“学以致用”才能体现教学的成效和价值。新的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看待知识的立场已由理论优位转向实践优位,核心素养教育重视实践,学生的知识、态度、情感及价值观等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充分和个性化发展。
当然,本课也有值得商榷之处。比如主题虽为“合理膳食,健康基础”,但对于“膳食与健康的关系”的阐述仅限于讲述肥胖和酸性饮料的危害性,缺乏两者关系的完整阐述;《义务教育课标》在水平一针对身体健康方面已经提出了“初步了解个人卫生保健知识和方法”和“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初步了解饮食、用眼、口腔卫生等个人卫生常识……”的要求,介于此,学生对合理膳食应已具备基本概念。然而,反观课的部分教学内容设计,与小学部分內容存在重复之嫌,显然小学与中学健康教育内容的衔接问题就很值得我们研究。
(注:此文系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TYB008)“中小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研究”过程性研究)
罗老师执教的是一节八年级的室内健康教育课。《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义务教育课标》)针对水平四在身体健康方面提出的第一条子目标便是“掌握基本保健知识和方法”“了解生活方式与健康的关系”。本节室内课以“合理膳食,健康基础”作为授课主题,完全符合国家《义务教育课标》的内容要求。
体育与健康室内理论课的教学能否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本次课的教学设计以提前设疑、灵活组织、寓教于乐等方法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表现在:1.提前使教材与学生产生关联。从之前测量身高体重到记载个人BMI指数、从照片的留存到“仅仅锻炼就够了吗”的问题铺垫,课堂教学尚未开始但已早有准备。2.重视在师生、生生的频繁互动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观看照片导入课堂,到随后引导学生对照标准进行两轮举手汇报,再到全班“搭宝塔”比赛,最后到确立个人和小组行为目标等一系列活动,在师生共建中完成了主题教学。3.多视角揭示本课的价值和意义。从直观的《关注青少年儿童肥胖》的视频呈现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国家文件的宣讲、从“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到“健康中国我有责”,罗老师高屋建瓴、深入浅出地向学生揭示了合理膳食、维护健康对于个人、社会、国家的重大意义。显然,罗老师无论是对学情的分析、教材的解读,还是对课堂教学方法策略的选用都具有相当的针对性。
随着《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高中课标》)颁布,国家对体育课程提出新的明确要求,“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等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已引起了广大体育教师的高度关注。令人欣喜的是,虽然新版《义务教育课标》尚在修订中,但核心素养教育思想在《合理膳食,健康基础》课例中已有多处体现。
其一,重视体育品德教育。《高中课标》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与全面发展”。本节课在“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和“健康中国我有责”环节中巧妙渗透了责任担当的个人品格与浓浓的爱国主义教育,不仅优化了健康教育的效果,同时感性地揭示了健康的价值与意义,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渗透“教书育人”。
其二,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情境展开健康知识教育教学。学科知识作为一个体系,是对问题求解的高度抽象与概括,只有通过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对知识进行问题与过程还原,静态的学科知识才能转变为动态的知识创生。本次课借助测量照片、播放《关注青少年儿童肥胖》视频、“搭宝塔”比赛及“我要改变”“我们要改变”等教学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在真切体验、自主探究、交流互动中创生对于“为什么要合理膳食”“怎样改变”的解答,这样的情境化教学过程广泛地涉及到动员知识、情感、思维、态度价值观和社会交往行为等,对学生的教育意义是深远的。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的“三元论”认为,一个完整的能力或素养结构必须要涉及三个方面,即信息加工成分、经验成分和情境成分。信息加工成分主要涉及认知层面的素养;经验成分是指个人运用已有经验解决新问题时整合不同观念所形成的创造力;情境成分是指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所学的知识经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罗老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无疑体现了对这一理论的灵活运用。
其三,重视提高学生“健康行为”的实践运用能力。《高中课标》要求“紧密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和学习,并将获得的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本次课中安排的“实施自己的一周合理膳食行动”,不仅有利于对合理膳食健康知识及时查漏补缺,而且彰显了“学以致用”才能体现教学的成效和价值。新的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看待知识的立场已由理论优位转向实践优位,核心素养教育重视实践,学生的知识、态度、情感及价值观等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充分和个性化发展。
当然,本课也有值得商榷之处。比如主题虽为“合理膳食,健康基础”,但对于“膳食与健康的关系”的阐述仅限于讲述肥胖和酸性饮料的危害性,缺乏两者关系的完整阐述;《义务教育课标》在水平一针对身体健康方面已经提出了“初步了解个人卫生保健知识和方法”和“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初步了解饮食、用眼、口腔卫生等个人卫生常识……”的要求,介于此,学生对合理膳食应已具备基本概念。然而,反观课的部分教学内容设计,与小学部分內容存在重复之嫌,显然小学与中学健康教育内容的衔接问题就很值得我们研究。
(注:此文系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TYB008)“中小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研究”过程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