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地方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如何调整本校的专业结构,是地方高职院校面临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以阳江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分析并介绍了专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基本思路和做法,提出专业结构调整的目的是开展特色专业建设,特色专业建设要从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改革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专业结构调整 特色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6.01.010
One silver, One Green and One Blue, Butt Industry to Create the Characteristics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Yangjiang Polytechnic Structural Adjustment and Specialty Building
DONG Hongguo, WU Jiaoyu
(Yangjiang Polytechnic, Yangjiang, Guangdong 529500)
Abstract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local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how to adjust the structure of the university's professional is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for local vocational college. In this paper, Yangjiang Polytechnic, analyzes and describes the necessity of the structural adjustment of the basic ideas and practices that the objective is to carry out professional restructuring specialty construction, specialized constructio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from the institutional mechanism innovation, carry out reform of teaching management system.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 structural adjustment;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features
阳江职业技术学院地处粤西地区,阳江市是滨海城市,依山傍海,泉、湖、林、洞遍布,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清晰的地方经济特色,我们把它慨括为“一银一绿一蓝”。“一银”指五金刀剪产业。阳江市是“中国刀剪之都”,现有五金刀剪企业1500多家,占全国总数的一半以上,日用五金刀剪产量占全国的60%,出口占全国的80%。“一绿”指特色农业。阳江市“十二五”规划已确定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战略,“大力推进优质粮食、南药、水果、蔬菜、花卉、禽兽、商品林等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园艺产业等特色效益农业”,①特色农业成为阳江农业生产的主力军。“一蓝”指海洋产业,包括海洋渔业和滨海旅游。阳江市海洋资源丰富,海岸线延绵476.7公里,海域面积达1.2万平方公里,海陵岛是“中国最美十大海岛”之一,发展海洋产业是阳江市主要着力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面对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双化驱动、蓝色崛起、融入珠三角“三大战略”,作为阳江市唯一的高校,阳江职业技术学院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与时俱进,立足于区域范围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把握市场的变化动态和走向,充分开展市场调研和毕业生跟踪调查,培养符合阳江经济转型升级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1 专业结构调整与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联动关系
地方高职院校与地方产业具有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产业作为社会生产方式体现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是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基石;专业建设与发展又为产业提供各类所需人才支撑。产业的转型升级,意味着人才需求发生了变化,产业转型升级这一任务能否顺利完成,各类人才保障是关键,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随之而动,保持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平衡与对称。
目前,地方人才市场既存在供大于求的矛盾,也存在供不应求的矛盾,造成这种矛盾,从高职院校角度反思,就是人才需求信息的滞后或视而不见,有的人才不需要,需要的人才没有。过去,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并没有深入研究社会需求关系,仅从学校自身条件和发展趋势出发设置专业或校校之间相互参照设置专业,造成专业设置“同质同构”现象严重,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不对称的矛盾随着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日益突出。长此以往,将造成办学资源的巨大浪费。
经过多年实践,我们清晰地认识到办高职,就是在办特色,办优势;产业在哪里,特色就在哪里,优势就在哪里。从这个意义上讲,专业结构调整的最终目的是汇聚人力、物力、财力,开展特色专业建设。
2 专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
专业结构调整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种科学规划,是一项顶层设计,既要考虑外部因素,如地方政策,经济需求等;也要考虑内部因素,如师资,教学设备、场地等。因此一方面要做好“加法”,通过分析自身的办学条件,办学基础,办学传统,盘点自己的“家底”,量力而行,确定专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思路、原则和具体措施,研究考虑在张显本校优势的基础上还需要增加哪些专业,扩充哪些专业群,使自己的传统专业、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得以办大办强办优,这是专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和意义所在。 另一方面,要做好“减法”。专业结构调整不仅是发展新专业,更重要的是对招生人数少,报到率、就业率低的专业“关、停、并、转”,其中涉及到教师的安置问题、设备的处理问题、人员的转岗去留问题。需要从全局出发,站在学校持续发展的层面,有计划、有步骤地稳定实施,既不能瞻前顾后,畏手畏脚,也不能操之过急,草率行动。这是专业结构调整的“难点”所在。
3 适应产业发展调整与优化专业结构
面对阳江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学院领导认真分析了粤西地区,尤其是阳江及周边地区制造业、农业的升级改造情况,海洋渔业、旅游业的发展优势,决定以“创新强校”为契机,以政校行企协同为突破口,找准自己的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主动与当地知名企业喜之郎、海纳等合作办学,积极争取市政府的支持,对现有专业作如下调整:(1)开办机械设计与制作、汽车维修与管理、商务管理等专业,恢复并逐步扩大水产养殖专业的招生,适应阳江市工业、农业(“一银一绿”)升级改造的发展需要。(2)成立旅游管理系。以酒店管理专业为基础,开设旅游管理专业,成立旅游系,扩大招生规模,为阳江市“蓝色崛起”(“一蓝”)培养更多的旅游管理人才。(3)缩减或注销部分专业。根据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注销了长期未招生的物业管理、人群康复、法律事务等五个专业,暂停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招生,停止产品造型设计专业的招生。
4 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路和做法
所谓特色专业,是指“充分体现学校办学定位,在教育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和培育质量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办学水平和鲜明办学特色,获得社会认同并具有较高社会声誉的专业”。②近几年,在高职院校中开展的“创示范校”、“人才水平评估”、“创新强校工程”等重大举措,其核心就在特色专业建设上。根据《示范专业验收标准》,专业特色应体现在以下方面:(1)办学理念,办学思路的先进性、清晰度。(2)人才培养模式的先进性、创造性。(3)专业课程教学特色,教学改革所取得的成效。(4)教学管理、教学运行、体制机制的特色。这些特色,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是学校办学质量、办学成效的集中体现。
4.1 政校企行深度合作是前提
专业建设是否取得成效,办出特色,从而获得社会赞誉,离不开先进的仪器、设备和实验实训室,也离不开优秀的教学团体和高水平的师资,但我们认为,专业特色一个基本的条件和前提就是政校企行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没有这个前提,“特色”就无从谈起。因为高职教育具有职业性、实践性、应用性、社会性等特征,近代职业教育之父黄炎培先生说,职业教育的目的是“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必须走校企合作之路。
近几年,阳江职业技术学院在政校企行合作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比如积极配合市委组织部制定了《阳江市海洋产业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方案》、《阳江市“蓝色旅游”紧缺人才培养工程实施方案》、《阳江市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十百千”工程实施方案》、《阳江市海洋食品人才培养工程实施方案》、《阳江市农业龙头企业管理人才培养工程实施方案》和《阳江市五金刀剪产业转型升级人才培养工程实施方案》六大人才培养工程方案,承担了其中五个人才培养项目。这些政策措施,为学院开展政校行企合作、协同机制创新提供了政策保障。2009年学院与新力工业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校中厂”实训基地。2011年校企合作投资建设了阳江职院先进制造业实训基地(阳江市太仕模具有限公司)。学院还与阳江海纳水产有限公司、阳江喜之郎果冻制造有限公司、阳江信得安珠宝等阳江各行业龙头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工作,初步形成人才共用、项目共建、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产学研紧密合作机制体制,共同推进校企协同创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共同培养适应现代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2013年学院与阳江市太仕模具有限公司合作申报的服务地方优势特色产业的《五金刀剪模具精密加工平台建设技术改造项目》获得省财政厅、省经信委产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补助;《五金刀剪工业设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获得省财政、省经信委工业设计发展专项资金补助。
4.2 体制机制创新是关键
从2005年国务院出台《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提出“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至今已有10年,但校企合作“一头冷一头热”的现象仍然存在。我们认为,必须创新体制机制,打破现有“壁垒”,才能改变这种现象,实现“四个合作”。学校要联合行业企业建立基于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做好顶层设计,成立产学研究合作研究合作指导委员会,积聚地方各企业家、专家和学者,为政府提供政策依据,为校企合作提供指导意见。还要成立由校领导、企业高管、技术专家、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组成的校企合作办学委员会,落实.执行校企合作的相关工作。学校各教学系部也要成立由企业技术专家、系部主任、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并下设办公室,确保校企合作最终落实到专业建设上。
4.3 改革教学管理制度是保障
特色专业建设必须改革现存的教学管理制度,探索过程管理、个性管理、差异管理、目标管理。以校企合作为核心,研究在工学结合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组织制定新的教学管理制度,如《教师教学工作规范》,《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施意见》,《校企合作教学管理规定》等。保证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过程中,教学管理各个环节的工作流程、标准、要求、规范都落实到位,有章可循。
以前的教学管理属于“大一统”管理模式,统一要求,统一标准,统一做法,统一组织形式,总之强调统一性。在校企合作背景下,这种模式难以继续实行。因为校企合作设计的企业多、情况复杂。由于行业、企业的参与,教学环境,教学方式,手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需要在教学管理体系运行中做到工与学的科学规划、合理衔接、管理到位。在教学安排上,由于工与学的结合,教师、学生、场所、时间四个要素难以像以前一样统一;在教学安排上,必须开发合适本校的排课系统;在教学监控上,要以工学结合教师体系为重点,实施由校内延伸到校外的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在考核方式上,要把校企合作形式正确与否、效果好坏、效益高低纳入到考核指标中。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专业结构调整 特色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6.01.010
One silver, One Green and One Blue, Butt Industry to Create the Characteristics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Yangjiang Polytechnic Structural Adjustment and Specialty Building
DONG Hongguo, WU Jiaoyu
(Yangjiang Polytechnic, Yangjiang, Guangdong 529500)
Abstract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local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how to adjust the structure of the university's professional is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for local vocational college. In this paper, Yangjiang Polytechnic, analyzes and describes the necessity of the structural adjustment of the basic ideas and practices that the objective is to carry out professional restructuring specialty construction, specialized constructio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from the institutional mechanism innovation, carry out reform of teaching management system.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 structural adjustment;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features
阳江职业技术学院地处粤西地区,阳江市是滨海城市,依山傍海,泉、湖、林、洞遍布,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清晰的地方经济特色,我们把它慨括为“一银一绿一蓝”。“一银”指五金刀剪产业。阳江市是“中国刀剪之都”,现有五金刀剪企业1500多家,占全国总数的一半以上,日用五金刀剪产量占全国的60%,出口占全国的80%。“一绿”指特色农业。阳江市“十二五”规划已确定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战略,“大力推进优质粮食、南药、水果、蔬菜、花卉、禽兽、商品林等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园艺产业等特色效益农业”,①特色农业成为阳江农业生产的主力军。“一蓝”指海洋产业,包括海洋渔业和滨海旅游。阳江市海洋资源丰富,海岸线延绵476.7公里,海域面积达1.2万平方公里,海陵岛是“中国最美十大海岛”之一,发展海洋产业是阳江市主要着力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面对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双化驱动、蓝色崛起、融入珠三角“三大战略”,作为阳江市唯一的高校,阳江职业技术学院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与时俱进,立足于区域范围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把握市场的变化动态和走向,充分开展市场调研和毕业生跟踪调查,培养符合阳江经济转型升级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1 专业结构调整与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联动关系
地方高职院校与地方产业具有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产业作为社会生产方式体现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是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基石;专业建设与发展又为产业提供各类所需人才支撑。产业的转型升级,意味着人才需求发生了变化,产业转型升级这一任务能否顺利完成,各类人才保障是关键,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随之而动,保持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平衡与对称。
目前,地方人才市场既存在供大于求的矛盾,也存在供不应求的矛盾,造成这种矛盾,从高职院校角度反思,就是人才需求信息的滞后或视而不见,有的人才不需要,需要的人才没有。过去,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并没有深入研究社会需求关系,仅从学校自身条件和发展趋势出发设置专业或校校之间相互参照设置专业,造成专业设置“同质同构”现象严重,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不对称的矛盾随着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日益突出。长此以往,将造成办学资源的巨大浪费。
经过多年实践,我们清晰地认识到办高职,就是在办特色,办优势;产业在哪里,特色就在哪里,优势就在哪里。从这个意义上讲,专业结构调整的最终目的是汇聚人力、物力、财力,开展特色专业建设。
2 专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
专业结构调整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种科学规划,是一项顶层设计,既要考虑外部因素,如地方政策,经济需求等;也要考虑内部因素,如师资,教学设备、场地等。因此一方面要做好“加法”,通过分析自身的办学条件,办学基础,办学传统,盘点自己的“家底”,量力而行,确定专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思路、原则和具体措施,研究考虑在张显本校优势的基础上还需要增加哪些专业,扩充哪些专业群,使自己的传统专业、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得以办大办强办优,这是专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和意义所在。 另一方面,要做好“减法”。专业结构调整不仅是发展新专业,更重要的是对招生人数少,报到率、就业率低的专业“关、停、并、转”,其中涉及到教师的安置问题、设备的处理问题、人员的转岗去留问题。需要从全局出发,站在学校持续发展的层面,有计划、有步骤地稳定实施,既不能瞻前顾后,畏手畏脚,也不能操之过急,草率行动。这是专业结构调整的“难点”所在。
3 适应产业发展调整与优化专业结构
面对阳江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学院领导认真分析了粤西地区,尤其是阳江及周边地区制造业、农业的升级改造情况,海洋渔业、旅游业的发展优势,决定以“创新强校”为契机,以政校行企协同为突破口,找准自己的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主动与当地知名企业喜之郎、海纳等合作办学,积极争取市政府的支持,对现有专业作如下调整:(1)开办机械设计与制作、汽车维修与管理、商务管理等专业,恢复并逐步扩大水产养殖专业的招生,适应阳江市工业、农业(“一银一绿”)升级改造的发展需要。(2)成立旅游管理系。以酒店管理专业为基础,开设旅游管理专业,成立旅游系,扩大招生规模,为阳江市“蓝色崛起”(“一蓝”)培养更多的旅游管理人才。(3)缩减或注销部分专业。根据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注销了长期未招生的物业管理、人群康复、法律事务等五个专业,暂停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招生,停止产品造型设计专业的招生。
4 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路和做法
所谓特色专业,是指“充分体现学校办学定位,在教育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和培育质量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办学水平和鲜明办学特色,获得社会认同并具有较高社会声誉的专业”。②近几年,在高职院校中开展的“创示范校”、“人才水平评估”、“创新强校工程”等重大举措,其核心就在特色专业建设上。根据《示范专业验收标准》,专业特色应体现在以下方面:(1)办学理念,办学思路的先进性、清晰度。(2)人才培养模式的先进性、创造性。(3)专业课程教学特色,教学改革所取得的成效。(4)教学管理、教学运行、体制机制的特色。这些特色,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是学校办学质量、办学成效的集中体现。
4.1 政校企行深度合作是前提
专业建设是否取得成效,办出特色,从而获得社会赞誉,离不开先进的仪器、设备和实验实训室,也离不开优秀的教学团体和高水平的师资,但我们认为,专业特色一个基本的条件和前提就是政校企行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没有这个前提,“特色”就无从谈起。因为高职教育具有职业性、实践性、应用性、社会性等特征,近代职业教育之父黄炎培先生说,职业教育的目的是“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必须走校企合作之路。
近几年,阳江职业技术学院在政校企行合作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比如积极配合市委组织部制定了《阳江市海洋产业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方案》、《阳江市“蓝色旅游”紧缺人才培养工程实施方案》、《阳江市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十百千”工程实施方案》、《阳江市海洋食品人才培养工程实施方案》、《阳江市农业龙头企业管理人才培养工程实施方案》和《阳江市五金刀剪产业转型升级人才培养工程实施方案》六大人才培养工程方案,承担了其中五个人才培养项目。这些政策措施,为学院开展政校行企合作、协同机制创新提供了政策保障。2009年学院与新力工业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校中厂”实训基地。2011年校企合作投资建设了阳江职院先进制造业实训基地(阳江市太仕模具有限公司)。学院还与阳江海纳水产有限公司、阳江喜之郎果冻制造有限公司、阳江信得安珠宝等阳江各行业龙头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工作,初步形成人才共用、项目共建、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产学研紧密合作机制体制,共同推进校企协同创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共同培养适应现代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2013年学院与阳江市太仕模具有限公司合作申报的服务地方优势特色产业的《五金刀剪模具精密加工平台建设技术改造项目》获得省财政厅、省经信委产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补助;《五金刀剪工业设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获得省财政、省经信委工业设计发展专项资金补助。
4.2 体制机制创新是关键
从2005年国务院出台《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提出“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至今已有10年,但校企合作“一头冷一头热”的现象仍然存在。我们认为,必须创新体制机制,打破现有“壁垒”,才能改变这种现象,实现“四个合作”。学校要联合行业企业建立基于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做好顶层设计,成立产学研究合作研究合作指导委员会,积聚地方各企业家、专家和学者,为政府提供政策依据,为校企合作提供指导意见。还要成立由校领导、企业高管、技术专家、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组成的校企合作办学委员会,落实.执行校企合作的相关工作。学校各教学系部也要成立由企业技术专家、系部主任、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并下设办公室,确保校企合作最终落实到专业建设上。
4.3 改革教学管理制度是保障
特色专业建设必须改革现存的教学管理制度,探索过程管理、个性管理、差异管理、目标管理。以校企合作为核心,研究在工学结合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组织制定新的教学管理制度,如《教师教学工作规范》,《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施意见》,《校企合作教学管理规定》等。保证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过程中,教学管理各个环节的工作流程、标准、要求、规范都落实到位,有章可循。
以前的教学管理属于“大一统”管理模式,统一要求,统一标准,统一做法,统一组织形式,总之强调统一性。在校企合作背景下,这种模式难以继续实行。因为校企合作设计的企业多、情况复杂。由于行业、企业的参与,教学环境,教学方式,手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需要在教学管理体系运行中做到工与学的科学规划、合理衔接、管理到位。在教学安排上,由于工与学的结合,教师、学生、场所、时间四个要素难以像以前一样统一;在教学安排上,必须开发合适本校的排课系统;在教学监控上,要以工学结合教师体系为重点,实施由校内延伸到校外的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在考核方式上,要把校企合作形式正确与否、效果好坏、效益高低纳入到考核指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