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非影响力及话语权主体

来源 :对外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qi5279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际影响力及话语权建构是一项长期工作、系统工程。英法美等西方国家在非洲拥有广泛影响力及话语权,绝非媒体一家之力,而是多主体协同统一、整合传播的结果。多主体、多层次、立体整合传播,协同建构对非影响力及话语权,应成为中国必然的战略选择。除对非传播媒体外,有五个层次、多个主体,可供整合建构中国对非影响力及话语权。政府层面:国家领导人、驻非各国使领馆、援非医疗队、援非技术专家;学界层面:大学、孔子学院、学者;个人层面:志愿者、在非务工公民、前往非洲旅游公民;社会层面;在非企业、NGO;国际层面:华人华侨、华文媒体。五个层面、多个主体,构成中国在非影响力及话语权因子。
  国家领导人与驻非使领馆
  我国领导人经常访问非洲、与非洲保持密切往来,是建构影响力及话语权的特殊主体。领导人出访非洲本身即是为媒体设置议程,他们接触非洲社会各界人士、在各种场合演讲,既是人际传播更是大众传播,是阐发中国发展理念、阐述中非关系的重要渠道。他们的一举一动、只言片语备受瞩目。今年3月习近平出访坦桑尼亚、南非和刚果(金)所展开的系列活动,就是一次成功的对非传播。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副会长马振岗认为:“用朴实、生动的语言,引谚语,讲故事,拉近到访国民众与中国的距离,我觉得习近平此访是非常成功的一次公共外交,也为未来中国公共外交工作带了好头,并将起到推动作用。”
  中国驻非洲国家的使领馆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国家。目前中国在非洲国家派驻49个使馆和8个领事馆。中国任何对非传播媒体都不可能像使领馆一样广泛布局非洲各国。作为中国的代表,使领馆及工作人员要有影响力及话语权建构意识,明确自己是中国在非影响力及话语权的建构主体,主动利用节庆日举办各种公共人文外交活动,广泛接触所在国民众和媒体、传播中国文化;积极投书当地媒体和西方媒体,驳斥舆论对中国的抹黑,传播中国声音。
  援非医疗队、专家和志愿者
  传播学实证研究表明,人际传播在影响力和情感力上,明显优于大众传播。中国援非医生、技术专家和志愿者身体力行,尽管传播影响范围有限,却是最有效的实体传播。
  中国从1953年开始对非实施医疗援助,共派遣1.8万人次医疗人员到非洲,足迹走遍非洲大地。现中国还有23个省市自治区派出23个医疗队,覆盖非洲30多个国家。他们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用自己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塑造中国医疗队的良好口碑,树立非洲人对中国的良好印象。中国自1960年代以来,在30多个非洲国家创立40多个农业合作中心,共派遣700多名技术专家前往非洲,他们活跃在田间地头、农场乡村,与非洲农民一起推动农业发展。中国自2000年始招募、派遣志愿者到非洲从事志愿活动,仅2005年8月到2009年11月,就向非洲15个国家派出312名志愿者。
  援非医疗队、农技专家和志愿者,是活跃流动的宣传队。为此,派出前应让他们具备基本的公共外交意识、作为中国在非影响力因子的形象意识和责任意识,积极利用当地媒体、中国驻非媒体,向更多非洲民众传播他们的所作所为。中国使领馆应主动组织当地媒体、中国驻非媒体,向非洲民众和西方报道他们,设置议程掌控话语权。欧洲援助非洲的重要方式之一即派遣志愿者。他们多是大学生,利用一到两年时间,到非洲担任教师、医生、义工,甚至到农场里面帮助农民干活,既认知非洲还锻炼自己,更有效地传播了西方的文化价值理念、生活行为方式。
  大学及学者
  随着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中非联合研究交流计划”、“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非洲文化人士访问计划”的实施,中非高校、学者之间的合作交流越来越多,高校及学者日益成为中国对非影响力及话语权的重要建构主体。
  大学作为建构主体体现在互结姊妹学校、学者与学生交流互访、参加或联合举办国际会议等。作为情感投资,大学应多资助非洲未来的精英分子、潜在的领导来华学习访问,体认中国发展道路,学习中国经验及背后的文化理念。作为中非高校合作的产物,目前在非洲22个国家设置的29个孔子学院(课堂),是中非友谊的象征、文化交流的桥梁,是传播中华文化、培养懂汉语非洲人才的重要渠道。大学有组织、有计划地培养非洲留学生,培养“能为中国说话的非洲人”,将提升中国在非影响力及话语权,是有效的“精英营销”策略。
  在西方,大学是宣扬西方文化价值观念、推介西方发展模式的重要主体。由于历史上的殖民关系,非洲国家与西方国家保持更为密切的文化互动,非洲精英往往选择西方大学作为海外留学首选地。大量非洲学术精英、政治精英、媒体精英在西方接受教育,接受西方模式洗礼,学成回国后,自然容易成为西方模式的倡导者和推行者。同样,西方学者尤其是认同西方模式的学者,他们经常与非洲学界交流,或兼任各种NGO、国际组织顾问,自觉不自觉地向非洲推介西方模式。中国大学及学者在与非洲同仁交往中,也应利用一切场合和机会,传播中国文化价值理念,发出与西方学者不同的声音。
  在非工作及旅游的公民
  随着中国企业走进非洲投资创业、国人经济生活水平提高,越来越多中国人前往非洲务工、选择非洲旅游。仅去年中非人员往来就超过150万人次。置身异国他乡,中国人应有“我就是中国,中国就是我”的形象意识。每一个走出国门的中国人,都是中国形象的代言人,都在用自己的言传示范,或提升或损毁中国形象。事实上,国家的话语权意识,不是少数人有就行,还需要公众普遍具有为自己也为社会发言的话语权意识,更要有为国家利益而热心辩说的公民意识。
  首次走出国门的中国公民,其形象意识主要来自教育与培训。企业和旅行社应加强对前往非洲工作和旅游人员的跨文化交流培训,所在国风俗习惯、法律制度的教育。企业应组织中国员工与当地员工交流,让中国员工融入当地生活。同时,中国公民出国在外,有权要求使领馆关照和保护,使领馆也有责任对他们进行所在国的法律和习俗教育,不能区分公派出国还是私派出国,不能等出现问题再来处理。中国少数企业、员工及游客在非洲的不良行为,既有自身责任素质问题,更有相关机构教育和培训的失职。   在非企业
  据国家发改委统计,中国企业已在非洲51个国家和地区设立超过2000家企业,投资所涉及的领域,覆盖非洲各行各业。它们是中国在非洲经济和产品形象的代言人,应自觉地肩负起促进中非关系的职责,做中非关系的守护者、推动者和宣传者。
  作为中国对非影响力及话语权建构主体,中国企业在投资非洲时要做到:一是实施本土化经营管理,多用当地工作人员。二是多转让技术、多培训当地技术人员,让他们自己能够独当一面,提升非洲技术和管理水平。三是多关注弱势群体和公共利益,承担社会责任。为此,中国在非企业应加强自律,严格内部管理,以诚信和质量取胜,不做一锤子买卖;尊重、遵守当地的法律和风俗习惯,改善劳工待遇和加强环境保护,开展本土化经营回报当地社会,为中非关系发展源源不断注入正能量。中国企业是推动中非平等务实合作的生力军,是双方合作成果的直接受益者,更应维护好发展好建构好中国对非影响力及话语权。
  出于西方和非洲对国有企业的刻板成见,中国应多鼓励扶持民营企业走进非洲,让其与国企一道成为中国在非影响力及话语权建构主体。在世界范围内,私营企业与国营企业相比,走出国门更受投资地的欢迎。西方舆论在评价中印两国企业国际收购活动时经常指出,中国的国际买家具有国家背景,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国家进行竞价,而印度、巴西则更多是私营企业。因此,在非洲,有关印度、巴西“经济威胁论”少有市场。私营经济是经济体系中最活跃的因素,要想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跨国公司,中国可学习印度、巴西,支持民企对外直接投资,为其提供完备的金融、信息服务,让民企成为中国经济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力量,承担更大历史责任。
   NGO
  NGO是“民意的代表”,是文化价值理念的传播者和践行者,是实现中非“民相亲、心相通”的重要交流互动渠道。但中国NGO在非洲的缺席,导致这种沟通渠道缺失。当西方NGO、非洲NGO在环保、人权、良治等领域抹黑中国在非洲的形象时,中国只能借助不被信任的官方渠道澄清事实。中国NGO缺席非洲,已成为建构对非影响力及话语权的短板。引导非洲民间社会正确认识中国、理解中非关系,NGO是必须重视并需要借助的“巧力量”。
  随着非洲国家公民社会的日渐成熟,NGO越来越多,对政府和社会的影响力日渐增大。与此同时,中国NGO也逐年增加,他们走进非洲,与西方NGO、非洲NGO开展竞争与合作,直接服务于非洲国家社会民生,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传播策略,有利于与西方NGO展开舆论竞争,有助于促进中非民间的沟通,“以民促官”,促成NGO对中非官方合作的理解与支持,为中非关系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西方的实践证明,NGO在非洲民间中发挥的作用与媒体、政府相比更为直接,更能形成“民相亲、心相通”的局面。
  怎么利用NGO这种巧力量?一是资助并支持中国NGO前往非洲,直接服务非洲的社会民生,用切实可见的行为和效果,提升中国在非洲的声誉;二是要积极支持并资助非洲NGO、让它们在非洲代表中国说话,传播中国的发展模式和价值理念;三是中国NGO走进非洲积极与非洲NGO合作,改变非洲本土NGO单方面与西方国家的NGO合作、受西方媒体影响的现状,利用民间组织的交流合作,消解非洲NGO对西方媒体制造的“新殖民主义”的呼应。
  中国重视对非传播,但远未像西方国家那样,深入非洲民间社会、深入到拥有舆论影响力的非洲NGO。随着中非关系全面深化,交往内容扩展到民众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交往形式扩展到包括NGO在内的民间外交层面,中非关系日益呈现大外交格局。为此,对非传播在对象上,应着重加强对那些拥有影响力及话语权的非洲NGO的传播;在方式上,不局限于中非政府间的对话协调,也应倡导NGO与NGO之间的对话交流。借助中国NGO加强对非洲NGO及民间社会的传播,应是当下不可忽视、尽早实施的重要举措。
  提到组织传播,中国还要充分利用国际组织、国际机制来建构在非影响力及话语权。中国宜摒弃中庸之道、主动出击提出外交构想,将之转化为国际机制,如“中非合作论坛”就是成功的范例。西方国家经常借助由其掌控的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由其倡导的国际规制,如“赤道原则”、“采掘业透明规则”等施加影响力、掌控话语权。
  华人华侨、华文媒体
  华人华侨尽管已取得所在国的居住资格,但基于割舍不断的血脉乡情,他们总是希望中国能在国际上顶天立地,在与所在国杂居交流中,身体力行传播着中华文化传统。据统计,目前大约有120万中国人长期生活在非洲,要从中培养和发现“在非洲能说得上话的中国人”。其他国家也很依赖本国侨胞的影响力,如印度为与中国在非洲展开竞争,努力塑造自己在非洲的差异化形象,正整合在非洲约280万印裔人的关系网络。
  同时,随着华人华侨在非洲增多,为当地华社服务的华文媒体也不断涌现。根据2011年《世界华文传媒年鉴》,目前共有14家华文媒体,分布在非洲9个国家。作为当地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华文媒体存在本身就是中国影响力及话语权的体现。在全球华文媒体整体境况不佳的背景下,中国应通过非政府渠道积极资助华文媒体的发展,向当地华社传播中国发展成就、中国对非政策,借助华人华社影响非洲民众对中国的态度。当然,在非华人华侨和华文媒体应尽量融入当地生活,积极参与公共事务,承担社会责任,才能影响非洲社会。
  综上所述,实施包括中国企业、NGO、大学、公民等在内的对非传播主体多元化战略,强化对非公共外交,应是中国建构对非国际影响力及话语权的战略选择。中国可建立五个层面、多个主体的多层次、立体化、协同化的对非传播主体架构,全面强化对非整合传播,不断提升对非国际影响力及话语权。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在非洲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建构研究”[项目编号12CXW021]的阶段性成果)
其他文献
2011世界新闻峰会11月28日至30日在香港举行,超过80个国家逾300位来自出版印刷、广播、数字媒体及流动新闻等不同平台的高层人员,在亚洲流动新闻通讯日趋普遍的背景下,
1979年,邓小平同志正式提出建立经济特区的主张,深圳、厦门、珠海、汕头四个特区城市随即崛起,成为中国30多年以来经济飞速发展的先锋军。  一个“特”字,既赋予了这几个城市各方面政策的特殊性,也决定了它们在中国对外报道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笔者近期赴厦门参与特区成立30周年报道,强烈地感受到中国经济特区的功能在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而发生变化,而特区的对外报道也在随之发生改变。  昔日特区——开放
目的:观察稳心颗粒辅助治疗快速心律失常合并心衰的临床疗效。方法以本院2009年1月-2013年12月单独使用胺碘酮治疗的98例心律失常合并心衰患者作为对照组,并以本院同一时期应用
目的探讨环磷酰苷对于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影响,并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方法选取我院于2013年5月-2014年3月收治的74例病毒性心肌患者,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将其分成实验组和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竹业在市场经济中已经占据了一定的位置,餐桌上竹笋已经成为了消费者的一道美味佳肴,尤其苦竹以它的独特风味深受人们的喜爱,价格在市场已排在竹笋业的前
在韩国京畿道杨平郡龙门山的龙门寺(海拔1157米),生长着一株世界上最高的古银杏,树高60多米,顶天立地,主干直插云霄,堪称世界银杏"巨人",在干高25米处生出数个分枝,而侧枝比
气候变化业已成为一个全球性议题,应对气候变化亦是一个需要全人类关注和全球治理的课题。全球化时代,沟通交流、合作共赢是必然选择。在气候变化与气候传播领域也是这样,不仅需
改革开放以来,拥有深圳、珠海和汕头三个经济特区的广东省誓做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在弘扬“敢试敢闯”的特区精神的过程中,尤其是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之后,广东在践行小平同志提出的有关“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的理念的过程中,在外宣事业方而积极探路,外宣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  找准定位坚持特色  广东的三个经济特区定位不同,其区位优势、经济发展水下和文
采用秋季播种育苗方法,用地膜覆盖与稻草、麦秸覆盖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地膜覆盖连翘生育苗效果好,覆膜的比稻草、麦秸覆膜的提前出苗18d,出苗率高出16%,苗木高度、地径、根长分
结晶性头孢噻夫游离酸(ceftiofur crystalline free acid,简写CCFA)是美国辉瑞动物保健公司开发的兽类专用药物头孢噻夫的新剂型。它的商品名为EXCEDE。国内还没有关于该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