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现代化进程中的一次文化冲击,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无疑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阶段。不论胜负与否,这是政治制度的磨合,资本资源的重置,地区影响的扩大与深化。但在世界秩序调整后的格局内,有一个国家,尤其吸引中外学者的关注—德国。究其原因,既有利于其发展的国际因素,同时更重要的是,其内部的上层建筑重塑尤其是法治领域的引导,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同为大陆法系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我国,能从德国法治经济的发展史上得到怎样的启发,将会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经济的走向和进步,也是我国在新时期发展建议上的重要参考。
关键词:制度;法治;引导
德国作为欧盟经济发展的领头羊、风向标,即便经过二战和冷战的洗礼,但值得注意的是,国家在法治的引导下,综合实力特别是经济实力如浴火重生般的蓬勃,国家产业蒸蒸日上,企业产品业内享誉,国家话语权举足轻重,令人称道。我国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锐意创新,深化改革,经济稳步增长至今日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成果亦振奋人心。在WTO的收官之年以及“十三五”开局之年,中国经济的未来如今处在了2016这个历史节点上,笔者认为,不论是借着发展势头快步前进还是放慢脚步把脉回顾,我国都不能忽视的问题就是法治,法治的护航历来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司法改革的背景下,尤为引人关注。
一、依法行使行政职权
众所周知,德国的行政法规在当下较为成熟,依法执政更是成为了一项行政原则,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谈一下其行政原则的组成部分:法律优先和法律保留。
法律优先是指法律对于行政权的行使处于优先地位,行政措施的行使需在法律的合理构架之内。在我们生活中,不可否认地存在着行政执法不当甚至行政知法犯法的现象,案例:2005年3月1日,由河南周口市益民燃气有限公司诉周口市发展计划委员会(以下简称市计委),由于市计委在益民公司中标后将工程转给亿星实业集团,侵犯了其依法享有的管道燃气经营权。这起案子的是一起典型的行政违法案例,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以资源矿产,经营许可等为常例的事由有许多,如果处理不当,那么这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负面影响将是不可估量的。如果根据德国相关法律,如果行政部门违规,那么不仅是公民可以质疑,在行政部门之间都会形成制约,很大程度上增大了违法成本,降低了违法概率。
法律保留是指行政部门的行政行为只有获得法律的授权才能实施,否则可视为行政违法。如果说法律优先是对模糊领域的消极指导或者对违规行为的被动纠偏,那么法律保留就是对人身和财产关系的主动规制。这样一来,其针对范围的广泛性和不确定性就成为了法学界关注的焦点,案例:2013年玉环县城管部门执法中对于行政行为对象的事实认识不清,且在执法过程中程序违法,剥夺原告陈述和申辩的权利,并违规作出处罚决定,因此由法院根据判决撤销决定。那么同样,参照德国立法条款,部门内部慎重考量,公民维权意识增强,那么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节约司法资源,更能节约社会成本。
由上述原则可以看出,我国在行政部门的执法领域,可以参考德国法制建设的宝贵经验,对于程序的履行严格把关,做到“知法守法,知法用法,知法执法”,促进公平正义与社会稳定。
二、依法进行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源来已久,是指国家运用综合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控制和调节,通常有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當居于首位,无可厚非。
经济与法律同为上层建筑,经济促进法律,法律保障经济,在世界经济趋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正需要一个既能够适应经济体融合,保障其正常有序而又健康,同时又能够针对不合理的、不公平的、不善意的经济方式进行制裁。
仍然以德国为例,以我国开国为时间起点,德国至今已经制订了几千件经济法规,政府对于经济发展的关注程度和规则制定的细化程度,不言而喻。曾经,德国也有过类似于我国上个世纪的计划经济的发展模式,在不否定市场作用的前提下,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调节与干预,比如1967年颁布的《促进经济稳定与增长法》,体现较为明显。在经济有所回暖的情况下,又逐渐放缓行政调节的节奏,逐步释放行政压力。即便经济不稳定上升或下滑,政府也可以根据经济形势和经济状况来弹性调整,不失去市场的自主能动性,也不由经济“任性”发展,发挥政府的规制作用,正所谓“牵线的风筝才飞得高飞得远”,失去了线来约束,终究还是会掉在地上。
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关键时期,我国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根据国情“量身定做”的。市场经济我们国家要发展,但仍需要法治引导。正如当初改革开放时期的定位“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好的也可以借鉴”,同样的,在大协同背景下,两种经济的优点我们都可以融合借鉴,“市场经济不代表政府放权不管不问”,德国的实践已经很好地解答了这个问题,我国目前实行的“显形的手”和“隐形的手”双管齐下,在这一点上,笔者认为,只要将颁布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等经济法规落实好,就能使经济水平得到很大提升。
三、依法填补制度漏洞
经济发展日新月异,每天每时都会产生新的经济概念、经济运行方式和经济发展规划。而法律的一个特点就是滞后性。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更需要用前沿与发展的眼光来制定法律、修改法律、执行法律,如此往复。
前文已经提到,德国在制定经济法的数量上占有所有制定法规的很大比例,这不仅凸显政府的重视程度,更能侧面反映德国的法律在不断努力匹配经济发展的速度,在二战结束后的几十年内,德国的腾飞与稳定与较为完善的法律息息相关。德国人没有因为法律的滞后而减缓经济增长,更没有因为经济飞跃而“先上车后买票”般的放弃法律,欲速则不达,稳中求胜才是应该学习的。
举例说明,在各级地方多少都有存在着建设用地规划以及审批的问题,有的承包单位在审批过程中还未拿到批准就动土开工,先不说这本身的制度缺陷,如果工程后期出现了资金链断裂,材料运输等问题,那么投资者的财产利益谁来保证?工人的工资谁来买单?提供建材的单位怎么拿到相关款项?浪费的社会资源又怎么来弥补?更不用说退一步,这种制度本身就是违法的,这样的制度设计,不仅变相鼓励了未批先建的违法行为,更是对遵纪守法的企业的严重不公。
相应的,笔者认为,最主要的是要在良好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的背景下,有序协同开展法制建设活动,为我国在经济建设上的更上一层楼作航向的引领者与后备的生力军。
四、结语
综合来看,德国能够在战后的百废待兴中实现腾飞,法治的力量可谓是中流砥柱。依法行政,保障权利;依法调控,促进经济;依法治法,协调可持续。法治本身对内不断强化自己,安邦定国;对外导向规制国家命脉,逐鹿群雄。借鉴和学习德国的法制经济发展模式,这既和现在我国要依法治国和深化改革的政治要求紧扣,又和实现经济稳步增长的“十三五”规划呼应,可谓是一举两得。不仅是长治久安之策,更是富国强民之路。不过,我们要认识到,我国是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有良好的发展方式我们理所应当关注,但更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结合我国国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对待,为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的伟大胜利而努力奋斗。(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法学》崔红星 1998年第4期
[2]《二战后德国经济腾飞原因探究》 张艳梅 王永佳 张北辰 西北工业大学
[3]《中国青年报》 李季平 2016年1月28日02版
[4]《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十八届四中全会 2014年10月23日
关键词:制度;法治;引导
德国作为欧盟经济发展的领头羊、风向标,即便经过二战和冷战的洗礼,但值得注意的是,国家在法治的引导下,综合实力特别是经济实力如浴火重生般的蓬勃,国家产业蒸蒸日上,企业产品业内享誉,国家话语权举足轻重,令人称道。我国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锐意创新,深化改革,经济稳步增长至今日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成果亦振奋人心。在WTO的收官之年以及“十三五”开局之年,中国经济的未来如今处在了2016这个历史节点上,笔者认为,不论是借着发展势头快步前进还是放慢脚步把脉回顾,我国都不能忽视的问题就是法治,法治的护航历来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司法改革的背景下,尤为引人关注。
一、依法行使行政职权
众所周知,德国的行政法规在当下较为成熟,依法执政更是成为了一项行政原则,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谈一下其行政原则的组成部分:法律优先和法律保留。
法律优先是指法律对于行政权的行使处于优先地位,行政措施的行使需在法律的合理构架之内。在我们生活中,不可否认地存在着行政执法不当甚至行政知法犯法的现象,案例:2005年3月1日,由河南周口市益民燃气有限公司诉周口市发展计划委员会(以下简称市计委),由于市计委在益民公司中标后将工程转给亿星实业集团,侵犯了其依法享有的管道燃气经营权。这起案子的是一起典型的行政违法案例,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以资源矿产,经营许可等为常例的事由有许多,如果处理不当,那么这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负面影响将是不可估量的。如果根据德国相关法律,如果行政部门违规,那么不仅是公民可以质疑,在行政部门之间都会形成制约,很大程度上增大了违法成本,降低了违法概率。
法律保留是指行政部门的行政行为只有获得法律的授权才能实施,否则可视为行政违法。如果说法律优先是对模糊领域的消极指导或者对违规行为的被动纠偏,那么法律保留就是对人身和财产关系的主动规制。这样一来,其针对范围的广泛性和不确定性就成为了法学界关注的焦点,案例:2013年玉环县城管部门执法中对于行政行为对象的事实认识不清,且在执法过程中程序违法,剥夺原告陈述和申辩的权利,并违规作出处罚决定,因此由法院根据判决撤销决定。那么同样,参照德国立法条款,部门内部慎重考量,公民维权意识增强,那么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节约司法资源,更能节约社会成本。
由上述原则可以看出,我国在行政部门的执法领域,可以参考德国法制建设的宝贵经验,对于程序的履行严格把关,做到“知法守法,知法用法,知法执法”,促进公平正义与社会稳定。
二、依法进行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源来已久,是指国家运用综合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控制和调节,通常有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當居于首位,无可厚非。
经济与法律同为上层建筑,经济促进法律,法律保障经济,在世界经济趋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正需要一个既能够适应经济体融合,保障其正常有序而又健康,同时又能够针对不合理的、不公平的、不善意的经济方式进行制裁。
仍然以德国为例,以我国开国为时间起点,德国至今已经制订了几千件经济法规,政府对于经济发展的关注程度和规则制定的细化程度,不言而喻。曾经,德国也有过类似于我国上个世纪的计划经济的发展模式,在不否定市场作用的前提下,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调节与干预,比如1967年颁布的《促进经济稳定与增长法》,体现较为明显。在经济有所回暖的情况下,又逐渐放缓行政调节的节奏,逐步释放行政压力。即便经济不稳定上升或下滑,政府也可以根据经济形势和经济状况来弹性调整,不失去市场的自主能动性,也不由经济“任性”发展,发挥政府的规制作用,正所谓“牵线的风筝才飞得高飞得远”,失去了线来约束,终究还是会掉在地上。
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关键时期,我国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根据国情“量身定做”的。市场经济我们国家要发展,但仍需要法治引导。正如当初改革开放时期的定位“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好的也可以借鉴”,同样的,在大协同背景下,两种经济的优点我们都可以融合借鉴,“市场经济不代表政府放权不管不问”,德国的实践已经很好地解答了这个问题,我国目前实行的“显形的手”和“隐形的手”双管齐下,在这一点上,笔者认为,只要将颁布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等经济法规落实好,就能使经济水平得到很大提升。
三、依法填补制度漏洞
经济发展日新月异,每天每时都会产生新的经济概念、经济运行方式和经济发展规划。而法律的一个特点就是滞后性。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更需要用前沿与发展的眼光来制定法律、修改法律、执行法律,如此往复。
前文已经提到,德国在制定经济法的数量上占有所有制定法规的很大比例,这不仅凸显政府的重视程度,更能侧面反映德国的法律在不断努力匹配经济发展的速度,在二战结束后的几十年内,德国的腾飞与稳定与较为完善的法律息息相关。德国人没有因为法律的滞后而减缓经济增长,更没有因为经济飞跃而“先上车后买票”般的放弃法律,欲速则不达,稳中求胜才是应该学习的。
举例说明,在各级地方多少都有存在着建设用地规划以及审批的问题,有的承包单位在审批过程中还未拿到批准就动土开工,先不说这本身的制度缺陷,如果工程后期出现了资金链断裂,材料运输等问题,那么投资者的财产利益谁来保证?工人的工资谁来买单?提供建材的单位怎么拿到相关款项?浪费的社会资源又怎么来弥补?更不用说退一步,这种制度本身就是违法的,这样的制度设计,不仅变相鼓励了未批先建的违法行为,更是对遵纪守法的企业的严重不公。
相应的,笔者认为,最主要的是要在良好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的背景下,有序协同开展法制建设活动,为我国在经济建设上的更上一层楼作航向的引领者与后备的生力军。
四、结语
综合来看,德国能够在战后的百废待兴中实现腾飞,法治的力量可谓是中流砥柱。依法行政,保障权利;依法调控,促进经济;依法治法,协调可持续。法治本身对内不断强化自己,安邦定国;对外导向规制国家命脉,逐鹿群雄。借鉴和学习德国的法制经济发展模式,这既和现在我国要依法治国和深化改革的政治要求紧扣,又和实现经济稳步增长的“十三五”规划呼应,可谓是一举两得。不仅是长治久安之策,更是富国强民之路。不过,我们要认识到,我国是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有良好的发展方式我们理所应当关注,但更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结合我国国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对待,为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的伟大胜利而努力奋斗。(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法学》崔红星 1998年第4期
[2]《二战后德国经济腾飞原因探究》 张艳梅 王永佳 张北辰 西北工业大学
[3]《中国青年报》 李季平 2016年1月28日02版
[4]《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十八届四中全会 2014年10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