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强国的科学内涵,充分认识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立足制度创新,强化质量管理,凸显特色发展,努力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的转化,这是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强国;建设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各级各类高等学校在学人数达到2700万,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一位。2008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5%,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继续稳步向前推进。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等多种形式协调发展的比较完善的现代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结构趋于合理,不同层次、类型的高等学校健康、协调发展,多样化的高等教育办学格局初步形成。
1 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科学内涵
作为整个国民教育的龙头,高等教育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中责任重大、使命崇高。
第一、高等教育普及程度很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以上。目前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入学率已普遍超过60%,其中美国、日本已超过80%。如果说基础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那么高等教育则是实现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重要使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领头羊。应当说,我国举办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已经成为人力资源大国,但还不是人力资源强国。然而,高等教育尤其是优质高等教育的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却始终困扰着时代发展的需要,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向前发展。因此,我们应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努力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做出新的贡献。
第二,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居于世界的领先行列。为此,高等教育强国必须拥有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大批世界高水平大学,作为国家教育体系的骨干支撑,能对世界高等教育产生重大影响,发挥引领作用。
第三,拥有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科和具有国际核心竞争力的教学科研团队,特别是大师级的科学家。相当一批重点学科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科学研究始终站在世界前沿,不断取得一批在国际上具有重大影响的原创性科研成果,推动并引领世界科学技术进步的历史潮流,促进现代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率的提升。
第四,建成一个高等教育布局、层次、类型和学科结构优化,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形成各类高等教育相互促进、各具特色、健康发展的高等教育体系,为国家培养大批优秀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以满足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不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服务于国家战略发展,服务于人才强国建设。
第五,产生划时代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先进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从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不同历史时期世界著名大学各有其不同的文化背景与社会定位,办学主体又有其不同的教育价值观和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并使之成为大学师生的共同认识与理想追求。
2 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意义
2.1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客观要求
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科技创新和自主创新是关键,大学尤其是研究型高水平大学是核心,发挥着支撑作用。世界创新型国家美国、日本、芬兰、韩国等的实践表明,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努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提升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选择。为此,从国家层面整合创新资源,推动组织创新与制度创新,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确立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凸显大学与科研院所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核心作用,努力提高我国科技创新与自主创新能力,这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使命。
2.2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现实需要
目前,我国已从一个人口大国建设成为一个人力资源大国,但还不是人力资源强国。我们的人才培养质量、数量,从总体上还不能满足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只有通过加快高等教育发展,把人力资源大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才能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人力资源保证,努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2.3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大战略决策,强调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这是党中央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的新的任务。加强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就是要深入总结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历史和经验,准确把握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和任务,深入研究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和举措,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加快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步伐,在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过程中,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3 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基本策略
3.1 以政府扶持为主,加大经费投入,拓宽高等教育经费来源渠道。政府必须牢固确立“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观念,切实落实4%的教育经费投入。与此同时,高等学校也要积极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努力创造条件争取社会捐赠,积极鼓励社会机构、团体、企事业单位、公民个人捐资助学。
3.2 建立科学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引导各级各类院校创办特色,充实高等教育强国的科学内涵,提高高等教育整体水平,树立符合时代特征和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发展规律的、科学的人才观,重构符合市场多样化需要和不同类型学校特点的多样化的质量观,既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3.3 构建合理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在办学层次、办学类型、培养目标、学科布局、资源配置和地区分布等方面,处理好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在校学习与终身学习、综合性大学与专业性大学、研究型大学与教学型大学、理论型人才培养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等一系列关系,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布局,形成多样化、多层次、多类型、开放的高等教育体系,满足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不同地区的特殊需要,服务于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服务于高等教育强国的建设。办好办强各级各类高等教育,遵循科学发展观,形成一个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
3.4 加强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切实加强管理队伍建设,进一步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建立覆盖学校所有工作环节的责任体系,科学管理,从严治教,推进依法办学、民主治校和科学决策。
3.5 实施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建设若干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制定科学的大学发展计划,统筹并优化高等教育的结构和布局,抓住一流大学建设的重点,引导各个高校科学合理定位,办出特色,相互促进。
3.6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提升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水平,推进高校的国际化发展,增强国际影响力和世界竞争力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必要条件。
3.7 加强教育科学研究,创新教育理念,用先进的办学理念指导教育教学改革,把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作为重点学科来建设,物色好学术带头人,组织好队伍,加大投入。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必须以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理论为支撑。高等教育强国是一个具有先进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高等教育,不仅要培养拔尖的优秀人才,为国家经济社会作出重大贡献,也应该为国家高等教育甚至世界高等教育产生具有影响力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
[关键词]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强国;建设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各级各类高等学校在学人数达到2700万,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一位。2008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5%,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继续稳步向前推进。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等多种形式协调发展的比较完善的现代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结构趋于合理,不同层次、类型的高等学校健康、协调发展,多样化的高等教育办学格局初步形成。
1 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科学内涵
作为整个国民教育的龙头,高等教育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中责任重大、使命崇高。
第一、高等教育普及程度很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以上。目前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入学率已普遍超过60%,其中美国、日本已超过80%。如果说基础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那么高等教育则是实现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重要使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领头羊。应当说,我国举办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已经成为人力资源大国,但还不是人力资源强国。然而,高等教育尤其是优质高等教育的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却始终困扰着时代发展的需要,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向前发展。因此,我们应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努力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做出新的贡献。
第二,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居于世界的领先行列。为此,高等教育强国必须拥有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大批世界高水平大学,作为国家教育体系的骨干支撑,能对世界高等教育产生重大影响,发挥引领作用。
第三,拥有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科和具有国际核心竞争力的教学科研团队,特别是大师级的科学家。相当一批重点学科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科学研究始终站在世界前沿,不断取得一批在国际上具有重大影响的原创性科研成果,推动并引领世界科学技术进步的历史潮流,促进现代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率的提升。
第四,建成一个高等教育布局、层次、类型和学科结构优化,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形成各类高等教育相互促进、各具特色、健康发展的高等教育体系,为国家培养大批优秀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以满足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不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服务于国家战略发展,服务于人才强国建设。
第五,产生划时代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先进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从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不同历史时期世界著名大学各有其不同的文化背景与社会定位,办学主体又有其不同的教育价值观和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并使之成为大学师生的共同认识与理想追求。
2 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意义
2.1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客观要求
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科技创新和自主创新是关键,大学尤其是研究型高水平大学是核心,发挥着支撑作用。世界创新型国家美国、日本、芬兰、韩国等的实践表明,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努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提升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选择。为此,从国家层面整合创新资源,推动组织创新与制度创新,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确立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凸显大学与科研院所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核心作用,努力提高我国科技创新与自主创新能力,这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使命。
2.2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现实需要
目前,我国已从一个人口大国建设成为一个人力资源大国,但还不是人力资源强国。我们的人才培养质量、数量,从总体上还不能满足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只有通过加快高等教育发展,把人力资源大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才能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人力资源保证,努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2.3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大战略决策,强调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这是党中央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的新的任务。加强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就是要深入总结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历史和经验,准确把握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和任务,深入研究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和举措,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加快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步伐,在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过程中,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3 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基本策略
3.1 以政府扶持为主,加大经费投入,拓宽高等教育经费来源渠道。政府必须牢固确立“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观念,切实落实4%的教育经费投入。与此同时,高等学校也要积极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努力创造条件争取社会捐赠,积极鼓励社会机构、团体、企事业单位、公民个人捐资助学。
3.2 建立科学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引导各级各类院校创办特色,充实高等教育强国的科学内涵,提高高等教育整体水平,树立符合时代特征和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发展规律的、科学的人才观,重构符合市场多样化需要和不同类型学校特点的多样化的质量观,既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3.3 构建合理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在办学层次、办学类型、培养目标、学科布局、资源配置和地区分布等方面,处理好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在校学习与终身学习、综合性大学与专业性大学、研究型大学与教学型大学、理论型人才培养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等一系列关系,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布局,形成多样化、多层次、多类型、开放的高等教育体系,满足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不同地区的特殊需要,服务于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服务于高等教育强国的建设。办好办强各级各类高等教育,遵循科学发展观,形成一个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
3.4 加强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切实加强管理队伍建设,进一步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建立覆盖学校所有工作环节的责任体系,科学管理,从严治教,推进依法办学、民主治校和科学决策。
3.5 实施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建设若干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制定科学的大学发展计划,统筹并优化高等教育的结构和布局,抓住一流大学建设的重点,引导各个高校科学合理定位,办出特色,相互促进。
3.6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提升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水平,推进高校的国际化发展,增强国际影响力和世界竞争力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必要条件。
3.7 加强教育科学研究,创新教育理念,用先进的办学理念指导教育教学改革,把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作为重点学科来建设,物色好学术带头人,组织好队伍,加大投入。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必须以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理论为支撑。高等教育强国是一个具有先进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高等教育,不仅要培养拔尖的优秀人才,为国家经济社会作出重大贡献,也应该为国家高等教育甚至世界高等教育产生具有影响力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