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是影响传媒未来的力量?未来媒体与传播格局会如何变化?未来十年传媒业会发生什么?对于这些问题,国内外专家学者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是有共识的:优秀传播人才和互联网技术注定是影响传媒未来十年的重要力量。
就人才而言,人类智慧已经足以驾驭新的技术革命,把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推进到信息时代,他们中的精英们创造了以互联网、数字化为基础的高新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新闻传播的旧格局,打开了新局面;就技术而言,互联网集聚了多元化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互联网作为“第五空间”,使人类都可以在这个“信息空间”上生活,构筑覆盖全球的产业创新、商业营销网络和交流互动平台。互联网与所有传统产业逐渐融合,不断创造着日新月异的新技术、新业态。
我们所面对的问题是下一代互联网会怎样改变传播业,又会怎样影响传媒发展、新闻传播教育和高端人才培养?
从1994年到2015年,中国互联网发展已经走过二十多个年头,互联网在中国经历了从自由发展、三大门户网站(新浪、搜狐和网易)齐头并进,到现在的BAT(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三大“寡头”垄断的阶段。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7.1亿,互联网普及率已达51.7% ,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手机移动端上网比例高达90%,在世界上是少见的。巨大的人口红利和广阔的市场,培育出了全球重量级互联网企业。对于当今的中国传媒产业而言,技术的更迭无疑是最大的变量,无可抗拒的成为了主力。在传统媒体时代,技术的迭代周期可能是几千年几百年几十年,但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时代,技术的迭代周期已经被压缩到十年左右,甚至还有加速的趋势。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科技将驱动互联网进入新一轮创新浪潮,这也将是影响媒体未来的一股强劲的力量,新闻传播研究与教育必须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信息社会的迅速发展,既为新闻与传播教育研究的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广阔前景,也对新闻传播教育提出了挑战,应对之策就是改革创新,基本的方向是:以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建立并发展交叉学科,创建特色新闻传播学院,在中国特色和科技发展的大背景下,重构面向未来的新闻传播教育体系。
现在全球传播的平台、渠道比较多,很多国家已经达到精准传播的要求。而无效传播和信息混乱,仍然是社会的公害,扰乱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要改变这种情况,就要培养有责任的传播者。要培养特色人才,不是仅仅培养一个一般的记者,找新闻的时代已经过时。现在需要的人才是有发现、判断、选择、传播、引导、互动、管理能力的综合型、复合型人才。这就是改革新闻傳播教育的动因。
要打通新闻传播学科与系统工程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管理科学等多学科之间的结合通道,加强文、理、工渗透性融合,共融共享、互联互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创造一流学科。
随着中国传媒产业结构持续调整以及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传媒业的边界正在进一步扩大。“泛娱乐”“虚拟现实(VR)”等已经点燃产业向上发展的热情。人工智能技术蔓延至社会生活领域,云计算成为推动诸多行业创新的引擎。未来一段时间,科技将驱动互联网新一轮创新发展的浪潮,融合而成的新兴媒体将呈现出更多的活力,传播平台加内容的传播模式将会被内容、平台、渠道一体化、共享模式所代替。
面对这样的传媒产业发展格局与现实,让我们放眼未来,从传播规律、舆论工作规律和新媒体发展规律的高度,判断影响未来传播业的主要力量,做好传播人才的教育、培养工作。
最近,国际上一些资深专家提出了两个命题:一是“中国最危险的敌人是全球舆论”,二是“技术生命周期和再创新的定律”。前者道出了我国全球传播的严峻形势,后者提醒我们要把握科学规律,关注传播技术和传媒变革的本质特点。切勿把模仿、照搬、爬行、跟进当作常态。要站在新闻传播教育和实践高点上,要凝聚业界精英和学界翘楚的智慧,学习一切可靠的知识和创新经验,进一步激发各方面的创造性力量,不为浮云遮望眼,共创美好未来!
就人才而言,人类智慧已经足以驾驭新的技术革命,把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推进到信息时代,他们中的精英们创造了以互联网、数字化为基础的高新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新闻传播的旧格局,打开了新局面;就技术而言,互联网集聚了多元化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互联网作为“第五空间”,使人类都可以在这个“信息空间”上生活,构筑覆盖全球的产业创新、商业营销网络和交流互动平台。互联网与所有传统产业逐渐融合,不断创造着日新月异的新技术、新业态。
我们所面对的问题是下一代互联网会怎样改变传播业,又会怎样影响传媒发展、新闻传播教育和高端人才培养?
从1994年到2015年,中国互联网发展已经走过二十多个年头,互联网在中国经历了从自由发展、三大门户网站(新浪、搜狐和网易)齐头并进,到现在的BAT(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三大“寡头”垄断的阶段。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7.1亿,互联网普及率已达51.7% ,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手机移动端上网比例高达90%,在世界上是少见的。巨大的人口红利和广阔的市场,培育出了全球重量级互联网企业。对于当今的中国传媒产业而言,技术的更迭无疑是最大的变量,无可抗拒的成为了主力。在传统媒体时代,技术的迭代周期可能是几千年几百年几十年,但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时代,技术的迭代周期已经被压缩到十年左右,甚至还有加速的趋势。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科技将驱动互联网进入新一轮创新浪潮,这也将是影响媒体未来的一股强劲的力量,新闻传播研究与教育必须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信息社会的迅速发展,既为新闻与传播教育研究的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广阔前景,也对新闻传播教育提出了挑战,应对之策就是改革创新,基本的方向是:以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建立并发展交叉学科,创建特色新闻传播学院,在中国特色和科技发展的大背景下,重构面向未来的新闻传播教育体系。
现在全球传播的平台、渠道比较多,很多国家已经达到精准传播的要求。而无效传播和信息混乱,仍然是社会的公害,扰乱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要改变这种情况,就要培养有责任的传播者。要培养特色人才,不是仅仅培养一个一般的记者,找新闻的时代已经过时。现在需要的人才是有发现、判断、选择、传播、引导、互动、管理能力的综合型、复合型人才。这就是改革新闻傳播教育的动因。
要打通新闻传播学科与系统工程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管理科学等多学科之间的结合通道,加强文、理、工渗透性融合,共融共享、互联互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创造一流学科。
随着中国传媒产业结构持续调整以及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传媒业的边界正在进一步扩大。“泛娱乐”“虚拟现实(VR)”等已经点燃产业向上发展的热情。人工智能技术蔓延至社会生活领域,云计算成为推动诸多行业创新的引擎。未来一段时间,科技将驱动互联网新一轮创新发展的浪潮,融合而成的新兴媒体将呈现出更多的活力,传播平台加内容的传播模式将会被内容、平台、渠道一体化、共享模式所代替。
面对这样的传媒产业发展格局与现实,让我们放眼未来,从传播规律、舆论工作规律和新媒体发展规律的高度,判断影响未来传播业的主要力量,做好传播人才的教育、培养工作。
最近,国际上一些资深专家提出了两个命题:一是“中国最危险的敌人是全球舆论”,二是“技术生命周期和再创新的定律”。前者道出了我国全球传播的严峻形势,后者提醒我们要把握科学规律,关注传播技术和传媒变革的本质特点。切勿把模仿、照搬、爬行、跟进当作常态。要站在新闻传播教育和实践高点上,要凝聚业界精英和学界翘楚的智慧,学习一切可靠的知识和创新经验,进一步激发各方面的创造性力量,不为浮云遮望眼,共创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