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信息化不仅改变了会计数据处理流程,而且对审计产生了巨大影响,传统审计工作正面临巨大的挑战,基于信息化下的审计工作逐步成为以后审计工作研究的重点。本文从信息化对审计工作方式、审计模式、审计软件、审计证据的影响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对如何进一步构建信息化下的审计体系,以适应信息化的要求,提升审计工作质量,对此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信息化 会计数据处理流程 审计变革
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会计数据处理流程,同时也对审计产生一定的影响,传统的基于手工会计数据处理下的审计工作,已经遠远不能适应企业信息化下对审计的要求,审计也由此产生了一些重大的变革。本文试图就其中的几个方面,谈谈对此的一些构想。
一、审计工作方式向数据审计转变
审计是在对账簿审计的基础之上发展演变而来的,由于受技术条件的限制,传统审计只能在抽样调查的基础之上,通过对报表中可能存在的一些重大问题的分析,找出其中可能存在的重大问题。企业信息化下由于计算机处理数据的高效性和实时性,使得以往的一些非会计数据逐步成为会计数据的一部分,数据的表现形式呈现多种方式,传统的审计技术和方法已经不能适应信息化的发展。
以事项法为主的会计理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会逐步得到认可,企业提供给信息使用者的信息不再是财务报表,而是“经济业务元”。信息使用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对会计数据的加工进而生成自己需要的会计报表。若要审计人员针对会计报表逐个进行审计,已经变得不太现实。因此,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从制度审计,转变为以对基础会计数据审计为主的数据审计中来。在数据审计中,一些以往的非会计数据,不是以货币计量方式反映的数据成为数据审计的一部分,扩充了对数据的审计范围。
二、审计模式以“穿过计算机审计”为主流
信息化下的计算机审计模式与传统审计相比发生了重大改变,一般认为包括三种:“使用计算机审计”、“绕过计算机审计”及“穿过计算机审计”。
“使用计算机审计”实质上并不能真正归为计算机审计范畴,只是手工审计方式的一种变形,计算机成为审计工作的一个辅助工具。随着企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及会计数据处理方式的变革,以手工方式进行会计数据处理的企业也越来越少,可以预言,在以后的一段时间内,这种审计模式会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绕过计算机审计”是企业信息化发展与审计技术相对滞后的一个明显对照。随着1954年美国通用电器公司在工资计算方面,第一次使用计算机作为会计数据处理技术,到现在以网络作为信息传递主渠道、以财务业务协同处理为主要标志的网络财务的诞生,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在短短的几十年内得到了长足的进步,而与此同时,审计技术并没有相应的得到发展。通过对本省的几个较大会计师事务所的调查发现,大部分的会计师事务所,其审计方式还是停留在“绕过计算机审计”这个阶段。
“穿过计算机审计”正在成为信息系统审计的主流,和前两种计算机审计相比,在某种程度上真正体现了的信息化下的审计,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审计内容重点的转移。在企业信息化下,对计算机数据处理程序的审查成为重点,这是因为所有数据都是按照计算机程序进行处理的。其次是多样化的财务软件审查方法。审查财务软件时可以通过调出软件开发的源程序,通过审计人员直接对数据处理流程进行分析审计财务软件。还可以通过比较手工处理和财务软件处理的差异,确定软件数据处理的正确性。最后是审查范围的扩大。信息化下企业所有的会计信息都是通过计算机在程序的控制下完成的,不仅要进行传统审计下的审计,还应对系统开发过程中各种相应的文档等计算机信息系统审查。
三、审计软件应为“专用”与“通用”软件相结合
信息化下审计风险的降低及审计质量的提高,某种程度取决于审计软件的质量。一个功能全面、使用方便的审计软件无疑会提高审计人员的工作质量,而且对审计人员的分析提供帮助和支持。信息化的发展对财务软件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财务软件从最初的核算型软件、管理型软件到基于INTERNET的纯JAVA语言开发的ERP软件,财务软件在持续不断的改进和提高。与此相比,审计软件的发展稍显滞后,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其中一个原因是在对审计软件的开发中,更多的是关注有关审计软件的功能,对审计软件的基础分析明显不足。审计软件是对会计数据进行分析的一个有力工具,但其前提条件是必须能够“调用”相关的会计数据,然后在此基础之上进行相关的审查和分析。
不同的财务软件存储数据的方式以及数据库结构均不相同,如何有效地调用会计数据,是审计软件开发的一个基本问题。由于各种财务软件没有一个标准统一的对外接口,因此,审计软件无法取得相关的会计基础数据。所以财务软件数据的统一化是利用审计软件进行审计的一个前提条件。而如此众多自行开发的和通用的财务软件,其数据存储格式及采用的数据库是千差万别的,很难在置于一个统一标准之下。解决此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是审计软件的“专用化”和“通用化”相结合。一是由财务数据的标准化引发的“通用化”审计软件的开发。国家应颁布相关财务软件开发的标准体系,包括数据的分类体系及相关数据的存储结构标准。这样在软件的开发过程中,各种财务软件采用相同的数据结构,按照统一的标准建立相应的数据库,使审计软件能够很方便地调用相关的会计数据。二是审计软件的“专用化”。对于较为成熟的通用财务软件而言,每个软件应有相应的审计接口和与此相适应的审计专用软件,通过此接口,审计软件可以方便地导出此软件中的相关会计数据,为审计软件进一步发挥作用打下基础。
四、审计证据内涵及取得方式演变
审计证据是开展审计工作的基础,在信息化的环境下,审计证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审计证据表现形式的多样化,二是如何在信息化的环境下留下审计线索,三是审计证据取得方式的立体化等。
会计数据电子化使得其外在表现形式有很多种,以音频、视频、图像等为主的电子化数据及一些非货币计量数据,也正逐步纳入会计数据中来。随着企业内部INTRANET的建立以及在此基础之上与外部INTERNET的相连,企业信息化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就是会计数据采集和加工的一体化,由此带来的财务方面的影响就是全面的电子化的数据,例如外来的原始单据也都以各种电子化的形式存在,而这些都应成为信息化下审计证据的一部分。
对数据的处理不会留有痕迹是计算机和手工会计数据处理相比的一个明显特点,也是一个缺点,因为没有痕迹,就增加了审计的难度,在信息化的环境下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留下修改的痕迹。对于信息化下的数据处理,可以通过有效利用系统日志、人员权限的划分等方式来加以控制。
在信息化审计下,审计证据取得方式的立体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企业在很大的范围内可以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企业信息化建设为审计人员获取相关的审计数据提供了便利。企业网站的完善,不仅使企业内部实现了资源共享,而且使审计人员可以随时随地的调用相关数据,提高了审计效率。
信息化在改变会计数据处理方式的同时,对审计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审计必须跟上和适应这一变化。本文只是从较为浅显的几个方面分析了信息化对审计所产生的巨大变革,变革不仅体现在这几个方面,如审计质量的改进、审计报告模式的发展前景等,都还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但无论如何,进一步完善信息化下的审计体系的构建,以适应信息化对审计带来的巨大影响,已经成为从事审计工作的人员的共识,审计工作定会在持续不断的讨论中得以尽快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徐政旦,朱荣恩.审计研究前沿[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
[2]乔鹏,杨宝钢.会计信息系统审计[M].科学出版社,2003.
[3]姚太明.关于电子证据可采性与证明力的若干问题探讨[J].审计研究,2005(01).
[4]于丽娜.会计电算化对审计的影响[J].现代会计,2011(02).
[5]王文华.会计电算化审计相关问题的探讨[J].商业会计,2010(23).
作者简介:李慧(1979-),女,河南开封人,河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讲师、CPA,研究方向:CPA与审计研究。
(责任编辑:刘影)
【关键词】信息化 会计数据处理流程 审计变革
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会计数据处理流程,同时也对审计产生一定的影响,传统的基于手工会计数据处理下的审计工作,已经遠远不能适应企业信息化下对审计的要求,审计也由此产生了一些重大的变革。本文试图就其中的几个方面,谈谈对此的一些构想。
一、审计工作方式向数据审计转变
审计是在对账簿审计的基础之上发展演变而来的,由于受技术条件的限制,传统审计只能在抽样调查的基础之上,通过对报表中可能存在的一些重大问题的分析,找出其中可能存在的重大问题。企业信息化下由于计算机处理数据的高效性和实时性,使得以往的一些非会计数据逐步成为会计数据的一部分,数据的表现形式呈现多种方式,传统的审计技术和方法已经不能适应信息化的发展。
以事项法为主的会计理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会逐步得到认可,企业提供给信息使用者的信息不再是财务报表,而是“经济业务元”。信息使用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对会计数据的加工进而生成自己需要的会计报表。若要审计人员针对会计报表逐个进行审计,已经变得不太现实。因此,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从制度审计,转变为以对基础会计数据审计为主的数据审计中来。在数据审计中,一些以往的非会计数据,不是以货币计量方式反映的数据成为数据审计的一部分,扩充了对数据的审计范围。
二、审计模式以“穿过计算机审计”为主流
信息化下的计算机审计模式与传统审计相比发生了重大改变,一般认为包括三种:“使用计算机审计”、“绕过计算机审计”及“穿过计算机审计”。
“使用计算机审计”实质上并不能真正归为计算机审计范畴,只是手工审计方式的一种变形,计算机成为审计工作的一个辅助工具。随着企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及会计数据处理方式的变革,以手工方式进行会计数据处理的企业也越来越少,可以预言,在以后的一段时间内,这种审计模式会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绕过计算机审计”是企业信息化发展与审计技术相对滞后的一个明显对照。随着1954年美国通用电器公司在工资计算方面,第一次使用计算机作为会计数据处理技术,到现在以网络作为信息传递主渠道、以财务业务协同处理为主要标志的网络财务的诞生,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在短短的几十年内得到了长足的进步,而与此同时,审计技术并没有相应的得到发展。通过对本省的几个较大会计师事务所的调查发现,大部分的会计师事务所,其审计方式还是停留在“绕过计算机审计”这个阶段。
“穿过计算机审计”正在成为信息系统审计的主流,和前两种计算机审计相比,在某种程度上真正体现了的信息化下的审计,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审计内容重点的转移。在企业信息化下,对计算机数据处理程序的审查成为重点,这是因为所有数据都是按照计算机程序进行处理的。其次是多样化的财务软件审查方法。审查财务软件时可以通过调出软件开发的源程序,通过审计人员直接对数据处理流程进行分析审计财务软件。还可以通过比较手工处理和财务软件处理的差异,确定软件数据处理的正确性。最后是审查范围的扩大。信息化下企业所有的会计信息都是通过计算机在程序的控制下完成的,不仅要进行传统审计下的审计,还应对系统开发过程中各种相应的文档等计算机信息系统审查。
三、审计软件应为“专用”与“通用”软件相结合
信息化下审计风险的降低及审计质量的提高,某种程度取决于审计软件的质量。一个功能全面、使用方便的审计软件无疑会提高审计人员的工作质量,而且对审计人员的分析提供帮助和支持。信息化的发展对财务软件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财务软件从最初的核算型软件、管理型软件到基于INTERNET的纯JAVA语言开发的ERP软件,财务软件在持续不断的改进和提高。与此相比,审计软件的发展稍显滞后,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其中一个原因是在对审计软件的开发中,更多的是关注有关审计软件的功能,对审计软件的基础分析明显不足。审计软件是对会计数据进行分析的一个有力工具,但其前提条件是必须能够“调用”相关的会计数据,然后在此基础之上进行相关的审查和分析。
不同的财务软件存储数据的方式以及数据库结构均不相同,如何有效地调用会计数据,是审计软件开发的一个基本问题。由于各种财务软件没有一个标准统一的对外接口,因此,审计软件无法取得相关的会计基础数据。所以财务软件数据的统一化是利用审计软件进行审计的一个前提条件。而如此众多自行开发的和通用的财务软件,其数据存储格式及采用的数据库是千差万别的,很难在置于一个统一标准之下。解决此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是审计软件的“专用化”和“通用化”相结合。一是由财务数据的标准化引发的“通用化”审计软件的开发。国家应颁布相关财务软件开发的标准体系,包括数据的分类体系及相关数据的存储结构标准。这样在软件的开发过程中,各种财务软件采用相同的数据结构,按照统一的标准建立相应的数据库,使审计软件能够很方便地调用相关的会计数据。二是审计软件的“专用化”。对于较为成熟的通用财务软件而言,每个软件应有相应的审计接口和与此相适应的审计专用软件,通过此接口,审计软件可以方便地导出此软件中的相关会计数据,为审计软件进一步发挥作用打下基础。
四、审计证据内涵及取得方式演变
审计证据是开展审计工作的基础,在信息化的环境下,审计证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审计证据表现形式的多样化,二是如何在信息化的环境下留下审计线索,三是审计证据取得方式的立体化等。
会计数据电子化使得其外在表现形式有很多种,以音频、视频、图像等为主的电子化数据及一些非货币计量数据,也正逐步纳入会计数据中来。随着企业内部INTRANET的建立以及在此基础之上与外部INTERNET的相连,企业信息化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就是会计数据采集和加工的一体化,由此带来的财务方面的影响就是全面的电子化的数据,例如外来的原始单据也都以各种电子化的形式存在,而这些都应成为信息化下审计证据的一部分。
对数据的处理不会留有痕迹是计算机和手工会计数据处理相比的一个明显特点,也是一个缺点,因为没有痕迹,就增加了审计的难度,在信息化的环境下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留下修改的痕迹。对于信息化下的数据处理,可以通过有效利用系统日志、人员权限的划分等方式来加以控制。
在信息化审计下,审计证据取得方式的立体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企业在很大的范围内可以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企业信息化建设为审计人员获取相关的审计数据提供了便利。企业网站的完善,不仅使企业内部实现了资源共享,而且使审计人员可以随时随地的调用相关数据,提高了审计效率。
信息化在改变会计数据处理方式的同时,对审计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审计必须跟上和适应这一变化。本文只是从较为浅显的几个方面分析了信息化对审计所产生的巨大变革,变革不仅体现在这几个方面,如审计质量的改进、审计报告模式的发展前景等,都还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但无论如何,进一步完善信息化下的审计体系的构建,以适应信息化对审计带来的巨大影响,已经成为从事审计工作的人员的共识,审计工作定会在持续不断的讨论中得以尽快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徐政旦,朱荣恩.审计研究前沿[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
[2]乔鹏,杨宝钢.会计信息系统审计[M].科学出版社,2003.
[3]姚太明.关于电子证据可采性与证明力的若干问题探讨[J].审计研究,2005(01).
[4]于丽娜.会计电算化对审计的影响[J].现代会计,2011(02).
[5]王文华.会计电算化审计相关问题的探讨[J].商业会计,2010(23).
作者简介:李慧(1979-),女,河南开封人,河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讲师、CPA,研究方向:CPA与审计研究。
(责任编辑:刘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