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结合艺术类高校学生在思政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政治动态与价值取向以及各学科的专业特点,以“实践+成果展示型”课堂在艺术类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来探究适合于艺术生的思政课堂教学模式,将艺术与思政教学相融合,共建多样灵活的思政课堂,提高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实践+成果展示型课堂 艺术类高校 思政课教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05方案中在普通高校四年制本科生必修的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1]它从历史教育的角度承担着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理论教育的功能。通过对这门课程的讲授,帮助学生了解中国近代以来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以及中国人民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历史。同时,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正确认识和深刻领悟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2]
艺术类高校的学生作为普通高校中的一个独特的群体,他们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优秀艺术人才的重任,同时还担负着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艰巨任务。艺术生在思想政治动态和发展趋势方面与非艺术类的高校的学生有着明显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价值取向多元,理想信念淡薄;2.专业学习氛围浓烈,公共课学习兴趣不强;3.自我意识强烈,集体意识淡薄;4.追求潮流和时尚,行为盲目;5.思想活跃,社会责任感弱化;6.个性突出,表现力极强。因此,为激发和提高艺术类高校学生对纲要课的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根据他们所呈现出的特点以及专业特点,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因材施教。结合艺术类高校学生呈现的特点,将艺术与思政教学相融合,开展 “实践+成果展示型”课堂教学,以提高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
实践教学,就是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将书本知识和实际问题结合;或走出课堂,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得到感知、认知,把理论运用于实践。[3]实践是相对于课堂理论教学而言的。它是获得知识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针对艺术类高校学生所呈现出的特点之一: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极强,但理论基础薄弱的特点,教师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和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通过学生的实践,将成果展示于课堂。
例如,教师在讲授《纲要》第一章第二节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及教学情感目标,给学生观看《甲午大海战》,让学生了解日本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的本质,并分析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的原因。根据学科专业的特点,教师可以布置让学生将观后感写成小论文,然后再通过情景再现的形式、演讲的形式、视频制作的形式等展现在课堂中。对于戏剧表演专业的学生来说,将历史情节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或者话剧表演的形式展现出来,既发挥了学生的特长,又增加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提高学生对纲要课的学习兴趣和感知力。对于播音、广播电视编导、广播电视学、新闻学等专业的学生而言,可以将观后感通过演讲的形式或者播报新闻的方式展现于课堂,学生们可以铿锵有力、抑扬顿挫的声调来表达出对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愤恨以及号召中国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团结意识。对于视觉传达、数字媒体艺术、广告学、影视制作等专业的学生而言,可以将观后感通过视频制作的形式展现于课堂。视觉传达、数字媒体艺术、广告学、影视制作等这几个专业的操作性和实用性较强,学生可以根据学科特点,将专业知识运用到纲要课堂,发挥其专业特长,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挥想象的空间,制作一段与该课程内容相关的视频展现于课堂,拉近学生与纲要的距离,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体会历史,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另外,学生也可以通过走出课堂的形式去感受和体验历史。这就需要教师精心选址,组织学生有计划有目的的去革命圣地或历史博物馆参观等。当然,该实践教学活动的进行需要根据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而定。例如,云南高校中的大多数高校纲要课教师在讲授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时,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学生到陆军讲武学堂进行参观。通过参观,让学生感受历史,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封建帝制覆灭的缘由。
除此之外,在讲授第五章第二节中的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这一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在寒暑假期间充分利用家乡的革命资源,通过调查、走访自己的家乡,了解家乡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采访有一定历史影响的人物等,形成调查报告,然后,在课堂上以学生汇报的形式将调查报告展现出来,教师对学生的汇报情况予以点评,对做得优秀的同学予以奖励,写得优秀的文章进行推进发表。这样以来,可以使学生们加强对家乡的了解,同时也加深历史知识的认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进而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红色教育,增强学生的使命感。
总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对于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正确认识和深刻领悟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等问题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对艺术类高校的学生来说,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开设的作用不言而喻。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
參考文献:
1.王久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组专题教学模式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3).
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2.
3.程志巧.表演式教学之探讨[J].教师论坛,2003,(10).
4.陈洪波,郭健.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课堂教学模式探索[J].长治学院学报,2009,(6).
关键词:实践+成果展示型课堂 艺术类高校 思政课教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05方案中在普通高校四年制本科生必修的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1]它从历史教育的角度承担着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理论教育的功能。通过对这门课程的讲授,帮助学生了解中国近代以来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以及中国人民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历史。同时,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正确认识和深刻领悟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2]
艺术类高校的学生作为普通高校中的一个独特的群体,他们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优秀艺术人才的重任,同时还担负着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艰巨任务。艺术生在思想政治动态和发展趋势方面与非艺术类的高校的学生有着明显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价值取向多元,理想信念淡薄;2.专业学习氛围浓烈,公共课学习兴趣不强;3.自我意识强烈,集体意识淡薄;4.追求潮流和时尚,行为盲目;5.思想活跃,社会责任感弱化;6.个性突出,表现力极强。因此,为激发和提高艺术类高校学生对纲要课的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根据他们所呈现出的特点以及专业特点,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因材施教。结合艺术类高校学生呈现的特点,将艺术与思政教学相融合,开展 “实践+成果展示型”课堂教学,以提高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
实践教学,就是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将书本知识和实际问题结合;或走出课堂,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得到感知、认知,把理论运用于实践。[3]实践是相对于课堂理论教学而言的。它是获得知识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针对艺术类高校学生所呈现出的特点之一: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极强,但理论基础薄弱的特点,教师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和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通过学生的实践,将成果展示于课堂。
例如,教师在讲授《纲要》第一章第二节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及教学情感目标,给学生观看《甲午大海战》,让学生了解日本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的本质,并分析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的原因。根据学科专业的特点,教师可以布置让学生将观后感写成小论文,然后再通过情景再现的形式、演讲的形式、视频制作的形式等展现在课堂中。对于戏剧表演专业的学生来说,将历史情节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或者话剧表演的形式展现出来,既发挥了学生的特长,又增加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提高学生对纲要课的学习兴趣和感知力。对于播音、广播电视编导、广播电视学、新闻学等专业的学生而言,可以将观后感通过演讲的形式或者播报新闻的方式展现于课堂,学生们可以铿锵有力、抑扬顿挫的声调来表达出对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愤恨以及号召中国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团结意识。对于视觉传达、数字媒体艺术、广告学、影视制作等专业的学生而言,可以将观后感通过视频制作的形式展现于课堂。视觉传达、数字媒体艺术、广告学、影视制作等这几个专业的操作性和实用性较强,学生可以根据学科特点,将专业知识运用到纲要课堂,发挥其专业特长,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挥想象的空间,制作一段与该课程内容相关的视频展现于课堂,拉近学生与纲要的距离,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体会历史,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另外,学生也可以通过走出课堂的形式去感受和体验历史。这就需要教师精心选址,组织学生有计划有目的的去革命圣地或历史博物馆参观等。当然,该实践教学活动的进行需要根据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而定。例如,云南高校中的大多数高校纲要课教师在讲授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时,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学生到陆军讲武学堂进行参观。通过参观,让学生感受历史,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封建帝制覆灭的缘由。
除此之外,在讲授第五章第二节中的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这一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在寒暑假期间充分利用家乡的革命资源,通过调查、走访自己的家乡,了解家乡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采访有一定历史影响的人物等,形成调查报告,然后,在课堂上以学生汇报的形式将调查报告展现出来,教师对学生的汇报情况予以点评,对做得优秀的同学予以奖励,写得优秀的文章进行推进发表。这样以来,可以使学生们加强对家乡的了解,同时也加深历史知识的认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进而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红色教育,增强学生的使命感。
总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对于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正确认识和深刻领悟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等问题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对艺术类高校的学生来说,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开设的作用不言而喻。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
參考文献:
1.王久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组专题教学模式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3).
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2.
3.程志巧.表演式教学之探讨[J].教师论坛,2003,(10).
4.陈洪波,郭健.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课堂教学模式探索[J].长治学院学报,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