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治疗结果观察

来源 :健康之路(医药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yudrea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对进行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治疗结果进行观察和探讨。 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4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急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128例并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随机方式将128例急性周围性神经麻痹患者以随机方式分为两组,分别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电针进行治疗。治疗组采用电针配合腺苷钴胺穴位注射对患者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临床效果、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比较。 结果: 经过一个阶段治疗,治疗组患者痊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显效治疗和好转以及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 。 结论: 采用电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急性周围性神经麻痹可以有效提高临床效果,使患者恢复速度加快,保证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急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治疗效果观察 电针治疗 穴位注射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1-0017-02
  急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数以一种多发性疾病,其主要的临床特征为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及功能障碍。其发病没有特殊的人群和季节,具有发病快的特点,并不本有半身不遂或者是神志不清等其他神经系统症状。该疾病主要有三个临床时期,分别是急性期、静止期以及恢复期,时间分别为1~7天、8~15天、15天以上。临床医学认为该疾病主要是有自主神经不稳定、循环障碍或者是病毒性等原因使局部神经营养血管痉挛,从而引起面神经水肿肿胀,导致面神经管受到压迫;中医则认为该疾病主要是因为脉络空虚,复感风邪中于经络,使经气受阻,失于温煦濡养,导致一侧面部肌肉纵缓不收而引起。本研究选取我院128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报告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我院2010年4月至2014年4月收取的急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128例并对临场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制定的临床诊断标准,在患者知情并同意的情况下以随机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64例,均为初次发病患者。其中治疗组患者中男性患者为31例,女性患者为33例,年龄为16~72岁,平均年龄为(48.3±25.6)岁,平均病程为(3.4±1.5)天;对照组64例患者中男性患者为38例,女性患者为26例,年龄为18~74岁,平均年龄为(45.43±29.03)岁,平均病程为(3.6±1.3)天。全部128例患者在就诊时均伴有以下临床表现:一、患有该病患者口唇、人中沟向键侧歪斜,鼻唇沟明显变浅;二、患者侧额纹消失,同时伴有一定程度的眼睑闭合不全和皱眉无力;三、患者侧口角出现歪斜情况,在进食过程中会出现食物滞留情况;四、一些患者会出现患眼流泪、面部麻木、耳后乳突压痛以及味觉减退和听力过敏等情况。排除标准:一、因为颅外受伤所引起的创伤性或者中枢性面神经麻痹;二、继发于腮腺炎、带状疱疹、糖尿病、肿瘤等所引发的面神经麻痹;三、哺乳期或者是妊娠期女性以及对药物使用禁忌者;四、以为其他因素而导致不能完全配合治疗患者。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电针治疗方法,针刺穴位为攒竹、阳白、太阳、翳风、人中、牵正、颊车、丝竹、地仓、四白、合谷(虚证足三里,灸三里,下关)等穴位。快速进针得气后接电针仪,以断续波对穴位进行强刺激,在刺激过程中以患者患侧面肌明显牵拉至正常位置为宜,每天对患者针灸一次,每次持续30分钟时间。治疗组在观察组的治疗基础之上加入穴位注射,使用1ml灭菌注射用水将0.5mg腺苷钴胺溶解,针对患者病情在缓和面部选取两个腧穴,对穴位进行常规消毒,将针刺入穴位当中,抽会后无血将药液注入其中,在每个穴位注入0.5ml药液,药液注入完成之后患者会出现一定程度的酸胀感觉。其他穴位采用捻转泻法,其频率为每分钟216此。每天一次,每治疗5天休息两天,连续治疗6个星期。
  1.3 疗效标准
  痊愈:患者在就诊初期所伴随的临床症状以及体征完全消失,面部神经功能恢复正常。显效治疗:患者在就诊初期所伴随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面肌运动时口角扔有行为偏斜。好转:患者在就诊初期所伴随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所好转,患者面肌在静止时有明显口角歪斜。无效:患者在就诊初期所伴随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明显变化。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蚕蛹SPSS16.5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采用 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经过6个星期治疗后两组患者疗效相比,治疗组痊愈和无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两组患者显效和好转没有明显差距 ,详见表一。
  2.2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经过6个星期治疗两组患者的心律、血压、心电图以及血常规等全部没有异常改变。治疗组中有2例患者局部出现硬结情况,对局部进行热敷后消失,对正常治疗没有产生影响,两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例数没有明显差异 。
  表一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3 讨论
  急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经过治疗后大部分患者都能够得到有效治疗,但是其中很少一部分患者因为治疗不及时或者是早期治疗不充分而对病情造成延误,患者面容功能障碍或者受伤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医学认为该疾病主要是有自主神经不稳定、循环障碍或者是病毒性等原因使局部神经营养血管痉挛,从而引起面神经水肿肿胀,导致面神经管受到压迫;中医则认为该疾病主要是因为脉络空虚,复感风邪中于经络,使经气受阻,失于温煦濡养,导致一侧面部肌肉纵缓不收而引起。
  针灸可以对患侧局部组织充血、渗出、水肿、痉挛以及缺血等病理进行改善和消除,可以对神经及周围组织进行修复,从而对进行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进行治疗,在对患者进行针灸过程中使用电针仪可以对针灸作用进行强化。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的主要穴位有竹、阳白、太阳、翳风、人中、牵正、颊车、丝竹、地仓、四白、合谷等,其主要作用就是祛风活血。穴位注射疗法指的就是将针灸和药物结合,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治疗起到协助的作用。穴位注射主要是以中医学腧穴、经络理论作为基础,以临床医学中注射治疗和药物的药理相结合,与单纯的针灸疗法和用药治疗相比,穴位注射具有用药少、取穴少以及无需留针等特点,可以促进患者快速康复,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有效的保障,提高急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在临床中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吴晓兰,韦莉莉. 针灸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67例[J]. 中国中医急症,2011,01:142-143.
  [2]徐正梅,李保兰,马素兰. 红外线照射联合穴位注射加电针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J]. 激光杂志,2014,03:55+57.
  [3]方肖,刘开琦. 透穴加电针配合红外线光浴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03:320-322.
  [4]马萍. 针刺加脉冲电流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观察[J]. 中外医学研究,2010,02:61.
  [5]郑德泉,吴欣宇,洪春永,钟耀艺,韩玉惠,曾勉治,董闽田. 透穴埋线悬吊法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观察[J]. 光明中医,2010,11:2261-2263.
  [6]杨璇,张晓冬. 分期“經筋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观察[J]. 湖北中医杂志,2014,11:8-9.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 探讨儿科护理中开展患儿家长心理护理干预的必要性和有效性。方法 40例儿科患儿及家长(患儿及家长绑定一起进行随机分组,1名患儿对应1名家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无特殊心理护理,观察组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儿PMHAS评分、家长SAS、SAD评分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儿PMHAS评分及家长SAS、SAD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6.8%,明显高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普外科鼻部置管拔管中的应用,以降低非计划性拔管率。方法: 运用品管手法,收集2012年1月—2012年12月本科室所有鼻部置管例数及拔管例数并分析讨论,于2013年1月--2013年10月在本科室对策实施,比较实施品管圈前后鼻部置管非计划性拔管率。结果:鼻部置管非计划性拔管率由活动前4.91%下降到活动后2.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品管圈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老年性哮喘护理中应用舒适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将96例老年哮喘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共49例,对照组共47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实验组针对患者的情况进行舒适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患者满意度评价、护理舒适度评价、复发率。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患者满意度评价、护理舒适度评价均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随访期间仅2例
期刊
【摘要】目的:比较B超、MSCT(多层螺旋CT)、MR(磁共振)在胆道梗阻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胆道梗阻性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B超、MR及MSCT检查,比较三种方法的诊断结果。结果:MSCT、MR对良性胆道梗阻性疾病、恶性胆道梗阻性疾病的诊断符合率,均显著高于B超检查(P0.05)。结论:与B超检查相比,MR和MSCT的诊断准确率更高,但B超具有无辐
期刊
【摘要】目的:评价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对脑卒中后焦虑障碍诊断意义。方法:将10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健康体检者100例为对照组,焦虑状态采用传统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HAMA,14项,评分大于14分)进行诊断,同时采用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SSS,评分大于37分)进行评定。结果:1.观察组焦虑状态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可早期发现卒中后焦虑。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和探讨处方点评对促进处方质量的影响,提高处方质量的持续改进,规范医生用药,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方法:随机抽取2012-2013年和2013年-2014年我院门诊处方,对所有处方的基本指标恶化不合理用药情况进行点评,公布处方的点评结果,通报不合理处方。通过对处方点评结果的总结,对发现问题进行汇总,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措施。对比采取处方点评前后处方质量的变化。结果:随机抽取门诊处方共30
期刊
【摘要】异位妊娠是妇科常见的急症,其早期的诊断和处置则显得尤为重要,尽早的诊断及处置,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对异位妊娠疑诊的患者应对其病情全面评估,并根据患者的生育需求,而制定相适应的处置方案。在整个诊治过程中医患沟通亦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异位妊娠诊断治疗血β-HCG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1-0016-02  异位妊娠是一种妇科较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总结临床诊疗经验。方法 选取糖尿病肾病患者8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5例,其中对照患者给予厄贝沙坦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同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羟苯磺酸钙联(Calcium Dobesilate)合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经过药物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总疗效为82.22%,观察组患者的总疗效达97.67%,观察组患者临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对小儿肠炎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细菌性肠炎患儿55例(细菌组)、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50例(病毒组)、体检健康儿童50例(对照组),分别检测其血清PCT水平。结果:细菌组患儿的血清PCT水平显著高于病毒组及对照组(PO.01);PCT诊断细菌性小儿肠炎的特异度和敏感度分别为90.1%、87.6%。结论:血清PCT在鉴别诊断小儿细菌性与病毒性肠炎中具有较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多奈哌齐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远期疗效及安全性评价。方法:病例资料来源于我院20l1年2月至2012年10月间阿尔茨海默病患者80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40例给予维生素E胶丸治疗,研究组40例给予多奈哌齐治疗,对两组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2.5%,明显高于对照组75%的治疗总有效率。两组患者治疗后的MMSE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