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若我们的“父”、“师”辈都如这些改革老人那样正直和坚韧,我们的未来就可以更乐观些。
《南方周末》载文:一群耄耋之年的老人,为中国改革奔走呼啸,成为当下中国改革讨论中的独特一景——为改革“站台”的老人们。虽然他们已然进入“随心所欲”颐养天年最自由幸福的人生阶段,可是却不甘寂寞,“整天吃饱混天黑的事情是不愿意做的”,还在为实现振兴中华的理想而奋斗。“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寿高更难忘忧国”,体现出一种崇高的爱国情操。
有“吴市场”雅号的吴敬琏教授在北京强调改革的“顶层设计”,期待今秋的高层换届带来一个“由改革推进增长的新时代”;以出版《择优分配原理》闻名的经济学家茅于轼在济南呼吁“消除金融垄断,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国际关系专家资中筠在武汉纵论世界趋势和中国前途,提醒国人不要“陶醉在表面的繁荣”,“中国非改革不可”;以敢言著称的法学家江平教授厉声批评“运动式打黑”,著名律师张思之在成都重申“依法办事就是最大的讲政治”……
这些长者,绝非等闲之辈,有“三资”即资源、资历、资本的优势,在其熟知的领域都是“精英”,有的还是体制内商议国是的高参和执行者。他们有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挥之不去的忧患意识”,“对民族前途有一份责任和担当”。在他们身上,今日首善之区提倡的“北京精神——爱国、创新、包容、厚德”,体现得淋漓尽致。
这些长者的慷慨陈词,读者完全能够理解。请听吴敬琏教授的一席内心独白:“1992年重启的改革存在一个明显的遗憾,就是只注重经济领域的改革,而不再像80年代初中期那样,要求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并举。”吴教授的这种忧虑,其实是中国改革“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1986年设计改革总目标时提出的——“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难于贯彻。”小平同志还进一步说,“改革要有一个期限,不能太迟”。
光阴荏苒,逝者如斯,26个春秋过去了。有目共睹,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成效,政治体制改革也在稳中探索前进,可是世界发展的形势逼人,仍让我们期盼改革的步伐能够更加快些。让人充满希望的是,温家宝总理在今年两会期间答中外记者问时,表述了心声:“随着经济的发展,又产生了分配不公、诚信缺失、贪污腐败等问题。我深知解决这些问题,不仅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而且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特别是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更让我们感动的是,温总理借古人的名言以明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入则恳恳以尽忠,出则谦逊以自悔”。更直白地倾诉——“人们不仅看我说什么、我的理想和信念,更看我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实现什么样的目标。我可以对大家讲,为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奋斗一天。”窃以为,这位“70后”政治家的肺腑之言,完全可以反映“80后”学者的心声。
曾有人评论:“年轻人形而下想得太多,形而上想得太少”;也有名人针砭——现在的某些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但一味责怪年轻人亦嫌片面,因为这些描述也正是某些为人师表者的“自画像”,更何况还有“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和“上梁不正下梁歪”的古训鉴戒。若我们的“父”、“师”辈都如前述那些改革老人那样正直和坚韧,我们的未来就可以更乐观些。
《南方周末》载文:一群耄耋之年的老人,为中国改革奔走呼啸,成为当下中国改革讨论中的独特一景——为改革“站台”的老人们。虽然他们已然进入“随心所欲”颐养天年最自由幸福的人生阶段,可是却不甘寂寞,“整天吃饱混天黑的事情是不愿意做的”,还在为实现振兴中华的理想而奋斗。“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寿高更难忘忧国”,体现出一种崇高的爱国情操。
有“吴市场”雅号的吴敬琏教授在北京强调改革的“顶层设计”,期待今秋的高层换届带来一个“由改革推进增长的新时代”;以出版《择优分配原理》闻名的经济学家茅于轼在济南呼吁“消除金融垄断,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国际关系专家资中筠在武汉纵论世界趋势和中国前途,提醒国人不要“陶醉在表面的繁荣”,“中国非改革不可”;以敢言著称的法学家江平教授厉声批评“运动式打黑”,著名律师张思之在成都重申“依法办事就是最大的讲政治”……
这些长者,绝非等闲之辈,有“三资”即资源、资历、资本的优势,在其熟知的领域都是“精英”,有的还是体制内商议国是的高参和执行者。他们有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挥之不去的忧患意识”,“对民族前途有一份责任和担当”。在他们身上,今日首善之区提倡的“北京精神——爱国、创新、包容、厚德”,体现得淋漓尽致。
这些长者的慷慨陈词,读者完全能够理解。请听吴敬琏教授的一席内心独白:“1992年重启的改革存在一个明显的遗憾,就是只注重经济领域的改革,而不再像80年代初中期那样,要求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并举。”吴教授的这种忧虑,其实是中国改革“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1986年设计改革总目标时提出的——“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难于贯彻。”小平同志还进一步说,“改革要有一个期限,不能太迟”。
光阴荏苒,逝者如斯,26个春秋过去了。有目共睹,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成效,政治体制改革也在稳中探索前进,可是世界发展的形势逼人,仍让我们期盼改革的步伐能够更加快些。让人充满希望的是,温家宝总理在今年两会期间答中外记者问时,表述了心声:“随着经济的发展,又产生了分配不公、诚信缺失、贪污腐败等问题。我深知解决这些问题,不仅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而且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特别是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更让我们感动的是,温总理借古人的名言以明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入则恳恳以尽忠,出则谦逊以自悔”。更直白地倾诉——“人们不仅看我说什么、我的理想和信念,更看我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实现什么样的目标。我可以对大家讲,为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奋斗一天。”窃以为,这位“70后”政治家的肺腑之言,完全可以反映“80后”学者的心声。
曾有人评论:“年轻人形而下想得太多,形而上想得太少”;也有名人针砭——现在的某些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但一味责怪年轻人亦嫌片面,因为这些描述也正是某些为人师表者的“自画像”,更何况还有“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和“上梁不正下梁歪”的古训鉴戒。若我们的“父”、“师”辈都如前述那些改革老人那样正直和坚韧,我们的未来就可以更乐观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