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命教育是为了促使青年一代走出心灵的困惑, 打开禁锢灵魂的枷锁从而使学生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的教育。语文教学从文本着手引导学生认识生命,加强生命意识教育,提升对生命的尊重与关怀,进而尊重、珍惜生命,健全人格,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关键词】文本;生命教育;高中语文教学
当今中学教育往往注重逻辑化、系统化的科学知识与理论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广大青少年漠视生命,对生命认识不深,不懂得珍惜生命;生命情感匮乏,不懂得尊重生命;生命意志薄弱,不敢面对挫折。这不仅仅是学生生命意识淡薄的表现,更是学校生命教育的缺失,因此生命教育迫在眉睫。
笔者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说说一家之言。
1.树立生命教育的理念
由于当代教育价值取向的偏差,将知识技能的掌握作为惟一目的,忽视了生命过程的体验,压抑了生命力的活力,扭曲了生命的意义。爱因斯坦说:“只教给人一种专门知识、技术是不够的,专门知识和技术虽然是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给他一个和谐的人格。”
语文是一门灵性飞扬、具有浓郁人文特色的综合基础学科,在生命意识教育中肩负着神圣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应该首先树立生命教育理念,做好身教典范;其次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挖掘文本,加强生命意识的教育,使学生以前贤为镜,从作品的感悟中获得做人的榜样和规范,树立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教学中应该从文学作品中挖掘生命意识,唤起学生对人生生命意义的追求,从而塑造高尚的人格。那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真正触及了学生的心灵,完成了塑造高尚灵魂的伟大工程。
2.走进作品与生命对话
教学过程中学生品读文字就是品味作家的人生。诸子散文,唐宋诗词,戏曲小说等优秀作品都积累了作者丰富的人生经验,沉淀了他们的生命沧桑感、悲壮感,学生每天沐浴其中,接受着人生的洗礼,并一次次从作品的字里行间读着什么叫生命,生命隽永的深刻涵义?老子的“无为”、孔子的“仁"、庄子的逍遥,以及鲁迅 “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直面淋漓的鲜血”的信念;冰心妈妈与儿女的绵延漫长及生命的清新和坚韧......教师的职责,不是照本宣科,而是引领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体味作品中他们对于生命的坚贞信仰,让学生在与作家对话的过程中珍惜生命,敬畏生命,尊重生命。
2.1与作者对话,强化生命意识。
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对话,对文本进行重组,挖掘教材中的文化意识和生命体味。
学习《庄子》的《秋水》和《逍遥游》时,结合鲍鹏山的《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引导学生了解道家“生死齐一”的自然生命观。学习沈从文的《边城》时,引导学生去领略一个未被现代文明浸染的封闭的湘西乡村社会,感受那种纯朴向善的人性和一个个活脱脱的生命。学习鲁迅的小说《祝福》、《药》、《阿Q正传》,引导学生探索鲁迅先生的生命傲骨,寻找鲁迅先生探索生命的历程。
这样学生在与作者的对话中看到了生命意识的流动。“什么是生命?”“什么是对待生命的态度?”这一系列重大而深刻的话题,让他们的生命意识得到强化。
2.2与生命情境对话,升华生命情感。
引导学生与作品人物的经历对话、与人物的生命情感对话、与作者流露在字里行间的叙述情感对话,升华学生的生命情感。
《孔乙己》一文既包含了孔乙己在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之后的强烈不满,也包含了作者对他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对孔乙己的态度,评价酒馆老板、短工们对孔乙己的看法,激发学生的阅读情感,在探析人物的生命情感、作者的叙述情感的过程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学习《与妻书》时,让学生想象再现作者在狱中咬破手指给妻子写绝笔信的情境,要求从心理活动的角度设想自己置身于此境时的情思,然后将学生写出来的语段在课堂上朗诵并展开讨论。最后引导学生学会关心他人,认识亲情和爱心的责任,唤醒学生珍惜生命、珍惜亲情的情感。
2.3与命运抗争对话,坚强生命意志。
引导学生与命运抗争对话,从别的生命主体抗争中学习不屈不挠的精神。
学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课堂中我设计了“假如你置身海伦凯勒那样的处境,你们会怎样对待生命”的环节,引导学生与作者的生平事迹对话,了解海伦艰难的生命历程,体味在不幸遭遇中抗争的生命意志。然后在学生中展开对话,以小组为单位,实行组内交流。这样,学生感受到了命运的考验,也了解到了同龄人的生命态度。
同样的方法,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李清照痛失亲人、颠沛流离的生活苦痛和“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辛酸;品读柳永委身于烟花柳巷的坚韧不屈,用生命意志开创一派婉约词风的坚强;品味文天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的坚贞和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放。
这样,在与人物命运抗争的对话中,学生的生命意志在无形之中得到强化。
此外,在语文教学中还可以通过阅读、写作、教学评价各个环节渗透生命意识教育,这里不再一一赘述。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赋予生命教育,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生命、对人生的理解,对培养学生健康纯洁的情感,坚贞高尚的品质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也可以让“润物细无声”的生命之美,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彰显,提升了语文教学的人文素养和内涵程度,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愿从事语文教育的广大同行致力于生命教育的开掘,使语文的生命教育在人文教育的画廊中呈现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1]刘惊铎.体验:道德教育的主体[J].教育研究, 2003 (02) .
[2]王鑫.让生命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绽放异彩[J].新课程改革与实践,2009(4).
收稿日期:2011-08-11
【关键词】文本;生命教育;高中语文教学
当今中学教育往往注重逻辑化、系统化的科学知识与理论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广大青少年漠视生命,对生命认识不深,不懂得珍惜生命;生命情感匮乏,不懂得尊重生命;生命意志薄弱,不敢面对挫折。这不仅仅是学生生命意识淡薄的表现,更是学校生命教育的缺失,因此生命教育迫在眉睫。
笔者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说说一家之言。
1.树立生命教育的理念
由于当代教育价值取向的偏差,将知识技能的掌握作为惟一目的,忽视了生命过程的体验,压抑了生命力的活力,扭曲了生命的意义。爱因斯坦说:“只教给人一种专门知识、技术是不够的,专门知识和技术虽然是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给他一个和谐的人格。”
语文是一门灵性飞扬、具有浓郁人文特色的综合基础学科,在生命意识教育中肩负着神圣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应该首先树立生命教育理念,做好身教典范;其次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挖掘文本,加强生命意识的教育,使学生以前贤为镜,从作品的感悟中获得做人的榜样和规范,树立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教学中应该从文学作品中挖掘生命意识,唤起学生对人生生命意义的追求,从而塑造高尚的人格。那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真正触及了学生的心灵,完成了塑造高尚灵魂的伟大工程。
2.走进作品与生命对话
教学过程中学生品读文字就是品味作家的人生。诸子散文,唐宋诗词,戏曲小说等优秀作品都积累了作者丰富的人生经验,沉淀了他们的生命沧桑感、悲壮感,学生每天沐浴其中,接受着人生的洗礼,并一次次从作品的字里行间读着什么叫生命,生命隽永的深刻涵义?老子的“无为”、孔子的“仁"、庄子的逍遥,以及鲁迅 “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直面淋漓的鲜血”的信念;冰心妈妈与儿女的绵延漫长及生命的清新和坚韧......教师的职责,不是照本宣科,而是引领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体味作品中他们对于生命的坚贞信仰,让学生在与作家对话的过程中珍惜生命,敬畏生命,尊重生命。
2.1与作者对话,强化生命意识。
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对话,对文本进行重组,挖掘教材中的文化意识和生命体味。
学习《庄子》的《秋水》和《逍遥游》时,结合鲍鹏山的《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引导学生了解道家“生死齐一”的自然生命观。学习沈从文的《边城》时,引导学生去领略一个未被现代文明浸染的封闭的湘西乡村社会,感受那种纯朴向善的人性和一个个活脱脱的生命。学习鲁迅的小说《祝福》、《药》、《阿Q正传》,引导学生探索鲁迅先生的生命傲骨,寻找鲁迅先生探索生命的历程。
这样学生在与作者的对话中看到了生命意识的流动。“什么是生命?”“什么是对待生命的态度?”这一系列重大而深刻的话题,让他们的生命意识得到强化。
2.2与生命情境对话,升华生命情感。
引导学生与作品人物的经历对话、与人物的生命情感对话、与作者流露在字里行间的叙述情感对话,升华学生的生命情感。
《孔乙己》一文既包含了孔乙己在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之后的强烈不满,也包含了作者对他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对孔乙己的态度,评价酒馆老板、短工们对孔乙己的看法,激发学生的阅读情感,在探析人物的生命情感、作者的叙述情感的过程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学习《与妻书》时,让学生想象再现作者在狱中咬破手指给妻子写绝笔信的情境,要求从心理活动的角度设想自己置身于此境时的情思,然后将学生写出来的语段在课堂上朗诵并展开讨论。最后引导学生学会关心他人,认识亲情和爱心的责任,唤醒学生珍惜生命、珍惜亲情的情感。
2.3与命运抗争对话,坚强生命意志。
引导学生与命运抗争对话,从别的生命主体抗争中学习不屈不挠的精神。
学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课堂中我设计了“假如你置身海伦凯勒那样的处境,你们会怎样对待生命”的环节,引导学生与作者的生平事迹对话,了解海伦艰难的生命历程,体味在不幸遭遇中抗争的生命意志。然后在学生中展开对话,以小组为单位,实行组内交流。这样,学生感受到了命运的考验,也了解到了同龄人的生命态度。
同样的方法,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李清照痛失亲人、颠沛流离的生活苦痛和“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辛酸;品读柳永委身于烟花柳巷的坚韧不屈,用生命意志开创一派婉约词风的坚强;品味文天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的坚贞和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放。
这样,在与人物命运抗争的对话中,学生的生命意志在无形之中得到强化。
此外,在语文教学中还可以通过阅读、写作、教学评价各个环节渗透生命意识教育,这里不再一一赘述。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赋予生命教育,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生命、对人生的理解,对培养学生健康纯洁的情感,坚贞高尚的品质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也可以让“润物细无声”的生命之美,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彰显,提升了语文教学的人文素养和内涵程度,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愿从事语文教育的广大同行致力于生命教育的开掘,使语文的生命教育在人文教育的画廊中呈现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1]刘惊铎.体验:道德教育的主体[J].教育研究, 2003 (02) .
[2]王鑫.让生命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绽放异彩[J].新课程改革与实践,2009(4).
收稿日期:2011-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