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县市“1+4”多彩产业扶贫模式的经验与启示

来源 :农村农业农民·B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j92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产业扶贫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辉县市地处太行深山区,是河南省“三山一滩”重点区域,关注该市产业扶贫发展经验模式,对于解决脱贫致富问题,接续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意义重大。
   近年来,辉县市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产业为支撑,以收入为保障,以稳定脱贫不返贫为目标,立足县域红色历史文化资源、绿水青山生态资源和特色农产品产业资源优势,针对太行山区脱贫产业链条短、覆盖面小、集体经济弱等问题,通过政策扶持、机制创新、产权改革,谋划构建以“党建引领”,以“红色文旅”“绿色康旅”“特色农产品+”和“光伏电商”新兴产业为主导的“1+4”多彩产业扶贫体系,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太行山区贫困群众稳定持续增收的脱贫路径,补齐了发展短板,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其多彩产业扶贫模式很好地体现了特色经济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思路,较好地把握住了产业发展规律、区域发展规律和扶贫发展规律,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为其他地区提供了非常好的经验和启示。
   关键词:辉县市;“1+4”多元产业扶贫模式;经验启示
   辉县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面积2007平方公里,辖22个乡(镇)、街道,540个行政村,人口92万。作为河南省“三山一滩”重点区域,该市有建档立卡贫困村79个(其中深度贫困村25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8万人,其中大部分位于太行深山区,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薄弱,贫困人口脱贫难度大。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辉县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指示要求,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产业为支撑,以收入为保障,以稳定脱贫不返贫为目标,立足县域红色历史文化资源、绿水青山生态资源和特色农产品产业资源优势,针对太行山区脱贫产业链条短、覆盖面小、集体经济弱等问题,通过政策扶持、机制创新、产权改革,谋划构建以“黨建引领”,以“红色文旅”“绿色康旅”“特色农产品+”(中药材、食用菌、山楂等)和“光伏电商”新兴产业为主导的“1+4”多彩产业扶贫体系,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太行山区贫困群众稳定持续增收的脱贫路径。2016年以来,辉县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按期脱贫,贫困村全部退出,易地扶贫搬迁1580户5129人,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从3100元提高到13286元,增长328.6%。
   一、辉县市“1+4”多彩产业扶贫模式的具体做法
   辉县市通过“1+4”多彩产业扶贫大格局的构建,把贫困户与企业培育联系在一起,把贫困人口与产业发展联系在一起,让贫困群众“主动融入能致富、辛勤劳动可脱贫、生病卧床有收入”,既实现了扶贫脱贫,又补齐了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短板,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突出“党建引领”,加强组织保障
   辉县市具有“辉县人民干得好”的革命精神和光荣传统,先后涌现出了郑永和、孙钊、裴春亮、范海涛、张荣锁等多个先进模范人物。为此,该县坚持以基层党建为引领,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选出一个好支书、建立一个好支部、建设一支好队伍,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首先,在全市全面开展“五好”乡镇党委建设活动,深入推进“学先进群体、创五星支部”活动,大力实施“五个一批”(从现有“两委”成员中优育一批,从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优召一批,从退休干部、教师等人员中优请一批,从退伍军人中优选一批,从机关党员干部中优派一批)。近两年来,该市建立了2234人的乡土人才库,纳入村级组织后备力量385人,通过实施“五个一批”优配了178名村党支部书记。近期,又在市直单位优选了一批,到538个村任第一书记或村委委员,进一步加强了农村干部力量。其次,将脱贫攻坚纳入“党建领航、乡村振兴”红分管理制度,实现了从干部干、群众看到群众跟着干部干,脱贫攻坚没懒汉,再到群众积极主动干的转变,用“小积分”撬动了“大战略”,形成了精准扶贫脱贫的强大合力。
   (二)突出“一红”“一绿”,发展全域旅游
   辉县市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丰富,具有发展全域旅游的先天优势。在红色资源方面,按照“每一个红色旅游景点都是一个常学常新的生动课堂,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养”的指示精神,大力挖掘和改建扩建了革命历史文化遗产。在绿色资源方面,辉县拥有国家A级景区7家,国家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和攀岩公园各1处,景区数量与栾川县并列河南省第一位。
   辉县市举全市之力抓好全域旅游发展,倾力打造中原乡土旅游体验地、历史文化高地、中药文化养生之都、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全国旅游目的地。大力实施“旅游+”“+旅游”工程,积极发展红色文化、历史文化体验游和休闲度假游、健康养生游、科普研学游、工业旅游等全域旅游新业态,积极探索旅游扶贫新模式。建成了“辉县人民干得好”纪念馆、烈士陵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郭兴纪念馆、回龙村红色教育基地、尖山洼村艰苦奋斗教育基地等。2017年,新乡市举行红色教育培训基地教学点授牌仪式,辉县市回龙、裴寨村、郭亮洞、白马玉4个红色教育培训基地教学点正式启动。高标准建设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和精品民宿,创建国家和省级传统村落18家,省级旅游特色村23个,建成了五龙山主题公园、龙溪温泉、聚宏生态园、里沟极限运动庄园等一批乡村旅游休闲观光园区,积极推进太行水寨、南太行公司特色民宿、三湖小镇和张泗沟特色民宿等项目建设,进一步发展壮大乡村旅游,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辉县市以涉旅乡镇和重要旅游道路沿线为重点,加快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大力推广花卉、林果、中草药等特色种植,缝合景区、镇区,打造风景农业观光带,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推进精准扶贫,建设美丽城乡,真正把游客吸引住、留下来。
   2019年,辉县市接待游客1200万人次,全市发展采摘园、农庄、合作社等涉旅经营主体162家,农家院近千家,吸纳贫困群众就业2000余人,人均年增收1.5万元,700多户贫困群众依托旅游自主创业,社会效益70亿元,被评为全省旅游扶贫示范县、乡村旅游示范县。    (三)突出农产特色,提升延链增值
   辉县市境内山地丘陵约占全域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中药材、野山楂、食用菌、山核桃等特色农产品资源丰富,种植和深加工优势明显。仅中药材一项品种就多达1017种,素有“天然药库”之称,是国家28个道地中药材产业生产重点县、中国中药材基地。辉县百泉药交会有600多年历史,与河北安国、江西樟树并称全国“三大药交会”,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百泉药都”是全国首批6家中药材物流实验基地之一。该市坚持把中药材、食用菌、野山楂等特色产业作为增加贫困群众收入、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壮大县域经济的优势产业来抓,积极探索“特色农产品+”模式,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着力推动中药材产业和脱贫攻坚互促共进。
   一是抓种植,建基地。辉县市野生中药材超过100万亩,人工种植近10万亩,规划整理野生中药材30万亩,其中连翘20余万亩,销售量占全国的四成,产值超过5亿元。全市从事中药材种植、收购、加工、销售的群众1万余人,每年创造社会经济效益5.8亿元,努力形成“野生有保护、种植有规模、发展有特色、产业有效益”的中药材发展格局,全力打造太行山前最具活力的中药材种植、加工、销售集散地。
   二是抓特色,创品牌。规划设立中药材保护区,培育“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道地药材品牌,成功申报了辉县山楂、山药、核桃、党参、青萝卜、香稻6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正在申报连翘、柏仁、七桃仁、全虫4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辉县山楂”有300多年的历史,药用价值全国最高,被誉为“豫北红”,是全国五大山楂产地之一。百泉制药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百泉牌”山楂丸,年销售收入超亿元;山之孕、山里红、涌泉、楂之恋、洪爽、四季堂等6家山楂加工企业,形成了山楂饮料、山楂酒、山楂冻干、山楂果脯、山楂糕、山楂粉等系列产品,年销售额超亿元。南寨镇组织与贫困群众签订山楂收购合同,每公斤比市场价格高出10%,仅此一项就户均增收1000多元。为了促进产业升级,南寨镇引进了河南诚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建成清洗、篩选、切片、烘干流水作业生产线,对山楂核进行精细研磨打粉,成为畅销的保健产品,正在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从山楂中萃取黄酮。同时,山区集中在南寨镇建设冷库,平原地区在洪洲、高庄、占城等乡镇建设冷库、冷藏室和烘干房,实现花果错时销售,促进以红果为主的太行山前百里林果带经济发展,有力助推群众脱贫致富。
   三是抓项目,强支撑。重点抓好5亿元的豫北中药材物流基地项目,建设5万平方米的中药材储存、开发、深加工等项目,有效解决中药材种植、加工和销售难题,进一步完善提升产业链条;3亿元的郭家寨中草药健康养生园项目,规划总面积4000亩,集自然观光、乡村休闲、文化体验、户外运动为一体,被认定为河南省首批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3亿元的驯化黄河流域太行山段草本植物示范园区项目,由该市百泉药都、聚宏公司与清华大学合作,建立中药材产业发展大数据平台,进一步加强区域内中药材保护研发,为做大做强中药材产业提供有力支撑。
   (四)突出新兴产业,促推光伏电商
   辉县市着眼长远,瞄准紧跟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导向,强力推进光伏扶贫,在全市规划建设了66座联村光伏电站,项目总投资2.32亿元,总规模32.6兆瓦,年发电收益3300万元,成为河南省首个政府投资光伏产业的县级市。光伏发电项目由政府全额投资建设,建成后资产全部移交村集体。成立辉县市扶贫开发投资有限公司并作为投资管理运营主体,严格“五统一”运作模式,组建光伏运维管理中心,真正使电站“使用三十年,受益三代人”。自2018年6月电站并网发电以来,该市上网发电量9442.6万千瓦时,累计收益8000余万元,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户中重度残疾人、大病患者、老年人、无劳动能力人员直接补贴应享尽享。坚持“ABC”分类扶持的做法,对有劳动力能自主创业或外出务工稳定脱贫的A类示范户,鼓励其自主创业或外出务工,对优秀外出务工贫困劳动力进行奖补;对有劳动能力不能外出务工的B类中间户,通过光伏公益性岗位安置,实现年增收11400元;对无劳动能力脱贫难度较大的C类困难户,通过光伏直补,实现13150名贫困人口人均年增收1800元。同时,大力发挥光伏扶贫的带动效应,为79个贫困村带来不低于6万元的村集体收入;投资1633万元建设了4574盏太阳能路灯,有效提升了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积极推进“光伏+农业”新模式,吴村镇王里村建成了175千瓦的农光互补高效大棚和10座农业高效大棚,村集体年收入达21万元;积极探索发展板下经济,鼓励贫困群众在电站内发展特色种植、养殖,目前8个站区内实施了农光、牧光互补项目,使贫困群众真正实现了阳光增收。2020年11月3日,全省光伏扶贫工作推进会在辉县召开,成为河南新能源建设和光伏扶贫的典范。
   推进电商扶贫工程。该市张村乡立足红薯产业种植、加工、销售三个环节做文章,拉长产业链条,每年举办粉条节,大力发展粉条深加工、电商销售等新兴产业。张村乡九月天食品有限公司,产品涵盖红薯粉丝、自发热火锅、酸辣粉等数十种产品类别,年销售额达3.3亿元,累计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65人就业,年收益3万元左右。2020年,投资300万元建设尚品电子商务公司,为40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建立淘宝店铺,可实现148种特色优质扶贫产品线上线下同步销售。目前,全市通过实施电商扶贫,已累计帮助贫困群众销售农特产品200多万元,促进农村产品上行金额累计达2.3亿元,其中贫困地区上行金额累计1500万元,被评为全省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积极动员全社会力量推进消费扶贫,坚持开展扶贫产品展销对接活动,今年全市扶贫产品销售近6亿元。
   二、辉县市“1+4”多彩产业扶贫模式的基本经验
   (一)抓好基层党建,形成强大合力
   辉县市突出党建引领和“辉县人民干得好”的时代精神,围绕特色产业扶贫这一主题,把扶贫脱贫嵌入到乡村振兴工作之中,开展“支部认类、党员认格、农户认星、企业认村”“四认领”活动,全面推动党建扶贫双推进工作,深入开展“自强、诚信、感恩”教育,让群众看到身边的故事,看到通过部门帮、支部引、党员带的脱贫户勤劳致富的典型示范案例,通过现场观摩种养殖、劳动就业、农村工匠、电子商务等实用技术培训后贫困户自我发展脱贫的活生生例子,切实教育了群众真正流自己的汗,干自家的事,不养懒汉,互帮互助,自觉或监督他人主动参与发展产业。    (二)创新体制机制,培养发展动力
   辉县市根据现有产业基础,建立了发展山地丘陵特色农业产业、培育龙头企业、壮大村集体经济、整合财政涉农资金等机制,推行传统优势农业与新兴产业协调发展模式、涉农扶贫专项资金专款专用方式、“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新型经营方式,推动了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了区域经济繁荣发展,激发了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带动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实现贫困村村村有产业支撑、贫困户户户有增收项目、主要劳力人人掌握实用技术的目标,做到了贫困人口产业扶持全覆盖。
   (三)推进改革深化,激发产业活力
   围绕打好红色文旅、生态康旅、绿色种植加工、清洁能源“四张牌”,坚持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全市优选128个星级示范村(其中贫困村12个),累计投入资金3.5亿元,以星级示范村引领带动一般村、贫困村整体提升。推动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盘活农村资源,激活农村活力,发展新型经营主体,让农村土地资源“死权”变“活权”、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输血”式扶贫变“造血”式扶贫,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贫困户脱贫致富的目标。将脱贫攻坚与文明村镇创建结合起来,目前全市创建国家级文明村镇5个,省级2个,市级60个,县级204个,其中有30个贫困村,被评为全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国家级试点县。
   (四)培育龙头企业,创新组织模式
   按照园区布局企业发展,培育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龙头企业,带动各乡镇企业和村集体经济。目前,园区内培育了以加工中药材、野山楂、核桃、坚果为主的特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其他农产品初制小龙头企业,通过“收购—加工—销售”一体化,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目前,辉县市有规模以上企业148家,新乡市及其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4家,中小企业及合作社3万多家。该市发挥县域企业众多、基础较好优势,全力推动企业带贫。该市冀屯镇围绕打造“中国第一菇”,形成了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以合作社为纽带、以农户为基础的食用菌产业格局,成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亚洲日产规模最大的食用菌企业星河生物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贫困户”模式,与冀屯镇178户贫困户签订带贫协议,无偿向贫困户提供原料、技术服务、产品回收,仅此一项就户均年增收800元;根据年均5000吨生产原料需求,面向贫困户收购玉米芯1000吨,覆盖周边7个乡镇2000余户贫困群众,户均增收350元。米多奇食品公司通过吸收就业、金融扶贫等形式带动贫困群众850余人,其中通过安排就业的贫困劳动力人均年增收2.8万余元。大北农公司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2000年以来面向全省40多个县开展“公司+农户”富民工程,累计带动1500多户贫困户增收致富,带动100多万人走上了科学养殖致富道路。
   三、辉县市“1+4”多彩产业扶贫模式的实践价值
   辉县市立足持续稳定增收,构建了“1+4”多彩产业扶贫大格局,实施党支部、龙头企业、农户、基地、贫困户、合作社、专业大户、电商等多主体自由组合的产业扶贫,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受益,实现农业产业增收。脱贫攻坚之初,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多数为零,目前,辉县市村集体经济收入“空壳村”全部清零,村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460个,占85%,其中79个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在6万元以上。这些非常明显的成果,说明辉县市委、市政府较好地把握住了区域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律,符合山区丘陵地区开发式扶贫的时代要求,具有较高的现实示范意义和理论实践价值。
   (一)符合农村扶贫工作实际,脱贫效果好
   农村扶贫面对的是贫困人群,他们大部分文化素质较低,思想观念相对落后,劳动能力相对较差。但辉县市能够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区位优势、现实情况,多路径、多手段、多方式发展农村产业,符合农村扶贫工作实际,产业发展成效非常突出。
   (二)符合区域比较优势原则,特色优势强
   辉县市在“三农”产业发展上,根据区位特点、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市场环境等,较好地发挥出了比较优势,使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特色经济就是竞争力,特色经济越突出,一个地方的资源配置效率就越高,优势就越突出。辉县市发展红色经济、黄色经济、白色经济、绿色经济进行多彩产业扶贫,很好地体现了特色经济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思路。遵循“宜工则工、宜农则农”的发展原则,围绕当地资源禀赋来规划和发展特色经济。
   (三)符合农村产业成长规律,内生动力足
   辉县市立足于实际,产业发展轨迹从初级到中级、高级不断演进,无论是产业培育、产业成长还是产业相关政策,都符合农村产业成长规律。围绕集聚发展、融合发展、生态化发展,增强产业要素的吸引力,不断形成要素流动的洼地效应或磁场效应。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这是乡村振兴里产业振兴的一个重要的路径。只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了,也就是说产业之间边界模糊了,产业化发展的活力和动力才能激发出来。“一产”比较效益低,要调动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就要增加农民收入,只有把二产、三产嫁接到一产上,才能提高附加值。所以说,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是“三农”产业发展的一个根本路径。
   (四)符合县域经济发展要求,转型升级快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最根本和关键的是发展产业,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和基石。辉县市县域经济本身就比较强,在产业发展上体现出了“马太效应”,进入了良性循环,对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四、辉县“1+4”多彩产业扶贫模式的借鉴启示
   (一)党建引领,筑牢坚强堡垒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好党建促脱贫攻坚,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经验”,并强调“要把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贯彻落实党的脱贫攻坚部署的战斗堡垒。辉县市以党建引领,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同脱贫攻坚有機结合起来,选好配强领导班子,发挥好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筑牢坚强战斗堡垒,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统筹、协调推进、凝聚各方力量的强大合力,确保脱贫攻坚的各项决策、部署和要求不折不扣地落实到基层,全面提升贫困地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通过五好支部建设和第一书记工程,发挥了共产党员示范带头作用,形成了真扶贫扶真贫的社会合力,增强了农村产业和集体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为打赢收官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因地制宜,选准特色产业
   要充分发挥产业扶贫的“造血”功能和支撑作用,选准产业是前提条件。辉县市立足山地丘陵地区的资源优势、产业发展现状、产业市场发展潜力、社会需求状况、生态环境承受能力、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能力等因素的基础上,选取适宜的产业发展类型,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处理好短期脱贫和长效增收的关系。从实际出发,大力开发“旅游+”和“产业+”,围绕红色文旅、绿色康旅、特色产业、新兴产业等“4大扶贫工程”和“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产业行动,同步推进短平快和周期长、管今后的项目,处理好贫困户与企业、合作社的利益联结机制,公平分配各主体利益,提高贫困农户参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
   (三)规模经营,发展合作组织
   农业合作组织在促进贫困户增收,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产业扶贫需要因地制宜发展产业,也需要专业合作组织的带动。辉县市在发展产业扶贫过程中,按照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发展的要求,全面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发展方式,让贫困农户自主参与到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激发内生动力,把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能人大户和农户“绑”到一起,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对贫困户的带动作用。鼓励贫困户以产业扶贫资金、小额贷款和土地、林地经营权等资金资产入股龙头企业,变农户为股东,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结机制。
   (四)产链融合,衔接乡村振兴
   如果说脱贫攻坚中扶贫产业发展是一种造血式开发,那么乡村振兴中扶贫产业发展需要演变为优血式发展。辉县市在巩固现有扶贫产业发展的基础上,着手谋划由造血式开发向优血式发展的转换,通过资金引导、政策支持等措施,诱引扶贫产业由培育向延链、基础向研发、特色向品牌、大众化向差异化等方面转换,促使造血活起来、强起来、优起来,更加符合现代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和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在实现扶贫脱贫的同时,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改变着贫困群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在促进农村产业的提质增效的同时,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潜在动能。
   调研组成员:谷建全、刘俊勋、耿德建、刘道兴、施保清、朱攀峰、田文富、黄进勇
   执笔人:田文富、朱攀峰
其他文献
摘 要:目前高职院校在校大学生到农村服务存在着实践时长不够、与专业结合不强、对农村建设产生的影响不够强等问题,而农村对大学生到农村实践也存在了解不到位、与学校之间交流不够等问题。本文针对高职院校在校大学生到农村实践锻炼的现状进行调研,分别对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商贸管理与外语系学生、普通农村村民进行调研,分析存在问题,结合系部实际情况对学生实践方式进行调整,分别从加长时长、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实践
期刊
督查检查不妨多些“换位思考”   “一天能接到四五起来自不同部门的督查检查考核通知。”近日,某市一名扶贫干部表示,“检查主要是提问对贫困户个人信息记得准不准,一些上了年纪的村干部不得不连夜背数字。”   督查检查考核本是推动落实、改进作风的手段方式,用得好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用得过多过滥也会适得其反,既违背制度设计初衷,又增加基层负担。笔者以为,让督查考核“回归本源”,不妨多些“换位思考”。  
期刊
摘 要:本文旨在调查独立学院日语专业学生进行二外英语学习移动学习现状,包括常用的英语App类型及他们对各英语App的学习态度、学习时间、学习策略、学习效果等。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提出在移动学习中有效利用英語App的建议,旨在改进移动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对英语移动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高效利用英语App进行移动学习,进一步推动信息化教学改革。   关键词:英语移动学习;日语专业学生;移动学
期刊
今年以来,福建省柘荣县9个乡镇均开办“乡村党校”,有针对性地对党员群众进行思想和认识上的培训提升。   在农村一些支部的党课还存在不接地气的情况。主要是方式老套,不注重创新,没有吸引力,有的党课“念稿子”生搬硬套,难以收到教育效果。   为农村黨员讲课要从基层需要出发,采取“应约式”培训,确保党员群众听得进、听得懂、有效果。要按照“党员需要什么,党课就讲什么”的原则,找准农村党员群众的特点,确
期刊
摘 要:选派第一书记驻村扶贫,是我国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的一项重要政策,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在贫困村脱贫致富过程中,第一书记能够利用并整合个人及社会资源,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协助基层组织建设,寻找项目扶持和资金赞助,解决贫困村资金短缺的问题,有利于改善贫困村落后面貌,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   关键词:第一书记;精准扶贫;乡村治理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决打赢
期刊
近日,洛阳理工学院为313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过冬棉衣。为保护学生隐私,学校买了多款棉衣,贫困生可以自己挑选,试穿到满意为止,此举让贫困生感到很暖心。   给贫困生送温暖,办好事要有好方法。此前一些学校在给贫困生发放生活用品时,款式颜色比较统一,在一些贫困学生看來,犹如给他们贴上了“贫困生”的标签,容易招来异样的眼光。因此,一些温暖刚送下去,就被“冷藏”起来。   由此可见,学校在资助贫困生的
期刊
摘 要:农业现代化背景下,安吉白茶正努力从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传统农业向订单农业转型,试图通过利益共同体将小农户纳入行业整体发展,但当地仍有不少农户选择“一家一户”的自产自销的农业经营方式。本文立足于政府、企业与农户三者关系,采用个体行为和结果的MARS模型探究安吉当地农户选择自产自销的原因及其内在机制,为小农户突破大市场壁垒,促进产业一体化发展提供新的切入点。   关键词:安吉白茶;小农户;自产自
期刊
“为了坚决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我们李寨镇党委提出了疫情防控工作的‘八个持续’‘三个零’具体防控措施,要求全镇党员干部要用生命去坚守,确保李寨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2月4日,河南省项城市李寨镇党委书记张继伟如是说。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乔庄村在李寨镇党委、政府的指导下,迅速采取相应的宣传和管理措施,严防疫情在乔庄村出现。   通往邻村路口设隔离关卡,由专人专门看守;对进出村乡亲进行劝离;
期刊
近年来,“生殁双循环”是河南省方城县在农业农村工作实践基础上提出的种养循环的重要论断。所谓“双循环”,即生的循环:畜禽养殖→粪污收集→沼气、沼渣及沼液→饲料(有机粮、有机菜)种植→畜禽养殖。殁的循环:病死畜禽→有机肥(骨粉等)→农业种植→秸秆及废菜叶→畜禽养殖→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在这一理论指导下,以实施全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试点项目为契机,成功探索实践了养殖粪污就地消纳、转化增值、集中处理三种农牧
期刊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突然而至的新冠肺炎疫情,把刚刚跨进新年门槛的人们一下从欢乐的海洋拉进了无边的暗夜。   应对疫情,人大发出“动员令”   1月27日,大年初三。正当大家沉浸在新春的欢乐之中尽享幸福时光的时候,河南省人大代表、三门峡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建勋却毅然踏上了返回三门峡的列车。日益严重的新冠肺炎疫情使他心情沉重,再也无法平静。一回到单位,他就立即投入工作,研究机关疫情防控方案。为充分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