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研究性学习是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参与社会实践和进行研究性学习,课堂延伸到社会的大环境中,学习的内容与侧重点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它的目的与素质教育可以说是不谋而合,都是培养出具有时代创新精神的创新人才。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素质教育;人才培养
研究性学习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泛指一切探究问题的学习,可以贯穿于各科各类的学习活动之中;从狭义上解释,只从生活与科学实践中选择和确定课题,运用类似于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学习,获取知识技能,激励探索精神,提升创新能力。研究性学习把“探索”“发现”“创造”视为人的本性,追求个性的自我构建与完善。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开放式的学习,学习内容是开放的,获取知识的渠道是开放的,师生关系是开放的,从而为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创新才能的自主性发挥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它注重对实践的感受与体验,强调自身经历,主张让学生以各自的爱好、特长、兴趣等选择自己喜欢的研究内容。
一、 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权威地位的改变是对素质教育的弘扬,对“应试教育”的扬弃
由于“研究性学习”大量依赖教材、教师和校园以外的资源,学生自己在大学、研究所、企业、商界找到了许许多多指导教师,课堂已不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场所,学习内容也不仅仅是教科书。教师失去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和垄断,教师第一次处于被学生选择的地位,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从分学科走向跨学科……这种学习方式的变化,必然导致师生关系变化。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制定者、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绝对权威。师生之间不能平等地交流、探讨,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下,学生的创新能力很难得到良好发展。“研究性学习”把教师从“知识权威”的神坛上拉了下来,教师不再是知识传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有力的促进者,根据学生的研究活动需要而提供有力的帮助。教学的目的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因此,教学凡事应当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活动过程。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讨论、研究、实验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引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进程。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发展。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但并不是说教师在这种活动中就可有可无。事实上,从选择一个好的课题,遵循科学方法展开研究到最后的结论,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反思性与创造性的教学方式,它要求教师具有知识的整合性,多学科的、丰富而渊博的知识,要求教师具有敏锐的眼光和见解,引导学生进行深刻反思和勇敢地创造。因此,教师必须学习新的教育观念,采用开放式、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正如瑞士教育家皮亚杰所说:“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去获得,或者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递给他们。”
二、 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是对素质教育的遵循,是对“应试教育”的超越
“研究性学习”采用开放式、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主动探索、实践、发现和体验中学会思考,大胆质疑,勤于动手,引导学习,学会创造。不但教给学生书本上的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创新式学习方式。教师不再是奉送真理,而是要教学生发现真理;教师不再是给学生以金子,而是教会学生学会淘金术。要强调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的组织指导作用,学生的学习环境不再是“教什么,学什么”,而是以学懂、学会为目标,更加强调懂学、会学的过程,强调学会学习、学会探索和发现问题的过程。
主体性教育教学思想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是改造传统的“应试教育”的理论工具。主体性教育思想的实质就是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在主动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并进而学会创新。所以,“研究性学习”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突破原有的学科教学的封闭系统,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它改变的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地点和内容,更重要的是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渠道,使他们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中获得一种新的学习体验。“研究性学习”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性和选择权,使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在课题研究中涌现出不少奇思妙想,用科学创新的精神在学习,探索成了学生最大的乐趣。“研究性学习”不仅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且通过改变学习方式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它尊重每个学生独特的个性,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创造的空间。因此,研究性学习洋溢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三、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性评价方式是对素质教育“以人为本”思想的集中体现
“研究性学习”与传统教学的一个不同之处,在于它对学生的“学”的充分重视。它把学习视为一个学习者进行主动建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主体总是以自己已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选择一些信息,忽视一些信息,从中得出结论。在传统的以灌输为主的教学中,由于以知识的重复再生产为唯一目的,因而在教学评价中注重标准化测试,这种评价方式过分重视学生学习和思维方式的统一性,压抑了学生个性的成长,也消解了知识对于人生活的意义。“研究性学习”把知识作为一种过程而非结果,肯定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建构独特意义的过程,对这一过程的评价不是单一的、封闭的,而应是一个开放的、多元的动态过程。“研究性学习”要求新的课程评价观,它将彻底地改变量化评价一统天下的局面,将“质性评价”作为基本方法。针对这一点,“研究性学习”评价应当是一种过程性评价,评价的方法应当多样化。具体地说,在评价对象上,既有学生个体,又有学生群体;在评价内容上,包括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态度、创新能力、搜集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动手能力、合作及人际交往能力、文字表述能力等。在评价方式上,要做到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重在形成性评价;综合性评价与分析性评价相结合,重在综合性评价;有统一标准的评价与关注个性差异的评价相结合,重在差异性评价;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重在自我评价等等。
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是“以人为本”的课程体系。实践证明,多一把尺子就多了一批好学生,只有实现评价多元化,才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走向成功。
四、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应用是对素质教育实质的提升
素质教育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和发展的体系,创新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据研究,兴趣广泛、目标专一、独立性强、自主性强、情感丰富、一丝不苟是创造性学生的六大个性特征。创造性或创新性是人类的本质特性,但并不是说人生来就有创造性思维,不经教育就会发明发现,创新型人才主要是后天教育形成的。从教育的特点来看,素质教育实质就是发挥人的主动性,发展人固有的创造性本质的教育,发展人类对已有知识的运用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一门学生自己负责完成的课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成为研究课题的实践者。“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其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索性学习活动,教师起着指导的作用。“研究性学习”的这些特点,必然会突破原来学科教学的封闭性,把学生置于一种主动、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在实践中体验、学会学习、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性不是一个空间概念,而是一种学习方式,为了获得解决问题的途径,学生可以到社会上做调查,也可以到大学、科研机构访问请教,还可以在学校查阅资料,上网和有关人员讨论问题。由于每个课题的解决都会涉及很多知识,学生通过各种活动,很自然地就在自己已经学过的知识之间建立起一定的联系,并知道如何运用这种知识。
在解决问题阶段,学生要将取得的成果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材料和口头材料。成果的表达方式不管是写出调查报告,还是采取辩论会、研讨会、搞展板、出墙报等,都是学生主体在用自己的调查结果表述自己的观点。在听取别人的观点以及与别人辩论的过程中,不但要学会欣赏别人,而且自己的责任感、自信心、进取心、意志、毅力、气质等非智力因素都得到不同程度提升。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口号。在研究性学习与素质教育中,我们正在努力地实现着这一口号,使学生真正在教师指导下能够全面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建平.聚焦新课程[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李森,于泽元.对探究教育几个问题的认识[J].教育研究,2002(2).
(许昌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素质教育;人才培养
研究性学习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泛指一切探究问题的学习,可以贯穿于各科各类的学习活动之中;从狭义上解释,只从生活与科学实践中选择和确定课题,运用类似于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学习,获取知识技能,激励探索精神,提升创新能力。研究性学习把“探索”“发现”“创造”视为人的本性,追求个性的自我构建与完善。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开放式的学习,学习内容是开放的,获取知识的渠道是开放的,师生关系是开放的,从而为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创新才能的自主性发挥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它注重对实践的感受与体验,强调自身经历,主张让学生以各自的爱好、特长、兴趣等选择自己喜欢的研究内容。
一、 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权威地位的改变是对素质教育的弘扬,对“应试教育”的扬弃
由于“研究性学习”大量依赖教材、教师和校园以外的资源,学生自己在大学、研究所、企业、商界找到了许许多多指导教师,课堂已不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场所,学习内容也不仅仅是教科书。教师失去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和垄断,教师第一次处于被学生选择的地位,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从分学科走向跨学科……这种学习方式的变化,必然导致师生关系变化。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制定者、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绝对权威。师生之间不能平等地交流、探讨,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下,学生的创新能力很难得到良好发展。“研究性学习”把教师从“知识权威”的神坛上拉了下来,教师不再是知识传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有力的促进者,根据学生的研究活动需要而提供有力的帮助。教学的目的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因此,教学凡事应当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活动过程。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讨论、研究、实验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引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进程。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发展。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但并不是说教师在这种活动中就可有可无。事实上,从选择一个好的课题,遵循科学方法展开研究到最后的结论,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反思性与创造性的教学方式,它要求教师具有知识的整合性,多学科的、丰富而渊博的知识,要求教师具有敏锐的眼光和见解,引导学生进行深刻反思和勇敢地创造。因此,教师必须学习新的教育观念,采用开放式、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正如瑞士教育家皮亚杰所说:“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去获得,或者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递给他们。”
二、 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是对素质教育的遵循,是对“应试教育”的超越
“研究性学习”采用开放式、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主动探索、实践、发现和体验中学会思考,大胆质疑,勤于动手,引导学习,学会创造。不但教给学生书本上的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创新式学习方式。教师不再是奉送真理,而是要教学生发现真理;教师不再是给学生以金子,而是教会学生学会淘金术。要强调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的组织指导作用,学生的学习环境不再是“教什么,学什么”,而是以学懂、学会为目标,更加强调懂学、会学的过程,强调学会学习、学会探索和发现问题的过程。
主体性教育教学思想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是改造传统的“应试教育”的理论工具。主体性教育思想的实质就是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在主动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并进而学会创新。所以,“研究性学习”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突破原有的学科教学的封闭系统,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它改变的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地点和内容,更重要的是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渠道,使他们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中获得一种新的学习体验。“研究性学习”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性和选择权,使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在课题研究中涌现出不少奇思妙想,用科学创新的精神在学习,探索成了学生最大的乐趣。“研究性学习”不仅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且通过改变学习方式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它尊重每个学生独特的个性,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创造的空间。因此,研究性学习洋溢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三、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性评价方式是对素质教育“以人为本”思想的集中体现
“研究性学习”与传统教学的一个不同之处,在于它对学生的“学”的充分重视。它把学习视为一个学习者进行主动建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主体总是以自己已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选择一些信息,忽视一些信息,从中得出结论。在传统的以灌输为主的教学中,由于以知识的重复再生产为唯一目的,因而在教学评价中注重标准化测试,这种评价方式过分重视学生学习和思维方式的统一性,压抑了学生个性的成长,也消解了知识对于人生活的意义。“研究性学习”把知识作为一种过程而非结果,肯定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建构独特意义的过程,对这一过程的评价不是单一的、封闭的,而应是一个开放的、多元的动态过程。“研究性学习”要求新的课程评价观,它将彻底地改变量化评价一统天下的局面,将“质性评价”作为基本方法。针对这一点,“研究性学习”评价应当是一种过程性评价,评价的方法应当多样化。具体地说,在评价对象上,既有学生个体,又有学生群体;在评价内容上,包括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态度、创新能力、搜集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动手能力、合作及人际交往能力、文字表述能力等。在评价方式上,要做到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重在形成性评价;综合性评价与分析性评价相结合,重在综合性评价;有统一标准的评价与关注个性差异的评价相结合,重在差异性评价;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重在自我评价等等。
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是“以人为本”的课程体系。实践证明,多一把尺子就多了一批好学生,只有实现评价多元化,才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走向成功。
四、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应用是对素质教育实质的提升
素质教育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和发展的体系,创新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据研究,兴趣广泛、目标专一、独立性强、自主性强、情感丰富、一丝不苟是创造性学生的六大个性特征。创造性或创新性是人类的本质特性,但并不是说人生来就有创造性思维,不经教育就会发明发现,创新型人才主要是后天教育形成的。从教育的特点来看,素质教育实质就是发挥人的主动性,发展人固有的创造性本质的教育,发展人类对已有知识的运用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一门学生自己负责完成的课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成为研究课题的实践者。“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其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索性学习活动,教师起着指导的作用。“研究性学习”的这些特点,必然会突破原来学科教学的封闭性,把学生置于一种主动、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在实践中体验、学会学习、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性不是一个空间概念,而是一种学习方式,为了获得解决问题的途径,学生可以到社会上做调查,也可以到大学、科研机构访问请教,还可以在学校查阅资料,上网和有关人员讨论问题。由于每个课题的解决都会涉及很多知识,学生通过各种活动,很自然地就在自己已经学过的知识之间建立起一定的联系,并知道如何运用这种知识。
在解决问题阶段,学生要将取得的成果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材料和口头材料。成果的表达方式不管是写出调查报告,还是采取辩论会、研讨会、搞展板、出墙报等,都是学生主体在用自己的调查结果表述自己的观点。在听取别人的观点以及与别人辩论的过程中,不但要学会欣赏别人,而且自己的责任感、自信心、进取心、意志、毅力、气质等非智力因素都得到不同程度提升。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口号。在研究性学习与素质教育中,我们正在努力地实现着这一口号,使学生真正在教师指导下能够全面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建平.聚焦新课程[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李森,于泽元.对探究教育几个问题的认识[J].教育研究,2002(2).
(许昌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