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一项技术引发的旱作新革命

来源 :中国经济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nggang821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旱魔在甘肃的大地上持续的肆虐着。甘肃省政府新闻办自2月份以来,连续就这一主题举行的发布会已经不少于5次。据介绍,此次属50年未遇的大旱。
  甘肃受旱地区主要集中在该省东部、中部地区,因为持续少雨雪,气温持续偏高,土壤墒情明显下降。其中,庆阳市中北部大部分麦田出现五至十厘米的干土层。干旱造成此间冬小麦苗情有所下降,同时对今年春播生产造成威胁。
  在甘肃的历史上,大旱之年,往往意味着粮食绝收,饥荒之年随之而来:如“民国十八年”、“一九五八年”两次大的饥荒,饿殍遍野,老百姓纷纷逃离他乡。
  后来,随着农业种植技术的不断提高,甘肃农业的产量也在不断提高。但干旱少雨、旱灾频频仍然制约着这里的粮食增收问题。每有旱情,粮食必然减产。这一状况一直持续到一项新的旱作农业技术的问世。
  
  一个新名词:全膜双垄沟播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2月上旬从甘肃省农牧厅获悉,甘肃的旱情日益加重,受旱面积约有1500万亩。该省采取开辟抗旱水源,扩大冬灌面积等措施,还计划“今年在推广500万亩全膜双垄沟播面积的基础上,再新增150万亩覆膜面积,积极主动抗旱。”
  全膜双垄沟播技术,这是一个新名词,专家的解释是“在地表起大小双垄后用地膜全覆盖,在沟内播种作物的种植技术,在玉米种植中应用效果尤为突出。”传统的覆膜技术是覆一行地,留一行地,而它的特点是将地面全部覆盖,便于保墒。其创新点在于:覆盖方式上由半膜覆盖变为全膜覆盖;种植方式上由平铺穴播变为沟垄种植;在覆盖时间上由播种时覆膜变为秋覆膜或春季解冻时覆膜。
  甘肃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负责人杨祁峰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这一技术之所以能大幅提高玉米等农作物产量,大大提高作物抗旱能力,主要是因为这一技术可显著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将微小降雨集流渗入玉米根部,增加光照强度,增加积温,有效抑制田间杂草,减轻土壤盐碱危害。
  甘肃省省委书记陆浩曾撰文说:“2007年,甘肃中东部地区发生特大干旱,我在地处中部干旱区的静宁县调研时发现,采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种植的玉米长势良好,与没有采用这项技术的庄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凸现了这一技术的抗旱增产优势。”
  据介绍,在相同的条件下,采用这种技术种植玉米增产35%以上,种植马铃薯增产30%以上。使甘肃旱地玉米亩产最高达700公斤,改写了我国旱作农业产量低而不稳的历史。今年甘肃将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500万亩,力争增产粮食10亿斤。
  这项技术的推广使用,使甘肃粮食连续五年实现增产,2008年总产达到了877万吨,总产创历史最高水平。
  从2008年秋季开始,甘肃省已提前完成来年的秋覆膜面积140万亩,今年早春计划顶凌覆膜面积达到300万亩。随着旱情的加剧,覆膜面积还在增大。
  
  通渭:推广新技术抗旱增收
  
  通渭县平襄镇宋堡村的农民王平指着眼前4亩被地膜全覆盖的田地说,这将是今年大旱的年景下最有希望丰收的。他之所以心中有底,缘于2008年甘肃推广的全膜覆盖玉米的好收成。
  为增强农业的抗旱能力,甘肃总结推广了以全膜双垄沟播为首的“五项技术”,这些农业技术为这个干旱大省的粮食丰收奠定了基础:
  “对于历史上曾经因旱灾而酿成饥荒的通渭,如何解决粮食问题一直是一个核心问题。”通渭县委书记燕胜三如此表示。在各地政府以招商引资为主要任务的当下,燕胜三显得有些另类。
  据了解,在通渭,以冬小麦为主的大面积夏粮作物年年不可避免地要遭受“卡脖子”旱,产量低而不稳甚至绝收。而近两年推广的全膜玉米亩产630公斤左右,相当于小麦亩产量的3至7倍,马铃薯的亩收益相当于小麦的2至3倍。
  “这让我们看到了丰收的希望!”燕胜三兴奋地说,“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推广,使通渭县这个典型的旱作农业区走出了一条依靠科技支撑调整农业结构、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新路子!”他介绍,通渭县已经确立了“3个50万亩”的种植业结构调整框架,即完成全膜玉米种植50万亩,种足种好优质马铃薯50万亩,使全县优质牧草留床面积达到50万亩。
  为加快这一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早在2008年10月29日,通渭县委、县政府召开全县全覆膜玉米和马铃薯种植大户奖励暨决战秋覆膜大会,奖励了6位种粮大户。
  从2007年夏收之后,通渭县选派出千名干部下基层,通过逐村逐社召开群众大会、进村入户算账对比等办法,引导群众压缩小麦,预留地块,准备物资,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玉米。
  2007-2008两年,该县在大面积示范推广的同时,农业部门还在不同区域专门设立了核心示范区,建立核心示范区10多个、5万亩,核心示范区的平均亩产2007年650公斤、2008年测产数据为650-750公斤。
  县委书记燕胜三、县长令续鹏亲就此事专门撰写了《致全县农民朋友的一封信》,为农民群众算清经济账,讲清增产机理,道明增产效果,使讲究实惠的农民群众看到了发展旱作高效农业的前景和希望所在。
  燕胜三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祖祖辈辈的通渭人在解决吃饭问题上走过了一段让人难忘、令人心酸的历史,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使这一片干旱的土地上粮食的生产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
  通渭县被列入2009年甘肃省3个50万亩全膜玉米推广县之一,2008年秋季该县完成覆膜35.9万亩,当前全县正在掀起顶凌覆膜的高潮,尽快完成既定的50万亩和新追加的10万亩全膜玉米推广任务。
  
  旱作农业的一场革命
  
  备受甘肃省广大农民欢迎的这项农业技术,被甘肃省委书记陆浩称之为“正在旱作农业区引发着一场新的革命”。
  从2003年开始试验、示范,到2005年大面积推广,历经数年,甘肃农业技术人员探索出了以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为主的旱作农业集成技术,成为甘肃省粮食增加单产的“科技保障”。
  今年春季大旱,这项技术的力量正在显示。记者在通渭县电视台拍摄的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新闻资料片中看到:该县平襄镇试验田里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玉米棒子粗壮结实,丰收在望;半膜覆盖、全膜平铺的玉米棒子干瘪未熟;露地玉米不结棒子、只有低矮的秸秆。
  甘肃省农牧厅副厅长、农学博士生导师尚勋武说:“由国家审定的一项良种,研究人员至少研究十多年时间,目前增产幅度大约是5%。‘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增产幅度达到20%左右,而甘肃省的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增产幅度达到30%以上,可以与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相媲美!”
  甘肃省委副书记、省长徐守盛在相关会议上指出:“大力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对促进甘肃省农业增产、确保粮食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500万亩,就可增加粮食产量50万吨,农民人均可从中增加收入40元。”
  目前,当地政府将这项技术列为重点推广的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在当地旱作农业区普遍推广,仅今年一年用于这项技术推广的专项经费达5000万元。据悉,农业部也给甘肃安排3000万元专项资金,予以重点支持。
  
  责编 刘永刚
其他文献
袁隆平  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个人简介:  1930年9月出生,祖籍江西德安,中国杂交水稻研究创始人。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一直从事农业教育及杂交水稻研究。1980-1981年赴美任国际水稻研究所技术指导;1982年任全国杂交水稻专家顾问组副组长;1991年受聘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首席顾问;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71年至今任湖南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并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
“北京四合院,天津小洋楼。”天津小洋楼,是中国近代经济和社会发展最具时代特色的建筑遗产群,承载着100多年来中国文明走向全球化、多样化的历史足迹。  近年来,天津对小洋楼进行了系统的遗产保护和开发,但是,人气不旺、品牌不强、区域发展贡献不大,成为天津小洋楼开发的根本性难题。投入很大,难题无解,有人感慨说,小洋楼是扶不起的阿斗。  其实,小洋楼“扶不起”的根源,在于天津的“跛脚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
从原来一部电话,几辆卡车就能赚大钱,到现在遭遇客户倒闭、弃货、运费收不回来,业务急剧下降而濒临倒闭的残酷现实,在金融危机面前,上海恒运物流有限公司在目前中国物流业复杂的产业链中显得极其脆弱。然而,它只是中国众多中小物流企业中的一个缩影。  与这些小企业相比,大型物流公司的日子也不好过,业务的大量萎缩让公司不得不将企业的盈利目标定为“略亏就是盈利”。  此外,地方保护主义严重,昂贵的税费、运能的膨胀
口述者:逄先知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原主任,曾参加编辑《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等,著有《毛泽东和他的秘书田家英》,合著有《毛泽东的读书生活》。  参与1954年宪法制定的人大多都已经不在了,而逄先知当时在田家英身边,对这段历史是亲历最多的人之一。宪法起草和历次修订直接参与者许崇德教授说。    在中共中央办公厅担任秘书工作之后,我一直从事中央文献研究,一做就是几十年。对于1954年宪法,当时
8月24日,是南方医院转制3周年的日子。3年前,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命令,第一军医大学移交广东省独立办学,其第一附属医院——南方医院一并移交给广东省。“说实话,从感情上讲,我们自己并不想接受移交。转制之后,‘皇粮’断了、军装脱了、市场化了,当时每一个人都面临着‘角色转变’。”回忆起当时转制的情形,南方医院院长耿仁文向《中国经济周刊》介绍说。  “但现在看来,三年来我们所做的努力获得了成功,南方医院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逐步蔓延,钢铁一路狂跌、铜工业下挫、钨价腰斩……  中国的工业企业也遭受着“经济寒冬”带来的冲击,作为江西的支柱产业,江铜集团、新余钢铁集团、江西钨业、江中集团、江西水泥,这些江西大型国企在这次金融海啸造成的周期性回落中无不受创,出现了出口萎缩、销售增长放缓、国企利润大幅下滑……    为应对当前面临的严峻形势,江西省委书记苏荣在2008年10月21
作为澳大利亚最大的律师事务所,铭德(Minter Ellison)律师事务所有着120多年的历史,是第一家在北京开办办事处的澳洲律所。目前在亚太地区拥有最大的、经验最丰富的能源、矿业和资源类律师团队(由超过150名律师组成)。近几年来,这一团队曾为必和必拓集团、力拓集团、壳牌石油、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神华集团等一批著名的国际企业提供了法律服务。   在当前的全球经济形势下,中国企业到澳洲投资还
张艺谋“印象”系列第四部已定为《印象·大红袍》,今年10月亮相武夷山。  大导演张艺谋以山水为主题的“印象”系列又有新作品了,《印象·大红袍》将于今年10月份与观众见面,地点选在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福建省武夷山市。  《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和《印象·西湖》,被称为是张艺谋以山水为主题的“印象”系列的三部巨作,不仅开创了山水实景演出的艺术新模式,为张艺谋在文艺界赢得了巨大荣誉,还以独
“我们计划总投资超45亿元在郑州建立飞机‘大修厂’,公司已注册完毕,并即将开工建设。”5月15日,深圳航空公司郑州分公司相关负责人透露。  至此,中部六省唯一一家大型飞机维修工程公司进驻郑州一事终于“尘埃落定”。布局中原,只是深航全国性战略的一枚棋子,不过,这对欲建设枢纽航空的郑州来说,仅仅是刚刚开始。    建国内第四大飞机“大修厂”    “整个项目完工后,郑州将成为国内第四大拥有飞机‘大修厂
被外界普遍认为有着“官方背景”的中国式产业投资基金,终于向门槛颇高的金融业敞开了怀抱。  8月4日,继渤海产业基金、绵阳科技城产业投资基金、中广核产业投资基金、山西能源产业投资基金之后,首家以金融产业为投资方向的产业基金管理公司——金浦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称“金浦”)落户上海浦东,并正式挂牌。  金浦的发起人分别是上海国际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上海国际集团”)和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下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