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的多维度用药咨询体系的建立和实践

来源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fanvi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该院基于“互联网+”的多维度用药咨询体系的优缺点和需要完善的问题.方法:统计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该院3种用药咨询模式的相关数据,分析各自的特点,评价其内在联系和存在的问题.结果:传统模式咨询人次为622人次,患者咨询仅占23.79%(148人次),以中老年患者居多,医护人员咨询占76.21%(474人次);患者咨询问题共193例次,主要为服药时间(85例次,占44.04%)、注意事项(47例次,占24.35%)和不良反应(55例次,占28.50%);医师咨询问题共392例次,主要为药物相互作用(84例次,占21.43%)、药动学(83例次,占21.17%);护士咨询问题共82例次,主要为不良反应(46例,占56.10%).微信群模式,患者咨询人次为4123人次,主要涉及儿童上呼吸道感染用药(1295人次,占31.41%)、妊娠期患者药物选择(1023人次,占24.81%)和中成药选择(875人次,占21.22%).微信公众号模式,患者咨询3273人次,主要涉及不良反应(613人次,占18.73%)、注意事项(608人次,占18.58%)和用法、用量(600人次,占18.33%).上述3种用药咨询模式在服务人群、服务的时间和空间上相辅相成,相互补充,共同构建完整的用药咨询体系.结论:基于“互联网+”的多维度用药咨询体系的建立是对用药咨询工作的一次创新,可极大地适应当前药学服务发展的要求,但仍不成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延长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输注时间在早产儿宫内感染治疗中的合理性.方法:参考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对敏感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敏感折点,适当扩大MIC范围至32 mg/L.结合该药在早产儿宫内感染治疗中的给药剂量、频次及给药时间,制定给药方案.运用群体药动学/药效学模型和蒙特卡洛模拟10000例“真实患者”的获得目标概率(PTA).同一给药方案5种输注时间,针对所有MIC可组成10组对子,通过配对资料考察输注时间对PTA的影响.结果:不同给药方案中,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均存在MIC临界值.MIC临界
目的:采用UHPLC-Q-Orbitrap HRMS法对桃仁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并建立快速测定桃仁中苦杏仁苷和野黑樱苷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ACQUITY UPLC HSS T3(100 mm×2.1mm,1.8 μm)色谱柱,以0.1%甲酸水-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采用正负离子Full MS/dd-MS2模式,通过化合物的一级、二级质谱信息,结合对照品比对确认,进行桃仁主要化学成分的快速、精准识别.采用负离子Full MS-SIM模式,建立快速测定桃仁中苦杏仁苷和野黑樱苷含量的UHPLC-Q-Orb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评价复方肤参霜的抗炎止痒作用及安全性.方法:(1)取昆明种小鼠50只,随机分为阳性对照组、空白对照组,低、中和高剂量复方肤参霜组,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考察复方肤参霜的抗炎作用.(2)取右后足剃毛豚鼠50只,随机分为阳性对照组、空白对照组,低、中和高剂量复方肤参霜组,采用磷酸组胺致豚鼠舔该侧后足,计算致痒阈.(3)取背部去毛的昆明种小鼠40只,随机分为基质组和复方肤参霜组,在小鼠背部脱毛区分别涂抹空白基质和复方肤参霜(每只0.25 g),连续观察7 d小鼠的中毒反应及死亡情况,评价
目的:探究岩藻黄质对肝纤维化模型大鼠氧化应激和纤维化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模型、岩藻黄质和水飞蓟宾组.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皮下注射CCl4溶液,2次/周,连续8周.造模同时,各组给予相应药物,空白和模型2组均给予等体积无菌水.8周后处死大鼠,检测血清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透明质酸(HA)、羟脯氨酸(HYP)、层粘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