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南京民间工艺的博物馆保护之路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gya9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南京民间工艺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本文以“甘熙宅第”南京民俗、非遗“双博”馆为例,从南京民间工艺的保护现状出发,探寻南京民间工艺的博物馆之路:营造民间工艺保护传承的生活空间;在民俗活动中保持活态传承;打造“流动的博物馆”。
  关键词:南京;民间工艺;博物馆;保护
  1南京民间工艺的历史及现状
  在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民间工艺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是劳动人民为适应生活和审美需要,就地取材,以手工技艺为主设计、制作、生产,在现实生活中使用,同时在人民大众中广为流传的审美和实用相结合的艺术。有学者喻其为“炕头艺术”,正点明了民间工艺源于生活的基本特征。民间工艺生于“炕头”,用于“炕头”,美在“炕头”,与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思想情感密切相连,是民间智慧、民众知识的集中体现,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鲜明的特色。
  南京民间工艺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其历史可追溯至原始社会晚期。5000多年前,南京的原始居民就能够制作精美的玉饰品和画彩陶器。明清两朝是南京文化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今天看到的很多南京民间工艺品类在当时就已经产生,有的还比较发达。明初,政府“起取苏浙等处上户四万五千余家填实京师。壮丁发各监局充匠,余为编户,置都城内外,名曰‘坊厢’”①。这说的是,明王朝从苏、浙等地招来较富裕的居民,充作手工业匠户,并按行业将他们编入各种坊厢户籍从事生产服务于朝廷。“如此大规模的移民活动,完全改变了南京城内原有的居民结构……新的居民结构中,手工业工匠的比例过大,在使南京城市化程度大大提高的同时,也使南京城区变成了一个庞大的手工业作坊群”[1],多集中在南京城南秦淮河沿岸,与此相联,出现了许多以手工业作坊命名的街巷,如毡匠坊、鞍辔坊、弓匠坊、箭匠坊、璇工坊、铜作坊、铁作坊、银作坊。明代南京的丝织业较为发达,与丝织业有关的行业就达20多个,如缎子、表绫、丝绵、布绢、零布、绒线、荷包、手帕等都成为独立的行业,还出现了丝市、网巾市、绫庄巷、绒庄街和颜料坊等商市和坊巷。绒庄街出产的南京绒花在当时著称于世,产品行销全国各地,深受人们的喜爱。清代,南京的手工业和商业在明代的基础上又有了发展。绒花、制扇、木版年画等,都很兴旺。南京城内三山街至长乐路一带,绒花店林立,盛极一时。制扇从业人员达数千人。城南秦淮河畔的金陵木刻年画作坊、店铺名冠全国,南京曾一度成为我国木刻年画的中心。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扶持南京民间工艺行业发展,如组织剪纸艺人挖掘、整理民间剪纸,帮助绒花艺人周家凤重操原业,成立了各种生产合作社。1963年7月到8月,南京的22个门类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应邀至北京举办展览,取得了热烈反响,不少领导都留言鼓励。郭沫若赋诗:“凯风吹至石头城,北海波光照眼明,坐看百花齐放蕊,满园硕果意欣荣。”
  新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南京的传统民间工艺遭遇了巨大的挑战和威胁。且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其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小。民间艺人的逐渐老化,像南京绒花、金陵折扇等一批传统民间工艺濒临消亡或失传。
  2南京民间工艺的博物馆保护之路
  位于南京城南南捕厅15、17、19号和大板巷42号的南京民俗博物馆,是搜集、整理、研究具有南京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和传统习俗,包括风土人情、礼仪习俗、民间工艺等的专业性博物馆。该馆利用南京市现存最大的民居建筑群——甘熙宅第作为馆址,自上世纪80年代被发现并改建为民俗博物馆对外开放。2010年1月,为了全方位的展示南京的非物質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南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经批准,在民俗博物馆的基础上增设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建立全国首家民俗、非遗“双博馆”。
  甘熙宅第又称甘熙故居、甘家大院,始建于清嘉庆年间,是晚晴南京著名文人、藏书家甘熙的故居,距今已有二百年历史,俗称“九十九间半”。整个建筑占地逾10000平方米,多进穿堂式古民居,是南京现有面积最大、保护最完整的私人民宅,与明孝陵、明城墙并称为南京明清三大景观,具有极高的历史和科学价值。
  现在的南京民俗、非遗“双博馆”有展览面积近7000平方米,其中四分之三的展览区作为非遗专题陈列,分为 “人类共同的遗产”、“城市的记忆”、“传承人馆”、“金陵工巧”等几大部分,通过文字、照片、音像、动漫、模型、场景复原、舞台演出等形式,展现南京现有的丰富的非遗资源及代表性传承人。和其他博物馆相比,南京民俗、非遗“双博馆”最大的特点便是“动静结合”,这里不只有静态的文字、图片和文物展品,还有动态的非遗绝活展示,互动式的参观体验。在民间手工艺展示区内,剪纸、微雕、泥塑、绒花、竹刻等近20位非遗传承人长期在此表演自己的拿手绝活,观众不仅可以欣赏、购买心仪的各种非遗工艺品,还能近距离观看传承人们的制作过程。有兴趣的观众还可以在“老师”的指点下亲自动手,扎花灯、捏泥人、剪生肖、画脸谱,做一回“业余传承人”。此外,博物馆还很注重民间文化精粹的继承发展,采取多种手段建立南京非遗资料库,打造面向社会的非遗传习课堂。基于博物馆目前的管理经营与工作实践,在南京民间工艺的保护问题上,笔者认为还应加强以下几点的建设:
  2.1营造民间工艺保护传承的生活空间
  南京老城南历史城区是南京历史最为悠久、文化积淀最为深厚的地区之一,被视为南京文化的“根”。南京民俗、非遗“双博馆”正位于南京老城南北端的南捕厅历史街区。清朝设南捕通判厅于此(今府西街小学校址),南捕厅街由此得名。这里历史上市井繁华,人烟稠密,各地商贩及满、汉、回、蒙等民族在此云集,尤以回民居多,店铺、作坊、茶楼、酒肆和寺庵等遍布大街小巷,热闹非凡。街内有绫庄巷、绒庄街、扇骨营、皮市街、七家湾等地名。皮市街,今叫“评事街”,是街区内最长、最繁华的街道,早先名皮作坊,从事制革业的作坊比户而居。临街店铺林立,店招缤纷,据史料记载,清朝和民国时期,街内有香粉店、茶食糖果店、古玩玉器店、中药店、板鸭店、豆制品店,茶社、菜馆、旅店、浴室也一应俱全。评事街上的染坊、灯市在当时也颇有名气。此外,南捕厅历史街区还拥有不少名宅名居,有评事街欧阳氏式好堂,绫庄巷温肇江、温葆深兄弟的钟山草堂和春树轩,绒庄街陈氏朴园以及今南京民俗、非遗“双博”馆所在地的南捕厅甘氏家族巨宅等。   南捕厅地区是历史上南京手工业兴盛的名街,“作为有几百年历史积淀的传统风貌区,无论从形体上还是精神上都维持一种隐含的、由居民世代凝聚的文化场,它外化为街区传统生活方式和居民心理结构,可以说,它是南京居住文化、手工业文化的典型代表,是南京‘城南文化’的缩影。”[2]作为南捕厅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南京民俗、非遗“双博”馆应注重与整个街区的相互融合,以打造“老百姓自己的博物馆”为目标,注重传统民居保护与地区特色文化弘扬相结合,将“老手艺”、“老行当”、“老遗产”、“老地名”有机融合,积极营造民间工艺保护传承的生活空间。
  2.2在民俗活动中保持活态传承
  民间工艺是一种民间传承的文化现象,其大部分以民俗为基础,与民俗活动有紧密的联系。同时,民间工艺的内容与形式又充分反映着民间风俗的各种事象。因此,对于民间工艺的保护,不是把它放进博物馆陈列就完了,而是要让它充满活力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影响。民间工艺本身也作为民俗生活的一部分,是“生产者的艺术”,不仅丰富了民俗活动的内容,又加强了民俗活动的文化情境。笔者建议,博物馆可以通过弘扬传统节庆、民俗活动,在动态的活动中传承保护传统民间工艺。
  以南京绒花为例,旧时南京民间一事三节(婚嫁喜事、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人们都有用绒花做装饰的习俗,借以祈福、辟邪。如儿辈们端午节戴佩的老虎花、五毒花、五福花和置于家中案头的龙舟摆件,中秋节的白兔花,春节时的全福花、如意花、春牛花、寿星花等,尤其是新娘戴用的各种金凤绒花,俨似花人,显得愈加喜气盈门。博物馆可计划举办端午、中秋、春节等具有老南京特色的民俗节日活动,让参观者亲身参与到体验场景中,不仅使身心得到休闲和放松,更重要的是通过与馆中诸多传统艺术活动的互动,增强对于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了解。
  2.3打造“流动的博物馆”
  博物馆还应积极开展“流动的博物馆”活动,让非遗文化走进社区和学校。社区经历漫长的岁月逐步发展而成,离不开自身的文化系统。“社区民众对于文化传统的眷念,是经年累月由时光和生命交织的情感,并融入社区民众的血液,成为遗传基因,世世代代传递下去。”[3]可以说,这些社区原住民与遗产地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博物馆应充分尊重原住居民的权益,维系、加强他们与遗产地之间的联系。在实际走访中发现,南京城南社区居民对于老城南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对丰富文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也有着热烈的渴求。博物馆可将相关展览、活动、民间工艺品带到社区,通过展示南京特色民间工艺和老南京发展相关代表性物件,向社区居民展现城市历史与文化;通过文化论坛、现场教授等形式向居民传授民间工艺制作技艺,丰富居民业余生活,培养民间工艺传承的后备人才。另外,博物馆可通过民间艺人学艺讲堂与技术培训和学校建立教育基地,为学生提供了解民艺、学习民艺的实践机会;还可利用学校相关专业、社团的实践基地做好教育宣传并展开高层次的学术交流与研究,实现民间工艺的集展示、宣传、教学、研究、传承于一体的保护之路。
  注释:①顾起元(明).《客座赘语》卷2《坊厢始末》.
  参考文献:
  [1] 薛冰.南京城市史[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8:66.
  [2] 谭瑛,杨俊宴.结合旧城更新的旅游资源挖掘——以南京南捕厅街区为例[J].华中建筑,2009,27(11):124-126.
  [3] 单霁翔.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關于广义博物馆的思考[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382.
  作者简介:张文珺,女,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讲师,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间工艺美术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Status Vi舞台机械控制系统的各种控制方式和节目编程功能,以及在演出中的应用。  关键词:Status Vi;舞台机械控制;编Cue  0引言  Status Vi舞台机械控制系统是澳大利亚State Automation公司(即曾经的Bytecraft公司)在舞台机械控制方面的核心产品之一,是专门针对中型剧场而配置的一套成熟的轴控制方案,该系统通过CE认证,运行安全可靠
期刊
摘要:斯佳丽是玛格丽特·米切尔在《乱世佳人》里塑造的一位具有新时代女性主义色彩的光辉形象,爱情上她敢于反叛传统,冲出“男尊女卑”传统偏见的藩篱;事业上冲破了社会为女性设置的屏障,勇敢地走进社会;生活中勇敢地闯过重重难关,坚强承担,迎接挑战。  关键词:斯佳丽;爱情;事业;生活  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写的《飘》是一部深刻反映南北战争及其前后美国南方由奴隶主种植园经济向资本主义工业经济转型时期的作品。作
期刊
摘要:视频舞美是近年来国内大型晚会中使用较多的技术手段,随着LED屏幕生产与使用成本的不断降低,视频舞美在大型晚会中的使用也越来越普遍,出现的问题也越來越多。笔者结合对国内大型晚会的综合观察以及国外同类技术的应用,尝试提出目前视频舞美使用存在的误区以及解决的建议。  关键词:LED屏幕;视频舞美;舞美设计;舞台设计  舞美一直是大型晚会创作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舞美的造型、色彩、呈现形式,不仅代表着一
期刊
摘要:纵观当下,信息碎片化、文化快餐化,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经济等微文化大行其道,显然,我们已跨入“微时代”。微电影作为新兴事物,它不仅带来了一种新的传播模式,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新的营销方式,它拥有比电视广告和视频更便捷的优点让微电影这一文化产业带来更多的社会效应,这样微电影才能长盛不衰。本文将从其产生背景、优势、等方面探讨微电影的现状及微电影创作市场的发展趋势,并从各大网站以及调查研究中发现问
期刊
摘要:“《赎罪》是由乔·怀特导演的电影,是根据伊恩·麦克尤恩的小说改编而成。影片的场景设计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英格兰,这是一个关于爱情、战争、阶级、隐私、忏悔和宽恕的故事。本篇文章以赏析的角度详细的剖析了整部作品声音方面的整体运用,希望能够通过笔者自身的总结,为以后观众对于影视作品的欣赏增加更多的了解和体会,也使影视从业者更加重视对于声音的运用与制作。  关键词:静默;节奏;伏笔  影片一開始就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日本几位风格不同导演的代表作品,探讨电影美学中的象征和隐喻特征在电影中以何种方式体现,如何运用电影语言表达作者观点,怎样形成独特的具有民族特点的美学风格。  关键词:电影美学;象征;隐喻;诗意电影;日本电影  电影可综合同时使用多种美学表现方式,如语言、文字、画面、音响、色彩、光线等,在对电影作品的美学分析中,电影作品不能再被理解为只是一种简单的线性构成物,而是必须被理解为一种具
期刊
摘要:侯孝贤说过,时间并没有那么多阴暗跟颓废,在整个变动的大时代里,生离死别变得那么天经地义不可选择,像河水涓涓而流。作为台湾新电影最重要的领军人物之一,侯孝贤在他的电影生涯中创作了多部以回顾个体(或自我)的成长经历为题材的电影,《童年往事》正是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作品。这部电影就是以个人化的书写方式来呈现这位“光影诗人”对于个体与时代、生与死等等命题的诗意理解。笔者试从影片主题、视听语言和美学风格
期刊
摘要:现象学作为当代重要的哲学流派逐渐渗透于各学科门类,现象学的研究方法以直观观察为主,这给解读建筑作品带来了新的方式,本文尝试以现象学的研究方法对传统园林和霍尔的建筑进行解读,并对建筑现象学的设计方法进行了诠释。  关键词:现象学;研究方法;寄畅园;斯蒂文·霍尔  1质疑理性世界的现象学  当现代性社会日益碎片化与平面化,恒常不变的理性只能停留在理论世界而对现实世界无能为力的时候,一批哲学家将目
期刊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群众文化艺术建设开创新局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新形势对群众文化艺术,特别是美术艺术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使其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必须创新工艺美术作品的创作理念,建立美术产业发展长效机制,实现群众文化艺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群众文化艺术;美术艺术;可持续  1美术艺术的内涵和特点  1.1内涵  情感内涵。美术艺术以
期刊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教育部部级科技查新机构现状,以河南科技大学图书馆为例,对地方高校图书馆开展科技查新服务的意义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地方高校开展科技查新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科技查新;地方高校;图书馆;现状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科技信息日新月异,信息量与日俱增、浩如烟海。科技查新服务作为高校科研工作的重要信息支撑,能帮助科研工作者从渺如沧海的科技信息中,检索出可靠而丰富的信息,为科研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