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召开以后,江苏省委、省政府结合实际,按照实现“两个率先”的要求,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和具体部署,明确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坚定不移地走新型“三农”发展道路,加快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工农发展的机制,坚持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坚持“予得更多、取得更少、放得更活”的方针,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任务,把增加农民收入放在核心位置,协调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总体思路。主要做法有:
一、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村经济综合实力
为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按照建设现代高效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我省从今年起实施高效农业百项工程,通过逐步整合资金、技术、人才和项目资源,大力培育主导产业,做大做强特色种养业、种子种苗业、精深加工业、现代营销业,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发展园艺业、畜牧业、水产业和林业。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推进高效、外向、生态、安全农业发展。3月底,省政府专门召开了全省高效外向农业工作会议,提出了全省高效农业(即亩效益2000元以上)规模每年扩大3—5%的目标,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高效外向农业的意见,省财政安排了高效外向农业发展专项资金。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我省从1999年起建立了省级龙头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现已增加到8000万元,主要支持龙头企业技术改造、基地建设和科技开发。同时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优惠政策,有力地促进了龙头企业快速发展,农产品基地不断扩大,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对农民的带动力明显提升。2005年,全省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达3657家,销售收入1823亿元,分别比2000年增加1740家、1115 亿元。180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建设基地2000多万亩,直接带动农户达561.5万户,占全省农户数的37%,农户从龙头企业获得收入104.6亿元,户均获得收入1862元。实行利润返还的企业达82家,返利额为27166.8万元。同时龙头企业发挥其农产品加工业劳动密集的优势,年使用季节农工达39.4万人次,企业支出报酬11300万元,每人次获得报酬2868元。为进一步加快我省龙头企业发展,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我们在“九五”、“十五”规划的基础上制订了龙头企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二、统筹城乡发展,切实加大对三农投入力度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搞好城乡建设规划非常关键。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要对城乡进行统一规划,全省计划用三年时间实现规划覆盖全省城乡整个空间。遵循适度集聚、节约用地、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合理确定规划村的数量、布局,到2006年底全面完成全省镇村布局规划。进一步做好重点中心镇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加强中心镇建设,增强中心镇在县域经济中的带动作用。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民住宅集中布局,实施农民居住示范点建设工程。全省计划将20多万个自然村逐步优化为5万个左右的农民居住点。
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改变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落后于城市的状况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内容。近年来,我省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指导农业,不断加大投入力度。2003—2005年,省级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分别达到72.8亿、113亿和150.4亿元,年均增长43.7%,是改革开放以来投入增加最多、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之一。重点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十五”期间,在国家的支持下,我省完成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00多亿元,其中地方投资200多亿元,重点实施了大型商品粮基地、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山区水源工程、农业综合开发,以及治淮治太、南水北调等水利工程。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目前全省有效灌溉面积583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0%,其中,节水工程灌溉面积1987万亩。为进一步落实“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我省提出了坚持存量适当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省、市、县各级财政都要增加对“三农”的投入,确保做到“三个高于”,即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2006年,省财政将在去年投入150多亿元的基础上,对“三农”的投入再增加30亿元以上。
“十五”以来,我们认真组织实施了5个大型商品粮油基地项目、23个小城镇经济综合发展示范项目、7个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培育了一些农村经济发展亮点,在新农村建设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为发改委农经系统监测农村经济运行、指导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基地,许多重点项目实施点成了我们的农村经济信息联系点。同时,在组织实施项目过程中我们注重与重点工作紧密结合,如在大型商品粮油基地建设中充分考虑为项目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优质原料,组织产销对接,发展订单农业,提高了粮农收入,在小城镇经济综合开发和现代农业示范项目选项目时尽量考虑以龙头企业为项目主体,既提高了资金配套能力,又能促进龙头企业快速发展。
三、实施农村实事工程,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从2003年起,我省实施了惠及千家万户的农村五件实事,即农村公路建设、农村改水、草危房改造,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调整完善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经过三年努力,全省新建农村公路4.1万公里,新增农村改水受益人口960万人,改造草危房15.2万户,所有县(市、区)建立了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民人均负担比农村税费改革前减少159元。据统计,三年来全省兴办农村五件实事的投入达到294.8亿元,其中省级投入114.5亿元。
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省委、省政府决定,从今年起推进农村新一轮五件实事工程。一是农村道路通达工程。按照新编制的镇村布局规划,进一步加强农村公路建设,把乡村公路延伸到符合规划的自然村。“十一五”期间,再新建、改建农村公路4万公里,改造大中型桥梁5000座。二是农村教育培训工程。从2006年秋季起,对全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免收学杂费,继续对贫困家庭学生实施“两免一补”。合理配置城乡教育资源,支持经济薄弱地区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和职教中心建设。围绕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大力开展农民培训。“十一五”期间,农村劳动力输出技能培训150万人、农业实用技术培训1000万人次、农村创业培训50万人。三是农民健康工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覆盖面提高到95%,政府提高对参保人员补助标准。建立农村公共卫生政府投入保障机制,落实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扶持经济薄弱地区农村卫生院建设,全面推进农村医疗卫生人员培训,“十一五”期间培训医务管理人员4000人、技术骨干1万名、乡村卫生技术人员5万名。建立城市医疗卫生机构对口支援农村机制,鼓励和吸引医务人员到农村服务。四是农村环境整治工程。按照村容整洁的要求,实施农村河道疏浚,推广农村清洁能源,开展农村改厕,规划建设各种类型的农村居住示范点,进行村庄环境整治试点。“十一五”期间,疏浚县乡河道、村庄河道土方16.6亿方,新增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50万座,建设农村“一池三改”户用沼气池20万处以及一批规模畜禽场沼气工程与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五是农村文化建设工程。扶持经济薄弱地区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努力做到镇有文化站、村有文化室。继续实施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工程,实现有线电视村村通,积极开展送科普、送电影、送戏下乡。为切实推进全省农村新五件实事, 2006年,省政府安排50亿元资金,对经济薄弱地区兴办新五件实事进行补助。“十一五”期间,将逐年增加对农村新五件实事的资金投入。
四、加强分类指导,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为促进区域平衡协调发展,省委、省政府决定从今年开始组织实施“千村示范、千村帮扶”工程。即在经济较为发达地区,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为目标,与实现“两个率先”目标同步,切实加快农业产业化、工业园区化、服务社会化、居住社区化、环境生态化、农民知识化、乡风文明化、管理民主化进程,全省力争到2010年有1000个村达到“八化”要求。对苏北地区1011个经济薄弱村,以扶持项目为载体,加大帮扶力度,力争到2010年左右,努力达到有“双强”班子、科学规划、高效农田、特色产业、配套设施、保障机制、整洁村容、文明村风的“八有”要求。
在扶贫开发方式上实施“整村推进”计划。自2006年起,从苏南对口帮扶县(市、区)和省、市、县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分别到村帮扶,将干部锻炼与扶贫开发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将有生产能力和发展潜能的贫困户列为扶贫对象,实行开发式帮扶,落实对特困和大龄贫困劳动力免费培训政策,确保每户都有1个以上的增收项目,都有1名以上的劳动力接受技能培训并实现就业。逐年增加扶贫小额贷款规模,2006年贷款规模达到6亿元。
五、加强调查研究,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召开以后,按照省政府的要求,由省政府办公厅、省发改委、省农林厅分别牵头组成三个调查组赴苏南、苏中、苏北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调研,由我委牵头的苏中组调查报告由于所提建议内容全面,针对性、可操作性强,加之吸纳了“十一五”规划编制成果,宏观性、综合性对策措施比较实,得到省政府领导的高度评价。我们提出的关于加强统筹规划,各级政府和部门要结合当前正在编制的“十一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专项规划,重新修改制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项规划,“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以及交通能源发展、高新技术发展等各项专项规划要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充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容,明确目标和任务;进一步加大投入,继续实施一批事关农村发展大局的新实事项目等建议都被省委省政府采纳。
今年2月底,省政府明确由省发改委牵头组织编制全省“十一五”新农村建设规划纲要。我们按照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要求,以已制订的全省“十一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专项规划为基础,充分吸纳有关部门的相关规划内容,目前正在就指标体系、政策措施和重点项目等有关内容征求意见,修改完善。
一、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村经济综合实力
为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按照建设现代高效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我省从今年起实施高效农业百项工程,通过逐步整合资金、技术、人才和项目资源,大力培育主导产业,做大做强特色种养业、种子种苗业、精深加工业、现代营销业,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发展园艺业、畜牧业、水产业和林业。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推进高效、外向、生态、安全农业发展。3月底,省政府专门召开了全省高效外向农业工作会议,提出了全省高效农业(即亩效益2000元以上)规模每年扩大3—5%的目标,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高效外向农业的意见,省财政安排了高效外向农业发展专项资金。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我省从1999年起建立了省级龙头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现已增加到8000万元,主要支持龙头企业技术改造、基地建设和科技开发。同时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优惠政策,有力地促进了龙头企业快速发展,农产品基地不断扩大,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对农民的带动力明显提升。2005年,全省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达3657家,销售收入1823亿元,分别比2000年增加1740家、1115 亿元。180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建设基地2000多万亩,直接带动农户达561.5万户,占全省农户数的37%,农户从龙头企业获得收入104.6亿元,户均获得收入1862元。实行利润返还的企业达82家,返利额为27166.8万元。同时龙头企业发挥其农产品加工业劳动密集的优势,年使用季节农工达39.4万人次,企业支出报酬11300万元,每人次获得报酬2868元。为进一步加快我省龙头企业发展,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我们在“九五”、“十五”规划的基础上制订了龙头企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二、统筹城乡发展,切实加大对三农投入力度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搞好城乡建设规划非常关键。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要对城乡进行统一规划,全省计划用三年时间实现规划覆盖全省城乡整个空间。遵循适度集聚、节约用地、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合理确定规划村的数量、布局,到2006年底全面完成全省镇村布局规划。进一步做好重点中心镇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加强中心镇建设,增强中心镇在县域经济中的带动作用。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民住宅集中布局,实施农民居住示范点建设工程。全省计划将20多万个自然村逐步优化为5万个左右的农民居住点。
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改变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落后于城市的状况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内容。近年来,我省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指导农业,不断加大投入力度。2003—2005年,省级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分别达到72.8亿、113亿和150.4亿元,年均增长43.7%,是改革开放以来投入增加最多、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之一。重点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十五”期间,在国家的支持下,我省完成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00多亿元,其中地方投资200多亿元,重点实施了大型商品粮基地、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山区水源工程、农业综合开发,以及治淮治太、南水北调等水利工程。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目前全省有效灌溉面积583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0%,其中,节水工程灌溉面积1987万亩。为进一步落实“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我省提出了坚持存量适当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省、市、县各级财政都要增加对“三农”的投入,确保做到“三个高于”,即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2006年,省财政将在去年投入150多亿元的基础上,对“三农”的投入再增加30亿元以上。
“十五”以来,我们认真组织实施了5个大型商品粮油基地项目、23个小城镇经济综合发展示范项目、7个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培育了一些农村经济发展亮点,在新农村建设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为发改委农经系统监测农村经济运行、指导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基地,许多重点项目实施点成了我们的农村经济信息联系点。同时,在组织实施项目过程中我们注重与重点工作紧密结合,如在大型商品粮油基地建设中充分考虑为项目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优质原料,组织产销对接,发展订单农业,提高了粮农收入,在小城镇经济综合开发和现代农业示范项目选项目时尽量考虑以龙头企业为项目主体,既提高了资金配套能力,又能促进龙头企业快速发展。
三、实施农村实事工程,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从2003年起,我省实施了惠及千家万户的农村五件实事,即农村公路建设、农村改水、草危房改造,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调整完善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经过三年努力,全省新建农村公路4.1万公里,新增农村改水受益人口960万人,改造草危房15.2万户,所有县(市、区)建立了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民人均负担比农村税费改革前减少159元。据统计,三年来全省兴办农村五件实事的投入达到294.8亿元,其中省级投入114.5亿元。
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省委、省政府决定,从今年起推进农村新一轮五件实事工程。一是农村道路通达工程。按照新编制的镇村布局规划,进一步加强农村公路建设,把乡村公路延伸到符合规划的自然村。“十一五”期间,再新建、改建农村公路4万公里,改造大中型桥梁5000座。二是农村教育培训工程。从2006年秋季起,对全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免收学杂费,继续对贫困家庭学生实施“两免一补”。合理配置城乡教育资源,支持经济薄弱地区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和职教中心建设。围绕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大力开展农民培训。“十一五”期间,农村劳动力输出技能培训150万人、农业实用技术培训1000万人次、农村创业培训50万人。三是农民健康工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覆盖面提高到95%,政府提高对参保人员补助标准。建立农村公共卫生政府投入保障机制,落实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扶持经济薄弱地区农村卫生院建设,全面推进农村医疗卫生人员培训,“十一五”期间培训医务管理人员4000人、技术骨干1万名、乡村卫生技术人员5万名。建立城市医疗卫生机构对口支援农村机制,鼓励和吸引医务人员到农村服务。四是农村环境整治工程。按照村容整洁的要求,实施农村河道疏浚,推广农村清洁能源,开展农村改厕,规划建设各种类型的农村居住示范点,进行村庄环境整治试点。“十一五”期间,疏浚县乡河道、村庄河道土方16.6亿方,新增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50万座,建设农村“一池三改”户用沼气池20万处以及一批规模畜禽场沼气工程与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五是农村文化建设工程。扶持经济薄弱地区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努力做到镇有文化站、村有文化室。继续实施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工程,实现有线电视村村通,积极开展送科普、送电影、送戏下乡。为切实推进全省农村新五件实事, 2006年,省政府安排50亿元资金,对经济薄弱地区兴办新五件实事进行补助。“十一五”期间,将逐年增加对农村新五件实事的资金投入。
四、加强分类指导,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为促进区域平衡协调发展,省委、省政府决定从今年开始组织实施“千村示范、千村帮扶”工程。即在经济较为发达地区,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为目标,与实现“两个率先”目标同步,切实加快农业产业化、工业园区化、服务社会化、居住社区化、环境生态化、农民知识化、乡风文明化、管理民主化进程,全省力争到2010年有1000个村达到“八化”要求。对苏北地区1011个经济薄弱村,以扶持项目为载体,加大帮扶力度,力争到2010年左右,努力达到有“双强”班子、科学规划、高效农田、特色产业、配套设施、保障机制、整洁村容、文明村风的“八有”要求。
在扶贫开发方式上实施“整村推进”计划。自2006年起,从苏南对口帮扶县(市、区)和省、市、县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分别到村帮扶,将干部锻炼与扶贫开发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将有生产能力和发展潜能的贫困户列为扶贫对象,实行开发式帮扶,落实对特困和大龄贫困劳动力免费培训政策,确保每户都有1个以上的增收项目,都有1名以上的劳动力接受技能培训并实现就业。逐年增加扶贫小额贷款规模,2006年贷款规模达到6亿元。
五、加强调查研究,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召开以后,按照省政府的要求,由省政府办公厅、省发改委、省农林厅分别牵头组成三个调查组赴苏南、苏中、苏北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调研,由我委牵头的苏中组调查报告由于所提建议内容全面,针对性、可操作性强,加之吸纳了“十一五”规划编制成果,宏观性、综合性对策措施比较实,得到省政府领导的高度评价。我们提出的关于加强统筹规划,各级政府和部门要结合当前正在编制的“十一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专项规划,重新修改制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项规划,“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以及交通能源发展、高新技术发展等各项专项规划要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充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容,明确目标和任务;进一步加大投入,继续实施一批事关农村发展大局的新实事项目等建议都被省委省政府采纳。
今年2月底,省政府明确由省发改委牵头组织编制全省“十一五”新农村建设规划纲要。我们按照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要求,以已制订的全省“十一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专项规划为基础,充分吸纳有关部门的相关规划内容,目前正在就指标体系、政策措施和重点项目等有关内容征求意见,修改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