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新课程标准》的这一理念与着眼于学生“终身学习”和“人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
【关键词】 数学教学;生活化
当前的数学教学还存在数学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脱节,数学教学过程缺乏生活性,学生所学知识得不到充分实际应用,教学评价方式比较单一等问题,基于以上认识我校开展了构建“生活——数学——生活”学习体系的研究的课题研究,我全程参与了该课题的研究,通过研究,我进一步明确了数学与生活相结合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我紧紧围绕“把生活中的数学引进课堂”这一基本理念,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发挥出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创造性,下面谈谈我在这一过程中的体会:
一、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导入新课是一节课的开始,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语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好的导入就像唱戏的开台锣鼓,未开场先叫座儿. 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 成功的数学教学离不开学生的兴趣爱好. 尤其是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堂艺术更要讲究. 在导入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选取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材料,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明确数学源于生活的本质,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中我积累的一些具体做法如下:
1. 创设直观性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直观形象的物体,能长时间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所以形象化的问题情境适合学生思维形象具体的特点,易于引导学生的兴趣,愉悦学生的情绪,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的知识时,我利用媒体播放了中央电视台“斗转星移”栏目的视频,学生被深深的吸引住了,从而极大地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进入到了新课的学习中.
2. 创设描述性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描述性的情境,主要是指以文字描述、语言表达方式,为学生描述一段新鲜而熟悉的生活事例,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例如:在教学面积单位时,我描述了这样一段情境,森林里的新房子造好了,小猪一家分到了新房子,正忙着装修呢. 今天要给客厅铺地砖,一大早猪妈妈就吩咐两个猪宝宝去买地砖了,逛了好一会,猪哥哥买了20块地砖,猪弟弟买了30块. 他们都说自己买的地砖都刚好能铺满客厅,这是怎么回事呢?通过这样的描述把学生带入到故事中,激发起了求知的欲望,为新课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
3. 创设体验性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在数学中也可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变“小课堂”为“大课堂”,通过学生身临其境的现场体验,再变“大课堂”为“小课堂”,引申到新课教学中.
例如在教学长度单位千米的认识时,我带领学生到操场上去实际走一走感受1千米到底有多长,激发起了学生跃跃欲试的心态.
二、探究生活化的数学问题,掌握科学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在数学教学中注意探索生活化的数学问题,有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数学思想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 重视“实践操作”,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才干,必须重视实践操作训练,提高动手动脑的活动量,使学生在手脑并用的实践操作中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全面理解. 为此,在教学中必须将培养学生的操作实践能力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 例如:在教学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时,我首让学生通过计算的方法得出1平方分米 = 100平方厘米,然后让学生通过在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纸上摆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来验证这一结论,学生通过这一活动更进一步加深了对1平方分米 = 100平方厘米的认识.
2. 合作交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合作与交流是现代社会人必须具备的一种学习方式,因此我在教学中特别注重这一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学习了1平方分米 = 100平方厘米后,我让学生小组交流你认为1平方米应该等于多少平方分米,通过交流,学生明确了1平方米 = 100平方分米,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掌握了知识,培养了能力.
三、设计生活化的练习,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应用和发展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因此,我们对练习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给学生以不同寻常的练习,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处理书上的练习,使之更接近学生的生活. 例如:在教学面积的计算时,书上有一题是这样的,黑板宽2米,长4米,面积是多少平方米?经过实际测量,我们班教室的黑板长是4米,宽是1.2米. 通过类似的处理,使之更接近生活,使学生觉得学数学是有用的.
综上所述,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只有从生活实际出发,在新课的导入、练习的设计、数学问题的设计等方面充分考虑数学的生活性,通过对现行教材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合理利用,使我们的教学更贴近生活,使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利用生活知识解决数学问题,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数学真正与生活实际结合在一起,长此以往,不断深化,学生就会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精彩的世界.
【关键词】 数学教学;生活化
当前的数学教学还存在数学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脱节,数学教学过程缺乏生活性,学生所学知识得不到充分实际应用,教学评价方式比较单一等问题,基于以上认识我校开展了构建“生活——数学——生活”学习体系的研究的课题研究,我全程参与了该课题的研究,通过研究,我进一步明确了数学与生活相结合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我紧紧围绕“把生活中的数学引进课堂”这一基本理念,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发挥出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创造性,下面谈谈我在这一过程中的体会:
一、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导入新课是一节课的开始,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语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好的导入就像唱戏的开台锣鼓,未开场先叫座儿. 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 成功的数学教学离不开学生的兴趣爱好. 尤其是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堂艺术更要讲究. 在导入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选取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材料,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明确数学源于生活的本质,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中我积累的一些具体做法如下:
1. 创设直观性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直观形象的物体,能长时间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所以形象化的问题情境适合学生思维形象具体的特点,易于引导学生的兴趣,愉悦学生的情绪,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的知识时,我利用媒体播放了中央电视台“斗转星移”栏目的视频,学生被深深的吸引住了,从而极大地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进入到了新课的学习中.
2. 创设描述性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描述性的情境,主要是指以文字描述、语言表达方式,为学生描述一段新鲜而熟悉的生活事例,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例如:在教学面积单位时,我描述了这样一段情境,森林里的新房子造好了,小猪一家分到了新房子,正忙着装修呢. 今天要给客厅铺地砖,一大早猪妈妈就吩咐两个猪宝宝去买地砖了,逛了好一会,猪哥哥买了20块地砖,猪弟弟买了30块. 他们都说自己买的地砖都刚好能铺满客厅,这是怎么回事呢?通过这样的描述把学生带入到故事中,激发起了求知的欲望,为新课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
3. 创设体验性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在数学中也可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变“小课堂”为“大课堂”,通过学生身临其境的现场体验,再变“大课堂”为“小课堂”,引申到新课教学中.
例如在教学长度单位千米的认识时,我带领学生到操场上去实际走一走感受1千米到底有多长,激发起了学生跃跃欲试的心态.
二、探究生活化的数学问题,掌握科学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在数学教学中注意探索生活化的数学问题,有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数学思想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 重视“实践操作”,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才干,必须重视实践操作训练,提高动手动脑的活动量,使学生在手脑并用的实践操作中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全面理解. 为此,在教学中必须将培养学生的操作实践能力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 例如:在教学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时,我首让学生通过计算的方法得出1平方分米 = 100平方厘米,然后让学生通过在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纸上摆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来验证这一结论,学生通过这一活动更进一步加深了对1平方分米 = 100平方厘米的认识.
2. 合作交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合作与交流是现代社会人必须具备的一种学习方式,因此我在教学中特别注重这一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学习了1平方分米 = 100平方厘米后,我让学生小组交流你认为1平方米应该等于多少平方分米,通过交流,学生明确了1平方米 = 100平方分米,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掌握了知识,培养了能力.
三、设计生活化的练习,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应用和发展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因此,我们对练习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给学生以不同寻常的练习,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处理书上的练习,使之更接近学生的生活. 例如:在教学面积的计算时,书上有一题是这样的,黑板宽2米,长4米,面积是多少平方米?经过实际测量,我们班教室的黑板长是4米,宽是1.2米. 通过类似的处理,使之更接近生活,使学生觉得学数学是有用的.
综上所述,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只有从生活实际出发,在新课的导入、练习的设计、数学问题的设计等方面充分考虑数学的生活性,通过对现行教材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合理利用,使我们的教学更贴近生活,使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利用生活知识解决数学问题,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数学真正与生活实际结合在一起,长此以往,不断深化,学生就会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精彩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