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的逻辑、原则与路径

来源 :机械职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xxly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根基,也是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课程思政的基础,融入过程中应遵循主题一维性与主体多元性的统一,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相统一的原则.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课程思政,应从融入能力、融入主题、融入载体三个方面持续推进.
其他文献
单篇古诗教学容易产生诗意解析过度、学生参与不够、阅读探究缺位、人文熏陶乏力等问题.互文性视野下的古诗教学,“以诗解诗”能进一步明确古诗教学的定位、激发学生参与的动力、习得阅读探究的方法、内化传统人文的精神,具体教学可以从以诗解读背景、以诗解读字句、以诗解读主题、以诗解读文化等方面进行探索.
混合式学习指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混合并存的双线学习.从整合单元内容、创设真实情境、建构问题境脉、嵌入多元评价等策略出发,将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有机融合起来,以期实现教学理念和方式的更新与迭代.
提高教学质量是深化小学英语课堂阅读教学改革的核心.教学质量的管控十分必要.向英语阅读课堂教学管理要质量,应该遵循一定程序与结构.因此,通过对小学英语阅读课堂教学的质量管控的实践探索,提出了结构性的四个层面的质量管控,即课前准备质量管控,课中实施质量管控,课后学生作业质量管控,教后经验总结质量管控.
在美术“造型·表现”教学中,意象思维是指创作主体为表达某种情思把“物象”转化为“心象”、创造成“艺象”的思维活动.浸润和体验、移情和联想、转化和表达是基于意象思维的教学关键.在具体实践时,我们可以通过“物象—心象”的演化、“心象—艺象”的转化、“艺象—意境”的深化来改进“造型·表现”教学,从而有效落实美育价值.
合理、有效的教学方式可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芬兰的课程改革旨在通过“现象教学”的方式,发展学生的横贯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通过解读芬兰“现象教学”的内涵,发现芬兰的“现象教学”具有基于“现象”的学习、交互式合作与导向横贯能力培养的特征,因此,芬兰的“现象教学”对于我国的课堂教学具有借鉴意义.
面对一线教师日常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语文教学质量监测时,要关注文言文阅读题的编制.命题者要对接课标、梳理教材,明晰文言文测试的基本要求及内容,编制的试题要契合教学目标.一份监测卷中的整组文言文试题要体现文言文教学规律,题目中要渗透联结、想象等阅读策略,引导学生读通、读懂、读透文本,将日常教学内容融入试题.测试文本要适合学生阅读水平,题目编排要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答题支架要科学有效、顺应学生的学习心理.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处在重内涵建设、追求高质量发展的阶段,开展博雅全人教育是推进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在研究国内外博雅书院建设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高职院校开展博雅教育的模式,并以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展示经贸博雅书院的建设路径.经贸博雅书院以高素质人才培养理念为引领,以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科学素养、艺术素养、生活素养为目标,根据学校的办学目标、生源特点、地域和行业历史文化资源而规划建设文化交流中心、阅读推广中心、女生学堂、科学素养训练营、阳光心理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