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去沈阳故宫途中我忽然想到了这两句古诗,于是问辽宁同行,眼下虽说正是衡阳雁归时,可一过山海关,那感觉就明显有异,沈阳是不是也有点春风不度的意思?
孰料,一句蠢话把他们逗得哈哈大笑。他们说,要不然何以有关内、关外之分呢?气候有分,地貌有分,风俗有分,口音有分,民居有分,一会儿我们要去的故宫,那就更不同了!
我不禁脱口道,那是当然,京、沈两故宫原本就不对称,怎么好比呢!
那也未必。他们说,关键要看怎么去比。如果是比地盘、规模、气势、奢华,沈阳故宫当然甘拜下风。但是,要是比历史价值、比人文含量、比时代影响……沈阳故宫则毫不逊色。
沈阳故宫位于繁华的古城中心,占地6万多平方米,大小建筑90余座,计300余间,始建于17世纪初清太祖努尔哈赤时期。辽宁同行指着故宫东部的建筑群介绍说:“老底子嘛,就是那座大政殿和殿前的十王亭……”
举目看去,那大政殿倒也别具特色,八角重檐,外形近似帐篷,略加写意就不难发现,似乎未脱当年主人们山林狩猎时的游牧气息,而十王亭则颇似蒙古包,其草原风貌更是如影随形。
大政殿俗称“八角金殿”,是努尔哈赤的金銮殿,但他之后就逐渐演变为举行庆典的场所了。1643年,6岁的福临(顺治)继承帝位的仪式就是在这里举行的。
大政殿正门望柱上盘着两条昂首扬爪的金龙。再往上看,只见大政殿房脊上还饰有八个蒙古力士。辽宁同行介绍说,那两条盘柱金龙,体现的是汉文化影响——“龙即天子”;那八个力士造型,象征着“八方归一”,当然有点征服天下的意味。大政殿建筑刻意将满、汉、蒙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其实就是在竭力展示努尔哈赤的政治追求:金龙盘柱,觊觎中原。
大政殿两侧的十王亭呈雁阵排列,南宽北狭,别开生面,我还是第一次见到这种奇特的布局。辽宁同行笑道,它取的是众星拱月、兵多将广、万世绵延之意。
十王亭是清朝入关前左、右翼王和八旗旗主在皇宫内“办公”的地方。这种定都后“君臣合署办公”的格局是汗王与八旗贝勒共议国政制度的固定化,延续的是努尔哈赤马背时期的军事民主思想。这在中国历史上堪称独步天下,同时也在中国宫殿建筑史上写下了空前的一页。
我不由笑道,万岁爷的这种民主姿态多限于打江山的时候,说穿了是战争逼出来的,一旦天下到手,屁股坐稳,人家就不要这劳什子了。
1626年,清太宗皇太极继承汗位,随即扩建皇宫。先后建起大清门、飞龙阁、翔凤阁、崇政殿、东宫、西宫、凤凰楼、清宁宫、关雎宫、麟趾宫、衍庆宫、永福宫等名目繁多的正殿寝宫。这些凸显排场的宫殿看上去大体呈三进院落,中轴线贯穿,左右对称,分工细微,颇有讲究。
大清门是正门,俗称“午朝门”,为文武百官候朝之所。大清门屋顶满铺黄琉璃瓦并衬以绿色剪边,既保留了以黄为尊的传统观念,又体现了满族对故乡山林的深厚眷念。
迈过大清门,北望便是崇政殿,即皇太极的金銮殿。1636年,即汗位十年的皇太极在此登基称帝,将国号“金”改为“清”,年号也由“天聪”改为“崇德”。 崇政殿为皇帝的办公室,主要供其临朝理政。整座大殿为全木结构,五间九檩硬山式,辟有隔扇门,前后出廊围以石雕的栏杆。殿身的廊柱是方形的,望柱下有吐水的螭首,顶盖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殿柱是圆形的,两柱间用一条雕刻的整龙连接,龙头探出檐外,龙尾直入殿中,实用与装饰完美地结合为一体,增加了殿宇的帝王气魄,不禁令人啧啧称奇。
穿过崇政殿,就是密集的后宫建筑群了。它们以凤凰楼、清宁宫为主体,高筑在近4米的台基上。这种“宫高殿低”的特点恰与北京故宫相反。凤凰楼为宴饮、议事之所,清宁宫等“台上五宫”则为帝后寝居。1643年8月,皇太极在清宁宫内暴亡,终年52岁。此后,清军大举入关,朝廷随之南迁,这里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故宫”。
沈阳故宫的西部建筑为乾隆四十七年至四十八年(1782~1783)增建,以文溯阁为中心,配以仰熙斋、嘉荫堂、戏台等,既是贮藏《四库全书》和皇帝读书的地方,也是当年皇家的娱乐场所。其中,文溯阁是清代收藏《四库全书》的七阁之一,东侧有一碑亭,其碑文《御制文溯阁记》和《宋孝宗论》为乾隆亲撰,详细记录了建阁的经过和《四库全书》的收藏情况。
人说建筑是凝固的历史。我由此忽然想到,清王朝在其近300年的生命历程中,当年盛京这一段,只能算是它的婴幼时代。如此看来,若说北京故宫算是它的风雨大厦的话,沈阳故宫当是它的降生襁褓了。可悲的是,谁能料到这个襁褓中的婴儿,日后会成为历史的罪人呢?终其一生,他带给中华民族的苦难实在太多,造成的屈辱委实太大!所谓的“天朝”一路专制、残暴、僵化、腐败下来,最后竟沦为匍匐于列强脚下仰人鼻息的洋奴,乞降、赔款、割地,居然成了朝廷“外交”上的看家本领……科学与民主之春风不度,天怒人怨,以致华夏子孙忍无可忍,不得不为它敲响丧钟!
夕阳中回首身后的宫殿,心中嗟叹不已。
孰料,一句蠢话把他们逗得哈哈大笑。他们说,要不然何以有关内、关外之分呢?气候有分,地貌有分,风俗有分,口音有分,民居有分,一会儿我们要去的故宫,那就更不同了!
我不禁脱口道,那是当然,京、沈两故宫原本就不对称,怎么好比呢!
那也未必。他们说,关键要看怎么去比。如果是比地盘、规模、气势、奢华,沈阳故宫当然甘拜下风。但是,要是比历史价值、比人文含量、比时代影响……沈阳故宫则毫不逊色。
沈阳故宫位于繁华的古城中心,占地6万多平方米,大小建筑90余座,计300余间,始建于17世纪初清太祖努尔哈赤时期。辽宁同行指着故宫东部的建筑群介绍说:“老底子嘛,就是那座大政殿和殿前的十王亭……”
举目看去,那大政殿倒也别具特色,八角重檐,外形近似帐篷,略加写意就不难发现,似乎未脱当年主人们山林狩猎时的游牧气息,而十王亭则颇似蒙古包,其草原风貌更是如影随形。
大政殿俗称“八角金殿”,是努尔哈赤的金銮殿,但他之后就逐渐演变为举行庆典的场所了。1643年,6岁的福临(顺治)继承帝位的仪式就是在这里举行的。
大政殿正门望柱上盘着两条昂首扬爪的金龙。再往上看,只见大政殿房脊上还饰有八个蒙古力士。辽宁同行介绍说,那两条盘柱金龙,体现的是汉文化影响——“龙即天子”;那八个力士造型,象征着“八方归一”,当然有点征服天下的意味。大政殿建筑刻意将满、汉、蒙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其实就是在竭力展示努尔哈赤的政治追求:金龙盘柱,觊觎中原。
大政殿两侧的十王亭呈雁阵排列,南宽北狭,别开生面,我还是第一次见到这种奇特的布局。辽宁同行笑道,它取的是众星拱月、兵多将广、万世绵延之意。
十王亭是清朝入关前左、右翼王和八旗旗主在皇宫内“办公”的地方。这种定都后“君臣合署办公”的格局是汗王与八旗贝勒共议国政制度的固定化,延续的是努尔哈赤马背时期的军事民主思想。这在中国历史上堪称独步天下,同时也在中国宫殿建筑史上写下了空前的一页。
我不由笑道,万岁爷的这种民主姿态多限于打江山的时候,说穿了是战争逼出来的,一旦天下到手,屁股坐稳,人家就不要这劳什子了。
1626年,清太宗皇太极继承汗位,随即扩建皇宫。先后建起大清门、飞龙阁、翔凤阁、崇政殿、东宫、西宫、凤凰楼、清宁宫、关雎宫、麟趾宫、衍庆宫、永福宫等名目繁多的正殿寝宫。这些凸显排场的宫殿看上去大体呈三进院落,中轴线贯穿,左右对称,分工细微,颇有讲究。
大清门是正门,俗称“午朝门”,为文武百官候朝之所。大清门屋顶满铺黄琉璃瓦并衬以绿色剪边,既保留了以黄为尊的传统观念,又体现了满族对故乡山林的深厚眷念。
迈过大清门,北望便是崇政殿,即皇太极的金銮殿。1636年,即汗位十年的皇太极在此登基称帝,将国号“金”改为“清”,年号也由“天聪”改为“崇德”。 崇政殿为皇帝的办公室,主要供其临朝理政。整座大殿为全木结构,五间九檩硬山式,辟有隔扇门,前后出廊围以石雕的栏杆。殿身的廊柱是方形的,望柱下有吐水的螭首,顶盖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殿柱是圆形的,两柱间用一条雕刻的整龙连接,龙头探出檐外,龙尾直入殿中,实用与装饰完美地结合为一体,增加了殿宇的帝王气魄,不禁令人啧啧称奇。
穿过崇政殿,就是密集的后宫建筑群了。它们以凤凰楼、清宁宫为主体,高筑在近4米的台基上。这种“宫高殿低”的特点恰与北京故宫相反。凤凰楼为宴饮、议事之所,清宁宫等“台上五宫”则为帝后寝居。1643年8月,皇太极在清宁宫内暴亡,终年52岁。此后,清军大举入关,朝廷随之南迁,这里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故宫”。
沈阳故宫的西部建筑为乾隆四十七年至四十八年(1782~1783)增建,以文溯阁为中心,配以仰熙斋、嘉荫堂、戏台等,既是贮藏《四库全书》和皇帝读书的地方,也是当年皇家的娱乐场所。其中,文溯阁是清代收藏《四库全书》的七阁之一,东侧有一碑亭,其碑文《御制文溯阁记》和《宋孝宗论》为乾隆亲撰,详细记录了建阁的经过和《四库全书》的收藏情况。
人说建筑是凝固的历史。我由此忽然想到,清王朝在其近300年的生命历程中,当年盛京这一段,只能算是它的婴幼时代。如此看来,若说北京故宫算是它的风雨大厦的话,沈阳故宫当是它的降生襁褓了。可悲的是,谁能料到这个襁褓中的婴儿,日后会成为历史的罪人呢?终其一生,他带给中华民族的苦难实在太多,造成的屈辱委实太大!所谓的“天朝”一路专制、残暴、僵化、腐败下来,最后竟沦为匍匐于列强脚下仰人鼻息的洋奴,乞降、赔款、割地,居然成了朝廷“外交”上的看家本领……科学与民主之春风不度,天怒人怨,以致华夏子孙忍无可忍,不得不为它敲响丧钟!
夕阳中回首身后的宫殿,心中嗟叹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