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到底,腾讯也仅是一家商业公司,需要对投资人负责,对员工和用户负责,没有义务对竞争对手负责。至于说是否选择向其他公司开放,仅取决商业本身理性的决定,而不是利益相关方一面之词,以基础设施论予以道德捆绑更是无稽之谈。
探讨商业伦理:再开放的生态也有规则底线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即使各大巨头都把自己生态圈看得无比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生态圈不向任何产品开放。例如百度开放技术,对外进行技术输出,阿里巴巴开放产业链,通过各种投资链接它的中小商户和云系统,实现阿里系内一站式采购。
而主张“去中心化”的《微信》主要更是在产品层面上进行开放,以开放、连接和助力作为自己的价值观,既有营销渠道的开放,也有支付工具的开放。
在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上,从来都是由商业平台自主选择跟谁合作、怎样合作。
2013年8月,阿里巴巴以“安全”之名停止淘宝与《微信》一切数据链接,不久后,淘宝网封杀了外链二维码,直指《微信》5.0的扫码与支付功能;之后,还一度封闭蘑菇街,屏蔽百度爬虫,避免这些流量入口与产品信息外露,从而防止自己的核心商业价值造成损害;2014年11月,微博发起了一系列针对微信公众号推广的封杀举动;2018年8月,微博称因今日头条擅自抓取微博自媒体信息,将封掉其第三方接口……
在国外这种案例更加频繁,据外媒报道,近日苹果已经关闭了Facebook发布内部iOS应用程序的功能,从Facebook应用早期版本到午餐菜单等基本工具被悉数关停。苹果表示,Facebook向iPhone用户发布的这个“市场研究”APP,违反了双方关于允许Facebook收集用户各种个人数据的协议。
所以,互联网产品生态之间的互相封闭本来就是一件十分平常的事情,如果非要扯到道德、基础设施论上,多少有些混淆视听、道德绑架的嫌疑。
再次回到此次的论题,《微信》是否有权拒绝《抖音短视频》呢?对于这个问题,还是要看两个方面:一是《抖音短视频》有没有在《微信》的规则内进行活动;二是《微信》的登录授权是否不可替代。后者自不用说,即使无法使用《微信》账号登录,《抖音短视频》用户的“太阳照常升起”—毕竟还有包括手机号在内的多种登录选择。而且本身用什么方式登录,对用户来说影响就极小,更不会影响他们使用《抖音短视频》的后续体验。就前者而言,今日头条旗下的《抖音短视频》等产品纷纷被爆出:擅自读取用户《微信》内好友列表,并在《抖音短视频》等平台上进行推荐好友。这样的行为明显侵犯了用户的隐私,毕竟在各种亲戚、朋友共存的《微信》生态系统之下,并不是每一个都希望别人知道自己在诸如《抖音短视频》这样的平台上喜欢看什么,又拍了什么。 事实上,《微信》对侵犯用户隐私,破坏《微信》生态的产品一贯采取“零容忍”的原则。不论是每年春节期间对营销活动的惯常性打击、还是对一些存在诱导分享“嫌疑鸡汤文”的主动隔绝,背后都彰显了《微信》对用户的保护态度。
近日,中央网信办、工信部、公安部和市场监管总局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专项治理的公告》,决定自2019年1月至12月,在全国范围组织开展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专项治理,这也表示APP违法违规的现象已经成為监管的打击目标。
这与近期微信发布的《关于近期诱导违规及恶意对抗的处理公告》不谋而合,微信积极响应监管指导,凡是通过现金奖励、虚拟奖品、测试等方式,诱导用户分享、传播外链内容给好友,严重影响“朋友圈”和“群聊”等功能的用户体验的产品,将实行全面封禁。
换个角度,从以《微信》为核心的生态系统来看,腾讯既是《微信》这一生态系统的建设者,也是守护者。毕竟面对10亿量级的用户,腾讯责任重大,而主动屏蔽这样一些“外来物种”,有利于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
从今日头条等一系列产品的崛起来看,其占领市场的核心武器“算法精准推送”,可能并没有起到为社会的公序良俗起到多大作用,反而是对一些色情、低俗的内容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效果,被人诟病为有“算法没有价值观”,多次收到执法部门的整改通知。此外,依据算法进行大量的精准推送,让人置身于信息茧房之中,极大的造成了信息的孤岛,使得用户接收信息的维度变窄。
作为一个数十亿人都在使用的国民级APP,即使在社会责任上,《微信》也有必要对这样“无孔不入”的产品进行封禁,以维护自己的声誉。尽管恶名远扬,但抖音等头条系产品似乎一直把《微信》当成公共场所。近期今日头条更被爆出为了春节拉新用户,不惜72次恶意对抗《微信》平台规则的举动。而《微信》一有回击,更四处喊冤,煽动用户情绪、道德绑架舆论。大有一种反客为主理所应当的感觉,《微信》会容忍吗?可能换谁都不会。
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一定要泾渭分明。商业的归商业,道德的归道德,讲道德没错,但并意味着无理取闹。如果非要把道德强加给商业,显得有些过于情绪化,多少有些下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