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思维能力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的关键所在,而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启发学生思维的点,为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老师要注重激活学生思维意识,让思维之花在语文教学中绽放。
一、利用问题进行引导,让学生多角度思考
古语有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疑问是思维的开始,老师要善于设计具有引导性的问题,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开展各种学习活动。通过问题训练,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促使学生从其他同学的发言中反思自我,重新审视自我,并学会通过多种角度进行思考,从而实现思维的深度发展。例如,在教学《司马光》这一课时,老师可以提出如下问题:“请大家想一想,除了砸缸救人这种方法以外,还可以使用怎样的方法?”这个问题既贴近学生生活,又带有一定的趣味性,不但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思考热情,而且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如,在教学《将相和》这一课时,老师可以这样启发学生:(1)课文中主要描写了“将”还是“相”?(2)将和相为什么不和?3、将和相是怎样和好的?这样的问题很快就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欲望,每一位学生都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明确了阅读目标,提高了阅读效率。通过阅读课文中的三个小故事,学生很快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同时也明白了很多做人的深层次的道理。
二、利用求同求异方法,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求同和求异实际上是两个相反的思维方向,老师应善加运用,针对不同的文本内容,灵活运用以上两种思维方式,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率。在一篇文章中往往会蕴含某种对立统一的内在联系,如果老师善于挖掘并充分运用,可以使其成为一种很好的教学资源,用以引导学生对比阅读,有助于深化学生思维,拓展学生视野,帮助学生挖掘出文章背后所隐藏的深刻内涵。例如,在教学《凡卡》时,老师应在学生阅读之前就教给学生对比阅读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对比阅读的方式理解书信内容,体会书信内涵。第一次阅读,注重求异,通过阅读课文三至十五自然段,找到凡卡前后生活的不同之处:生活在乡下的凡卡是自由和快乐的;做学徒期间的凡卡是孤独与可怜的,凡卡悲惨的命运激发了学生对凡卡的同情之心。此时老师要趁热打铁,进一步启发学生思维的深化:生活在乡下的凡卡是真正的快乐吗?由此指导学生第二次阅读,意在求同,让学生思考在乡下生活和学徒期间的共同点。通过发散求同思维,学生顿悟:原来不管生活在乡下还是城里,凡卡的生活都同样贫穷、卑微与可怜。课文中所描写的回忆的快乐恰好反衬出凡卡无尽的痛苦。当学生情到深处时,再次引导学生对比阅读,让学生深刻体会凡卡的快乐与悲伤,读出凡卡的心声,激发学生与凡卡的情感共鸣。由此可见,老师运用求同和求异的教学方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而且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深化学生的阅读体验。
三、善于利用争议话题,活跃学生思维
具有争议性的话题往往是最有吸引力的话题,代表了持有不同观点的群体对文章所提出的不同看法。小学生的年龄较小,自主阅读能力有限,对文本形成独立认知还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老师要加强鼓励,引导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提出各种见解和想法。虽然学生提出问题略显幼稚,说出的问题不够全面,但是老师要及时肯定,给予学生鼓励,促使学生积极开展自我探究活动。如果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某一问题产生争议,这就是一种很好的课堂生成资源,老师要及时把握这一契机,引导学生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从争议中达成共识,全面激活学生的思维意识。例如,在教学《钓鱼的启示》时,其中对于“该不该放掉这条鲈鱼”这一问题,学生中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老师应针对这一争议设计辩题,鼓励学生开展课堂辩论活动,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正方学生立场坚定:“根据相关规定应该放掉鲈鱼,这是父亲教育孩子的基本原则,不能妥协”;反方学生旗帜鲜明:“离规定时间还有两个小时,放掉鲈鱼没有现实意义,墨守成规有点教条主义。”通过学生辩论,逐渐达成共识:认同父亲的观点,因为这是原则问题,原则问题不能掉以轻心。由此可见,这样的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其中,让学生的思维实现了质的飞跃。
作为语文老师,要深入研究教材,从中挖掘出更多的教学契机和教学资源,注重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将学生的思维推向一個新的高度,让学生的创新思维绽放出美丽的色彩。
李青,山东高青县田镇中心小学教师。
一、利用问题进行引导,让学生多角度思考
古语有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疑问是思维的开始,老师要善于设计具有引导性的问题,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开展各种学习活动。通过问题训练,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促使学生从其他同学的发言中反思自我,重新审视自我,并学会通过多种角度进行思考,从而实现思维的深度发展。例如,在教学《司马光》这一课时,老师可以提出如下问题:“请大家想一想,除了砸缸救人这种方法以外,还可以使用怎样的方法?”这个问题既贴近学生生活,又带有一定的趣味性,不但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思考热情,而且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如,在教学《将相和》这一课时,老师可以这样启发学生:(1)课文中主要描写了“将”还是“相”?(2)将和相为什么不和?3、将和相是怎样和好的?这样的问题很快就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欲望,每一位学生都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明确了阅读目标,提高了阅读效率。通过阅读课文中的三个小故事,学生很快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同时也明白了很多做人的深层次的道理。
二、利用求同求异方法,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求同和求异实际上是两个相反的思维方向,老师应善加运用,针对不同的文本内容,灵活运用以上两种思维方式,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率。在一篇文章中往往会蕴含某种对立统一的内在联系,如果老师善于挖掘并充分运用,可以使其成为一种很好的教学资源,用以引导学生对比阅读,有助于深化学生思维,拓展学生视野,帮助学生挖掘出文章背后所隐藏的深刻内涵。例如,在教学《凡卡》时,老师应在学生阅读之前就教给学生对比阅读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对比阅读的方式理解书信内容,体会书信内涵。第一次阅读,注重求异,通过阅读课文三至十五自然段,找到凡卡前后生活的不同之处:生活在乡下的凡卡是自由和快乐的;做学徒期间的凡卡是孤独与可怜的,凡卡悲惨的命运激发了学生对凡卡的同情之心。此时老师要趁热打铁,进一步启发学生思维的深化:生活在乡下的凡卡是真正的快乐吗?由此指导学生第二次阅读,意在求同,让学生思考在乡下生活和学徒期间的共同点。通过发散求同思维,学生顿悟:原来不管生活在乡下还是城里,凡卡的生活都同样贫穷、卑微与可怜。课文中所描写的回忆的快乐恰好反衬出凡卡无尽的痛苦。当学生情到深处时,再次引导学生对比阅读,让学生深刻体会凡卡的快乐与悲伤,读出凡卡的心声,激发学生与凡卡的情感共鸣。由此可见,老师运用求同和求异的教学方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而且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深化学生的阅读体验。
三、善于利用争议话题,活跃学生思维
具有争议性的话题往往是最有吸引力的话题,代表了持有不同观点的群体对文章所提出的不同看法。小学生的年龄较小,自主阅读能力有限,对文本形成独立认知还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老师要加强鼓励,引导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提出各种见解和想法。虽然学生提出问题略显幼稚,说出的问题不够全面,但是老师要及时肯定,给予学生鼓励,促使学生积极开展自我探究活动。如果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某一问题产生争议,这就是一种很好的课堂生成资源,老师要及时把握这一契机,引导学生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从争议中达成共识,全面激活学生的思维意识。例如,在教学《钓鱼的启示》时,其中对于“该不该放掉这条鲈鱼”这一问题,学生中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老师应针对这一争议设计辩题,鼓励学生开展课堂辩论活动,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正方学生立场坚定:“根据相关规定应该放掉鲈鱼,这是父亲教育孩子的基本原则,不能妥协”;反方学生旗帜鲜明:“离规定时间还有两个小时,放掉鲈鱼没有现实意义,墨守成规有点教条主义。”通过学生辩论,逐渐达成共识:认同父亲的观点,因为这是原则问题,原则问题不能掉以轻心。由此可见,这样的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其中,让学生的思维实现了质的飞跃。
作为语文老师,要深入研究教材,从中挖掘出更多的教学契机和教学资源,注重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将学生的思维推向一個新的高度,让学生的创新思维绽放出美丽的色彩。
李青,山东高青县田镇中心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