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35年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资源配置研究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y02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事业发展需要有前瞻性,在《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目标的指引下,有必要对2020—2035期间,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学龄人口变动情况及其对教育资源配置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本研究采用Leslie矩阵的队列要素法和实地访谈法,对2020—2035年期间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数、学校数、教师数和所需经费等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随着生育率和出生人口下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人数呈现出持续下降趋势;与2020年预测值相比,2035年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总量将下降约3000万;按现行学校规模计算,2026年(峰值年份)城区需新建小学4000所,2030年(峰值年份)城区需新建初中4000所,农村地区将有大量小学校舍闲置(3.73万);按现行师生比计算,义务教育阶段专任教师的需求量在下降,与2020年相比,2035年小学教师过剩约150万,初中过剩约37万.2031年,我国城区义务教育学生数将超过镇区,义务教育将总体进入以城市教育为主体的时代,教育资源配置应因地制宜,因时而动,充分考虑学生由农村向镇区和城区的转移.建议科学规划学校布局;适当提高办学标准,降低生师比,缩小班级规模,及时补充优秀教师;统筹优化学前、托育和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资源配置,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其他文献
本文旨在论证社会责任感是拔尖人才的核心素养.文章首先厘清了培养拔尖人才社会责任感的必要性,进而通过对理论和模型的梳理,分析了拔尖人才社会责任感的深刻内涵和重要组成元素.在此基础上,本文讨论了社会责任感与拔尖人才其他特质之间的供给关系.最后,论文对我国拔尖人才社会责任感培养过程提出了具体建议,为拔尖人才培养实践提供指导和参考.
陈伯吹对我国教材特别是小学语文教材有重要贡献.他在北新书局、儿童书局、国立编译馆和人教社工作时,先后编写多部教科书及其教学参考书,如《北新国语读本》(1932)、《复兴国语课本》(1934)、“国定本”《初级小学国语常识课本》(1943)和《高级小学国语课本》(1945)、新中国第一套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初级小学课本语文》(1955)和《高级小学课本语文》(1957)等.他对小学教材和语文教材问题也深有研究,论述了教材的概念、意义、目的、类型、编撰原则、制作方法及其与儿童读物的关系等,形成了独具特色、较为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