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和团为何在东南地区激不起风浪

来源 :文史博览·文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ln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世纪的最后几年,兴起于鲁西平原的义和团运动如烈火燎原,烧遍京津,并蔓延至山西、内蒙古和东北,引发中外震惊。为什么义和团在华北掀起轩然大波,却在东南地区激不起半点风浪?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从社会治理的角度来说,有一个重要因素不能被忽略,那就是士绅势力的强弱。
  在传统中国,士绅集团可谓地方社会最重要的稳定器,维系着当地社会的“自发性秩序”,包括地方的公益慈善、公共治理等。而一份晚清的进士地域分布统计显示:1840年至1905年,进士数目最多的前十位依次是:江苏、浙江、山东、江西、河南、八旗、福建、直隶、安徽、广东。八旗与直隶在科举录取上有优待,姑且不论,东南省份占了这个名单的一大半。山东虽然进入三甲,但另一份统计材料显示:1851年至1900年,山东的举人数目基本上集中在山东半岛、济宁、济南昌邑一带(约42个县),占了72%,这些地方在义和团兴起时,大体上都保持平静;而义和团的发源地鲁西北有44个县,举人数目才占13%。地处鲁西北的茌平县,居然在清末20年间从未出过一个举人。
  由于缺乏一个强有力的士绅阶层来组织当地的公共治理,鲁西北的社会呈现出明显的涣散状态:人口结构以大量的自耕农为主,连大地主都很罕见,人口流动自由,人们彼此之间缺乏理性的联结,除了秘密宗教,这里几乎不存在什么像样的自治组织(包括传统的宗族)。这种涣散的社会结构,非常适宜义和团的落地生根。
其他文献
清朝末年,湖南宁乡有位名噪一时的人物,他叫周汉,以军功官至候补道。他有个笔名叫“周孔徒”,看这名字就大致能猜到他有多么守旧,其子周家树是否受其影响也守旧,未见更多材料,但有一个事实,即周家树是当年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湘籍学员中唯一在脑后留了一条辫子的。当时留学生去辫者占十之八九,大都在日本一上岸即剪掉发辫。周家树为三期学员,回国后先在湖南武备学堂做教官,后来调去陆军部,再被派到驻日公使馆,成为日本陆军
终于有了自家的土地  “那可是个好辰光!解放了,地主家的田地、房子,还有牲畜全部分给了穷人!那时我刚刚成亲,家里也分了十亩地、一头牛!祖祖辈辈的梦想终于实现了,我们那个高兴啊!做梦都会笑出声来。  “那几年,我们两口子农时每天天不亮就下地,天黑了才回家,地里一棵杂草都没有!不管种什么,我们的产量都比别人高出一截。夜里我们轮流起来给牛喂料,牛那个膘肥体壮!我们很爱惜它,它也很对得起我们。  “每年我
现在,很多人喜欢美食,但又不肯亲自下厨,有时还拿出“君子远庖厨”做挡箭牌,似乎只要远离庖厨,就是君子了。其实,这是对“君子远庖厨”的误解。  在古代,厨师是普遍受到社会尊重的。唐代史学家司马贞在司马迁的《史记》后补有一篇《三皇本纪》,里面就说人文初祖伏羲就是厨师出身。“太昊伏羲养牺牲以庖厨,故曰庖牺”。又称“伏牺”,获取猎物之谓也。这里的“庖厨”,就是厨师。古时常常拿庖厨活动来喻说安邦治国之大事,
摘要:云南平河哈尼族在长期的自然和历史演变中,形成了一套以粗放型农耕为主的传统生计方式。从建国以来,哈尼族开始尝试了新的生计方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政策,各种特色作物的种植深刻影响了哈尼族的生计方式。加上交通的便利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最终哈尼族的生计方式在不断探索和调整中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特征。  关键词:哈尼族;生计方式;变迁  中图分类号:F127.8 文献标识码:A
1905年,传统强国俄国竟败在小小的日本手中。直到今天,许多人仍热衷分析其中的胜败之道,但往往忽略了一个关键人物:日本驻俄武官明石元二郎(1864-1919)大佐。德国皇帝威廉二世曾惊叹于他的活动能量,称其为“堪比20万大军的人”。可是,明石元二郎至死都竭力隐瞒他的“功绩”,因为他的主要工作就是谍报与策反,甚至将自己的策反工作搞到俄国革命家列宁身上。  让人看走眼的“木瓜”  明石元二郎1865年
随声附和或者观点与人相同皆称“雷同”。跟字面意义一样,这个词确实跟“雷”有关系。  “雷同”最早出自《礼记·曲礼》:“毋剿说,毋雷同。”这是针对席间有长者在场时的礼仪规定,要求晚辈要正容恭听长者说话,不要像个跟屁虫一样随声附和,否则就是不尊敬。“剿”通“钞”,抄袭,“剿说”即抄袭别人说的话。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师郑玄注:“雷之发声,物无不同时应者;人之言当各由己,不当然也。”意思是说打雷的时候万物无不
明代文学家陈继儒在《读书镜》中记载,明朝时有个浙江人郭南到江苏常熟做知县,颇得民心。常熟附近有个虞山,那里特产软栗。老百姓就摘了很多栗子当作土特产送给郭南。  不承想,郭县令见了栗子并未笑逐颜开,倒显得非常紧张,随即一道命令下来,让种栗子的百姓把地里的栗子全都拔去。理由呢,按照相关记载,说是“异日必有以此殃害常熟之民”,意思是早晚有人会因为这栗子侵害你们。  这句话,里面其实少了一个关键字——“人
知名学者胡适是安徽绩溪人,他有一位族叔叫胡近仁。胡近仁虽然只年长胡适四岁,却是胡适早年在家乡读书、写作的领路人。胡适去美国留学后,家里的书信或邮寄东西,都是这位族叔代劳。胡适嗜茶,留学时经常让家里寄些家乡的茶叶以作馈赠礼品,经手此事者也是胡近仁。胡适回国到北大任教后,与这位族叔通信频繁,彼此有心里话都愿意告诉对方,例如:胡适对自己婚姻的真实想法都只向这位族叔透露。由此可见两人关系之密切。  192
众所周知,小学生们加入少先队时,都要庄严呼号:“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时刻准备着!”须知,这句饱含激情与热血的呼号也是有来历的。  1902年,俄国革命遇到了许多困难。为了团结革命力量,鼓舞士气,争取胜利,列宁写了《做什么?》一书。书中向全世界革命者发出了“准备好”“时刻准备着”的伟大号召。顿时,这响亮的口号传遍整个俄国,革命力量犹如燎原星火慢慢壮大。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1922
近年来,“王府井百货”在各大城市落地生根,成为许多人眼中时尚购物的标杆。说起来,“王府井”的商业渊源可谓深远,在老北京,名气最大的商业街非王府井莫属。外地人刚听到这个名字时往往会有些奇怪:哪家王府的井这么有名?  王府井大街本名“十王府街”,亦称“王府街”。明代这条街上有10座王府、3座公主府。清依明制,亦在此街上建王府。据古建筑学家朱启钤回忆,以豫王多铎(1614-1649,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