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物理基础教育对物理文化的继承和传播。本文就现行中学物理教学弱化物理文化的现状展开分析,并就基于物理文化基础的理想中学物理教育模式建构,阐述观点和看法,以推进物理文化在中学物理教学中传承。
关键词:物理教育;物理文化;理想物理教育
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狭义的文化活动,有着其自身固有的文化内涵,物理学科教育也不例外。物理学科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系统的分支体系,有着教育者必须严格遵循的客观规律,这些规律反映到人们的思想上,形成了物理教育的学科文化(简称物理文化)。物理文化起源于世界历代物理学家创建物理学理论的过程,是人类探索自然界奥秘过程中所发现、创造和形成的物理思想、物理方法、物理概念、物理定律、物理语言符号、价值标准、科学精神、物理仪器设备以及约定俗成的工作方法的总和。近年来,伴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物理文化在物理教师中成为一个热门的概念。人们越来越重视物理文化对物理教学目标的实现、促进学生科学发展、物理教师自身能力全面提高等方面的思想和实践意义。本文针对现行中学物理教学的现状,基于物理文化的基础上理想的中学物理教育模式的建构,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一、物理教学弱化文化功能的现状和原因
2003年和2006年,我省初高中的物理教育分别进行课程改革,这种改革的初衷,蕴含着物理教学过程运用物理文化解决存在问题的本意。但时至今日,这种改革却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取得应有的成果。其主要表现和原因在于:
1. 中学物理教育的目标错位
初高中的物理教学,属于基础教学,面对的是最广大的青少年学生群体。因此,中学物理教学的目标,应该放在激发学生兴趣、满足大多数学生成长的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上。但现实的情况是,由于教育功利主义思想和错误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作祟,物理教育的目标更多地放在了选拔人才而不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上面,放在了培养能够取得奥赛获奖的少数学生身上,放在了将进一步学习物理而成为科学家或工程师的少数精英分子身上。广大中学生沦为这些少数物理精英的陪读,完全丧失了物理教学的文化功能。
2. 中学物理教育的重知识、轻过程导向
物理教学是一个完整的教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要掌握一定的物理学知识和结论,还要掌握蕴含于物理文化之中的物理学方法,掌握坚忍不拔的探索世界的科学精神,并从过程中获得智慧与思辨的享受所带来的满足和成就感,从而改变参与者对世界的看法等等。但现实的情况却是,由于中高考的指挥棒无法完整体现物理教学的过程,无法全面考查学生的物理能力,物理教育的参与者只能将主要精力放在物理知识的传授和掌握上。一个典型的实例就是,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发展,本来应该由学生亲自动手的物理实验,在很大程度上被电脑的实验演示代替。这样的实验演示过程,学生的知识结论是掌握了,但是亲手进行实验的过程以及由此带来的物理学习的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被忽略了。物理教育里蕴含的物理文化对学生的熏陶功能,止步于鼠标的点击之中。
3. 中学物理教育的重理轻文倾向
中学的物理教育,本应该具有传播物理知识和传承物理文化的双重功能。但是,受长期形成的物理知识中的逻辑、知识体系才是科学的思维影响,把“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当作物理教育的全部,产生了重物理教学的理科属性,轻物理教育的文科属性的错误倾向。这就使得本该在中学物理教育中体现出来的,物理学在人类文化发展和社会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物理知识创造的文化和社会背景,蕴涵着丰富物理思想、物理方法的科学家探索科学的艰辛曲折历程等物理文化的内容被舍弃, 学生生活与物理学科之间的关联被割裂,只留下简单的可以被教学与考试过程实证的物理结论以及烦琐的一大堆数学证明,学生在失去知识背景、人文背景的僵化的知识面前,除了死记硬背别无选择。这样的中学物理教育无法让学生全方位的接受物理文化熏陶,无法通过物理教育活动,形成和掌握科学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4. 中学应试教育的根源性影响
长期以来,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中学教育是完完全全、不折不扣的应试教育。虽然我省初高中进入课程改革有些年头了,但是中学应试教育的主导模式并没有改变。中学的物理教育作为中学整体教育的分支教育和组成部分,短时间内无法摆脱中学应试教育这一主导模式。在应试教育模式主导下,能考则教,不能考则弃也成为中学物理教育的金科玉律。在现今的中学物理教育过程中,物理知识体系的传授、物理逻辑的实证被保留了下来,并加以夸大。而物理知识传授过程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物理文化,则被无情的抛弃了。这样一来,物理教育的科学与精神被隔断了,科学与文化分离了。失去了精神与文化支撑的物理学科,是丧失灵魂的学科,也就不再科学了,成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孤立的、停滞的、形而上学 的学科。
二、基于物理文化基础上的理想物理教育模式
物理教育与其他学科的教育一样,其根本目的在于育人。既是一个传播物理知识的过程,还是一个传承物理文化的过程,二者是统一不可分割的。为此,基于物理文化基础上的中学物理教育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 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精神
物理教育首先要培养的就是学生对科学的探究精神。因为物理科学要解决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揭示的是自然现象背后隐含着的自然规律。物理学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索和创新的过程,基于物理文化基础上的理想的物理教育是一个在课堂上再现科学探索的过程:在传授物理知识时,教师要讲授奥妙无穷、复杂多变的自然界,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这是培养学生探究精神的第一步;在讲授物理概念时,教师还要讲授前人在揭示这些物理规律时经历的艰难曲折的探索过程和百折不饶的创新精神,为学生树立科学探究的榜样;在讲授物理结论时,还可以对一些物理概念、物理定律的局限性提出质疑,让学生能够破除迷信,学会一种有普遍意义的自由探索和创造精神。 2. 培养学生缜密的思维逻辑
当人们探索未知自然界的奥秘时,需要运用思维逻辑对自然现象进行分析,从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并通过实验检验,来检验自己的认识是否正确、思维是否合乎逻辑。从实践的角度来看,物理科学是一门逻辑思维的科学,物理教育是一门培养和提升学生思维逻辑的课程。因此,基于物理文化基础上的理想的物理教育模式可以这样建构:创设问题情景(通过实验或现象的描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通过逻辑思维推理找出要解决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可能的各种途径(建立概念或提出系统参数)—按照最佳途径建立数学模型—求解数学模型—讨论问题解决的的物理意义和可能的技术应用。总之,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知识传授的同时,将隐藏在物理学中的科学方法发掘出来,并加强学科方法的学习和思维训练,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物理教育与生活相结合
科学源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实践,是人类对生产生活理性认识的结果,其目的是为了提升生产生活的质量。作为传播物理科学的中学物理教育,则必须与学生生活紧密相结合。这是因为,一方面,由于这一阶段的学生尚未进入生产领域,只能借助从生活中获得的经验,去理解科学世界;另一方面,任何科学知识要对学生有意义,都必须转化为掌握科学知识的学生对生活的重新认知。为此,基于物理文化基础上的理想的中学物理教育模式应该是:课程所提供的物理知识必须深入浅出,并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经验建立起应有的联系;物理教育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传授的物理知识要能够运用来帮助中学生认识和解释世界,切实的解决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深刻理解物理知识,又让学生能够更好的融入生活、学会生活、热爱生活,提升学生建立在生活基础上的科学文化素养。
4. 担负起传承文化的使命
教育是一个传播知识和传承文化的统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传承文化要借助传播知识这个平台来完成。在物理教育的过程中,物理科学知识表现为有形的、可操作的、可测评的、系统化的、程序化的知识,而物理文化则具有更为深刻的、无形的、难以测评的内涵,这一物理教育的特点决定了传承物理文化难于传播物理知识。为此,基于物理文化基础上的理想的中学物理教育模式应该是:教师要把中学物理当作一种文化来教,改变教育理念,走出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学误区,不仅仅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更要关注物理教育对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审美以及科学情趣的熏陶与培养;教师在传授物理科学知识的同时,要向学生介绍这些物理知识形成的特定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介绍科学家真实的探索物理知识的历史过程,帮助学习者深刻理解物理知识,认识物理科学对人类发展的巨大作用,发挥物理文化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学习成效的提高;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双主体的积极性,主动去适应物理教育过程中所蕴含的特定的物理文化的观念、行为、思维、方式、规范等,并在学习过程中,主动自觉的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使我们的物理教育更具有文化品性。
5. 培养学生科学的创新思维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教育活动为人类提供创新的观念和思潮、方法和技术,为人类的创新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物理学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人类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过程。中学物理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学科之一, 其文化品性就体现在课堂上再现科学探索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精神的催化剂。为此,基于物理文化基础上的理想的中学物理教育模式应该是:教师本着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精神的目标,创造性地进行课程设计,学生本着掌握物理科学方法的目的,积极主动地参与物理实验;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学生真实体验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再现物理科学家真实的探索物理知识的历史过程,还是一个是教师和学生主动适应原有文化又积极的进行着文化再生产的过程;是一个将物理教育作为发明创造的思维武器,开发创造性思维的行动先导,在物理教育的过程中,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对物理问题提出自己的创造性见解和解决的办法,在接受知识、创造文化的同时,创造着学生自己。
总之,通过传授物理知识的课堂教学等活动,让受教育者初步掌握物理科学知识,养成科学的探究精神,掌握精密的逻辑思维,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世界,传承和弘扬物理文化、培养科学的创新精神,形成社会认可的、主流的、科学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薛永红.文化性:物理课程应有之品性[J].物理教学,2008(6).
[2]解世雄.物理文化与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关键词:物理教育;物理文化;理想物理教育
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狭义的文化活动,有着其自身固有的文化内涵,物理学科教育也不例外。物理学科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系统的分支体系,有着教育者必须严格遵循的客观规律,这些规律反映到人们的思想上,形成了物理教育的学科文化(简称物理文化)。物理文化起源于世界历代物理学家创建物理学理论的过程,是人类探索自然界奥秘过程中所发现、创造和形成的物理思想、物理方法、物理概念、物理定律、物理语言符号、价值标准、科学精神、物理仪器设备以及约定俗成的工作方法的总和。近年来,伴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物理文化在物理教师中成为一个热门的概念。人们越来越重视物理文化对物理教学目标的实现、促进学生科学发展、物理教师自身能力全面提高等方面的思想和实践意义。本文针对现行中学物理教学的现状,基于物理文化的基础上理想的中学物理教育模式的建构,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一、物理教学弱化文化功能的现状和原因
2003年和2006年,我省初高中的物理教育分别进行课程改革,这种改革的初衷,蕴含着物理教学过程运用物理文化解决存在问题的本意。但时至今日,这种改革却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取得应有的成果。其主要表现和原因在于:
1. 中学物理教育的目标错位
初高中的物理教学,属于基础教学,面对的是最广大的青少年学生群体。因此,中学物理教学的目标,应该放在激发学生兴趣、满足大多数学生成长的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上。但现实的情况是,由于教育功利主义思想和错误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作祟,物理教育的目标更多地放在了选拔人才而不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上面,放在了培养能够取得奥赛获奖的少数学生身上,放在了将进一步学习物理而成为科学家或工程师的少数精英分子身上。广大中学生沦为这些少数物理精英的陪读,完全丧失了物理教学的文化功能。
2. 中学物理教育的重知识、轻过程导向
物理教学是一个完整的教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要掌握一定的物理学知识和结论,还要掌握蕴含于物理文化之中的物理学方法,掌握坚忍不拔的探索世界的科学精神,并从过程中获得智慧与思辨的享受所带来的满足和成就感,从而改变参与者对世界的看法等等。但现实的情况却是,由于中高考的指挥棒无法完整体现物理教学的过程,无法全面考查学生的物理能力,物理教育的参与者只能将主要精力放在物理知识的传授和掌握上。一个典型的实例就是,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发展,本来应该由学生亲自动手的物理实验,在很大程度上被电脑的实验演示代替。这样的实验演示过程,学生的知识结论是掌握了,但是亲手进行实验的过程以及由此带来的物理学习的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被忽略了。物理教育里蕴含的物理文化对学生的熏陶功能,止步于鼠标的点击之中。
3. 中学物理教育的重理轻文倾向
中学的物理教育,本应该具有传播物理知识和传承物理文化的双重功能。但是,受长期形成的物理知识中的逻辑、知识体系才是科学的思维影响,把“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当作物理教育的全部,产生了重物理教学的理科属性,轻物理教育的文科属性的错误倾向。这就使得本该在中学物理教育中体现出来的,物理学在人类文化发展和社会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物理知识创造的文化和社会背景,蕴涵着丰富物理思想、物理方法的科学家探索科学的艰辛曲折历程等物理文化的内容被舍弃, 学生生活与物理学科之间的关联被割裂,只留下简单的可以被教学与考试过程实证的物理结论以及烦琐的一大堆数学证明,学生在失去知识背景、人文背景的僵化的知识面前,除了死记硬背别无选择。这样的中学物理教育无法让学生全方位的接受物理文化熏陶,无法通过物理教育活动,形成和掌握科学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4. 中学应试教育的根源性影响
长期以来,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中学教育是完完全全、不折不扣的应试教育。虽然我省初高中进入课程改革有些年头了,但是中学应试教育的主导模式并没有改变。中学的物理教育作为中学整体教育的分支教育和组成部分,短时间内无法摆脱中学应试教育这一主导模式。在应试教育模式主导下,能考则教,不能考则弃也成为中学物理教育的金科玉律。在现今的中学物理教育过程中,物理知识体系的传授、物理逻辑的实证被保留了下来,并加以夸大。而物理知识传授过程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物理文化,则被无情的抛弃了。这样一来,物理教育的科学与精神被隔断了,科学与文化分离了。失去了精神与文化支撑的物理学科,是丧失灵魂的学科,也就不再科学了,成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孤立的、停滞的、形而上学 的学科。
二、基于物理文化基础上的理想物理教育模式
物理教育与其他学科的教育一样,其根本目的在于育人。既是一个传播物理知识的过程,还是一个传承物理文化的过程,二者是统一不可分割的。为此,基于物理文化基础上的中学物理教育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 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精神
物理教育首先要培养的就是学生对科学的探究精神。因为物理科学要解决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揭示的是自然现象背后隐含着的自然规律。物理学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索和创新的过程,基于物理文化基础上的理想的物理教育是一个在课堂上再现科学探索的过程:在传授物理知识时,教师要讲授奥妙无穷、复杂多变的自然界,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这是培养学生探究精神的第一步;在讲授物理概念时,教师还要讲授前人在揭示这些物理规律时经历的艰难曲折的探索过程和百折不饶的创新精神,为学生树立科学探究的榜样;在讲授物理结论时,还可以对一些物理概念、物理定律的局限性提出质疑,让学生能够破除迷信,学会一种有普遍意义的自由探索和创造精神。 2. 培养学生缜密的思维逻辑
当人们探索未知自然界的奥秘时,需要运用思维逻辑对自然现象进行分析,从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并通过实验检验,来检验自己的认识是否正确、思维是否合乎逻辑。从实践的角度来看,物理科学是一门逻辑思维的科学,物理教育是一门培养和提升学生思维逻辑的课程。因此,基于物理文化基础上的理想的物理教育模式可以这样建构:创设问题情景(通过实验或现象的描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通过逻辑思维推理找出要解决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可能的各种途径(建立概念或提出系统参数)—按照最佳途径建立数学模型—求解数学模型—讨论问题解决的的物理意义和可能的技术应用。总之,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知识传授的同时,将隐藏在物理学中的科学方法发掘出来,并加强学科方法的学习和思维训练,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物理教育与生活相结合
科学源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实践,是人类对生产生活理性认识的结果,其目的是为了提升生产生活的质量。作为传播物理科学的中学物理教育,则必须与学生生活紧密相结合。这是因为,一方面,由于这一阶段的学生尚未进入生产领域,只能借助从生活中获得的经验,去理解科学世界;另一方面,任何科学知识要对学生有意义,都必须转化为掌握科学知识的学生对生活的重新认知。为此,基于物理文化基础上的理想的中学物理教育模式应该是:课程所提供的物理知识必须深入浅出,并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经验建立起应有的联系;物理教育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传授的物理知识要能够运用来帮助中学生认识和解释世界,切实的解决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深刻理解物理知识,又让学生能够更好的融入生活、学会生活、热爱生活,提升学生建立在生活基础上的科学文化素养。
4. 担负起传承文化的使命
教育是一个传播知识和传承文化的统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传承文化要借助传播知识这个平台来完成。在物理教育的过程中,物理科学知识表现为有形的、可操作的、可测评的、系统化的、程序化的知识,而物理文化则具有更为深刻的、无形的、难以测评的内涵,这一物理教育的特点决定了传承物理文化难于传播物理知识。为此,基于物理文化基础上的理想的中学物理教育模式应该是:教师要把中学物理当作一种文化来教,改变教育理念,走出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学误区,不仅仅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更要关注物理教育对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审美以及科学情趣的熏陶与培养;教师在传授物理科学知识的同时,要向学生介绍这些物理知识形成的特定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介绍科学家真实的探索物理知识的历史过程,帮助学习者深刻理解物理知识,认识物理科学对人类发展的巨大作用,发挥物理文化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学习成效的提高;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双主体的积极性,主动去适应物理教育过程中所蕴含的特定的物理文化的观念、行为、思维、方式、规范等,并在学习过程中,主动自觉的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使我们的物理教育更具有文化品性。
5. 培养学生科学的创新思维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教育活动为人类提供创新的观念和思潮、方法和技术,为人类的创新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物理学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人类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过程。中学物理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学科之一, 其文化品性就体现在课堂上再现科学探索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精神的催化剂。为此,基于物理文化基础上的理想的中学物理教育模式应该是:教师本着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精神的目标,创造性地进行课程设计,学生本着掌握物理科学方法的目的,积极主动地参与物理实验;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学生真实体验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再现物理科学家真实的探索物理知识的历史过程,还是一个是教师和学生主动适应原有文化又积极的进行着文化再生产的过程;是一个将物理教育作为发明创造的思维武器,开发创造性思维的行动先导,在物理教育的过程中,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对物理问题提出自己的创造性见解和解决的办法,在接受知识、创造文化的同时,创造着学生自己。
总之,通过传授物理知识的课堂教学等活动,让受教育者初步掌握物理科学知识,养成科学的探究精神,掌握精密的逻辑思维,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世界,传承和弘扬物理文化、培养科学的创新精神,形成社会认可的、主流的、科学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薛永红.文化性:物理课程应有之品性[J].物理教学,2008(6).
[2]解世雄.物理文化与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