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但是,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和其他种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造成了体育课改中的一些误区。具体表现在:片面理解“健康第一”的理念,使学校体育承载的东西过重;过度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弱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教学游戏化,淡化课程学科性。为此,我们应明确“健康第一”理念的实质,制定适宜的学校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师应提高自己的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并做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并重,把握准学科性与趣味性的平衡点。
关键词:体育课改误区健康第一主导作用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8(c)-0239-02
近年来,我国开始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此背景下,学校体育也进行了改革与调整,无论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还是从教学方法与评价体系等方面,都逐渐渗透了“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理念。人们对学校体育功能的认识也得到了深化,从而加速了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步伐。但是,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和其他种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造成了体育课改中的一些误区。本文对这些现象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三点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1 体育课改存在的三大误区
1.1 片面理解“健康第一”,学校体育承载过重的内容
毫无疑问,学校体育课应坚持“健康第一”。这个基本理念也已被广大体育教师所理解和接受。然而,目前存在片面地理解“健康第一”理念,致使校体育承载的东西过重。体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以身体活动为基本手段,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及其培养人的各种心理品质为目的,同时具有强身健体、娱乐、教育、政治、经济等多项功能。而学校体育则以完善人为根本目的,是增进学生身心健康,陶冶高尚情操,塑造完美人格的过程。学校体育的价值体现在是否能够使学生在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因此,学校体育的内涵与功能显然要远远小于体育这个大的范畴。但一些学者和学校领导往往把学校体育课程的功能等同于体育的功能,并根据体育的功能,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教学目标。为此,学校体育片面地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为目的,从而使得学校体育教学僵化,导致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同时,学生们的体质也急速下滑,具体表现为肺活量、速度、力量、耐力等体能素质持续下降,超肥胖学生的比例迅速增加,城市中超重与肥胖男生接近四分之一近视率居高不下;小学生的视力不良率接近31.67%,初中生的视力不良率接近58.07%,高中生为76.02%,大学生视力不良率高达82.68%。
由于体育课时的有限性以及在整个学科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决定了学校体育无法完全实现其强身健体功能,那种对学校体育功能的无限地扩大,使学校体育承载的东西过重,也使得学校体育课改无所适从。
1.2 过度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弱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毫无疑问,在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根据学生的需要和特点来进行合理的安排,因材施教。并且多年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推行以课堂和考试为中心的指导原则,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此次学校体育课改的方向就是强调以生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在一些学校的体育教学中,为了突出学生的自主性,营造所谓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许多教师悄然放弃了自己在教学的主导地位,体育课变成了放任自流的自由活动时间。这种情况并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也无法调动其参加体育锻炼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1.3 课堂教学游戏化,课程学科性被人为淡化
近年来,一些学者和体育教师对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产生了误解,以为组织教学游戏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唯一途径,导致学校体育课堂教学呈现出游戏化和自由化的倾向。
众所周知,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对学生实施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教学活动。学校体育课程的教学与其他学科一样,都应该为学校教育的目标服务。而当体育成为游戏时,只能导致学生自由嬉戏,纯粹娱乐。因此,在各方面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体育教学应适度地增强其游戏性、娱乐性,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体育课绝不能等同于游戏课,教师必须进行系统、科学和有效的组织与管理。
2 相关对策与建议
2.1 明确“健康第一”理念的实质,制定适宜的学校体育教学目标
广大体育学者和体育工作者,应根据体育教育思想、方针政策和青少年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相应的促进学生身理、心理和社会适應能力的学校体育教学目标;合理搭配的体育理论和实践课,开展好课外体育活动,设置科学、合理、实用和有趣的教学内容课;确立与教学目标相一致的教学模式。总之,我们不应无限地扩大学校体育教学的功能,不应而且也无法使学校体育担负起学生健康的全部责任。我们应清楚认识到体育课程的目标,是促使青少年学生学习体育知识与技能,培养终身体育习惯。
2.2 体育教师应提高自己的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主力军,在保证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改善学校体育教学环境等方面发挥着最重要的作用。同时,体育教师又是学生长期和直接接触的对象,其一言一行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体育的认知和对体育锻炼的态度。因此,体育教师应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的主导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贯彻正确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对教材与教学内容进行选择与加工,选用与学生实际情况和需要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创造适合青少年学生学习的体育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体育学习与锻炼方式。因此,体育教师应具备现代的教学理念,与时俱进,努力营造一种凝聚和激励学生学习的氛围,学习和吸收新的教学思想并用于指导自己的教学。
其次,教师强化师生间的合作意识。师生之间的合作是形成良好的体育课堂氛围的重要因素。教师应尽量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平等的、友好的关系。为此,课上课下,教师都应该多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
第三,新形势的发展不仅要求体育教师既要对自己所从事的学科有独到的见解,对相关的交叉学科有所了解,还要具备深厚的教育理论修养。通过对新知识的学习和实践经验的日积月累,体育教师既拓宽了自身职业生涯成长和发展的空间,也保证了教师主导作用的实现。
值得指出的是,对待新的理念和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体育教师不能盲目模仿,而是在把握本质的基础上,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不断反思教学,改进教学。此外,由于90后学生接触体育知识和技能的渠道日益多样化,各种专业书籍、报刊、电视和互联网络等途径在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他们的知识面也越来越广,因此,教师的知识权威性受到了挑战。体育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学习,不断地接受先进的教育教学资讯,做一个孜孜不倦的学习者,成为终身学习的教师。
2.3 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并重,把握准学科性与趣味性的平衡点
作为人类的一种实践活动,体育既具有人文精神,又具有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体现的是人类的价值理性,而科学精神体现的则是人类的工具理性。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只突出科学精神而忽视人文精神,必然导致工具理性主宰一切的消极后果。因此,要实现学校体育教育的目标,体育的人文性应该成为学校体育教育的指导理念。
体育运动相对于其它学科的文化学习活动而言,对学生个性的培育有着独特的作用。体育是一种开放性的运动,人通过体育活动把欲望变为行为来显示自我。因此,学生在体育运动表现的体育个性是个性表现的最突出形式。如果教师要求学生的每一次伸展、每一次跳动、每一次运动都是完美的统一与规范,达到所谓的标准,体育活动就没有什么乐趣可言。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允许学生做出不同的选择,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独特性,这是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学校体育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
另外一方面,体育科学与其他自然科学一样,均具有以事实为依据,以实践为检验标准,以规律为对象,具有客观性的特点。因此,应该使学校体育课堂游戏化和自由化。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科学、合理地组织体育课教学以及课外体育活动,让学生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愉悦身心,发展体质,培养锻炼能力与习惯,最终完成学校体育的基本任务。
总而言之,相关研究学者与广大体育教师应深入了解学校体育发展的规律,理性认识体育课改中存在的不足之处,避免认识上的误区,从而为促进学校体育进一步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周登嵩,刘新民,满东升,等.中国学校体育50年发展概要与今后走向[J].体育教学,2000(1).
[2] 张道荣.近10年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科研论文的量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4).
[3] 毛振明.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4] 李凤英.我国学校体育改革中的几个前沿和热点问题[J].孝感学院学报,2004(6).
[5] 姚蕾.中国城市学校体育现状与思考[J].体育科学,2004(12).
[6] 李娜.对学校体育现状的分析[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4).
[7] 刘婷,杨立超.建国六十周年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成果及展望[J].浙江体育科学,2009(6).
[8] 黄汉升.体育科学研究的方法学探索——基于中国体育学300篇博士学位论文的调查与分析[J].体育科学,2009(9).
关键词:体育课改误区健康第一主导作用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8(c)-0239-02
近年来,我国开始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此背景下,学校体育也进行了改革与调整,无论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还是从教学方法与评价体系等方面,都逐渐渗透了“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理念。人们对学校体育功能的认识也得到了深化,从而加速了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步伐。但是,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和其他种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造成了体育课改中的一些误区。本文对这些现象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三点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1 体育课改存在的三大误区
1.1 片面理解“健康第一”,学校体育承载过重的内容
毫无疑问,学校体育课应坚持“健康第一”。这个基本理念也已被广大体育教师所理解和接受。然而,目前存在片面地理解“健康第一”理念,致使校体育承载的东西过重。体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以身体活动为基本手段,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及其培养人的各种心理品质为目的,同时具有强身健体、娱乐、教育、政治、经济等多项功能。而学校体育则以完善人为根本目的,是增进学生身心健康,陶冶高尚情操,塑造完美人格的过程。学校体育的价值体现在是否能够使学生在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因此,学校体育的内涵与功能显然要远远小于体育这个大的范畴。但一些学者和学校领导往往把学校体育课程的功能等同于体育的功能,并根据体育的功能,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教学目标。为此,学校体育片面地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为目的,从而使得学校体育教学僵化,导致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同时,学生们的体质也急速下滑,具体表现为肺活量、速度、力量、耐力等体能素质持续下降,超肥胖学生的比例迅速增加,城市中超重与肥胖男生接近四分之一近视率居高不下;小学生的视力不良率接近31.67%,初中生的视力不良率接近58.07%,高中生为76.02%,大学生视力不良率高达82.68%。
由于体育课时的有限性以及在整个学科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决定了学校体育无法完全实现其强身健体功能,那种对学校体育功能的无限地扩大,使学校体育承载的东西过重,也使得学校体育课改无所适从。
1.2 过度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弱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毫无疑问,在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根据学生的需要和特点来进行合理的安排,因材施教。并且多年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推行以课堂和考试为中心的指导原则,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此次学校体育课改的方向就是强调以生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在一些学校的体育教学中,为了突出学生的自主性,营造所谓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许多教师悄然放弃了自己在教学的主导地位,体育课变成了放任自流的自由活动时间。这种情况并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也无法调动其参加体育锻炼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1.3 课堂教学游戏化,课程学科性被人为淡化
近年来,一些学者和体育教师对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产生了误解,以为组织教学游戏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唯一途径,导致学校体育课堂教学呈现出游戏化和自由化的倾向。
众所周知,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对学生实施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教学活动。学校体育课程的教学与其他学科一样,都应该为学校教育的目标服务。而当体育成为游戏时,只能导致学生自由嬉戏,纯粹娱乐。因此,在各方面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体育教学应适度地增强其游戏性、娱乐性,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体育课绝不能等同于游戏课,教师必须进行系统、科学和有效的组织与管理。
2 相关对策与建议
2.1 明确“健康第一”理念的实质,制定适宜的学校体育教学目标
广大体育学者和体育工作者,应根据体育教育思想、方针政策和青少年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相应的促进学生身理、心理和社会适應能力的学校体育教学目标;合理搭配的体育理论和实践课,开展好课外体育活动,设置科学、合理、实用和有趣的教学内容课;确立与教学目标相一致的教学模式。总之,我们不应无限地扩大学校体育教学的功能,不应而且也无法使学校体育担负起学生健康的全部责任。我们应清楚认识到体育课程的目标,是促使青少年学生学习体育知识与技能,培养终身体育习惯。
2.2 体育教师应提高自己的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主力军,在保证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改善学校体育教学环境等方面发挥着最重要的作用。同时,体育教师又是学生长期和直接接触的对象,其一言一行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体育的认知和对体育锻炼的态度。因此,体育教师应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的主导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贯彻正确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对教材与教学内容进行选择与加工,选用与学生实际情况和需要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创造适合青少年学生学习的体育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体育学习与锻炼方式。因此,体育教师应具备现代的教学理念,与时俱进,努力营造一种凝聚和激励学生学习的氛围,学习和吸收新的教学思想并用于指导自己的教学。
其次,教师强化师生间的合作意识。师生之间的合作是形成良好的体育课堂氛围的重要因素。教师应尽量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平等的、友好的关系。为此,课上课下,教师都应该多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
第三,新形势的发展不仅要求体育教师既要对自己所从事的学科有独到的见解,对相关的交叉学科有所了解,还要具备深厚的教育理论修养。通过对新知识的学习和实践经验的日积月累,体育教师既拓宽了自身职业生涯成长和发展的空间,也保证了教师主导作用的实现。
值得指出的是,对待新的理念和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体育教师不能盲目模仿,而是在把握本质的基础上,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不断反思教学,改进教学。此外,由于90后学生接触体育知识和技能的渠道日益多样化,各种专业书籍、报刊、电视和互联网络等途径在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他们的知识面也越来越广,因此,教师的知识权威性受到了挑战。体育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学习,不断地接受先进的教育教学资讯,做一个孜孜不倦的学习者,成为终身学习的教师。
2.3 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并重,把握准学科性与趣味性的平衡点
作为人类的一种实践活动,体育既具有人文精神,又具有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体现的是人类的价值理性,而科学精神体现的则是人类的工具理性。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只突出科学精神而忽视人文精神,必然导致工具理性主宰一切的消极后果。因此,要实现学校体育教育的目标,体育的人文性应该成为学校体育教育的指导理念。
体育运动相对于其它学科的文化学习活动而言,对学生个性的培育有着独特的作用。体育是一种开放性的运动,人通过体育活动把欲望变为行为来显示自我。因此,学生在体育运动表现的体育个性是个性表现的最突出形式。如果教师要求学生的每一次伸展、每一次跳动、每一次运动都是完美的统一与规范,达到所谓的标准,体育活动就没有什么乐趣可言。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允许学生做出不同的选择,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独特性,这是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学校体育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
另外一方面,体育科学与其他自然科学一样,均具有以事实为依据,以实践为检验标准,以规律为对象,具有客观性的特点。因此,应该使学校体育课堂游戏化和自由化。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科学、合理地组织体育课教学以及课外体育活动,让学生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愉悦身心,发展体质,培养锻炼能力与习惯,最终完成学校体育的基本任务。
总而言之,相关研究学者与广大体育教师应深入了解学校体育发展的规律,理性认识体育课改中存在的不足之处,避免认识上的误区,从而为促进学校体育进一步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周登嵩,刘新民,满东升,等.中国学校体育50年发展概要与今后走向[J].体育教学,2000(1).
[2] 张道荣.近10年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科研论文的量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4).
[3] 毛振明.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4] 李凤英.我国学校体育改革中的几个前沿和热点问题[J].孝感学院学报,2004(6).
[5] 姚蕾.中国城市学校体育现状与思考[J].体育科学,2004(12).
[6] 李娜.对学校体育现状的分析[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4).
[7] 刘婷,杨立超.建国六十周年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成果及展望[J].浙江体育科学,2009(6).
[8] 黄汉升.体育科学研究的方法学探索——基于中国体育学300篇博士学位论文的调查与分析[J].体育科学,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