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饮”字的理解

来源 :文化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yyqq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0年8月初的一天清晨,生产队分派我们四个知青文理、博奋、令琪和我用两辆板车到35里外的板桥镇拖菜籽饼。
  盛夏的太阳刚从地平线爬上来,还没来得及发威,我们每两人拖一辆空板车就出发了。一人坐车上一人拖车,轮流享受人力车的逍遥和田园风光的朴实。这是生产队第一次让我们“出差”,大家备觉新鲜。一路上步伐轻盈,欢歌笑语,经过3个多小时的长途跋涉顺利到达目的地。在板桥镇上我们每人啃了几块侉烧饼,喝了几碗大碗茶,稍息片刻,就分别在两辆板车上装上6百多斤的菜籽饼往回拉。
  这时,太阳像个巨大的火球,挂在湛蓝的天空,熊熊地燎烧着大地。路上一丝风都没有,四周一片炽热,柏油马路在太阳的暴晒下发软,局部沥青开始融化,一脚踩下就是一个鞋印,黏乎乎的。足下解放鞋鞋底被高温的路面烤得烫脚。
  我们一个人在前面拉,一个人在后面推,一步一个“脚印”艰难地行进着。炎炎烈日直射萬物,地面像着了火似地反射出灼人的热浪,不一会儿就大汗如雨,口干舌燥。我们没有带水,路边也没有卖大碗茶的,口渴难忍。大家一面拖着板车,一面向公路两旁张望,寻找水源。当年,在宁芜公路两侧很少有住家或店面,想讨碗水喝的愿望几乎不可能实现。我们的目光是在寻找水塘、沟坝,不管什么水,只要有水就成。大家虽已渴得嗓子冒烟,嘴唇开裂,头昏眼花,四肢无力,但都坚信一定能找到水塘。理由很简单:没水,公路两旁的水稻怎么能活呢?!突然,两只眼睛视力皆是1.5的乔文理惊喜地喊:“我看到水塘了!”当时我们欣喜的心情不亚于在荒芜的沙漠里见到了绿洲,在无边的苦海中看到了彼岸。我们赶忙把板车停在路边,向水塘飞奔而去。
  我们先用手把漂浮在水面上的浮萍及杂物划向两边,然后双手捧着水就往嘴里送。哪知,我的手本来就不大,捧的水不多,加上指缝泄漏,喝到口里的水就很有限了,实在不过瘾。于是我干脆就伏在水塘边,把嘴伸进水塘里痛饮一气,此时我忽觉得口中有小东西在跳动,慌忙吐出一看,原来是条小毛鱼。我喝足水之后,又屏住呼吸把整个脑袋埋在水里降温,当时感觉只有一个字:“爽!”我猛抬起头,任凭塘水顺着头发沿着脖子尽情地往下淌,并悠闲地欣赏着其他三位兄弟在塘边喝水的姿态。
  这时一个灵感向我袭来,即对一个中国字的大彻大悟,这个字就是“饮”。饮字的右边是个“欠”,左边是个“食”,欠下身来食就是“饮”。太形象了!太有道理了!中国文字真是博大精深,这种刻骨铭心的体会,在任何学校的课堂上是悟不到的。
  经过短暂的休整,我们又拖着车子继续上路了。当然,沿途又“饮”了好几回。
  冷暖自知摘自《扬子晚报》
其他文献
一面是“洋节”被商家鼓吹的看似火热,一面是有人对传统节日忧心忡忡。传统节日真的需要“被拯救”?该如何更好的弘扬我们的节日文化?而“洋节”我们过的是否有“洋味”、有文化?  近日,记者采访了著名国际民俗专家,中国民俗学会名誉会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乌丙安,请他谈谈对保护和弘扬传统节日文化以及“洋节热”的看法。    记者:万圣节刚刚过去,圣诞节又马上要来了。近些年,“洋节”在
期刊
赣州大变脸 历史名城“笑出”新魅力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这些都是赣州近年来向世人展示的独特城市魅力,如今,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一个文化内涵丰富、生态环境优美、城市功能完善、产业经济集聚、辐射带动力强,最适合人们居住和创业发展,充满着创新活力、和谐新风和都市魅力的现代文明城市日益展现在世人面前。  文化立市营造和谐文明的人文环境  “文化立市”是赣州市
期刊
大约两年前,一对从农村来的夫妇在我们住的楼下摆了一个水果摊,白天摆摊卖水果,晚上就住在樓下一间低矮潮湿的储藏室里。这对夫妇热情、亲切、周到,没过多久就取得了附近很多住户的信任,很多人都来他们的摊上买水果。我也不例外。  一开始,买之前会随口问上一句:这苹果多少钱一斤?夫妇俩中的一个会亲切地回答:你天天在这儿买呢,给你便宜点!  听了这话,心里就美滋滋地掂了水果回家。再后来也不再问多少钱一斤,而是直
期刊
一天,我和一位小提琴家朋友到一家购物中心随便逛逛。我的这位朋友名叫厄休拉,出生于匈牙利,现在已经是两家国际交响乐团的顶级音乐家了。  突然,她抓住我的手臂说:“听!”  我停下来仔细地听,听到了各种各样的声音,大人的说话声,小孩的叫喊声,电器商店里开着的电视声,高跟鞋踩在瓷砖地板上发出的嘀嗒声,以及世界各地购物中心都普遍播放的著名音乐。  “听到了吧,真是了不起,对吗?”  我回答说我没有听到什么
期刊
我母亲是一个精明强干的家庭主妇,每天的基本工作就是为一家9口人做饭、洗衣、采购。她为我们制订了严格的纪律,如果我们7个孩子中,有谁胆敢踏着重重的脚步去吃晚饭,那么就会被罚上下楼梯几十次。妈妈还安排我们帮助她处理日常的家庭杂务。  妈妈相信我们几个孩子各有自己特殊的本领,这使我们每一个孩子对自己特定的任务都感到十分重要。比如,我大哥迈克有过人的视力,每次妈妈想要了解远处发生的事情时,大哥就会起到像人
期刊
在黄土地的背景上  历史把根——  一直扎向旷古  历史把枝——  一直伸向蓝天  永远熟不透的两颗果  ——日、月  抖落許多关于人的  欢乐和痛苦  我的诗  便掬起悲与欢的泪  再浇灌生活之树    妈妈的皱纹    妈妈的皱纹  横是我  竖是我  左是我  右是我    妈妈的皱纹  是劳累  是疲惫  是密密的日月  串起长长的年岁    妈妈老了  被沉重的岁月压弯了腰  妈妈却把 
期刊
人活着究竟为了什么?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认为,人具有趋乐避苦的天性,追求快乐是人类的共同本性。英国伦理学家杰里米·边沁提出,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快乐是人生的最高原则和最终目的。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康有为说,治国要以人为本,就是要减少人们的痛苦,增加人们的快乐。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提出,我们的最终目标不仅仅是自己的快乐极大化,而且是全社会的快乐极大化。值得一提的是,孔子就是一个“乐以忘忧”、极为快乐的人,在
期刊
由于经济破产和固有的残疾,人生对我来说已索然无味了。  在晚冬的一个晴朗日子,我找到了杰克逊牧师。他现在已疾病缠身,去年脑溢血彻底摧残了他的健康,并遗留下右侧偏瘫和失语等症。医生们断言他再也不能恢复语言了。然而仅在病后几周,他就努力学会了重新讲话和行走。  他耐心听完了我的倾诉。“是的,不幸的经历使你心灵充满创伤,你现在生活的主要内容就是叹息,并想从叹息中寻找安慰。”他闪烁的目光始终燃烧着我,“有
期刊
日本兵库县有个丹波村,为使村民富起来,村长请来一位“智多星”。此人灵机一动,说服村里人在树上筑屋而居。  很快,消息传开,不少城市人为了体验这种新鲜的生活方式,涌入这个小村。随着观光人数骤增,村民的收入大大增加,靠出售“原始”,丹波人改变了落后的面貌。  有人把丹波人的这种思维叫做“倒行逆施”。现代建筑明明让人住得很舒服了,但还是有人返回树上过原始生活。现代的豆浆机越做越精细,也越做越方便,但还是
期刊
现在做什么最赚钱?也许你做梦都在想这个问题,也许经常有人向你问这个问题。回答此问题并不费力,随口就可以说出好多项目,但能不能赚到钱,却是另一回事儿。  再看一个似乎于此毫不相关的问题:假如你在超市挑选了好多东西,要去付帐,面对一字排开诸多收银台,你是想在一条条长队中找到其中一条最短的队伍,还是到一条离你最近的队伍排在后面?  经验告诉我们,超市里的收银处,很难找到一条最短的队伍。因为一旦那条队的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