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需要不断激发其内在活力,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渗入,传统的民族文化保护方式困境凸显,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对民族文化进行开发利用,通过产业发展激发文化生命力不失为一种动态的保护手段,在带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取得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本文以果洛格萨尔文化为例,试图探索出一条以产业发展带到民族文化活态保护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文化产业;活态保护;格萨尔文化
一、格萨尔文化保护概况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始终高度重视保护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至今我国已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发展的制度和政策体系,并在国家财政上给予大力支持,2000年以来,中央先后投入20.4亿元实施一系列重点文化保护维修工程;2003年,政府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使许多濒临消亡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及时的抢救和保护,自2002至2009年,国家财政累计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达3.86亿元,其中1/4用于少数民族地区的非遗保护。
格萨尔文化是指果洛藏族自治州境内以史诗《格萨尔》的说唱传承为核心,以格萨尔信仰和与之相关的宗教及节庆活动为纽带,涉及多方面内容的一种文化形态,从宗教、史诗、建筑到民间习俗、艺术、工艺等,均与藏族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带有浓厚的藏区文化底蕴和鲜明的地方色彩,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我国先后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对史诗格萨尔的抢救与保护,一次是1959 年在青海省进行的对于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的调查、搜集、翻译、整理工作;另一次是80年代在全国范围包括甘肃、青海、西藏、四川、云南五个藏区及内蒙古、新疆的蒙古族地区,对于藏族、蒙古族、土族等民族中流传的格萨尔所进行的全面普查、搜集、整理、翻译、出版及研究;这两次抢救与保护工作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06 年,“格萨尔文化”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 年9 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0年,果洛州正式启动格萨尔文化生态保护区申报工作,2014年“格萨尔文化(果洛)生态保护实验区”正式挂牌,成为全国第17个文化生態保护实验区。果洛州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4项,省级非遗项目5项,州级非遗项目46项;国际级代表性传承人4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1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4个;格萨尔民间剧团26家,格萨尔传习所19家,格萨尔文化保护体制已逐渐建立起来。
二、格萨尔文化保护困境分析
(一)民族文化观念逐渐淡薄
果洛州对格萨尔文化进行了两次大规模抢修之后,保护工作仍在持续开展,并得到了当地群众的强烈响应与国家的大力支持,因此成为至今还能活态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尽管如此,我们也应意识到格萨尔文化的保护手段过于传统,如博物馆式静态的保护方法极易受到现代文明以及市场经济的冲击,藏区年轻一代对格萨尔的了解远不及老一辈,当地说唱艺人依靠格萨尔说唱难以带来经济收入,即便藏区群众仍保持着对格萨尔王的崇高信仰,却难以激发其传承下去的生命力。格萨尔文化的保护分为自然环境保护与生活环境保护,格萨尔文化的产生依托藏区的神山圣水,阿尼玛卿雪山是格萨尔王的寄魂山,是格萨尔文化的发源地,但在近些年遭到严重破坏,雪体不断融化,其保护工作却无从下手;政府为了保护格萨尔说唱艺人,把他们接到城里生活,衣食无忧,以让其专心创造,但是远离了其生活环境,其创造灵感远不如从前,难以维系。
(二)外来污染不断加剧
随着市场经济浪潮袭来,与格萨尔文化相关的产业也在不断发展,旅游业往往最先发展起来,以阿尼玛卿雪山、三江源头、藏区草原等为代表的自然景观的逐步开放,在其带来经济收入的同时也在对其自然生态环境造成难以挽回的破坏,游客所带来的汽车尾气、灰尘污染正在使阿尼玛卿雪山遭遇雪体融化的厄运,大量废弃垃圾残存在藏区草原;旅游业的发展仅仅以雪山草原为噱头,却没能挖掘其文化价值,虽然不断有游客涌入,却没能使格萨尔文化传播开来,前两年网上爆出游客坐在果洛州达日县的一经文墙上拍照,在藏区引起一片轩然大波。这让我们不得不反思,旅游产业的发展虽有其经济效益,却没能传递出格萨尔文化的精神价值,甚至产生了破坏效应,游客对于格萨尔文化的不了解、不认同反而激发了与少数民族的矛盾冲突。其次,果洛是优质冬虫夏草的产地,冬虫夏草成为藏区发家致富的重要方式,大量外来商人与藏民私下达成协议,对冬虫夏草大量采挖,造成山体破坏严重。
三、以产业发展带动果洛格萨尔文化保护的路径选择
尽管格萨尔文化的保护工作仍在持续,却难以激发其内在活力,正如学者杨恩洪所言“我们不能只注意文化遗产的历史形态,以为文化遗产的‘过去式’就是最合理的存在,忽视甚至歧视文化遗产的现时状态和将来发展,割裂它的发展和流变,人为地将还在活着的文化遗产‘活石化’。”那么,引进文化产业链,以经济效益带动社会效益,激发文化内在生命力则不失为另一种动态的保护方式。
(一)以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民族文化生态性保护
基础设施建设是文化保护和产业发展的必要前提,包括文化博物馆、传习基地、培训中心等形式。目前,果洛有两家以格萨尔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对文化保护而言利用强度明显不足;因此,需要加强博物馆多方式利用力度,例如将其在原有基础之上改造为实体非遗博物馆和数字非遗博物馆,两者相互连接共享信息,立体展示“非遗”全貌。其次,结合格萨尔文化分布现状在已有传习基地上进一步提升,丰富已有项目,根据需要进行规模拓建,此外,按区划分新建一批传习场所,与演出场所、研究基地,生产基地等相结合,有上至下,形成州-县-村三级的传习交流基地。第三,建设格萨尔文化培训中心,可以与当地小学中学结合,将格萨尔史诗故事、技艺、说唱作为学生课后参与的活动项目进行推广,激发广大学生对格萨尔文化的兴趣,教育部门还可将优秀文化遗产内容和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纳入教学计划、编入教材。 (二)以项目创新带动民族文化生产性保护
生产性保护是指在具有生产性质的实践过程中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保护方式。格萨尔文化的生产性保护既需要市场环境、又有赖于政府的支持。首先,由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组织编制生产性保护计划,将格萨尔文化生产性保护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重点扶持一批国家级格萨尔文化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进行产品设计和宣传,推进文化产品和科技的融合发展,促进产业化发展。其次,政府需对相关文化项目、企业、作品的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等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在产权保护到位的前提之下进行异地开发授权,即传承人从中受益,同时避免开发对文化传承造成的冲击,确保文化项目的安全。活化传承是格萨尔文化保护最为有效的路径之一,通过相应的优惠鼓励政策,并在行业协会的支持与帮助之下推动格萨尔文化生产性保护的健康发展。
(三)以全域旅游拉动民族文化动态性保护
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旅游业息息相关,果洛州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极其深厚,然而其生态环境也极为脆弱,协调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要以保护为重点,制定科学的文化旅游规划;以年宝玉则、阿尼玛卿、狮龙宫殿、隆恩寺等具有独特禀赋的资源为基础,在保证生态环境和文物遗迹不遭受破坏的前提下,建设一批品牌景区。其次,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与旅游结合,在保留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的同时,可适当生产文化旅游工艺品,注入地方文化内容和表现形式,突出旅游工艺品的文化价值,拓展文化旅游的产业链条。第三,以策划和组织一批具有娱乐性和体验性的格萨尔节事活动作为载体,通过对节庆活动的安排和节庆内容的设置,来达到对当地优势资源的宣传,并获得经济资源收入。
参考文献:
[1]岗·坚赞才让.格萨尔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思路[J].西藏研究,2009(03).
[2]杨恩洪.格萨尔口头传承与民族文化保护[J]. 青海社会科学,2012(01).
[3]贡去乎杰.论格萨尔文化产业[D].西北民族大学,2011.
[4]廖文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与文化产品开发[J].商业时代2013.
[5]张舸,魏琼.“静态”保护向“活态”传承的转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业开发的互动研究[J].廣西社会科学,2013(08).
[6]葛米娜.“活态”博物馆建设与民族地区非遗保护耦合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4(09).
关键词:文化产业;活态保护;格萨尔文化
一、格萨尔文化保护概况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始终高度重视保护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至今我国已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发展的制度和政策体系,并在国家财政上给予大力支持,2000年以来,中央先后投入20.4亿元实施一系列重点文化保护维修工程;2003年,政府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使许多濒临消亡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及时的抢救和保护,自2002至2009年,国家财政累计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达3.86亿元,其中1/4用于少数民族地区的非遗保护。
格萨尔文化是指果洛藏族自治州境内以史诗《格萨尔》的说唱传承为核心,以格萨尔信仰和与之相关的宗教及节庆活动为纽带,涉及多方面内容的一种文化形态,从宗教、史诗、建筑到民间习俗、艺术、工艺等,均与藏族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带有浓厚的藏区文化底蕴和鲜明的地方色彩,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我国先后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对史诗格萨尔的抢救与保护,一次是1959 年在青海省进行的对于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的调查、搜集、翻译、整理工作;另一次是80年代在全国范围包括甘肃、青海、西藏、四川、云南五个藏区及内蒙古、新疆的蒙古族地区,对于藏族、蒙古族、土族等民族中流传的格萨尔所进行的全面普查、搜集、整理、翻译、出版及研究;这两次抢救与保护工作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06 年,“格萨尔文化”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 年9 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0年,果洛州正式启动格萨尔文化生态保护区申报工作,2014年“格萨尔文化(果洛)生态保护实验区”正式挂牌,成为全国第17个文化生態保护实验区。果洛州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4项,省级非遗项目5项,州级非遗项目46项;国际级代表性传承人4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1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4个;格萨尔民间剧团26家,格萨尔传习所19家,格萨尔文化保护体制已逐渐建立起来。
二、格萨尔文化保护困境分析
(一)民族文化观念逐渐淡薄
果洛州对格萨尔文化进行了两次大规模抢修之后,保护工作仍在持续开展,并得到了当地群众的强烈响应与国家的大力支持,因此成为至今还能活态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尽管如此,我们也应意识到格萨尔文化的保护手段过于传统,如博物馆式静态的保护方法极易受到现代文明以及市场经济的冲击,藏区年轻一代对格萨尔的了解远不及老一辈,当地说唱艺人依靠格萨尔说唱难以带来经济收入,即便藏区群众仍保持着对格萨尔王的崇高信仰,却难以激发其传承下去的生命力。格萨尔文化的保护分为自然环境保护与生活环境保护,格萨尔文化的产生依托藏区的神山圣水,阿尼玛卿雪山是格萨尔王的寄魂山,是格萨尔文化的发源地,但在近些年遭到严重破坏,雪体不断融化,其保护工作却无从下手;政府为了保护格萨尔说唱艺人,把他们接到城里生活,衣食无忧,以让其专心创造,但是远离了其生活环境,其创造灵感远不如从前,难以维系。
(二)外来污染不断加剧
随着市场经济浪潮袭来,与格萨尔文化相关的产业也在不断发展,旅游业往往最先发展起来,以阿尼玛卿雪山、三江源头、藏区草原等为代表的自然景观的逐步开放,在其带来经济收入的同时也在对其自然生态环境造成难以挽回的破坏,游客所带来的汽车尾气、灰尘污染正在使阿尼玛卿雪山遭遇雪体融化的厄运,大量废弃垃圾残存在藏区草原;旅游业的发展仅仅以雪山草原为噱头,却没能挖掘其文化价值,虽然不断有游客涌入,却没能使格萨尔文化传播开来,前两年网上爆出游客坐在果洛州达日县的一经文墙上拍照,在藏区引起一片轩然大波。这让我们不得不反思,旅游产业的发展虽有其经济效益,却没能传递出格萨尔文化的精神价值,甚至产生了破坏效应,游客对于格萨尔文化的不了解、不认同反而激发了与少数民族的矛盾冲突。其次,果洛是优质冬虫夏草的产地,冬虫夏草成为藏区发家致富的重要方式,大量外来商人与藏民私下达成协议,对冬虫夏草大量采挖,造成山体破坏严重。
三、以产业发展带动果洛格萨尔文化保护的路径选择
尽管格萨尔文化的保护工作仍在持续,却难以激发其内在活力,正如学者杨恩洪所言“我们不能只注意文化遗产的历史形态,以为文化遗产的‘过去式’就是最合理的存在,忽视甚至歧视文化遗产的现时状态和将来发展,割裂它的发展和流变,人为地将还在活着的文化遗产‘活石化’。”那么,引进文化产业链,以经济效益带动社会效益,激发文化内在生命力则不失为另一种动态的保护方式。
(一)以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民族文化生态性保护
基础设施建设是文化保护和产业发展的必要前提,包括文化博物馆、传习基地、培训中心等形式。目前,果洛有两家以格萨尔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对文化保护而言利用强度明显不足;因此,需要加强博物馆多方式利用力度,例如将其在原有基础之上改造为实体非遗博物馆和数字非遗博物馆,两者相互连接共享信息,立体展示“非遗”全貌。其次,结合格萨尔文化分布现状在已有传习基地上进一步提升,丰富已有项目,根据需要进行规模拓建,此外,按区划分新建一批传习场所,与演出场所、研究基地,生产基地等相结合,有上至下,形成州-县-村三级的传习交流基地。第三,建设格萨尔文化培训中心,可以与当地小学中学结合,将格萨尔史诗故事、技艺、说唱作为学生课后参与的活动项目进行推广,激发广大学生对格萨尔文化的兴趣,教育部门还可将优秀文化遗产内容和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纳入教学计划、编入教材。 (二)以项目创新带动民族文化生产性保护
生产性保护是指在具有生产性质的实践过程中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保护方式。格萨尔文化的生产性保护既需要市场环境、又有赖于政府的支持。首先,由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组织编制生产性保护计划,将格萨尔文化生产性保护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重点扶持一批国家级格萨尔文化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进行产品设计和宣传,推进文化产品和科技的融合发展,促进产业化发展。其次,政府需对相关文化项目、企业、作品的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等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在产权保护到位的前提之下进行异地开发授权,即传承人从中受益,同时避免开发对文化传承造成的冲击,确保文化项目的安全。活化传承是格萨尔文化保护最为有效的路径之一,通过相应的优惠鼓励政策,并在行业协会的支持与帮助之下推动格萨尔文化生产性保护的健康发展。
(三)以全域旅游拉动民族文化动态性保护
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旅游业息息相关,果洛州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极其深厚,然而其生态环境也极为脆弱,协调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要以保护为重点,制定科学的文化旅游规划;以年宝玉则、阿尼玛卿、狮龙宫殿、隆恩寺等具有独特禀赋的资源为基础,在保证生态环境和文物遗迹不遭受破坏的前提下,建设一批品牌景区。其次,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与旅游结合,在保留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的同时,可适当生产文化旅游工艺品,注入地方文化内容和表现形式,突出旅游工艺品的文化价值,拓展文化旅游的产业链条。第三,以策划和组织一批具有娱乐性和体验性的格萨尔节事活动作为载体,通过对节庆活动的安排和节庆内容的设置,来达到对当地优势资源的宣传,并获得经济资源收入。
参考文献:
[1]岗·坚赞才让.格萨尔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思路[J].西藏研究,2009(03).
[2]杨恩洪.格萨尔口头传承与民族文化保护[J]. 青海社会科学,2012(01).
[3]贡去乎杰.论格萨尔文化产业[D].西北民族大学,2011.
[4]廖文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与文化产品开发[J].商业时代2013.
[5]张舸,魏琼.“静态”保护向“活态”传承的转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业开发的互动研究[J].廣西社会科学,2013(08).
[6]葛米娜.“活态”博物馆建设与民族地区非遗保护耦合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