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通过营造民主的氛围、巧妙地制造悬念、借助多媒体去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根据学生个体情况,自定自学目标,尊重学生喜好选择学习方式,认可学生差异允许各抒己见去开拓自主学习的空间;在自主预习、合作学习、质疑问难的阅读中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通过有效指导课内阅读,引导课外阅读实践,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实现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
【关键词】学生 阅读 主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里强调的就是学生的自主学习。阅读教学又是学生、教师、文本交流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阅读实践则是让学生在阅读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那么,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应该如何为推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而创设条件,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地位,成为阅读的主人呢?我认为应做到如下几点。
1激发自主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阅读产生了兴趣,学生才会想阅读、爱阅读、真阅读,才会自主地去阅读,成为阅读的主人。
1.1营造民主氛围,诱发兴趣。要让学生自主地学习,教师首先要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在阅读教学中,师生应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使学生在课上敢说爱说,甚至提出不同想法。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积极地参与。比如:我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有些学生提出最好课题改为《草船骗箭》,其理由是“因为诸葛亮是用诈骗的方法从曹操那里得到箭的,而不是借来的。” 有些学生反驳道:“从诸葛亮吩咐军士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这句话可以看出,骗箭不必谢,借箭才要谢,因而题目应用《草船借箭》。”话音刚落,另一位学生紧接着说出自己的理由:“我认为是借箭,因为到赤壁之战时,诸葛亮不是把借来的箭还给曹操了?人家有借有还嘛。”结果整节课学生的学习热情都非常高,课近结束,学之未尽。
1.2巧妙制造悬念,引发兴趣。学生有了强烈的悬念便会主动积极地寻求结果,就会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如教《穷人》这课时,可以这么问:“对用《穷人》作题目,你有什么看法?”学生针对题目提出:“这篇课文着重写桑娜,为什么不以《桑娜》为题呢?”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谁能从课文中所描写的人物和事情上去理解?请同学们好好想一想。”这样巧妙的提问就很自然地激发了学生求知欲,启发学生寻找到了答案。又如教学《延安,我把你追寻》一课。揭题时,可以这样设问:“延安,一直存在,不曾丢掉过,为什么要去追寻呢?”“诗中所讲到的几个地方分别代表了当年延安的哪些精神?”用这种“悬念”的方法揭题,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引导学生自觉阅读,从而更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
1.3借助多媒体,激发兴趣。阅读教学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生动的社会文化背景和自然情境,让学生在具体可感的情境中观察、思考、比较、感悟,从而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如我在教《第一场雪》这篇课文时,我先播放第一场雪的情景的录像,并配乐朗读课文,给学生以美的熏陶。当看到“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松树上堆满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时,同学们陶醉了;当看到大街上的积雪有一尺多深,一群群孩子在雪地里堆雪人、掷雪球的情景时,学生似乎已走进雪中,跟随着音乐欢呼雀跃。看完录像,再让学生自由品读课文,畅谈感受。学生个个兴趣高涨,完全沉浸在雪后美景中,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这场雪真大呀!”、“雪景多美呀,真是一个粉妆玉砌的世界!”、“这真是一场瑞雪啊!”……这样的多媒体教学创设出优美的情境,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激发了求知欲,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2开拓自主学习的空间
今天所有的学习都是为今后的发展积累知识和能力,不断开拓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意义重大。
2.1根据个体情况,自定自学目标。众所周知,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是不平衡的,即存在差异性。那么,该如何满足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需求促使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呢?本人认为,既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又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课前的自学目标应由学生自己拟订,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教师不可“一刀切”地用集体自学目标取代学生的自己自学目标,要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例如: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时,为了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我如是引导学生自定自学目标:“大家已预习了《狼牙山五壮士》一课,谁愿意把自己的最深感受说给大家听?”同学们都争着举手谈自己的感受。紧接着,我又抛出了另一种诱饵:“这篇课文,你最想学到什么东西?你打算用什么办法来学习?”同学们又如春笋般地举起了手。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可以说,整堂课同学们都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学习,收效很大。
2.2尊重学生喜好,选择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地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首先要让学生有充分选择学习方式的自由空间,才能让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尽量发挥。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我根据课文中春、夏、秋、冬的描写,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来学习这篇课文,于是,学生有了较大的选择空间,有的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有的采用自学的方式,还有的小组邀请我与他们共同学习。因为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学习,因此学习的积极性特别高,学得也比较深入。在反馈的时候,有的同学说喜欢春天,有的同学说喜欢夏天……为了能更好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让别人认同自己的观点,有的同学除了对课文优美语句的理解朗读外,还加上自己课外查找到的知识和富有感染力的描述。这样,一堂本来要讲得口干舌燥的课,就因为开拓自主学习的空间,改变了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竟上得这么轻松,而且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很高。 2.3认可学生差异,允许各抒己见。在阅读教学中,因为学生们有着不同的阅历、不同的个性,对课文内容也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我就特别注意尊重学生独特的想法和观点,不轻易否定学生的理解,还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出发点进行多向的理解。在学完《景阳冈》一课时,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多数同学都认为武松是个英雄,值得敬佩。这时,有个同学说:“我才不佩服武松呢,老师不是说,老虎是珍稀动物,叫大家保护老虎吗?武松却把它打死了。你们说,还要佩服他吗?”这一异常见解立刻在全班引起哗然,教室里的气氛紧张起来了,同学们的情趣也高涨了起来,我引导大家继续讨论,并教育学生要保护动物,保护生态,保护环境。
3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学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学生一旦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将使他们受益终身。
3.1养成自主预习的良好习惯。我是这样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的:一是在预习时,要求学生边读边画出不懂的字词,然后想办法弄懂他们。如查字典、问同学、问老师、上网查;二是把不懂的问题写在本子上,或独立思考,或请教同学。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我在上《十里长街送总理》讲读课之前,让学生从报刊上收集有关的资料和图片,并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这些材料,课上得非常成功。学生有了这种习惯,对于学习其他课文,就会主动查找相关资料,就能自己去读书并有所获。
3.2养成合作学习的阅读习惯。鼓励合作学习,把学习过程中碰到的问题,拿到小组里去讨论解决。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学习,更有利于学生间的相互启发,从而共同探索,发现新的东西。比如在学习《草原》一课时,学生在小组内默读后比较容易地找出了“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然后让学生展开想象,进入当时的情境,接着给他们充裕的时间继续沉浸在刚才的情境中,充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在平等互助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理解文章的内容,并且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就这样,他们在最佳的情景中,一起主动地学习,积极地研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3培养质疑问难的阅读习惯。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可以清楚地知道学生有那些地方不明白,难点在什么地方,便于有针对性地教学,减少无效劳动。对于学生来说,能够起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激活学生思维及养成求知兴趣的作用等等。教师要教给学生在何处质疑。一般来说,应在难点处、困惑处、关键处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学生提出问题,谁来解疑呢?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去思考,自己想办法解决。同时要注意发动学生互助解疑,着力培养学生解疑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4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形成能力是学习的最终目标,是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关键因素。要想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必须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4.1有效指导课内阅读。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适当传授一些学习的方法,将能取得更令人满意的效果,学生掌握了方法,也就能利用方法更快乐,更有效地去获取知识。在教学活动中,指导学生运用朗读、默读、诵读、精读等阅读方法,采用自由读、对比读(生与生对比、师与生对比)等方式,使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感悟文章语言的美并积累语言。具体如下:(1)教师通过“帮”,教会学生处理信息。让他们学会分项整理,再综合挑选自己最喜欢、与自己的课题内容最贴切最有用的材料;(2)教师通过“放”的方法,教会学生自主选题,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做实验、找资料、比较、综合等方法后,教师对一些较浅显的问题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自主选题、自主研究;(3)教师通过“导”的方法,教会学生主动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
4.2引导课外阅读实践。学生课内阅读的文章毕竟是有限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第一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扩大阅读面,增大阅读量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而小学生由于受年龄、阅历的限制,是非分辨能力不强。社会上各种各类的读物很多,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好书,帮助他们区分哪些书该读,哪些书不该读;哪些书要精读,哪些书要略读。在阅读的情感、态度上,教师也应教育学生持之以恒,合理安排时间,将课外阅读作为一种能力来培养。根据学生的实际提出适当的阅读要求,如写心得体会,做摘录笔记等。教师这样坚持课内外相结合的原则,用课内学到的方法指导课外的阅读自主实践,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实践证明,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开拓自主学习的空间、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思维,不仅使学生从“依赖他人的学习”变为“自己主动地去学习”,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
【关键词】学生 阅读 主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里强调的就是学生的自主学习。阅读教学又是学生、教师、文本交流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阅读实践则是让学生在阅读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那么,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应该如何为推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而创设条件,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地位,成为阅读的主人呢?我认为应做到如下几点。
1激发自主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阅读产生了兴趣,学生才会想阅读、爱阅读、真阅读,才会自主地去阅读,成为阅读的主人。
1.1营造民主氛围,诱发兴趣。要让学生自主地学习,教师首先要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在阅读教学中,师生应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使学生在课上敢说爱说,甚至提出不同想法。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积极地参与。比如:我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有些学生提出最好课题改为《草船骗箭》,其理由是“因为诸葛亮是用诈骗的方法从曹操那里得到箭的,而不是借来的。” 有些学生反驳道:“从诸葛亮吩咐军士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这句话可以看出,骗箭不必谢,借箭才要谢,因而题目应用《草船借箭》。”话音刚落,另一位学生紧接着说出自己的理由:“我认为是借箭,因为到赤壁之战时,诸葛亮不是把借来的箭还给曹操了?人家有借有还嘛。”结果整节课学生的学习热情都非常高,课近结束,学之未尽。
1.2巧妙制造悬念,引发兴趣。学生有了强烈的悬念便会主动积极地寻求结果,就会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如教《穷人》这课时,可以这么问:“对用《穷人》作题目,你有什么看法?”学生针对题目提出:“这篇课文着重写桑娜,为什么不以《桑娜》为题呢?”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谁能从课文中所描写的人物和事情上去理解?请同学们好好想一想。”这样巧妙的提问就很自然地激发了学生求知欲,启发学生寻找到了答案。又如教学《延安,我把你追寻》一课。揭题时,可以这样设问:“延安,一直存在,不曾丢掉过,为什么要去追寻呢?”“诗中所讲到的几个地方分别代表了当年延安的哪些精神?”用这种“悬念”的方法揭题,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引导学生自觉阅读,从而更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
1.3借助多媒体,激发兴趣。阅读教学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生动的社会文化背景和自然情境,让学生在具体可感的情境中观察、思考、比较、感悟,从而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如我在教《第一场雪》这篇课文时,我先播放第一场雪的情景的录像,并配乐朗读课文,给学生以美的熏陶。当看到“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松树上堆满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时,同学们陶醉了;当看到大街上的积雪有一尺多深,一群群孩子在雪地里堆雪人、掷雪球的情景时,学生似乎已走进雪中,跟随着音乐欢呼雀跃。看完录像,再让学生自由品读课文,畅谈感受。学生个个兴趣高涨,完全沉浸在雪后美景中,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这场雪真大呀!”、“雪景多美呀,真是一个粉妆玉砌的世界!”、“这真是一场瑞雪啊!”……这样的多媒体教学创设出优美的情境,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激发了求知欲,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2开拓自主学习的空间
今天所有的学习都是为今后的发展积累知识和能力,不断开拓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意义重大。
2.1根据个体情况,自定自学目标。众所周知,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是不平衡的,即存在差异性。那么,该如何满足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需求促使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呢?本人认为,既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又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课前的自学目标应由学生自己拟订,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教师不可“一刀切”地用集体自学目标取代学生的自己自学目标,要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例如: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时,为了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我如是引导学生自定自学目标:“大家已预习了《狼牙山五壮士》一课,谁愿意把自己的最深感受说给大家听?”同学们都争着举手谈自己的感受。紧接着,我又抛出了另一种诱饵:“这篇课文,你最想学到什么东西?你打算用什么办法来学习?”同学们又如春笋般地举起了手。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可以说,整堂课同学们都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学习,收效很大。
2.2尊重学生喜好,选择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地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首先要让学生有充分选择学习方式的自由空间,才能让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尽量发挥。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我根据课文中春、夏、秋、冬的描写,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来学习这篇课文,于是,学生有了较大的选择空间,有的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有的采用自学的方式,还有的小组邀请我与他们共同学习。因为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学习,因此学习的积极性特别高,学得也比较深入。在反馈的时候,有的同学说喜欢春天,有的同学说喜欢夏天……为了能更好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让别人认同自己的观点,有的同学除了对课文优美语句的理解朗读外,还加上自己课外查找到的知识和富有感染力的描述。这样,一堂本来要讲得口干舌燥的课,就因为开拓自主学习的空间,改变了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竟上得这么轻松,而且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很高。 2.3认可学生差异,允许各抒己见。在阅读教学中,因为学生们有着不同的阅历、不同的个性,对课文内容也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我就特别注意尊重学生独特的想法和观点,不轻易否定学生的理解,还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出发点进行多向的理解。在学完《景阳冈》一课时,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多数同学都认为武松是个英雄,值得敬佩。这时,有个同学说:“我才不佩服武松呢,老师不是说,老虎是珍稀动物,叫大家保护老虎吗?武松却把它打死了。你们说,还要佩服他吗?”这一异常见解立刻在全班引起哗然,教室里的气氛紧张起来了,同学们的情趣也高涨了起来,我引导大家继续讨论,并教育学生要保护动物,保护生态,保护环境。
3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学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学生一旦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将使他们受益终身。
3.1养成自主预习的良好习惯。我是这样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的:一是在预习时,要求学生边读边画出不懂的字词,然后想办法弄懂他们。如查字典、问同学、问老师、上网查;二是把不懂的问题写在本子上,或独立思考,或请教同学。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我在上《十里长街送总理》讲读课之前,让学生从报刊上收集有关的资料和图片,并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这些材料,课上得非常成功。学生有了这种习惯,对于学习其他课文,就会主动查找相关资料,就能自己去读书并有所获。
3.2养成合作学习的阅读习惯。鼓励合作学习,把学习过程中碰到的问题,拿到小组里去讨论解决。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学习,更有利于学生间的相互启发,从而共同探索,发现新的东西。比如在学习《草原》一课时,学生在小组内默读后比较容易地找出了“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然后让学生展开想象,进入当时的情境,接着给他们充裕的时间继续沉浸在刚才的情境中,充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在平等互助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理解文章的内容,并且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就这样,他们在最佳的情景中,一起主动地学习,积极地研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3培养质疑问难的阅读习惯。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可以清楚地知道学生有那些地方不明白,难点在什么地方,便于有针对性地教学,减少无效劳动。对于学生来说,能够起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激活学生思维及养成求知兴趣的作用等等。教师要教给学生在何处质疑。一般来说,应在难点处、困惑处、关键处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学生提出问题,谁来解疑呢?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去思考,自己想办法解决。同时要注意发动学生互助解疑,着力培养学生解疑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4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形成能力是学习的最终目标,是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关键因素。要想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必须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4.1有效指导课内阅读。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适当传授一些学习的方法,将能取得更令人满意的效果,学生掌握了方法,也就能利用方法更快乐,更有效地去获取知识。在教学活动中,指导学生运用朗读、默读、诵读、精读等阅读方法,采用自由读、对比读(生与生对比、师与生对比)等方式,使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感悟文章语言的美并积累语言。具体如下:(1)教师通过“帮”,教会学生处理信息。让他们学会分项整理,再综合挑选自己最喜欢、与自己的课题内容最贴切最有用的材料;(2)教师通过“放”的方法,教会学生自主选题,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做实验、找资料、比较、综合等方法后,教师对一些较浅显的问题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自主选题、自主研究;(3)教师通过“导”的方法,教会学生主动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
4.2引导课外阅读实践。学生课内阅读的文章毕竟是有限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第一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扩大阅读面,增大阅读量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而小学生由于受年龄、阅历的限制,是非分辨能力不强。社会上各种各类的读物很多,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好书,帮助他们区分哪些书该读,哪些书不该读;哪些书要精读,哪些书要略读。在阅读的情感、态度上,教师也应教育学生持之以恒,合理安排时间,将课外阅读作为一种能力来培养。根据学生的实际提出适当的阅读要求,如写心得体会,做摘录笔记等。教师这样坚持课内外相结合的原则,用课内学到的方法指导课外的阅读自主实践,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实践证明,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开拓自主学习的空间、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思维,不仅使学生从“依赖他人的学习”变为“自己主动地去学习”,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