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这样一种说法:教育是游戏。
游戏即玩。
“做中学,学中做”,细细推究,教育确实应该是愉悦的,是解放人的,因此教育完全可以是游戏,是“玩”。
这里要否定的是如是之“玩”:披挂着“创新”时装,招摇着“科研”大旗,不致力于教育本身,而热衷于教育包装;不甘心于按部就班,而醉心于哗众取宠。赶时尚,争名分,搞炒作……洋溢静谧之美的教育如今却被一些所谓“与时俱进”者玩得轰轰烈烈,不亦乐乎。
教育之“玩”,高招迭出:
一是玩口号。现在随你走进哪所上点规模的学校,高扬门口的总是一些可望而不可即(事实上根本不想去“即”)的前卫标语。这是办学理念,“高瞻远瞩”得叫人心向神往。但侧身一看,教室里的学子一个个呈痛苦拼搏状,高考的“倒计时”早早地像一柄利剑高悬在每一颗青春的头颅上方。再转念一想,叹为观止的口号莫不是似曾相识,你有,我有,大家有。什么“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什么“面向全体学生,为了全面发展”,什么“以智慧启迪智慧,以人格塑造人格”……“漂漂亮亮的是口号,铺天盖地的是试卷”,这样怪异的现象已成为“重点学校”(最新提法是“星级学校”)的一道普遍风景。
二是玩特色。教育的出色就在于有特色,这是成功教育的标志。如果一千所学校办成了同一个范式,那么教育就不成其为“人的培育”,而可叫做“物的生产”或“样品拷贝”。但特色不是凭空“想”出来的,更不是竭力“喊”出来的或全方位“包装”出来的。它要靠策划——用理想来牵引;要靠打造——用行动来实践。只有把学校建成真正的学习型组织,给个性以张扬的空间,给特长以发展的舞台,学校才会有“内源性”的特色。为了评估,为了生存,为了“做大做优做强”,几乎每所重点学校(现已蔓延到普通学校)都在挖空心思搜罗“特色”,都想大张旗鼓宣传“特色”。“口号挂在校门口,特色做在材料里”,这也该算作是“与时俱进”与“中国特色”了。
三是玩科研。且不说中小学教师是否都必须搞课题写论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真正的教育科研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能提升学校教育的境界和品位。现在的问题是,学校倡导的教育科研并非是为了教师的成长或教学的改进——大多为了学校的升级验收。因此,课题申报越来越多,立项级别一路攀升,而实际操作只是“一小撮”人 “纸上谈兵”。二是所开展的教育科研又不是中小学教师所能承受和乐于接受的。高高在上,形式主义,动辄“理论建构,论文面目”,致使根于课堂源于反思的鲜活科研常被贬为“非科研”,所写的文章在职称论文鉴定中不予通过。想要的科研不被承认,不想要的科研却硬要承受,于是,你玩我,我也玩你,课题走过场,论文一统抄。教育科研沦落为“花瓶”“塑料花”,也就在所难免。
教育之“玩”,说白了,就是玩热闹,玩“猫捉老鼠”的现代版游戏。面对玩家,教师你敢说“不”吗?
游戏即玩。
“做中学,学中做”,细细推究,教育确实应该是愉悦的,是解放人的,因此教育完全可以是游戏,是“玩”。
这里要否定的是如是之“玩”:披挂着“创新”时装,招摇着“科研”大旗,不致力于教育本身,而热衷于教育包装;不甘心于按部就班,而醉心于哗众取宠。赶时尚,争名分,搞炒作……洋溢静谧之美的教育如今却被一些所谓“与时俱进”者玩得轰轰烈烈,不亦乐乎。
教育之“玩”,高招迭出:
一是玩口号。现在随你走进哪所上点规模的学校,高扬门口的总是一些可望而不可即(事实上根本不想去“即”)的前卫标语。这是办学理念,“高瞻远瞩”得叫人心向神往。但侧身一看,教室里的学子一个个呈痛苦拼搏状,高考的“倒计时”早早地像一柄利剑高悬在每一颗青春的头颅上方。再转念一想,叹为观止的口号莫不是似曾相识,你有,我有,大家有。什么“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什么“面向全体学生,为了全面发展”,什么“以智慧启迪智慧,以人格塑造人格”……“漂漂亮亮的是口号,铺天盖地的是试卷”,这样怪异的现象已成为“重点学校”(最新提法是“星级学校”)的一道普遍风景。
二是玩特色。教育的出色就在于有特色,这是成功教育的标志。如果一千所学校办成了同一个范式,那么教育就不成其为“人的培育”,而可叫做“物的生产”或“样品拷贝”。但特色不是凭空“想”出来的,更不是竭力“喊”出来的或全方位“包装”出来的。它要靠策划——用理想来牵引;要靠打造——用行动来实践。只有把学校建成真正的学习型组织,给个性以张扬的空间,给特长以发展的舞台,学校才会有“内源性”的特色。为了评估,为了生存,为了“做大做优做强”,几乎每所重点学校(现已蔓延到普通学校)都在挖空心思搜罗“特色”,都想大张旗鼓宣传“特色”。“口号挂在校门口,特色做在材料里”,这也该算作是“与时俱进”与“中国特色”了。
三是玩科研。且不说中小学教师是否都必须搞课题写论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真正的教育科研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能提升学校教育的境界和品位。现在的问题是,学校倡导的教育科研并非是为了教师的成长或教学的改进——大多为了学校的升级验收。因此,课题申报越来越多,立项级别一路攀升,而实际操作只是“一小撮”人 “纸上谈兵”。二是所开展的教育科研又不是中小学教师所能承受和乐于接受的。高高在上,形式主义,动辄“理论建构,论文面目”,致使根于课堂源于反思的鲜活科研常被贬为“非科研”,所写的文章在职称论文鉴定中不予通过。想要的科研不被承认,不想要的科研却硬要承受,于是,你玩我,我也玩你,课题走过场,论文一统抄。教育科研沦落为“花瓶”“塑料花”,也就在所难免。
教育之“玩”,说白了,就是玩热闹,玩“猫捉老鼠”的现代版游戏。面对玩家,教师你敢说“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