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讽喻青春片的正能量解读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lin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猜火车》(Trainspotting/TS),一部讲述当代英国年轻人的电影,带给观众强烈的青春气息和精神荒芜的震撼。《猜火车》是一部小成本的片子,导演丹尼·博伊尔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这部影片。他的黑色幽默、冷静喻讽的叙事风格,同时配以现代感的音乐效果、充满时尚气息的服饰及口头语,成就了这部另类经典影片。影片在英国公映后被评为最令青少年感动的电影,荣获第49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改编剧本奖、1996年英国最具时代活力的影片、英国25年中最出色的25部电影之一等多项荣誉,是近年来英国电影史上罕见的佳作。
  《猜火车》主要以写实的方式向观众展示了英国爱丁堡地区几个现代青年的生活状况:生存环境犹如垃圾场,颓废气息弥漫着整个房间,冲击和震撼着人们的视野。《猜火车》给观众的印象,理性上是神秘、难懂,感性上则是震惊、恐惧。剧中充满了不加掩饰的颓废而灰暗的生活,主人公表现出的是堕落、叛逆和迷茫。《猜火车》在中国上映后,引起多种质疑。究其原因,是观众对影片深层内涵的不解,无法获得其欲传递的正能量及积极意义。
  一、《猜火车》的哲学内涵及其正能量解读
  透过《猜火车》的表象,可以解读出这部作品是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1905-1980)存在主义哲学的形象化和视觉化。萨特存在主义重要哲学思想包括:人的存在是虚无,存在先于本质;人人生而自由,人人都可以自由选择。在《存在与虚无》中,萨特存在主义重点对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人生等关系进行了理性探索与阐释[1],而这些哲学关系与问题正是影片《猜火车》所欲探讨和揭示的,以引导青年人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一)人与选择
  影片的开始和结尾部分都是以画外音的方式展示着自由选择的理念,首尾呼应、形象生动。影片开头,随着主人公马克的出现,伴随着画外音,说明人们正常生活所需要选择的内容:选择生命,选择工作,选择职业,选择家庭,选择大彩电,选择洗衣机、汽车、激光影碟机,选择健康、低胆固醇和牙医保险,选择楼宇按揭,选择朋友,选择套装、便服和行李,选择分期付款和三件套西装,选择收看游戏节目,选择未来等等。[2]由此,影片揭示了贯穿始末的主题思想,也就是萨特存在主义的哲学理念:人人生而自由、人人都可以自由选择。[3][4]
  影片开始,主人公马克一出场就凸现出一种颓废和玩世不恭的形象,他无正当职业,精神空虚、迷茫,人生没有目标,常常与朋友们吸毒,没有钱买毒品时他们就去抢劫、偷盗、诈骗,这些构成了他们生活的绝大部分的内容。然而,马克并不是麻木的,面对生活如此纷繁的选择,他时时发现自己不知所措,采取逃避的态度。面对生活,他的态度是不选择。马克所处的环境及其与他人的关系正是萨特存在主义所竭力描述的:“人发现自己处在一个有组织的处境中,他是摆脱不掉的……而且他没法避免选择。”马克的“不选择也仍旧是一种选择。”[5]
  我们命中注定是自由的,我们被抛进自由之中。[6]在影片中,马克充分展示了他的自由——吸毒、堕落、放纵。然而不难看出,马克对自己的现存持否定态度,他多次进行了戒毒,这也说明马克一而再、再而三地否定自我的存在现状,他对自己的处境负有责任。人的存在不仅仅是否定由之在世界上表现出来的存在,也能针对自我存在采取否定态度。[7]马克最终自我否定现存的态度促使其戒毒成功。
  (二) 人与他人
  在影片的前半部,马克和他的朋友在商店中偷盗、抢劫医院病房和外国游客,盗窃汽车电池和音响,换来钱吸毒。此外,他还玩世不恭,满口叫喊着“我恨苏格兰”;他性格叛逆,对一切违法的事情都想去做,为的是寻求刺激。尽管通过马克的行为,影片至此呈现在观众眼前的是一个品行不端、玩味生活的颓废青年。然而,这个青年并非混沌,并非不能进行理性思考与判断。影片中多次通过画外音的方式凸显了他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他对自己行为的自省和反思。这也正如笛卡尔理性哲学所述:“个人通过知觉(感知)可以发现真理,认识客观世界。”[8]马克清楚地知道,自己和他的朋友们所处的环境状况,这一切只会不断恶化,不可能好转。马克能够判断是非,他本质上并不是一个甘心彻底堕落的年轻人,他清楚地知道他的朋友们对他意味着什么,由此他也感到对这样生活的恐惧和无望,他内心不断地挣扎:我想和朋友们混在一起,但是他们不断让我看到我自己,太可怕了,我都不敢正视他们。[9]
  黛安(Diane)是马克在舞厅认识的一个女孩,黛安提醒马克世界在变、音乐在变,一切都在变,他不再年轻,不应该整天随意打发生活、白日做梦、无所事事。黛安的话对马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马克思考着黛安的话,认同她的看法,决定对自己未来的生活采取行动。[10]
  影片的后半部,随着轻松欢快的旋律,马克生活在繁忙的大都市伦敦。他很快适应了那里的生活,并且这是他成年以来第一次对自己的行为和状况有些满足感,他从嗜毒如命的瘾君子蜕变成了一个心态健康的普通青年,从对生活和社会不满,满口叫嚣着“我恨苏格兰!苏格兰是最卑鄙、最丑陋的地方!”的叛逆青年转变为一名遵循着规章条款办事,对待顾客彬彬有礼,热爱价目表、热爱房价单的合格的职员;从身穿牛仔裤和T恤衫的无业青年转变为一名西装革履的白领人士。在伦敦,马克过着一种充实而平淡的生活,他就职于一家房产中介公司,他的生活按部就班。他和黛比也保持着通信往来,由此,他可以通过她了解他过去的那些朋友的状况。马克的巨变也正是说明“人是自己造就的;他不是现成的;他通过自己的道德选择造就自己,而且他不能不做出一种道德选择,这就是环境对他的压力。”[11]
  (三)人与自我
  在萨特看来,存在先于本质。“通过自我选择,实现自我价值,确定自我本质。”[12]也就是说,先有人存在,然后通过其自由选择的行动,人才能成为好人或者恶人。好人或者恶人、英雄或者懦夫都不是天生的,他们是通过人的主动的选择使之成为如此的。由于行为出于自由的选择,所以人要承担责任,不但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而且对自己成为怎样的人也要承担责任。[13]   这里,好人与恶人是相对而言的,好人可能变成恶人,恶人也可能转变为好人。影片结束的时候,马克拿走他和朋友们一同倒卖毒品所赚的钱,背叛了他的朋友。然而,对马克而言,他要改变,他要活得清白,他必须背叛自己的过去,选择一条正途,选择做一个普通人、正常人。亲身经历过了放荡、堕落和叛逆的生活,马克经过独立思考,对生活有了新的想法。片尾的画外音明示了马克对自己过去行为的反思、对未来的计划及期望:他不再想与那些“朋友”同流合污了,他决定要选择一条充满希望的人生之路。对马克自己而言,这无疑是个挑战,他需要足够的勇气,最终,他勇敢地选择了新的希望而非旧的消极堕落。此外,马克的选择也为他的朋友做出了选择。“人在为自己做出选择时,也为所有的人做出选择。”[14]换言之,人在自己行动时,他就是为所有的人做出示范;人在模铸自己的形象时,这就意味着这个形象对所有的人,以及我们所处的时代都是适用的。[15]薯仔眼看着马克拿走了钱袋,却并没有声张。马克的选择也对薯仔今后道路的选择起到了示范作用,他的未来也许会和以前的有所不同。
  (四)人与行动
  影片从开始到结束,马克的行动贯穿始末。影片一开始,跃入观众眼帘的是两条急速奔跑的腿,这是一个用行动展示生命的景象。人的命运是靠自己的行动铸就的,除了采取行动,没有任何希望。人用行动说明了自己的性质,人类的命运是在他自己手里,人只有在行动中才能赋予自己的生命以意义。[16]
  马克的奔跑展示了他的生命的力量,但是他几乎与汽车相撞,这也说明了他的这种奔跑没有目标,是一种迷茫的、无望的奔跑,是偷盗后希望能赶快逃脱的行动,是危险的行动。随后,他的两次戒毒,也是他以行动展示其希望改变自己的命运。影片的结尾部分,他拿着钱袋,走出房间,离开过去的朋友,面带微笑,充满信心地融入阳光明媚的都市之中,呼吸着清新干净的空气,选择开始自己新的人生,这一切都是靠他自己的行动完成的。在《今天的希望》的开端,萨特评论说:“希望是人的一部分”,在人类的“行动方式中始终有希望存在”。[17]
  结语
  透过《猜火车》黑色颓废的表面,影片通过主人公马克以其自己的生活经历与行动诠释了一系列重要的哲学主题:人与选择、人与他人、人与自我及人与行动等的关系,这也是这部青春颓废片希望引导年轻人进行深层次思考的积极意义和正能量所在。影片形象生动地阐释了人首先存在于世,然后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的生活,塑造自己的未来,追求自己的梦想,实现自己的价值,给虚无的生活赋予了积极而深刻的内涵。正如法国作家安德烈·莫洛亚(1885-1967)对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积极意义的评价::“它给人们带来希望和向往,它引导人们试图超越环境的限制,努力寻求个人价值。”[18]
  参考文献:
  [1][4][6][7]萨特.存在与虚无[M].陈宣良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588,77-78.
  [2] [9][10]Trainspotting /TS [EB/OL].Screenplay by John Hodge, based on the Novel by Irvine Welsh, typed into text format by Kale Whorton (2012-11-16)[2014-08-15] www.docin.com.
  [3][5][11][13][14][15][17]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M].周煦良,汤永宽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8:24-25,26,1,9,2.
  [8]王雅华,刘丽霞.世界是我的表象:解析贝克特《徒劳无益》中的写实主义[J].外国文学评论,2009(1):181.
  [12]谭跃越. 存在主义视角下的《土生子》[J].沈阳大学学报,2010(6):50.
  [16]何林.萨特:存在给自由带上镣铐[M].沈阳:辽海出版社,1999:21-22,62.
  [18]萨特.萨特文集(1-7卷)[M].沈志明,艾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6.
其他文献
电影明星作为电影文化的组成部分,一直扮演着尤为重要的角色。新媒体时代电影产业的互动融合,新媒体传播模式以及社会文化的急剧变迁,都使当代电影明星及其文化形态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复杂特征。梳理、分析新媒体时代电影明星的文化特性,对于理解新媒体、电影、电影明星和社会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一、 文化工业化的明星制造  如果我们以历史的视角审视新媒体时代的电影明星以及与之伴生的文化现象
在今天高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通过利用身边的高技能器材学习英语,尤其将英文影片广泛地应用到英语教学中,可以迅速提高英语水平。“英文电影赏析,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区别,是一种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灵活的教学方式,展现了真实的语言环境,可使学生认识中西文化中的语言交际活动。”[1]对于一些英语基础良好并且对英文原声电影感兴趣的大学生们来说,通过赏析原声电影,提高他们对英语的学习兴趣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渠
[摘要]莎士比亚不管是在喜剧还是悲剧中,都塑造了一大批丰富和令人印象深刻的女性形象,这些形象是英国文学史上永不磨灭的艺术形象。作为一名男性戏剧家,他不可避免地从男性的角度来要求和评价女性。通过了解莎士比亚悲剧中的女性形象,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女性形象是男性主体意识下的女性:虽然她们有自己的局限,但却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状况的真实写照。  [关键词]女性形象 悲剧  男权社会  引言  威廉·莎士比亚是欧洲
早从公元13世纪的马可波罗时代起,中国形象即开始进入到世界这个大他者视域之中,其时的中国,在马可波罗的眼中不仅是天可汗国度,而且更是名副其实的大中华帝国,那一时期中国的包括器物、制度,甚至信仰等在内的一切事物,都能够引发西方公众强烈好奇与向往。与其时的欧洲相比,大中华帝国延宕有序的历史,与登峰造极的艺术都足矣令整个西方叹为观止。  一、 BBC大他者视域下的中国形象建构  (一)中国形象的抚今思昔
电影大师斯皮尔伯格两次荣获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是有史以来全球电影总票房最高的导演之一。应该说斯皮尔伯格的基本叙事和影像主题是战争和人,他以现实结合科技等手段记录了人的存在状态。然而,尽管这位电影巨匠的创作手段和题材多样,但其表达和再现的主题却颇为一致,即他一贯坚守的对人性的关照以及对善与美的追求和向往,《逍遥法外》也不例外。  在《逍遥法外》的影片形式系统中,斯皮尔伯格颇有意味地设置了明暗两条即平行
[摘要]在第82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拆弹部队》打败《阿凡达》,斩获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在内的6项大奖。《拆弹部队》的胜出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因为不论在时局优势,审美标准方面,还是在商业运作的影响上《拆弹部队》都略胜一筹。  [关键词]《拆弹部队》 《阿凡达》 时局 审美标准 商业运作    2010年3月8日第82届奥斯卡最终落下帷幕,情理之中,《阿凡达》惨败,《拆弹部队》模扫千军,将
我国学者钱文忠先生在《我是演说家》第四季中,以“寻找遗失的传统”为题,探讨了中国现代化的得失。他通过对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家现代化历程的比较,得出“这些国家用牺牲环境来成就现代化,此时他们的传统文化仍然得到了完整的接续”的结论,而形容中国的现代化,则是“付出了传统文化的代价”,也就是我们的现代化是以牺牲传统文化为代价的。在钱先生看来,“这种代价未免太大”。钱先生的这一思考的确振聋发聩,值得我们重新
摘要 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在统一的外表下隐藏了一个多元世界。这种多元性包括了简·爱对话语权的占有与伯莎·梅森话语权缺失的对立。这组对立颠覆了读者对这部小说及人物的传统解读,让读者更加关注疯女人话语权的缺失。而疯女人话语权的缺失其实质表明了男权社会和英国殖民者对女性和其他民族的歧视与偏见,对他们话语权的剥夺。  关键词 话语权 缺失 疯女人 歧视 剥夺    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
[摘要] 库布里克的《闪灵》之所以成为恐怖电影史上的经典,不仅是因为精湛的拍摄技术及其营造出的幽闭心理恐怖气氛,更是因为它多维度地展示了美国后现代社会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看”与“被看”是《闪灵》中颇具特色的一组对立,它是该片中所有重要权力关系的指向标。库布里克通过该片揭露了上世纪70-80年代美国男性气质危机和它背后深层次的社会原因,并传达了一定的政治讽喻。  [关键词] 看 被看 规训
影视动画《门》采用了偶动画的制作形式,使得短片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逼真可爱。相比其他普通的动画形式,偶动画所展现出的人物形象更加逼真。不禁会让观众觉得动画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似乎是确实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的。同时通过影片中人物夸张的表情与动作,烘托出了诙谐与幽默的气氛。在影片中不难看出导演熟练地运用蒙太奇手法,以此来呈现出混乱的现实世界与内在空间,使得影片更加富含深刻意义,表达出了在政治动荡,社会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