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广西民族博物馆近些年开展的馆藏纺织品保护修复文物为研究对象,对比我国传统刺绣方法,从工具、步骤、针法、目的等方面阐述了少数民族服饰修复技法与传统刺绣工艺不同之处及借鉴与应用。
刺绣,民间俗称的“绣花”。翻阅史书,刺绣称之为“黹”、或“针黹”。在《周礼·考工记》中有记载:“五彩备、谓之绣”。刺绣,是通过手运用针和各种丝线、棉线或绒线在各类织物上穿刺拉线,并按照一定的规律形成或纹样,或图形,或文字图案的一种技艺手法。在少数民族服饰修复中,传统针线修复技法有对传统刺绣工艺的借鉴,两者也有不同之处。
一、工具
《雪宧绣谱》中介绍传统刺绣所需工具有:绷、架、剪、针、绣地、绣线、绣件装饰物等。《中国刺绣文化解读》中介绍了绣线、布料、绷架、袼禙、绣花针、剪刀、硫酸纸等工具。
笔者查看了《馆藏纺织品保护修复后调查与研究》项目的研究对象,154件纺织品有134件使用传统针线法修复文物,占总修复数量的87%。笔者翻阅这134件文物的修复档案,在针线修复操作时需要用到的工具有:宽大的修复操作台、12号马头牌直缝针、丝线、铁皮和磁块、镊子、眼科手术剪刀等。
二、步骤
《雪宧绣谱》中描述:“传统刺绣工艺主要有设计、上稿、上绷、勾绷、配线、刺绣、装裱等工序”。《中国刺绣文化解读》中刺绣工序为:选稿、上稿、上绷、刺绣、整理五个工序,其中,刺绣是工作时间最长、最重要的工序。
在少数民族服饰修复中的针线修复法不是简单的刺绣或缝缝补补,而是一种科学且系统的保护修复过程。在动手进行针线修复操作之前,需要进行文物信息提取、拍照、文字描述等记录工作,绘制病害图、纹样图、裁剪图或排料图;需要进行文物织物的材质分析,如利用首次显微镜观察织物组织结构、利用哈氏切片器制作切片并使用超景深三维显微镜观察纤维材质、使用傅里葉红外光谱仪分析织物结构等,从而决定采用何种材料施以修复;需要对匹配的布料进行染色及做旧等前期准备工作完成后才可进行针线操作。完成针线法修复后通常需要进行回潮平整,最后还需进行支撑物或包装的制作。笔者查看了154件已修复文物的修复步骤,大致为:准备修复材料→消毒→表面清洁→染色→平整→针线法修复→包装。
三、针法
传统刺绣精美的工艺和精湛卓绝的风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多种针法的变换运用和组合。在世界各地应用广泛的刺绣技法有300余种,已成为各种织物手工艺技法的基础。在我国,传统刺绣主要针法有平针绣、垫绣、戗针绣、盘金绣等。在《雪宧绣谱》书中则详细介绍了齐针、抢针、单套针、双套针、扎针、铺针等针法的技法。《中国刺绣文化解读》书中对行针、平针绣、套针绣、戗针、钉针等针法进行了详细描述。
笔者查看了本项目涉及的154份修复档案,统计其修复方法,其中有134件使用传统针线法修复文物,占总修复数量的87%。在这134件文物中,运用锁边针法修复的件数达89件(占总件数的66.42%)、缭针法71件(占总件数的52.99%)、回针法70件(占总件数的52.24%),以及铺针、跑针等(见表1)。此外,受存储条件限制,部分修复后的文物存放时无法达到平放要求,这时候需要根据折叠的位置制作缓冲物以支撑文物,避免长期存放时折痕处纤维再次损伤,修复人员对其中的24件文物制作了缓冲物,占15.6%。
传统刺绣针法中,《雪宧绣谱》记载的“铺针”:让绣线平铺于绣面,作为扎针与刻鳞针的底层。《中国刺绣文化解读》对“钉针”的表述是:在平针齐绣的长针脚中部横钉一针或数针,针脚取直线排列。《百种刺绣针法》提到锁边:锁边是锁针的衍生针法,常用来收拾毛边,修饰边缘,或绣小花。在西周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刺绣主要装饰为锁绣,到唐代平针绣才被广泛应用,但从出土的文物的资料来看,在西汉时期平针绣已出现。
少数民族服饰修复中,锁边针法多用于衩口固定和边缘加固等。其操步骤是先将针拉出绣地,然后将线绕一圈针,再紧贴底布拉出。铺针针法主要用于面积较大病害区域,对破损和固定松散经、纬线的加固等。其操作方法是起针于加固边缘后将线拉出,落针与铺针区域另一边缘,注意方向与松散或缺失的经或纬线垂直;再紧挨缝线起、落针,反复此操作,间隔视服饰强度而定,此为一排铺针。
四、目的及表现
在古代,刺绣是为日常生活而服务的,不同的刺绣图案取决于织物的不同用途。传统刺绣在刺绣针法上是以图案为蓝本,图案构成的其根本表现形式,这点从工序上也可以看出。著名纺织品和服饰考古专家王先生曾这样描述:“看来,凡打籽、锁绣之类针法,最初为增加被加工物的坚固耐磨是其目的之一,富有劳动实用价值和装饰效果……”民间服饰文化通过刺绣技艺和所绣出的图案体现着不同的内心情感诉求,各种刺绣针法运用既有坚固耐磨的作用,又有对美的追求。
在少数民族服饰修复的针线修复法中,各针线法的运用目的则是为了加固文物破损部分的作用,对破损病害进行“治疗”,始终遵循“最少干预、不改变原状、过程可逆、可再处理”等原则,走线均以原织物形貌为蓝本,尽力做到“修旧如旧”又“天衣有缝”。
传统刺绣作为中国传统织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纺织品文物的保护与修复需要结合传统工艺,才能更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关修复工作。
参考文献
[1]民间刺绣[M].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李友友编著, 2005
[2]中国传统工艺[M]. 五洲传播出版社 , 杭间, 2010
[3]中国刺绣史[M].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 孙佩兰, 2007
[4]百种刺绣针法[M].雄狮图书股份有限公司,粘碧华.2003
[5]雪宧绣谱[M]重庆出版社 , 沈寿,张謇.2017.12
[6]中国刺绣文化解读[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李宏复.2015
[7]中国纺织品鉴定保护中心.纺织品鉴定保护概论 [M].北京:文物出版社 2002.9
基金项目:2017年广西民族博物馆科研课题“广西民族博物馆馆藏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后调查与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KYKT201701)
刺绣,民间俗称的“绣花”。翻阅史书,刺绣称之为“黹”、或“针黹”。在《周礼·考工记》中有记载:“五彩备、谓之绣”。刺绣,是通过手运用针和各种丝线、棉线或绒线在各类织物上穿刺拉线,并按照一定的规律形成或纹样,或图形,或文字图案的一种技艺手法。在少数民族服饰修复中,传统针线修复技法有对传统刺绣工艺的借鉴,两者也有不同之处。
一、工具
《雪宧绣谱》中介绍传统刺绣所需工具有:绷、架、剪、针、绣地、绣线、绣件装饰物等。《中国刺绣文化解读》中介绍了绣线、布料、绷架、袼禙、绣花针、剪刀、硫酸纸等工具。
笔者查看了《馆藏纺织品保护修复后调查与研究》项目的研究对象,154件纺织品有134件使用传统针线法修复文物,占总修复数量的87%。笔者翻阅这134件文物的修复档案,在针线修复操作时需要用到的工具有:宽大的修复操作台、12号马头牌直缝针、丝线、铁皮和磁块、镊子、眼科手术剪刀等。
二、步骤
《雪宧绣谱》中描述:“传统刺绣工艺主要有设计、上稿、上绷、勾绷、配线、刺绣、装裱等工序”。《中国刺绣文化解读》中刺绣工序为:选稿、上稿、上绷、刺绣、整理五个工序,其中,刺绣是工作时间最长、最重要的工序。
在少数民族服饰修复中的针线修复法不是简单的刺绣或缝缝补补,而是一种科学且系统的保护修复过程。在动手进行针线修复操作之前,需要进行文物信息提取、拍照、文字描述等记录工作,绘制病害图、纹样图、裁剪图或排料图;需要进行文物织物的材质分析,如利用首次显微镜观察织物组织结构、利用哈氏切片器制作切片并使用超景深三维显微镜观察纤维材质、使用傅里葉红外光谱仪分析织物结构等,从而决定采用何种材料施以修复;需要对匹配的布料进行染色及做旧等前期准备工作完成后才可进行针线操作。完成针线法修复后通常需要进行回潮平整,最后还需进行支撑物或包装的制作。笔者查看了154件已修复文物的修复步骤,大致为:准备修复材料→消毒→表面清洁→染色→平整→针线法修复→包装。
三、针法
传统刺绣精美的工艺和精湛卓绝的风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多种针法的变换运用和组合。在世界各地应用广泛的刺绣技法有300余种,已成为各种织物手工艺技法的基础。在我国,传统刺绣主要针法有平针绣、垫绣、戗针绣、盘金绣等。在《雪宧绣谱》书中则详细介绍了齐针、抢针、单套针、双套针、扎针、铺针等针法的技法。《中国刺绣文化解读》书中对行针、平针绣、套针绣、戗针、钉针等针法进行了详细描述。
笔者查看了本项目涉及的154份修复档案,统计其修复方法,其中有134件使用传统针线法修复文物,占总修复数量的87%。在这134件文物中,运用锁边针法修复的件数达89件(占总件数的66.42%)、缭针法71件(占总件数的52.99%)、回针法70件(占总件数的52.24%),以及铺针、跑针等(见表1)。此外,受存储条件限制,部分修复后的文物存放时无法达到平放要求,这时候需要根据折叠的位置制作缓冲物以支撑文物,避免长期存放时折痕处纤维再次损伤,修复人员对其中的24件文物制作了缓冲物,占15.6%。
传统刺绣针法中,《雪宧绣谱》记载的“铺针”:让绣线平铺于绣面,作为扎针与刻鳞针的底层。《中国刺绣文化解读》对“钉针”的表述是:在平针齐绣的长针脚中部横钉一针或数针,针脚取直线排列。《百种刺绣针法》提到锁边:锁边是锁针的衍生针法,常用来收拾毛边,修饰边缘,或绣小花。在西周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刺绣主要装饰为锁绣,到唐代平针绣才被广泛应用,但从出土的文物的资料来看,在西汉时期平针绣已出现。
少数民族服饰修复中,锁边针法多用于衩口固定和边缘加固等。其操步骤是先将针拉出绣地,然后将线绕一圈针,再紧贴底布拉出。铺针针法主要用于面积较大病害区域,对破损和固定松散经、纬线的加固等。其操作方法是起针于加固边缘后将线拉出,落针与铺针区域另一边缘,注意方向与松散或缺失的经或纬线垂直;再紧挨缝线起、落针,反复此操作,间隔视服饰强度而定,此为一排铺针。
四、目的及表现
在古代,刺绣是为日常生活而服务的,不同的刺绣图案取决于织物的不同用途。传统刺绣在刺绣针法上是以图案为蓝本,图案构成的其根本表现形式,这点从工序上也可以看出。著名纺织品和服饰考古专家王先生曾这样描述:“看来,凡打籽、锁绣之类针法,最初为增加被加工物的坚固耐磨是其目的之一,富有劳动实用价值和装饰效果……”民间服饰文化通过刺绣技艺和所绣出的图案体现着不同的内心情感诉求,各种刺绣针法运用既有坚固耐磨的作用,又有对美的追求。
在少数民族服饰修复的针线修复法中,各针线法的运用目的则是为了加固文物破损部分的作用,对破损病害进行“治疗”,始终遵循“最少干预、不改变原状、过程可逆、可再处理”等原则,走线均以原织物形貌为蓝本,尽力做到“修旧如旧”又“天衣有缝”。
传统刺绣作为中国传统织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纺织品文物的保护与修复需要结合传统工艺,才能更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关修复工作。
参考文献
[1]民间刺绣[M].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李友友编著, 2005
[2]中国传统工艺[M]. 五洲传播出版社 , 杭间, 2010
[3]中国刺绣史[M].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 孙佩兰, 2007
[4]百种刺绣针法[M].雄狮图书股份有限公司,粘碧华.2003
[5]雪宧绣谱[M]重庆出版社 , 沈寿,张謇.2017.12
[6]中国刺绣文化解读[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李宏复.2015
[7]中国纺织品鉴定保护中心.纺织品鉴定保护概论 [M].北京:文物出版社 2002.9
基金项目:2017年广西民族博物馆科研课题“广西民族博物馆馆藏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后调查与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KYKT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