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心电图联合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的诊断价值

来源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peng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动态心电图和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选取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于我科行冠状动脉造影的老年患者24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147例、非冠心病组93例,分析两组患者动态心电图、颈动脉彩色超声结果,计算动态心电图、颈动脉彩色超声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

结果

冠心病组动态心电图、颈动脉彩色超声结果均为阳性患者111例(75.5%),非冠心病组6例(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8.732,P<0.01),动态心电图联合颈动脉彩色超声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5.5%、93.6%、94.5%、70.4%。

结论

动态心电图联合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对冠心病的诊断具有较好的特异性。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糖尿病专用肠内营养液对脓毒症机械通气患者应激性血糖波动及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76例脓毒症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糖尿病专用肠内营养液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8例),用统一的血糖控制策略,监测两组患者入住重症呼吸病房(RICU)72 h内血糖,比较两组患者入RICU时血糖(BGadm)、血糖平均值(MBG)、血糖标准差(BGSD)、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BGE)、
目的探讨自我健康管理在糖尿病高危人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经糖尿病风险评估筛查出1200例糖尿病高危人群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常规组(600例)和管理组(600例),常规组予以常规健康教育和管理,管理组针对高危因素予以针对干预,两组患者均接受6个月管理,并比较不同组患者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管理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低于常规组和干
目的探讨利格列汀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前瞻性研究,应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对2016年12月至2017年6月就诊于我院的T2DM患者进行认知功能筛查,选取98例老年T2DM MCI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利格列汀药物组(利格列汀+二甲双胍)50例和非利格列汀药物组(格列奇特+二甲双胍)48例,于用药前和用药24周后分别比较MoCA评分
目的探讨老年抑郁症患者临床特征及药物治疗状况。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14年1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520例抑郁症状患者临床病例资料,根据年龄不同将其分为老年组和中青年组,并比较老年和中青年抑郁症患者临床特征差异以及药物治疗情况。结果老年组患者合并躯体疾病(75.0%和44.5%)和焦虑症状(76.9%和62.0%)发生率高于中青年组(χ2=49.267和13.268,均P=0.000)
目的分析老年甲状腺癌患者手术疗效和预后。方法回顾2010年10月至2012年3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甲状腺癌的老年患者142例的临床资料,其手术治疗,术后并发症、复发率和转移率,影响患者临床预后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6例发生切口感染、1例发生声音嘶哑,6例发生低钙血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9.15%。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51个月。随访期间患者12例死亡、16例复发,6例出现局
目的探讨青年和老年小鼠对Lewis肺癌成瘤敏感性及其免疫微环境T细胞亚群的差异。方法青年(2月龄)与老年(12月龄)小鼠各6只,分别在左腋下注射1×106个Lewis细胞,观察青年与老年小鼠体重及肿瘤生长情况;24 d后取血进行血常规检测,用流式检测脾脏CD4+、CD8+T细胞比例以及肿瘤微环境中浸润CD4+、CD8+T细胞及相关效应T细胞比例。结果老年组体重明显高于青年组(P<0.001),老年
目的探讨老年人焦虑与抑郁情绪并发时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典型抽样方式选取北京市1 318例60岁以上老年人。以老年抑郁量表(GDS)和老年焦虑量表(GAI)得分为依据,将其分为高焦虑高抑郁,高焦虑低抑郁,低焦虑高抑郁和低焦虑低抑郁四种类型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与机构养老的老年人相比,不论老年人抑郁情绪的高低,居家养老更容易引发焦虑情绪(β低抑郁=1.66,P=0.0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与遗传、环境相关的代谢应激性肝损伤,被认为是代谢综合征在肝脏的表现。肠道菌群是肠道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提示肠道菌群失衡与NAFLD密切相关。现对肠道菌群在NAFLD发病及疾病进展中的作用机制和NAFLD以肠道菌群为靶点的新的治疗手段进行综述。
帕金森病(PD)是第二大神经变性疾病。临床症状和神经病理学证据均提示帕金森病可能起源于肠道,同时肠道内有大量定植菌存在,这些菌群的改变可能与PD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为了更好地了解肠道菌群与帕金森病的关系,本文对近10年肠道菌群与PD相关性研究的文献进行汇总,深入剖析其间可能存在的关系。通过归纳总结,发现PD患者的肠道菌群特征性改变尚未明确,而肠道菌群失调在帕金森病中的作用机制可能包括影响炎症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