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建议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采用生活化的情景导入课堂;采用提问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采用多媒体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活动环节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关键词】小学数学 学生主体性 培养方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8.015
学生主体性的培养是教学活动重点关注的问题,研究表明,提高学生的课堂主体性有利于营造积极的课堂教学氛围,提高教学效率和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那么在小学数学中为何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同时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呢?笔者针对数学的教学特点,对此作出了简要分析。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性
小学是人生的初级阶段,学生在小学所获得的学习体验将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积极的学习体验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对今后的学习保持乐观期待,对学习活动保持主动。那么,为什么在小学阶段数学教学要尤其重视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呢?首先,现代社会倡导“终身学习”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学生对今后的学习保持主动性,积极投身到学习中去,有利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其次,小学数学培养学生的主体性通过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师建构良好的互动关系,提高课堂教学的教学质量。再次,通过培养学生的主体性,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能够进行自主学习,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共同发展。最后,在课堂上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也是符合教学本身的定义,符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加之数学知识本身较为抽象,学生很难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教师需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具体方法
小学数学课堂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有多种方式,针对数学本身的特点,结合教学规律和学生主体的特点,笔者从课堂导入、教学方式、教学工具、教学活动四个环节展开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方式。
首先,教师可采用生活化的情景导入课堂。小学生的抽象思维发展不足,较难高效快速进行数学运算,如果教师直接讲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足,难以理解运算规律,那么课堂参与度也就不足,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也就无从体现。而学生对生活最为熟悉,与生活中各种食物各种现象打交道,并且小学生的好奇心强,对这类具体化的生活化情景更有兴趣。因此教师在教授基本的数学运算法则时,就可利用生活这个大课堂,创建与生活中相类似的情景,引导学生在情景中理解数学原理。例如在学习乘法和除法时,教师可举在超市中买东西的例子,单价乘以数量等于应付的钱数,实际上就利用了乘法的原理。学生一旦将数学原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起来,不仅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能更加有效地记忆和熟练的应用。教师再接下来加以引申,学生有实际的生活经验做背景材料,即使在学习新的知识时也更加容易理解,那么学生也就更容易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及时响应教师,建设积极的课堂教学环境。
其次,教师要采用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小学生自主学习新知识的能力较弱,需要他人的引导,另外,学生对外界的探知热情也较强,渴望表现自己获得外界的认同,也渴望通过解决问题来提高对自我的肯定,教师适当采用提问的方式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体性。面对不同阶段的学生,教师设置的问题难度要适当,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这样学生才能够进行积极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不足;问题过难,学生则难以展开思索,反而容易感受到挫折感。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响应,若学生回答正确,教师要鼓励学生能够积极进行思考,满足学生渴求得到表扬的心理;若学生的回答错误,教师要尽量避免使用批评等消极词语,应当对学生能够踊跃回答问题进行鼓励,对学生加以适当引导,促进学生进一步的思考。通过提问环节,教师和学生进行互动,使教学真正实现有教有学,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实现。
再次,采用多媒体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由教师讲授为主导向以学生为主体的转变,笔者建议在课堂上还可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多媒体具有较强的视听功能,能够展示多种信息形式,如文字、图片、音乐、动画、视频等等,对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显著效果。学生对纯粹的数字和符号的敏感度不高,很难调动以往的生活经验,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上也可合理利用多媒体,利用图片、动画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教师本身变换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学生的注意力疲劳。另外,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和学生一起探讨问题,能够强化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感,乐于跟教师一起进行学习,共同创建积极高效的课堂学习环境。除此之外,教师还可在课堂上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等等,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短暂的放松能够有利于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活动中集中注意力,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
最后,增加课堂活动环节,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最有效的主体性表现方式当然还是体现在学生能够亲自参与教学活动,在活动中积极探知隐藏在具体事例中的数学原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现解决问题的成就,获得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满足。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课积极展开一些课堂活动,例如当学生在学习完某一单元知识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参与活动单元环节的学习,教师提前要求学生进行分工,拟出活动计划,每组选出组长和副组长,负责协调各组成员完成实验探究活动,以此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另外,教师也可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相关的手工作业,如利用纸张剪出某个多边形,或者看谁能在最短时间里用橡皮泥制作完成预定的模型,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反应能力。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共同选出最佳作品,并要求完成该作品的同学积极分享经验,帮助其他同学进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观念。教师还要对积极表现、富有想象力和创新力的同学进行表扬,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总之,培养学生的主体性符合新课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力,使教学真正地实现从“以教师为主”到“以学生为主”的转变,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魅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学生主体性 培养方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8.015
学生主体性的培养是教学活动重点关注的问题,研究表明,提高学生的课堂主体性有利于营造积极的课堂教学氛围,提高教学效率和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那么在小学数学中为何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同时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呢?笔者针对数学的教学特点,对此作出了简要分析。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性
小学是人生的初级阶段,学生在小学所获得的学习体验将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积极的学习体验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对今后的学习保持乐观期待,对学习活动保持主动。那么,为什么在小学阶段数学教学要尤其重视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呢?首先,现代社会倡导“终身学习”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学生对今后的学习保持主动性,积极投身到学习中去,有利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其次,小学数学培养学生的主体性通过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师建构良好的互动关系,提高课堂教学的教学质量。再次,通过培养学生的主体性,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能够进行自主学习,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共同发展。最后,在课堂上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也是符合教学本身的定义,符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加之数学知识本身较为抽象,学生很难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教师需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具体方法
小学数学课堂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有多种方式,针对数学本身的特点,结合教学规律和学生主体的特点,笔者从课堂导入、教学方式、教学工具、教学活动四个环节展开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方式。
首先,教师可采用生活化的情景导入课堂。小学生的抽象思维发展不足,较难高效快速进行数学运算,如果教师直接讲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足,难以理解运算规律,那么课堂参与度也就不足,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也就无从体现。而学生对生活最为熟悉,与生活中各种食物各种现象打交道,并且小学生的好奇心强,对这类具体化的生活化情景更有兴趣。因此教师在教授基本的数学运算法则时,就可利用生活这个大课堂,创建与生活中相类似的情景,引导学生在情景中理解数学原理。例如在学习乘法和除法时,教师可举在超市中买东西的例子,单价乘以数量等于应付的钱数,实际上就利用了乘法的原理。学生一旦将数学原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起来,不仅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能更加有效地记忆和熟练的应用。教师再接下来加以引申,学生有实际的生活经验做背景材料,即使在学习新的知识时也更加容易理解,那么学生也就更容易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及时响应教师,建设积极的课堂教学环境。
其次,教师要采用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小学生自主学习新知识的能力较弱,需要他人的引导,另外,学生对外界的探知热情也较强,渴望表现自己获得外界的认同,也渴望通过解决问题来提高对自我的肯定,教师适当采用提问的方式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体性。面对不同阶段的学生,教师设置的问题难度要适当,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这样学生才能够进行积极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不足;问题过难,学生则难以展开思索,反而容易感受到挫折感。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响应,若学生回答正确,教师要鼓励学生能够积极进行思考,满足学生渴求得到表扬的心理;若学生的回答错误,教师要尽量避免使用批评等消极词语,应当对学生能够踊跃回答问题进行鼓励,对学生加以适当引导,促进学生进一步的思考。通过提问环节,教师和学生进行互动,使教学真正实现有教有学,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实现。
再次,采用多媒体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由教师讲授为主导向以学生为主体的转变,笔者建议在课堂上还可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多媒体具有较强的视听功能,能够展示多种信息形式,如文字、图片、音乐、动画、视频等等,对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显著效果。学生对纯粹的数字和符号的敏感度不高,很难调动以往的生活经验,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上也可合理利用多媒体,利用图片、动画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教师本身变换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学生的注意力疲劳。另外,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和学生一起探讨问题,能够强化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感,乐于跟教师一起进行学习,共同创建积极高效的课堂学习环境。除此之外,教师还可在课堂上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等等,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短暂的放松能够有利于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活动中集中注意力,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
最后,增加课堂活动环节,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最有效的主体性表现方式当然还是体现在学生能够亲自参与教学活动,在活动中积极探知隐藏在具体事例中的数学原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现解决问题的成就,获得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满足。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课积极展开一些课堂活动,例如当学生在学习完某一单元知识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参与活动单元环节的学习,教师提前要求学生进行分工,拟出活动计划,每组选出组长和副组长,负责协调各组成员完成实验探究活动,以此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另外,教师也可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相关的手工作业,如利用纸张剪出某个多边形,或者看谁能在最短时间里用橡皮泥制作完成预定的模型,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反应能力。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共同选出最佳作品,并要求完成该作品的同学积极分享经验,帮助其他同学进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观念。教师还要对积极表现、富有想象力和创新力的同学进行表扬,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总之,培养学生的主体性符合新课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力,使教学真正地实现从“以教师为主”到“以学生为主”的转变,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魅力。